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应用小波熵分析大鼠脑电信号的动态变化特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应用小波熵(一种新的信号复杂度测量方法)分析大鼠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脑电复杂度的动态时变特性。采用慢性埋植电极记录自由活动大鼠的皮层EEG,使用多分辨率小波变换将EEG信号分解为δ、θ、α和β四个分量,求得随时间变化的小波熵。结果表明:在清醒、慢波睡眠和快动眼睡眠三种生理状态下,EEG的小波熵之间存在显著差别,并且在不同时期其值与各个分解分量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其中,慢波睡眠期小波熵还具有较明显的变化节律,反映了EEG微状态中慢波和纺锤波的互补性。由此可见,小波熵既能区别长时间段EEG复杂度之间的差别,又能反映EEG微状态的快速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2.
30例急性血吸虫病的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30例急性血吸虫病的脑电图(EEG)资料分析。其中25例异常(占83.3%),主要表现为a波慢化、不规则或基本节律消失。25例中22例(占88%)的慢波以低。中波幅不规则θ波为主,分布以双侧中央区为多,额、枕区次之。EEG异常者,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病情严重者EEG异常程度相对高。12例经治疗后,11例EEG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人体暴露于50米氮氧饱和条件下高、低 CO_2对脑电图的影响。1.在50米氮氧暴露时静息脑电图上的α波频率下降,振幅降低,指数减少,而慢波指数明显增多。有的受测者在暴露期,脑电图上可表现为以慢波占优势,主要为θ波,也有少量δ波,此时给予光刺激可使慢波暂时消失,α波暂时恢复。高压下在脑电图发生明显变化时,某些受测者可出现一些神经症状,如头痛、头昏、噁心、呕吐等。随着在高压下暴露时间的延长,症状消失。减至常压后脑电图能很快恢复到加压前的水平。2.在常压下过度通气造成体内低二氧化碳,可引起脑电图上慢波的增加;而在高压下,当静息脑电图以慢波占优势时,过度通气所致的低二氧化碳可引起慢波成分的减少。在常压下重复呼吸造成体内高二氧化碳时,脑电图出现变化;而在高压下高二氧化碳可以引起脑电图更为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EEG信号经常包含许多快速的时变信息 ,将较长时间段的EEG信号近似看作平稳信号 ,进行FFT谱估计 ,存在其局限性。应用多分辨率小波变换方法 ,在频域和时域上可以同时定位分析大鼠慢波睡眠和睡眠过渡期脑电的动态变化特性。采用慢性埋植电极记录自由活动大鼠的皮层脑电 ,将信号用小波变换分解成δ、θ、α和 β四个分量 ,求各分量的功率和功率百分比的时间变化曲线 ,并与FFT功率谱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慢波睡眠期EEG中有 2 6 .2 %± 7.7%的时间段上δ分量功率小于总功率的 5 0 % ,且δ分量较大时 ,其他分量较小 ;δ分量较小时 ,其他分量较大 ,差别显著。此结果揭示了δ节律与θ和α节律之间的一种互补关系。而传统的FFT功率谱分析方法只能显示δ分量为主 (占总功率 70 .6 %± 6 .4 % )的功率谱 ,不能提供时变信息。对于睡眠过渡期的非稳态EEG信号 ,利用小波变换分解得到的θ和α分量可以鉴别出睡眠纺锤波 ,计算睡眠纺锤波的平均持续时间 ,并比较纺锤波和非纺锤波时期各个频谱分量的变化情况。由此可见 ,小波变换可用于计算新的EEG时频定量分析指标用于分析生理、病理和药理作用引起的睡眠EEG的变化过程 ,以弥补传统FFT功率谱分析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继发癫痫的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特征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45例CO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和EEG、TCD特征进行检查,并分析其与继发癫痫的相关性。结果:145例CO中毒患者中,EEG结果显示正常患者93例(64.13%);异常患者52例(35.86%)。TCD正常患者90例(62.07%),异常55例(37.93%)。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大脑前动脉流速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TCD血流速度增加或减慢不对称,脑血流速度升高比率显著高于脑血流速度减低比率。无论在睡眠期还是清醒期EEG异常患者全导阵发性3.0~4.0Hz的棘慢波均存在放电。患者出现EEG、TCD异常与年龄、癫痫家族史、发热温度、持续时间、继发癫痫类型以及24h内发作次数有关。继发癫痫39例,占EEG异常患儿的75.00%,占TCD异常患儿的72.73%。继发癫痫患者中,15例额区放电日后发生发生癫痫14例(93.33%),19例枕区放电16例(84.21%)发生癫痫,13例Rolandic区放电8例(61.54%)发生癫痫,5例广泛性棘慢波者继发癫痫的有1例(20%)。结论:EEG、TCD检查异常的CO中毒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继发癫痫的发病率,中枕区和额区阵发性异常放电者更容易继发癫痫。  相似文献   

6.
侯晓玲  陈志华  赵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0):1864-1865,1896
目的:对客观记录的脑电图数据进行仅波功率谱分布特性的研究,为正确划分正常人α波的主要分布范围提供基础实验依据和理论根据,并为以此为依据而进行的其他研究做基础分析。方法:对α波显著出现的后头部及枕部电极得到的脑电图数据进行相关运算、功率转换和曲线拟合,得出脑电图数据功率和频率之间的二维关系图以及α波不同相关系数下的拟合图形,通过这些研究得出α波的主要分布范围。结果:相关系数在(1,0.45]内时仅波显著出现,在(0.1,0.45]内时不能确定是否出现,而小于0.1时判定为不出现。结论:自相关系数越高,α波出现就越显著并且分布集中,随着自相关系数的降低直至为零,α波的出现也越见减少并且松散。逐渐至不出现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小波能量评价EEG的不同成分对癫痫发作预报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癫痫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对癫痫发作进行预报具有重要的重要意义。通过对3例部分性继发全身性发作的癫痫病人在发作最长约30min的8导EEG进行小波分解,将EEG中的棘波、尖波成分与慢波成分分别突出到不同的尺度上,并计算相应尺度上这些成分的能量,考察这些不同成分在发作前的变化趋势。发现在发作前的若干分钟,8导EEG的慢波能量都有显著增大,而与棘波/尖波有关的快波能量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趋势,说明EEG慢波成分的增大对部分性继发全身性发作的预报具有重要价值,EEG的“慢波过大”可能是癫痫从发作间状态转变为发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记录脑电图(EEG)同时观察行为的方法,观察IL-1β和IL-1受体拮抗剂(IL-1ra) 侧脑室注射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行为和皮层、海马EEG的影响.结果:IL -1β能明显缩短 PTZ致大鼠急性惊厥发作及痫波发放的潜伏期,增加痫波的发放频率.IL -1ra能减少急性惊厥痫波发放频率,对急性惊厥发作及痫波发放的潜伏期和惊厥发作强度无明显影响.但IL-1ra能显著延长大鼠点燃后PTZ诱导的惊厥发作和痫波发放的潜伏期,减轻惊厥发作强度.结论:内源性IL-1β是促进癫痫发作的因素之一,可能在癫痫慢性发展中提高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蟾蜍的脑电图有快慢两种波型,快波的頻率为每秒12—18次,振幅为10—20微伏,慢波的頻率为每秒3—6次,振幅在30微伏以上,通常以快波为主。 (二)用輸出功率250瓦、頻率24千赫茲的超声波透射3分钟,可使蟾蜍脑电图受到阻抑,表現为快波減弱或完全消失,仅殘存不規則的慢波,但在超声停止作用后45分钟之內即行恢复。延长超声波透射的时間,則可使脑电图出現不可逆的变化。 (三)上述剂量的超声波,仅使蟾蜍脑温增高1—2℃,脑表层血管的血流状态和口径无任何可見的变化。 (四)用外部加温法使蟾蜍脑温自24℃增至35℃时,脑电图无显著变动。 (五)超声波对脑电图的阻抑性影响,不能以其热作用加以解释,可能是其机械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0.
1.本工作以皮层电图、海马脑电图、眼动电图、肌电图和大体行为作指标,系统地观察了实验室家兔的睡眠-觉醒昼夜节律,分析了动物行为与海马脑电图的相互关系以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雌兔异相睡眠的影响。2.家兔的睡眠-觉醒周期可分为:(1)活动期(59.4±2.9%);(2)安静清醒期(4.4±0.3%);(3)瞳睡期(4.2±0.1%);(4)浅慢波睡眠期(12.7±1.4%),(5)深慢波睡眠期(13.8±1.7%),(6)异相睡眠期(5.6±0.3%)。每一睡眠周期平均约20分,睡眠主要出现在12:00—15:00和0:00—3:00。3.海马脑电图的变化与睡眠、觉醒及其他行为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清醒、随意运动和异相睡眠时出现θ节律,慢波睡眠时为不规则慢波。4.静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使雌兔异相睡眠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静脉滴注不同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大脑额叶α1、θ频率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QEEG)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下肢手术行椎管内麻醉患者6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静脉输注盐酸右美托咪定0.6μg/kg的高剂量组(H组,n=30)和0.3μg/kg的低剂量组(L组,n=30),麻醉方式均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入室后监测脑电图至手术结束,选取患者入室5 min时(T_0)、给药30 min时(T_1)、手术结束时(T_2)三个时刻前后无伪差脑电图60 s,观察并记录额叶θ和α1频段的功率。结果:H组血管活性药给药比例及阿托品给药次数≥2次的比例均显著高于L组(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_0时刻相比,两组T_1时α1频段均下降,θ波频率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_2时α1频段和θ波频率均无明显变化。高剂量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病率均高于低剂量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低剂量的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脑额叶α1和θ频率的影响相当,提示均可以预防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但低剂量的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脑梗死导致血管性痴呆的脑电图表现差异,为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分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80例诊断血管性痴呆的患者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多灶梗死后痴呆和关键部位梗死后痴呆。入选患者均于饱餐后2小时给予常规18导脑电图检查,记录时间为30分钟以上。结果:1多灶梗死后痴呆多表现为α节律减慢,6-8Hz为主;波幅低,以20-25Uv为主,α波频率调节差、节律不规则。低波幅θ波出现者27例,占71.1%,出现于各导联,出现δ波者17例,占44.7%。2关键部位梗死后痴呆的患者中,正常为6例,占13%。异常者39例,占87%。EEG改变主要表现为α指数减少,节律以7-9Hz为主的患者28例,占71.8%。低波幅θ波出现者17例,以前额为主,占43.6%。39例患者未出现δ波。结论:不同部位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脑电图表现不尽相同,可以为血管性痴呆的分类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对比三种抗癫痫药(苯妥因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对癫痫患者脑电图的背景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60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苯妥因钠(PHT)、卡马西平(CBZ)和丙戊酸钠(SVP)组各20例,动态观察各组患者于治疗期间痫样波放电的频度和EEG背景的变化。结果:EEG痫样波放电的抑制率以SVP最为明显,而CBZ在EEG背景活动影响方面均比其他两组显著。结论:三种药物对癫痫波放电的抑制顺序是SVP>PHT>CBZ,SVP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用半胱胺经口给药方法诱发大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离体条件下,以肠电慢波的频率和振幅为指标,观察了溃疡时十二指肠各部位的电活动变化。结果表明:(1)溃疡病变均选择牲地形成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心在离幽门括约肌0.5cm左右处;(2)在幽门括约肌尾侧0.5cm处(形成溃疡部位)和1.0cm及2.0cm处(未形成溃疡部位)的溃疡大鼠十二指肠电慢波频率,均明显地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振幅的变化不甚明显(P>0.05);(3)在幽门括约肌尾侧1.0cm处,十二指肠球部穿孔性溃疡大鼠的电慢波振幅明显地大于单纯性溃疡大鼠(P<0.05),而在幽门括约肌尾侧2.0cm处,穿孔性溃疡大鼠的电慢波频率明显高于单纯性溃疡大鼠(P<0.05)。以上结果提示:由半胱胺诱发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对十二指肠电慢波频率有加速作用,并随溃疡病变的加重,十二指肠电慢波活动似有增强倾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讨突触功能障碍大鼠模型在额叶、颞叶和海马这些与认知功能有关的脑区EEG频域特征。先用海马CA1区Aβ1-40加微量注射法制备突触功能障碍模型,用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系统检测其学习记忆能力;然后记录上述脑区的EEG并做频谱分析。结果显示:(1)模型组在第3,4、5、6训练时间段的平均逃避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和第2训练时间段的相比较,正常组第5训练时间段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模型组到第7训练时间段平均逃避潜伏期开始明显缩短(P〈0.05);撤去平台后,模型组在原平台所在象限的时间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2)模型组的EEG表现为α节律慢化,功率下降,其主峰频率左移2Hz,并且额叶、颞叶和海马的δ波和θ波功率不同程度地增高。由此Aβ1-40微量注射法成功制备了突触功能障碍大鼠模型。该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其频谱特征表现为α节律慢化,功率下降或消失,慢波(δ波和θ波)活动增多,功率不同程度地增高。这些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EEG一致,可为以后对突触功能障碍时受累皮层进行深入的可塑性和神经再生的研究提供电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生素E(VE)辅助左乙拉西坦(LEV)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9月收治的134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LEV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VE治疗。记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脑电图背景活动,血浆T-Aoc、MDA水平;并评价两组用药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1%,较对照组(74.6%)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脑电图指标δ、θ波频率均明显增快(P0.05);α波频率均明显减慢(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脑电图指标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血浆T-Aoc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组血浆T-Aoc水平有所上升、MDA水平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与对照组(7.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辅助LEV治疗癫痫能更有效降低发作频率,改善脑电图背景活动,平衡机体氧化/抗氧化系统,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一种儿童期发病且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的疾病。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儿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明显异常,提示患儿脑功能障碍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TD患儿治疗后EEG变化特点也对临床医生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脑型血吸虫病脑电图(EEG)的脑电活动状况,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997~2004年临床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的40例EEG资料,主要分析异常EEG的脑电活动状况与异常程度、临床分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3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EEG异常改变,异常率为77.5%,其中癫痫性为70%;脑瘤型为100%。绝大部分EEG检查是患者经治疗后作的。治疗前后均作了EEG检查的仅9例。治疗前,9例均有不同程度异常,治疗后7例有不同程度改善,2例恢复正常。结论:EEG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及预后的评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GABA_B受体活动对大鼠皮层脑电图与行为的影响高东明,岳春良,常志洁,李鹰,韩晓彬(锦州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锦州121001)失神性癫痫是一种儿童常见疾患,以突发的短暂意识丧失为主要特点,伴特征性脑电图改变:即双侧对称的“棘-慢波”(SWD),频率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常规药物对难治性癫痫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对患儿脑电图的影响,为该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04例难治性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益生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癫痫发作频率、脑电图情况、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水平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癫痫发作频率、脑电图各频段相对功率以及IL-6、TNF-α、GABA和5-H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癫痫发作频率、脑电图θ频段相对功率及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患儿以上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ABA和5-HT水平均升高,且联合组的GABA和5-HT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23%vs 80.77%,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难治性癫痫患儿采用益生菌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其癫痫发作频率,改善脑电图相应频段的相对功率,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异常兴奋,且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