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袁汉宁 《蛇志》2013,25(2):145-146
目的 观察西咪替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我科门诊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利巴韦林口服治疗,治疗组加用西咪替丁口服,7天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及热退,手足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愈合时间及总疗程.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减轻、退热时间和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4%)显著优于对照组(79.8%);西咪替丁口服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西咪替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和小儿病毒性肠炎伴发热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肺炎和小儿病毒性肠炎惠儿80例,所有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单纯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40例在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儿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及两组小儿的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70.83%和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和小儿病毒性肠炎伴发热疗效显著,能够缩短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玉屏风颗粒联合西咪替丁对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疗效及外周血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6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原则将受试儿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4例患儿仅接受西咪替丁治疗,研究组45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玉屏风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学指标水平变化及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免疫学指标及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免疫学指标及各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西咪替丁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外周血免疫学指标,疗效安全显著,值得在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中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妈咪爱联合利巴韦林、思密达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将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58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用利巴韦林、思密达治疗。治疗组29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妈咪爱治疗;利巴韦林用法:10mg/(kg·d),分3次口服;思密达用法:1岁以下,1g/次,1岁以上,1.5g/次,3次/d;妈咪爱用法:1岁以下,0.5g/次,1岁以上,1g,/次,2次/d。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5.86%和96.55%,对照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8.28%和75.86%,组间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妈咪爱联合利巴韦林、思密达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88例CHC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干扰素,观察组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LT和AST分别为(70.24±7.94)和(79.45±9.72),HA、PCⅢ、CⅣ和LN分别为(76.87±10.32)、(79.45±9.72)、(79.76±8.00)和(118.41±16.97),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具有较好的抗纤维化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散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9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补液及抗病毒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口服,在治疗前、治疗后第8天及治愈后1个月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肠杆菌、乳杆菌的数量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高于治疗前(P0.01,P0.05),且观察组两类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肠杆菌数量均低于治疗前(P0.01,P0.05),且观察组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愈后1个月,三类菌群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可改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微生态,且无长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测阿奇霉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90例,予以阿奇霉素和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90例,予以阿奇霉素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为97.78%和86.6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多合并病毒双重感染,阿奇霉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效果显著,病程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免疫球蛋白配伍利巴韦林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脑炎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巴韦林(10-15mg.kg-1.d-1)、常规补液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免疫球蛋白(1000mg.kg-1.d-1),两组疗程均为3天。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9.2%和57.1%,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配伍利巴韦林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脑炎具有疗效好、起效快、副作用小等特点,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蓝芩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5年4月——2015年7月收治的126例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含片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蓝芩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者在利巴韦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蓝芩口服液,可提高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收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57例仅给予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5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比较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RP、IL-6、IL-8及TNF-α等各项炎性因子水平以及NIHS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随治疗进行显著下降,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8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17%)与对照组(7.02%)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可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