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硇洲岛海域文昌鱼生长与繁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3-12月对硇洲岛海域的文昌鱼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为在该地实施文昌鱼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硇洲岛海域的文昌鱼主要集中分布以20°55.35'N,110°31.5'E为中心的周边4.08km2的狭小范围内;平均资源密度约为209ind·m-2,最高达到1053ind·m-2,平均生物量为40.8g·m-2,最高达到424g·m-2;体长组成具明显的季节变动;3-6月为该海域文昌鱼的繁殖期;秋冬季节是文昌鱼的主要补充季节;性腺成熟度和性别比例在不同季节和生长阶段具明显的差异,春季性成熟个体占的比重最大达51%,50%性成熟体长为54mm;在30~55mm时,体长范围内雌雄个体的性比接近1,体长>55mm雌性个体数量明显多于雄性;文昌鱼全年的体质量与体长关系方程为W=0.0014L3.2898;当体长达到60mm后文昌鱼资源群体尾数减少系数为0.361cm-1.  相似文献   

2.
红松半同胞家系变异分析及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和筛选优质红松种质资源,以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国家红松良种基地的53个28年生红松子代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对其生长性状(树高、地径、胸径、三米径、枝下高和第六轮枝高)及形质性状(分枝角、通直度和轮枝数)进行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部分形质性状外,大部分生长性状在各变异来源间均达极显著差异(P<0.01);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6.97%~37.39%,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76%~26.75%;各性状家系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136~0.746;单株遗传力变化范围为0.031~0.827,个别性状遗传力较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分枝角外,其余各性状间大部分呈极显著正相关(r>0.073)。一般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状一般配合力高的家系差异较大,难以进行联合筛选,需进一步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2.31%,表明三个主成分包含了供试家系生长及形质性状的大部分信息。树高、地径、胸径、三米径和材积对主成分Ⅰ的贡献较大,且描述红松的生长性状,因此可作为选择优良家系的评价指标。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对家系及单株进行选择,以家系材积现实增益超过35%为标准,可筛选出5个优良家系,入选率为10%,入选的优良家系树高、地径、胸径、三米径和材积平均值分别为7.90m、25.02cm、19.21cm、16.23cm和0.1074kg·m-3,现实增益分别为3.94%、14.71%、17.26%、19.34%和39.48%。对优良家系内的单株进行选择,按单株材积遗传增益超过100%为标准,可筛选出6株优良单株,入选率为4%,入选单株树高、地径、胸径、三米径和材积平均值比总平均值分别高1.60m、8.54cm、7.04cm、6.69cm和0.097kg·m^-3,遗传增益分别为5.99%、29.92%、35.53%、37.06%和102.04%。所选优良家系及单株可为良种审定提供基础,也可以为种子园的营建、改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3.
红松半同胞家系遗传变异分析及果材兼用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临江林业局闹枝林场内48个红松半同胞家系为材料,连续3年对其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各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家系间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2.74%~51.39%;半同胞家系间各性状遗传力均超过0.97;48个半同胞家系树高、胸径和单株球果数量的一般配合力变化范围为(-1.82~1.70)、(-7.91~9.99)和(-14.85~15.15);不同树龄树高间、胸径间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0.993 < r < 0.999,0.995 < r < 0.998);分别利用生长性状和结实性状对家系进行综合评价,以10%的入选率,初步选出5个生长性状优良的家系,入选家系树高和胸径平均值分别为8.02 m和21.95 cm,遗传增益分别为7.63%和46.29%。初步选出5个结实性状优良的家系,球果数量和千粒重平均值分别为30.26个和736.20 g,遗传增益分别为86.49%和1.46%。本研究中评价选出的优良家系可为红松良种登记提供材料,选择方法为其它果材兼用树种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半同胞家系生长和纸浆材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研究,筛选出优良的纸浆材家系,为白桦材性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以7年生32个白桦半同胞家系为试材,对各个家系生长和木材性状进行方差分析、计算遗传参数,并估算配合力,采用多种选择方法进行优良家系选择并且评价优良亲本。结果表明:家系间的生长和木材性状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且家系遗传力处于0.71~1.00,单株遗传力在2.0~3.0,表型变异系数处于5.88%~49.84%。胸径、树高、材积3个性状之间达到了极显著强正相关关系(r值:0.70~0.97),纤维长宽比与纤维长度之间存在极显著强正相关关系(r值:0.69),与纤维宽度存在极显著强负相关关系(r值:-0.76)。利用一般配合力进行优良亲本评价,材积、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的一般配合力分别是-0.001 1~0.001 0、-0.04~0.07、-112.09~77.36,选择出A13、A12、A21、A24四个家系的母本属于优良亲本。通过布雷金多性状综合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育种值评价法进行优良家系评价,比较3个方法的优...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中国对虾越冬亲虾性腺发育与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云 《生态学报》1995,15(4):378-384
  相似文献   

6.
文昌鱼的进化地位十分重要,对其染色体的研究在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方面有重要意义。然而文昌鱼的染色体制备困难,使研究受到了限制。本文介绍了一种改良的文昌鱼胚胎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以及用文昌鱼成体再生细胞制备染色体,首次获得了文昌鱼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标本,并观察了厦门2种文昌鱼的染色体,其中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二倍体2n=40,日本文昌鱼(B. japonicum)二倍体2n=36。再次从细胞分类学角度证实白氏文昌鱼和日本文昌鱼作为两个独立物种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7.
草鱼全同胞鱼苗不同个体甲基化位点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对一对草鱼亲本的20个子代甲基化位点进行了研究。从20对引物组合中扩增出311个位点,其中甲基化位点236个,占总扩增位点的75.9%,表明草鱼水花期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已经很高,说明它们大部分组织分化基本完成;其中甲基化多态位点65个,占甲基化位点的27.5%,说明这些子代草鱼甲基化位点已经有相当的差异。对其他两对亲本的后代用六个引物组合扩增的结果表明,同一亲本的子代在甲基化模式上有差异可能是普遍现象。本研究结果说明,即使来自同一对草鱼亲本的不同子代个体在基因表达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很多性状在草鱼后代的分离和一些基因表达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探讨文昌鱼trp14 (thioredoxin-related protein of 14 kD)基因在文昌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时空表达模式及其免疫活性.利用整体原位杂交技术研究trp14基因在文昌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时空表达模式;通过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trp14基因在低温胁迫和免疫药物刺激下的mRNA表达变化.trp14基因在文昌鱼2 d幼虫的原始消化道表达,呈现时空特异的表达模式;低温可以增强trp14基因的表达,而免疫刺激药物LPS和LTA则降低trp14基因的表达量.文昌鱼trp14基因在胁迫条件下表达量发生变化,暗示其可能参与氧化压力变化引起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
子陵栉(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在嘉陵江中游南充段繁殖期在4~6月,产卵时间持续2~3h,每间隔1~2min交尾一次,每次交尾产卵30~50枚,累计产卵可达1000~1600枚.多数时间由雄性亲鱼负责孵卵,当雄性亲鱼出巢摄食时,由雌性亲鱼替代孵卵.成熟卵产出时为球形,卵径0.453~0.644mm,具黏性,呈淡黄色,半透明,油球1~30个,其中大油球1~4个.受精4min后吸水膨胀成椭圆形.根据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胚胎发育全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形成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孵化出膜阶段.在水温22.3~25.7℃的条件下,胚胎发育共需109h52min.出膜前的器官分化程度高,胸鳍原基、鳃板、半规管、鳔、下颌及颌齿在出膜前均已存在,初孵仔鱼全长2.485~2.640mm,体高O.350~O.460 mm,初孵仔鱼至卵黄囊消失需要4d,至油球消失约6d.  相似文献   

10.
李明云 《生态学报》1995,15(4):378-384
本文根据11a来中国对虾越冬亲虾生产性培育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出:亲虾性腺发育的起点温度为7.9±0.3℃,性腺发育成熟的有效积温为250.4±33.6日度,预测性腺发育成熟所需日期公式为。升高或降低越冬期间的基础水温可控制亲虾产卵时间迟早。产卵期间间歇升降温或连续升温,可控制亲虾集中产卵的次数和亲虾产卵持续时间。亲虾越冬期间,有利于提高亲虾存活率的水温,宜控制在8.0-13.0℃,不宜超过13.5℃,升降温幅度不宜超过1.5℃,以1.0℃左右为好。亲虾产卵期间,有利于亲虾存活率、产后卵子孵化率和亲虾再次产卵率的适宜水温为12.0-15.0℃,不宜超过16.0℃,升降温幅度不宜超过1.0℃,以1.0℃以下为好。  相似文献   

11.
繁殖期高原鼠兔的行为时间分配与后代存活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4-8月份,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附近,采用标志流放、直接观察法和解剖法对青藏高原特有的植食性小哺乳动物———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的行为时间分配、繁殖特征和后代存活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成体平均地面活动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分别为88.67%和89.88%,在不同的繁殖时段,成体的各种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显著的变化,并影响后代的存活率。幼体从出生到15d的存活率和雌、雄性成体的每次移动距离以及雌性成体的地面活动强度都显著的正相关;从15d到45d的存活率和雄性成体的地面活动强度、观望强度显著的正相关。在相同的观察时期,高原鼠兔雌、雄成体的一些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如雄性成体地面移动距离、频次在繁殖前期显著的高于雌性成体;雄性成体的观望强度在6、7月份显著高于雌性成体。说明雄性成体在领域防卫中较雌性成体承担更多的责任,雌、雄成体在育幼活动中的繁殖投入存在互补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亲本平方和、子代同胞间平方和、同胞内平方和与亲子间乘积和求数学期望的基础上,估计亲子与同胞相关系数,导出了两套不同的亲子与同胞相关系数的估计公式,其中之一与Srivastava(1984)提出的完全一致,但估计方法较之具有直接性,推导过程得到了简化.  相似文献   

13.
厦门两种文昌鱼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吕鱼的进化地位十分重要,对其染色体的研究在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方面有重要意义.然而文昌鱼的染色体制备困难,使研究受到了限制.本文介绍了一种改良的义昌鱼胚胎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以及用文昌鱼成体再生细胞制备染色体,首次获得了文昌鱼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标本,并观察了厦门2种文昌鱼的染色体,其中白氏文吕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二倍体2n=40,日本文昌鱼(B.japonicum)二倍体2n=36.再次从细胞分类学角度证实白氏文昌鱼和日本文昌鱼作为两个独立物种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采自赤水河下游的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鱼卵对其早期发育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仔鱼的耐饥饿能力进行了研究。银卵属中等大小的漂流性卵,具双层卵膜,外膜径(3.35±0.41)mm。胚胎发育分32个发育期,在水温24.6~25.5℃时历时40h。初孵仔鱼全长(3.84±0.36)mm,眼下有一个黑点,胸鳍原基已形成,经85d左右发育成幼鱼。仔鱼孵出后2~3d开口摄食,5日龄时初次摄食率即达100%。持续饥饿对银鮈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均有很大影响,饥饿仔鱼11~12d达不可逆点(PNR),饥饿至13日龄时,绝大部分仔鱼死亡。  相似文献   

16.
文昌鱼特殊的进化地位、简单的器官系统和终生透明的躯体等特征,使其很有希望成为一个新型实验室模式动物。要实现文昌鱼的模式动物化,实验室内全人工条件下繁殖是关键的第一步。为此,我们于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两次采集产于厦门海域的2种文昌鱼,开展实验室内养殖研究。经过3年多的持续实验室养殖,继2005年夏季于实验室内繁殖出子一代文昌鱼后,又在2006年夏季成功获得了这两种文昌鱼的子二代,初步实现文昌鱼在实验室内的全人工养殖。对子代文昌鱼养殖的初步观察发现,不同水温对生长发育速度有一定影响,提示有可能通过水温控制实现文昌鱼一年多次产卵的目的。目前这两种文昌鱼子二代幼体已完成变态,进入亚成体生长发育阶段,其体长分别已达14.6 mm(日本文昌鱼Branchiostoma japonicum)和6.5 mm(白氏文昌鱼B. belcheri)。  相似文献   

17.
云斑尖塘鳢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发育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发育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在28℃定水温条件下,云斑尖塘鳢的胚胎发育历时80h 30min,可分为24个发育分期。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眼、耳囊、心脏、消化道、肾脏、鳔、胸鳍和尾鳍等得到了优先发育。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工干法授精获得大渡软刺裸裂尻鱼的受精卵,观察了实验室孵化培育条件下的仔鱼形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平均水温为11.86℃(9.0~16.0℃)下胚胎历时9 d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1.65 mm±0.27 mm,鳃弓、口凹和肛门原基明显,眼色素和胸鳍原基出现,肌节43对(12+20+11),心跳140~160次/min。出膜9 d,仔鱼肠道贯通,鳔雏形和背鳍原基出现。臀鳍原基出现和尾鳍分叉分别于出膜后13 d和16 d发生。出膜19 d,腹鳍原基出现,此时背鳍鳍条4~6枚,臀鳍鳍条2~4枚。出膜32 d,鱼体全长22.99 mm±0.65 mm,除存在少量鳍褶外,基本具备成鱼的形态特征。仔鱼卵黄于出膜第12天吸收完全,卵黄囊体积与出膜后天数呈显著的多项式相关(P0.01)。体长、全长、头长和肛后长的生长均呈明显的二项式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大渡软刺裸裂尻鱼早期发育生物学资料,为人工养殖研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雅砻江短须裂腹鱼胚胎和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已被列为雅砻江和金沙江的增殖放流保护鱼类,为探讨两水系的环境差异对其早期发育产生的影响,本文以雅砻江短须裂腹鱼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并与已有报道的金沙江短须裂腹鱼胚胎与仔鱼早期发育研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雅砻江短须裂腹鱼卵径(2.70±0.02)mm,较金沙江短须裂腹鱼大0.34 mm;初孵仔鱼全长(11.36±0.22)mm,比金沙江短须裂腹鱼长2.7 mm;在水温(14±1)℃时,两水系的短须裂腹鱼胚胎发育时序基本一致,但听囊等部分功能器官的发育时序存在差异;胚胎发育历时181 h,积温2 539.98 h℃,分别比金沙江短须裂腹鱼早73 h和低1 025 h℃;出膜后1~9 d,仔鱼的鳃、口、胸鳍、尾鳍、鳔、肠道等功能器官先后形成,第9天卵黄囊吸收基本完全,与金沙江短须裂腹鱼一致。比较表明,两水系短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基本相同,但卵径大小、孵化历时、部分器官发育时序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是二者为适应环境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活力及存活率与生长周期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华 《生物学杂志》2002,18(1):19-20
用TTC法制定红豆杉细胞活力,用中性红测细胞存活率,探讨生长周期中细胞活力及存活率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延迟期细胞活力最强,对数生长期活力较低,稳定期活力最低;而细胞存活率在整个周期中基本保持在70%-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