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吴晓华  严明忠  刘宁  孙蕊容 《蛇志》2006,18(3):238-239
严重创伤性骨折往往合并大出血,容易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如果抢救不当,护理不及时,低血容量得不到及时纠正,极易出现脏器功能损害,不仅会加重病情,更会危及患者生命。我们曾抢救创伤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126例,经积极抢救和周密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调查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选择长沙市第四医院2019年4月~2021年3月收治的197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所有受试者的心理韧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分作A组(CD-RISC评分≥60分)76例以及B组(CD-RISC评分<60分)121例。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此外,以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C-PTGI)评估所有受试者的创伤后成长状况,并比较A、B组患者的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可得: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韧性与年龄、性别、创伤严重程度以及性格有关(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年龄、创伤严重程度以及性格均为创伤性骨折患者CD-RISC评分的影响因素(均P<0.05)。A组患者的C-PTGI各维度(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精神变化、对生活的欣赏)评分以及总分均高于B组患者(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创伤性骨折患者CD-RISC评分与C-PTGI各维度评分以及C-PTGI总分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创伤严重程度以及性格,且心理韧性与创伤后成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技术对康复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将30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术后自控镇痛,对照组给予阿片类或吗啡类止痛,分别对镇痛效果、胃肠道恢复时间、尿潴留发生率、睡眠情绪满意率几方面进行对比。结果两组间在镇痛评分(VAS)和睡眠情绪满意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尿潴留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自控镇痛技术能提高老年患者术后镇痛质量和睡眠情绪满意度。何丽娟,汪凤梅,余丽花  相似文献   

4.
术后疼痛护理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婉芳 《蛇志》2005,17(2):133-135
2004年作者对本科382例术后第1天病人的疼痛控制情况作了调查,发现50%以上的病人有需肌注杜冷丁、吗啡、曲马多、口服止痛药等重度疼痛的现象,导致病人活动、咳嗽、深呼吸障碍,而这种情况多数是由于没有及时地使用止痛药造成。本文分析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找出影响术后疼痛护理质量的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术后疼痛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劳美荣  廖红珍  叶颜凤 《蛇志》2017,(2):222-224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以及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疼痛及康复的效果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12、24、36、48、72h时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实施舒适护理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能有效减轻其术后疼痛、加速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同时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梁勇东 《蛇志》2013,25(2):245-246
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是组成一件事物的细小因素,而很多细小的环节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细节护理就是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切活动把病人放在首位[1].胃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消化道癌的40%~50%,在恶性肿瘤导致死亡人数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肺癌)[2].目前,胃癌的治疗最为满意效果仍是早期手术.我科2010~2012年对32例胃癌患者术后加强细节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腹部外科手术预后过程中,疼痛是患者必须经过的一个痛苦过程。如何帮助患者缓解这种术后性的疼痛,成了多年来腹部外科领域热烈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于查询该领域曾经的一些研究成果与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更加完善的临床护理方案,为临床缓解腹部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提供有效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麻醉前和术中持续吸氧对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I-II级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初产妇100例,将其随机分为面罩吸氧组和空气吸入组(对照组)。吸氧组于术前30 min及术中通过面罩全程给氧,吸入氧浓度为60%,空气组则不给予特殊处理。检测和比较两组产妇不同时点的心率、血压及SpO2的变化,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新生儿Apgar评分,胎儿氧饱和度,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产妇血气以及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各时间点心率、血压、SpO2、手术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胎儿氧饱和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吸氧组术后6 h、12 h、24 h的VAS评分分别为(4.07±0.10)、(2.13±0.12)和(0.42±0.0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0±0.11)、(4.02±0.13)及(1.10±0.22)(P0.05)。吸氧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产妇血气氧分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醉前和术中持续吸氧能显著减轻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术后疼痛,同时有效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5,26(4):243-243
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病人今后将不必再为术后伤口疼痛发愁。美国加州的I-Flow公司研制出一种简便易用,专为做过手术的病人解除疼痛的设备-ON-Q疼痛缓解系统,只要术后将这种小装置放在手术切口处,就可通过其球形气泵将局部麻醉剂缓缓输入伤口,有效止疼。该系统现已用于实施了子宫切除和剖腹产手术的妇女。  相似文献   

10.
张兵  刘琮  李博  鲍亮  朱鹏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33):6487-6490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术式对脊柱创伤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72例脊柱创伤患者,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术式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和下地活动时间分别为(121.36±7.85)min、(123.74±31.75)m L、(8.32±2.14)d、(37.85±9.28)h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75.96±12.47)min、(299.77±36.01)m L、(15.41±4.58)d、(57.03±13.58)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7.931、11.372、8.192、9.341,P0.05)。2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中VAS评分和NRSD评分分别为(1.86±0.53)和(2.01±0.5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2±1.34)和(5.59±1.3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值=12.913、11.235,P0.05)。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78%,比较有显著性差异(Z值=9.637,P0.05)。结论:对于脊柱发生创伤的患者而言,在临床中应用微创术式进行干预治疗,不仅临床效果令人满意,而且还可较为有效的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用较为安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脑卒中偏瘫患者4期的康复护理训练的疗效观察,探讨康复训练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资料收集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7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康复组,均采用内科常规护理,康复组接受康复护理训练;而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护理训练。采用Barther指数评分法予以评定。结果:康复组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运动功能的恢复。对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功能恢复是必要的、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康复的护理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军 《生物磁学》2005,5(4):32-34
目的:通过脑卒中偏瘫患者4期的康复护理训练的疗效观察,探讨康复训练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贵料收集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7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康复组,均采用内科常规护理,康复组接受康复护理训练;而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护理训练。采用Banher指数评分法予以评定。结果:康复组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姐(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运动功能的恢复。对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功能恢复是必要的、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14.
15.
Eight patients with patellar pain underwent knee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The maximal knee extension torque associated with the Vastus Lateralis EMG signal increased (p 0.001 and 0.039). Although muscle balance was not improved, all the patients improved their clinical score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Studies of electromyographic (EMG) activity and lumbopelvic rhythm have l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neuromuscular alterations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cLBP) patients. Whether these changes reflect adaptations to chronic pain or are induced by acute pain is still unclear. This work aim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LBP on lumbar erector spinae (LES) EMG activity and lumbopelvic kinematics during a trunk flexion–extension task in healthy volunteers and LBP patients. The contribution of disability to these effects was also examined. Twelve healthy participants and 14 cLBP patients performed flexion–extension tasks in three conditions; control, innocuous heat and noxious heat, applied on the skin over L5 or T7.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oxious heat at L5 evoked specific increases in LES activity during static full trunk flexion and extension, irrespective of participants’ group. Kinematic data suggested that LBP patients adopted a different movement strategy than controls when noxious heat was applied at the L5 level. Besides, high disability was associated with less kinematic changes when approaching and leaving full flex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xperimental pain can induce neuromechanical alterations in cLBP patients and healthy volunteers, and that higher disability in patients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movement pattern change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