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酶Ⅰ)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196例UAP患者为病例组,排除冠心痛的297例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PCR及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分析DNA酶Ⅰ基因8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位点A2317G及4内含子56bp可变串联重复序列(HumDN1)多态性;协方差分析A2317G、HumDN1各基因型与UAP患者血脂的关系,将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作为协变量;x2检验分析UAP患者冠脉血管病变支数与DNA酶Ⅰ基因型的关系.结果:UAP组与对照组A2317G、HumDN1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DNA酶Ⅰ单体型分布亦无差异.UAP患者DNA酶Ⅰ各基因型血脂水平、冠脉血管病变支教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0.05.结论:DNA酶Ⅰ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不稳定心绞痛及其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NA酶Ⅰ(DNase Ⅰ)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的分布频率、与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283名体检者及260名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及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技术,分析DNA酶I基因8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位点A2317G及4内含子56bp可变串联重复序列(HumDNI)的多态性.结果:AMI组和对照组共检测到3种A2317G基因型及10种HumDN1基因型,其中A2317和HumDN13是AMI及对照组中分布频率最高的等位基因.但两组中A2317G、HumDN1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A酶Ⅰ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急性心肌梗塞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美国AmpFISTR Indentifile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试剂盒,结合PE9700型PCR仪和美国ABI公司310型遗传分析仪,对湖南汉族人群D8S1179、D21S11、D7S820、CSF1PO、D3S1358、TH01、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vWA、TPOX、D18S51、D5S818和FGA共15个STR基因座进行多态性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5个STR基因座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其杂合度(H)介于0.593~0.900,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O.54~0.85,个体识别力(DP)介于0.780~0.963,非父排除率(PE)介于0.282~0.785,累计个体识别力为(1~1.6×10^-17)〉0.99999999。累计非父排除率为0.9999995.证明15个STR基因座在湖南省汉族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可应用于该地区群体学研究、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等.  相似文献   

4.
任峰玲  郭雄  史晓薇  平智广 《遗传》2007,29(12):1455-1458
为了分析陕西汉族人群中11号染色体上10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基因座的多态性,采用荧光标记基因扫描方法,对11号染色体上的D11S1760、D11S4102、D11S4116、D11S4207、D11S4162、D11S914、D11S4127、D11S917、D11S4146和D11S915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D11S1760、D11S4102、D11S4116、D11S4207、D11S4162、D11S914、D11S4127、D11S917、D11S4146和D11S915基因座分别检出17、11、15、11、4、6、7、12、11和13个等位基因,41、18、36、30、8、10、16、30、29和32个基因型,等位基因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杂合度分别为86.72%、67.95%、83.90%、85.96%、58.18%、57.63%、72.60%、72.73%、77.87%和86.40%,表明11号染色体上的这10个STR基因座在汉族人群中有较好的多态性,是理想的遗传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陕西汉族人群12号染色体上7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龙丽  郭雄  平智广  左弘  赖江华  张宝弟  耿冬  陈腾 《遗传》2005,27(6):869-872
分析了中国汉族人群中12号染色体上7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基因座的多态性。 采用荧光标记基因扫描对12号染色体上D12S1718、D12S1675、D12S358、D12S367、D12S1638、D12S1646和D12S1682基因座在80名陕西咸阳、榆林汉族人中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在中国汉族人群中, D12S1718、D12S1675、D12S358、D12S367、D12S1638、D12S1646和D12S1682基因座分别检出7、10、8、8、6、9和11个等位基因,10、17、18、18、14、18和26个基因型,杂合度分别为44.28%、66.10%、78.89%、77.89%、73.69%、74.55%和82.39%。表明这7个STR基因座在中国人群中有较好的多态性,其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Weinberg平衡(P>0.05)。  相似文献   

6.
拉萨市藏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苏玉虹  席焕久  任甫  朱宝芹  温有峰 《遗传》2006,28(11):1361-1364
利用多重PCR和五色荧光(6FAM、VIC、NED、PET、LIZ)自动化检测技术调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藏族人群D8S1179、D21S11、D7S820、CSF1PO、D3S1358、TH01、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VWA、TPOX、D18S51、D5S818、FGA共15个STR基因座多态性分布, 获得了15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学数据。结果显示: 15个STR基因座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 15个STR基因座的个体鉴别力(DP)在0.7515~0.9599之间, 杂合度(H)在0.5576~0.8538之间, 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5455~0.8458之间, 非父排除率(EPP)在0.3755~0.8520之间, 累积个体鉴别力为0.99999999, 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99999997。15个STR基因座适合作为藏族人群的遗传标志用于人类学、遗传疾病连锁分析、法医学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该实验研究NLRP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结肠癌之间的相关性。采用TaqMan检测法对中国汉族人群2084例结肠癌患者和203名正常对照NLRP3的3个位点(rs4925648、rs10754558、rs10925019)进行关联分析,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单倍型的差异。结果发现,NLRP3上三个位点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rs4925648与rs10925019的LD分析其D’值较大(D’=0.798)。但进一步对两位点的单倍型分析发现其各种组合均无统计学差异。该研究结果提示,NLRP3基因的三个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结肠癌的发生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调查云南泸西县汉族群体17个Y-STR基因座的多态性分布, 探讨其群体遗传学及法医学应用价值。应用AmpF?STR?Yfile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扩增156名汉族无关男性个体的17个Y-STR基因座, 用ABI3100遗传分析仪进行基因检测, 计算等位基因及单倍型频率, 并结合已公开发表的国内外其他16个群体的遗传学资料, 分析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云南泸西汉族男性群体中, 共观察到154种单倍型, 其中152种为仅观察到1次的单倍型, 2种单倍型观察到2次, 单倍型多样性(HD)值为0.9998, 基因多样性(GD)值在0.3901(DYS437)—0.9632(DYS385a/b)。17个群体遗传距离分析提示, 国内人群云南泸西汉族与湖南汉族的遗传距离最小(0.005), 与闽南汉族的遗传距离最大(0.035); 在中国周边群体中,云南泸西汉族与新加坡华人的遗传距离最小(0.015), 与日本人和马来西亚印度人群的遗传距离最大(0.060)。结果表明, 17个Y-STR基因座在云南泸西汉族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 适用当地的法医学应用。与其他民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对了解各群体的起源、迁徙及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sTn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汉族人群sTnT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观察其在北方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用PCR-RFLP的方法对204名中国北方汉族人群sTnT基因的SNP进行分析,确定其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报告的外显子11上的27916722 A/C未在本项研究人群中检测到。27930097 C/G和的27920978 C/F的等位基因频率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报道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TnT基因SNP分布具有种族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CYP4F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群体遗传学特征及与疾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提供更为详实的数据。方法:对CYP4F3基因进行重测序,构建连锁不平衡模式,选择标签SNP在192例北京和424例广州汉族个体中进行基因分型。结果:CYP4F3基因重测序共检出30个SNP,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广州和北京地区人群的连锁不平衡模式不同,但选择的8个标签SNP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在2个人群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北京地区汉族与广州地区汉族人群CYP4F3基因多态性无显著差异,但不同种族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其中88例设置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观察组11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结果:观察组效果评分为3.87±0.03,高于对照组3.24±0.05(P0.05);观察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心绞痛发作频率分别为3.18±0.03 min和1.39±0.02次/d,均低于对照组3.62±0.07 min和2.81±0.03次/d(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积指数分别为0.78±0.02 P a o s,0.33±0.02 L/L和7.13±0.04(P0.05),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血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人群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住院部收治的138例UAP患者为UAP组及80例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正常的非CHD者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对不同性别UAP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男性UAP组和男性对照组在吸烟、高血压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Vit B12)和叶酸(FA)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其它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UAP组和女性对照组在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尿酸(UA)、Hcy、VB12和FA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其它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HDL、Hcy、和Vit B12水平为男性UAP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01);高血压、UA、Hcy、Vit B12和FA水平为女性UAP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性别人群发生UAP的危险因素不同,血浆Hcy和UA水平为女性UA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浆Hcy水平为男性U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疗程12周。观察其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每博量(sv)、每分博出量(CO)、射血分数(EF)和舒张功能指标(E/A)等心功能指标,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Y)等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治疗组缓解心绞痛的显效率为28%,总有效率为96%,改善心电图的的显效率为22%,总有效率为84%,速效扩冠药物停减率为60.62%,经统计学处理均优于对照组(P〈O.05);治疗组治疗后的心功能各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TG、HDL—C、LDL.C及hs—CRP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联合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6,C反应蛋白(CRP)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CRP,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血清IL-6、CRP、心绞痛发作频率以及持续时间水平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血清IL-6、CRP、心绞痛发作频率水平较低(P0.05),持续时间较短(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瑞舒伐他汀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6,CRP水平,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在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期间住院的8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0例。常规组给予硝酸异山梨脂,阿司匹林和能量合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三精制药)200μg,ivgtt,qd,14d,同时给予生脉注射液(益盛药业)80ml,ivgtt,qd,14d。观察常规组和观察组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和心电图变化。结果:常规组和观察组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用于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价值;了解美托洛尔对UAP患者HRV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UAP患者、SAP患者和健康人各60例做动态心电图检查,经Holter软件分析进行HRV时域指标的比较。UAP组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加用美托洛尔25-50 mg/d(分两次口服),20天后重复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1UAP组与正常组比较各项指标均降低(P0.01)。2正常人HRV具有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UAP组HRV昼夜节律变化性降低。3UAP病人服用美托洛尔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得到改善。结论:1.UAP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活性主要是副交感神经活性受损,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占优势。2.无合并症的UAP病人HRV呈昼夜节律性降低。3.美托洛尔可改善UAP患者HRV。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纤酶(Dfd)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将62例UAP患者随机分组A组(32例)给予口服阿斯匹林(300mg·d-1)和抗心绞痛药,B组(30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另加Dfd(10U·d-1共3d)静脉点滴。结果A组和B组在住院10d内每天心绞痛发作次数、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性死亡、24h缺血总负荷、ΣST及纤维蛋白原分别为5.5±2.3与3.2±0.5(P<0.01)、9%与0(P<0.01)、6%与0(P<0.01),1868±846与735±282(P<0.5)、3.4±0.7与1.4±0.6(P<0.01)、3.9±0.6与1.0±0.4(P<0.01),B组无一例发生出血倾向。结论UAP患者急性期用Dfb治疗有效、安全便利。  相似文献   

18.
19.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联合氯吡格雷(clopidogrel,CPG)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P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UAP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阿司匹林、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TMZ联合CPG组(3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TMZ(20mgtid×56d)、氯吡格雷(首次300mg,75mg/日×55d治疗。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TMZ联合CPG组心绞痛改善的临床显效率(52.6%)和总有效率(87%)均较对照组(26.3%和57.9%)显著提高(P<0.01),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显著减少(p<0.01),TMZ联合CPG组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运动耐量(NYHA分级)明显改善,TMZ联合CP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未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用TMZ联合CPG治疗UA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50岁以下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冠状动脉罪犯斑块的形态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治疗的147名≤50岁的UAP患者资料。所有罪犯血管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都进行了冠脉造影和OCT检查,并评估罪犯斑块的特点。根据罪犯斑块形态学特点分为斑块破裂(Plaque Rupture,PR)组、斑块侵蚀(Plaque Erosion,PE)组和对照组。结果:在147个罪犯斑块中,35个罪犯斑块发生侵蚀(23.8%),42个罪犯斑块发生破裂(28.6%)。人口学、实验室结果显示PE更多发生在女性(60.0%),PR更多发生在男性(69.0%);与PR组和对照组相比,PE组年龄偏大(P0.001)且高脂血症(P=0.007)和吸烟(P=0.005)比例也较高。OCT结果显示与PE组和对照组相比,PR组脂质核心更长(P=0.002),平均脂质角度更大(P=0.001),且纤维帽厚度较薄(P=0.013)。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得出,PE的发生与高脂血症和吸烟有关。结论:PR和PE导致了超过半数的50岁以下的UAP发作,PE更多发生在高脂血症和吸烟的UAP患者,已经成为除PR外可能导致心脏不良事件的斑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