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寄生蜂对宿主的成功定位是其繁衍后代的关键步骤之一,主要受挥发性化合物的调节。首先,雌性寄生蜂可根据寄主植物挥发物尤其是植食性昆虫诱导的植物挥发物(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 HIPVs)对宿主的栖息环境进行远距离定位,它们可根据HIPVs提供的信号缩小宿主范围,而HIPVs的混合物极为复杂,其成分和含量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尽管如此,萜类是HIPVs中常见的化合物,且被多数行为研究证实在寄生蜂宿主定位中发挥作用。随后,当寄生蜂发现并降落到与宿主相关的植物后,它们可利用宿主衍生的信号近距离定位宿主。宿主的虫体、茧和粪便等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对寄生蜂具有吸引作用,有些宿主粪便的气味可以作为寄生蜂执行宿主定位行为的主信号,而且宿主粪便挥发物的成分因昆虫取食的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此外,来自寄生蜂自身的信息化学物质也有助于同种寄生蜂的其他个体对宿主的定位。寄生蜂对气味分子的感知依赖其主要位于触角上的嗅觉感器,而关于其嗅觉识别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仍较为薄弱。由于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 OBPs)是嗅觉系统中介导气味识别...  相似文献   

2.
《生物磁学》2009,(22):I0001-I0002
马尔兰大学药理学院的科学家jiapeiWang近期在《BMC神经科学》(BMC Neuroscience)上发表PKC1/HINT1基因敲除的研究成果文章 "Anti-depressant and anxiolytic like behaviors in PKCI/HINT1 knockout mice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plasma corticosterone level".  相似文献   

3.
小鼠脾细胞经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激活后对YAC-1,LP-3和WEHI-164等肿瘤细胞均有很强的杀伤活性。在CFU-E和BFU-E培养体系中,不同浓度LAK细胞与BMC直接加入或预温育4h后再培养,均能加强CFU-E和BFU-E增殖。低浓度LAK细胞(LAK/BMC为0.5)与BMC直接加入或预温育后再加入CFU-mix培养体系中,均能增强CFU-mix增殖,而高浓度LAK细胞和BMC(LAK/BMC=8.0)直接加入培养体系则抑制CFU-mix增殖;若共温育后再培养则非常明显地抑制CFU-mix增殖,CFU-mix仅为对照的17.6%。小鼠LAK细胞对造血祖细胞体外增殖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可能包括分泌某些细胞因子以及细胞间直接相互作用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颊粘膜癌(Buccal Mucosa Cancer,BMC)与舌癌(Tongue Cancer,TC)的基因差异表达,探讨BMC与TC发生发展的基因学基础。方法:应用cDNA芯片技术对5例BMC和5例TC组织mRNA检测,通过芯片杂交、生物信息学处理,找出两者间差异表达基因。结果:BioStarH-40芯片发现差异表达基因503条,差异表达基因占12.9%,其中表达增强274条(显著增强69条),表达降低229条(显著降低54条)。结论:MBC与TC基因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差异可能在两类肿瘤不同的生物学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的小囊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 E),并首次制备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采用免疫共沉淀(IP)及质谱鉴定的方法,寻找宿主细胞中与IBV E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通过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与IBV E蛋白具有潜在互作的宿主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可能发挥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E蛋白在IBV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提供了研究工具和基础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6.
《生物磁学》2011,(8):I0002-I0002
法国研究者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在塑料制品行业中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双酚基丙烷(BPA)对脊椎动物的内耳有损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国(BMC发育生物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这一名词指非常小的生物,如古菌、细菌、原生生物、真菌和病毒,肠道“微生物组”表示的是肠道微生物集合体。它们实际上共享宿主的身体空间,但作为宿主健康和疾病的决定因素却几乎被忽视。作为信息的集合,微生物组包括微生物的基因组数据、结构元件、代谢物和环境条件。最近对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在维持宿主稳态和调节宿主表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包括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在内的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微生物群落序列谱等深入测定技术出现,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组与宿主遗传背景之间的关系有了许多见解。本文通过肠道微生物组学的概述,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建立肠道微生物组学与宿主遗传之间联系,并对宿主遗传学与肠道微生物组的关系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共生菌可参与昆虫的生理生化过程,影响昆虫的营养、生长发育、解毒作用、天敌防御和免疫能力等。在共生菌对宿主功能的研究中,核心问题是如何从组成复杂的共生菌组中筛选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共生菌。共生菌对宿主功能的研究模式通常包括:通过共生菌多样性分析,提出差异共生菌对宿主功能的假设;分析并验证特定共生菌在宿主体内的功能。本文围绕共生菌对宿主功能的研究模式,系统地总结和比较昆虫共生菌功能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构建昆虫对宿主功能研究的方法体系,以期推进共生菌-宿主联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现,衣原体用所谓“分子伪装”的办法使细菌进入免疫系统,导致心脏炎症,其机制包括宿主自身免疫紊乱。正如披着羊皮的狼,一些病原体表面携带几乎与宿主细胞的蛋白相同的蛋白,使其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有时免疫系统不会为这种伪装所迷惑而向其发动攻击,如果攻击...  相似文献   

10.
sRNA在细菌的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可以调节自身基因改变新陈代谢,在不利的宿主环境(pH、温度、氧化物等)中生存下来,而且越来越多证据表明sRNA在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中,能够直接影响宿主基因表达,尤其是免疫基因,降低宿主免疫反应,改变宿主细胞内环境,最终破坏宿主细胞,引起疾病的发生。但目前致病菌sRNA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相关系统综述。现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前沿以及实验室相关研究工作,详细论述sRNA在与宿主相互作用中的具体调控方式,为细菌sRNA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1.
石洁  王长军 《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0090-0098
病原菌对宿主致病是病原菌与宿主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可造成宿主在细胞、组织及器官不同水平的损伤。病原菌对宿主的致病性及毒力,一方面在于病原菌,另一方面在于宿主因素以及宿主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病原菌-宿主在细胞水平的相互作用是病原菌感染致病的重要环节。结合本课题组对猪链球菌的研究,从黏附与定殖、侵袭、逃避与扩散等方面概述病原菌逃避宿主细胞防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小鼠粒单系祖细胞(CFU-GM)集落培养体系中加入LAK细胞能显著增强CFU-GM增殖,LAK∶BMC为8时,CFU-GM数比对照增加194.4%。LAK细胞条件液也有类似co-CSF的活性,单独LAK细胞条件液不能刺激CFU-GM增殖。LAK细胞和BMC共孵育4小时后再进行CFU-GM培养,低浓度LAK细胞仍能增强CFU-GM增殖,而高浓度LAK细胞则显著抑制CFU-GM增殖,LAK∶BMC为8时,CFU-GM仅为对照的27.6%。作者认为小鼠LAK细胞能通过分泌某些co-CSF增强CSF的活力,而LAK细胞对CFU-GM又有接触杀伤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万超  彭练慈  叶超 《微生物学报》2023,63(4):1305-1317
宿主防御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的小分子多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以及抗炎、细胞趋化、促进血管生成和修复损伤等免疫调节功能。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宿主防御肽抗细菌和真菌感染的研究上。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宿主防御肽也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在临床各类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围绕宿主防御肽直接杀伤病毒、调节病毒感染过程和参与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调节这3个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宿主防御肽抗病毒相关研究和相关抗病毒生物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昆虫内共生菌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昆虫内共生菌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已逐渐成为昆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昆虫内共生菌具有协助宿主营养代谢、 逃避天敌攻击和增强抗药性等功能: 通过协助宿主营养代谢, 提供食物中缺乏的营养物质来弥补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不足; 分泌抗菌肽、 毒素等物质以增强对外源寄生物等的防御能力, 抑制对宿主的不利影响; 同时, 也可以增强宿主抗逆性, 调控植物生理反应, 抑制植物对宿主的不利影响; 利用对抗逆性基因精确的表达调控来增强宿主抗药性等。因此, 内共生菌介导的宿主生物学性状的改变, 扩大了宿主昆虫的生态位, 成为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目前, 昆虫内共生菌的功能往往是通过研究宿主感染共生菌前后性状的变化而证实。近几年,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基因组学等技术的进步, 促进了内共生菌与宿主昆虫共生机制研究的发展。通过研究内共生菌及其功能基因在昆虫种群动态中的作用, 特别是内共生菌感染对宿主生殖、 存活、 适应环境能力的影响, 将有利于揭示内共生菌与宿主的共生机制, 并最终为开发新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针对昆虫内共生菌的功能进行了综述, 并对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提供了研究昆虫内共生菌与宿主互作关系的方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徐步  邹雪蓉  朱元清  范陆  张传伦 《微生物学报》2022,62(12):4663-4683
病毒是地球上丰度最高的微小生命粒子,通过调控宿主的群落结构、介导宿主死亡和参与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地球生命演化。近年来,宏基因组学的发展实现了在全球尺度上对环境病毒的大规模探索和研究,大量新的病毒基因组被发掘,病毒在全球生态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角色和贡献也得到进一步认知。病毒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感染宿主实现的。然而,环境病毒的宿主鉴定工作远落后于环境病毒基因组测序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病毒宿主鉴定的主要技术及其优缺点和应用场景,总结了病毒的宿主鉴定在病毒生态学研究和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价值,并初步展望了未来病毒宿主鉴定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栾军波  王四宝 《昆虫学报》2023,(10):1271-1281
昆虫共生微生物是指与昆虫宿主建立持久互作关系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分布于昆虫的体表、肠道、血腔或者细胞内,参与调节宿主昆虫的多种生理功能。昆虫-共生微生物互作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深入研究昆虫共生微生物的功能及其与宿主的互作关系不仅有助于阐明重要的生命科学机理,还将为害虫治理和虫传病害的防控以及益虫的有效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昆虫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在多个研究方向取得重要成果。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昆虫共生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本专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提出了值得关注的3个研究方向:(1)昆虫细胞内共生微生物的功能;(2)昆虫调控共生微生物丰度和传播的机制;(3)昆虫共生微生物的遗传改造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与认知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通过无菌动物、细菌感染以及益生菌或抗生素干预等方式改变宿主的肠道菌群,可以调节宿主的认知行为,包括学习和记忆能力。应激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也会改变宿主的肠道微生物,进而影响宿主行为。同时在胃肠道疾病和某些非肠道疾病状态下也会伴随着宿主认知行为的改变。本研究将重点讨论在人类和动物研究中发现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如何影响大脑功能和认知行为。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研究方法,对中国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11种蚤的宿主特异性及宿主选择进行了研究。宿主特异性用Levins生态位宽度进行测定。宿主选择用夹角余弦生态位重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长形病蚤普洱亚种及印鼠客蚤的生态位宽度最窄、宿主特异性最高,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及斯氏新蚤滇川亚种的生态位最宽、宿主特异性最低。印鼠客蚤(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的主要鼠疫媒介)的优势宿主是黄胸鼠。印鼠客蚤较高的宿主特异性意味着该蚤可能主要在其优势宿主的不同个体间保存或传播鼠疫病原体。短突栉眼蚤及端凹栉眼蚤在宿主选择上较接近,而其它蚤种在宿主选择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Wolbachia属共生菌及其对节肢动物宿主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体生殖组织内呈母质遗传的一类共生细菌。近30多年来,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Wolbachia对宿主生殖方式的调控方面;近年来的研究发现,Wolbachia对节肢动物宿主的适合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对Wolbachia的宿主分布、存在部位及其对节肢动物宿主种群适合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探讨了Wolbachia在该领域的研究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邱并生 《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2):1862-1862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是一种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CT在宿主细胞浆内增殖,形成光镜可见的典型细胞内包涵体,包涵体为CT在宿主细胞内的生长繁殖提供屏障保护,同时也是CT与宿主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门户,CT不仅可从宿主细胞摄取营养物质,还可分泌效应蛋白进入宿主细胞质调节宿主细胞功能.CT基因组DNA序列和功能注释完成后,衣原体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已成为衣原体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1-3].在CT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Inc蛋白、分泌蛋白等衣原体蛋白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情况往往与其功能密切相关,衣原体蛋白在感染细胞中的定位认识成为其功能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