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POX)、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及非特异性酯酶(NSE)等6种酶在泥鳅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分布和组织定位。方法在泥鳅食道、胃贲门、胃体、胃幽门、前肠、中肠和后肠等7个部位取样,采用冷冻切片、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光密度定量分析等技术。结果POX在食道黏膜上皮细胞中酶活性最高,在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酶活性均较低;SDH、ALP和ATPase在食道中酶活性最低,在消化道其他部位酶活性均较高,主要分布于胃黏膜上皮细胞顶部和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ACP在食道、胃贲门、胃体、前肠、中肠和后肠上皮细胞中酶活性均较高,胃幽门中酶活性显著较低;NSE在食道、胃贲门、胃幽门、前肠和中肠上皮细胞中酶活性均较高,在胃体和后肠中酶活性显著较低。结论泥鳅消化道黏膜6种酶的分布表明,泥鳅的胃分化程度低,胃和肠道都具有吸收功能;胃贲门、胃体和前肠是蛋白质的主要消化部位;胃贲门、胃幽门、前肠和中肠是脂质的主要消化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胡子鲶(Clarias fuscus)消化道黏膜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非特异性酯酶(NSE)、过氧化物酶(POX)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等6种重要酶的分布与组织定位。方法在胡子鲶消化道7个部位取样,采用冰冻切片和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酶活性。结果 ACP在胃贲门和前肠活力最高,食道、中肠和后肠次之,胃体和胃幽门酶活力显著较低。ALP在肠道各部位活力较高,在食道和胃中酶活力显著较低。ATPase除在食道酶活力显著较低外,在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较高的活力。NSE在胃幽门和后肠酶活力显著较高,胃贲门和胃体次之,在食道、前肠和中肠酶活力显著较低。POX主要分布于后肠、胃体和幽门,在胃贲门和前肠酶活力显著较低。SDH在胃和前肠酶活力较高,中肠和后肠次之,食道中酶的活力微弱。结论根据6种酶的主要功能和各自的分布特点可推断,胡子鲶前肠和中肠有较强的吸收蛋白质和细胞内消化功能,胃幽门是脂类的主要消化部位,前肠和中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虎纹蛙消化道不同部位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物酶(POX)、非特异性酯酶(NSE)、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等6种酶的活力分布。方法消化道分8个部位取材,应用冰冻切片、石蜡切片、酶组织化学技术及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 ACP在十二指肠活力最高,食管、贲门和直肠其次,其余各部位酶活力显著较低(P0.05)。ALP主要分布于空肠和十二指肠,胃体和幽门中几乎检测不出酶活力。POX在食管和胃体活力显著较高(P0.05),在空肠和回肠酶活力显著较低(P0.05)。NES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较多分布,其中以胃体、幽门和十二指肠酶活力显著较高(P0.05),食管和直肠酶活力显著较低(P0.05)。ATPase在贲门活力最高,在回肠和直肠酶活力显著较低(P0.05)。SDH在食管、胃体和直肠活力较高,在幽门酶活力显著较低(P0.05)。结论虎纹蛙消化道黏膜各种酶的活力分布与其他动物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其与脂类消化吸收相关酶的分布显示了明显的物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鳜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和6种酶的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和酶组织化学方法对鳜鱼消化道各部位黏液细胞和6种酶的分布与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黏液细胞可为分为4种类型,食道黏液细胞多数为Ⅲ型和Ⅳ型,未见Ⅰ型和Ⅱ型;胃贲门和胃幽门黏膜上皮仅有Ⅰ型黏液细胞;胃体黏膜上皮则以Ⅲ型细胞为主;幽门盲囊中主要为Ⅱ型细胞;前肠和中肠中Ⅳ型黏液细胞最多,Ⅰ型最少;后肠黏液细胞则以Ⅳ型和Ⅱ型为主。酸性磷酸酶(ACP)主要分布于幽门盲囊和前肠的黏膜上皮;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分布于食道、幽门盲囊和整个肠道黏膜上皮;非特异性酯酶(NSE)主要分布于胃幽门、中肠和后肠黏膜上皮;过氧化物酶(POX)在胃幽门黏膜上皮中活性较高;琥珀酸脱氢酶(SDH)主要分布于胃腺中;腺苷三磷酸酶(ATPase)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较多分布。鳜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和酶的分布型与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消化吸收机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黑眉锦蛇消化道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物酶(POX)、非特异性酯酶(NSE)、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等酶的分布。方法消化道分8个部位取材,应用冰冻切片、石蜡切片、酶组织化学技术及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 ACP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至回肠的黏膜上皮,十二指肠和空肠酶活性显著较高(P<0.05);ALP分布于食管、十二指肠至回肠的黏膜上皮,十二指肠酶活性最高(P<0.05);POX和NSE在整个消化道黏膜上皮和黏膜固有层中均有分布,胃幽门和直肠酶活性较低(P<0.05);ATPase在消化道除直肠未检测到酶活性外,其它部位均有分布,以十二指肠酶活性最高(P<0.05);SDH除食管未检测到酶活性外,其它部位均有分布,胃中胃腺部酶活性较高(P<0.05)。结论黑眉锦蛇消化道黏膜酶的分布同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不同酶的分布和消化道各部位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非特异性酯酶(NSE)、过氧化物酶(POX)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等6种酶的分布。方法在消化道的8个部位取材,采用冰冻切片技术、石蜡切片技术、酶的组织化学方法和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 ACP主要分布于胃贲门中贲门腺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酶反应呈弱阳性。ALP主要分布于食管、十二指肠至回肠的粘膜上皮,十二指肠酶活性最高。ATPase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胃中胃腺部和回肠粘膜上皮酶活性显著较高(P0.05)。NSE和POX在整个消化道粘膜上皮和粘膜固有层均有分布,胃各部位酶活性显著较低(P0.05)。SDH除在食管和直肠酶活性显著较低外,其它部位均有大量分布,十二指肠和回肠酶活性显著较高(P0.05)。结论中华蟾蜍消化道粘膜6种酶的分布同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6种酶在消化道中的分布与消化道各部位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团头鲂消化道各部位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非特异性酯酶(NSE)、琥珀酸脱氢酶(SDH)、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的分布与定位。方法运用冰冻切片、酶的组织化学技术和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 ACP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后肠酶活性最高,其次为前肠,食道和中肠酶活性最低;ALP在前肠和中肠酶活性最高,后肠酶活性较低,食道中未检测出酶活性;NSE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前肠酶活性最高,其次为中肠和后肠,食道酶活性最低;SDH在前肠酶活性最高,中肠酶活性较低,食道和后肠未检测出酶活性;ATPase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中肠酶活性最高,其次为前肠和后肠,食道酶活性最低。结论不同酶在消化道各部位的活力不同,与消化道各部位的生理功能相适应。团头鲂消化道5种酶的分布表明其前肠是脂类的主要消化部位,中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后肠有较强的吸收蛋白质和细胞内消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牛蛙(Rana catesbeinana)消化道黏膜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ATP酶、酯酶和脂酶的分布。方法在消化道的8个部位取材,采用冰冻切片技术和酶的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ALP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胃中酶反应呈弱阳性。ACP主要分布于胃中,食道和肠道酶反应呈弱阳性。ATP酶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较多分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显著较多,胃各部位其次。酯酶和脂酶均主要分布于肠道,胃各部位其次。结论牛蛙消化道黏膜酶的分布同其它动物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牛蛙的主要消化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半滑舌鳎肝胰、中肾、鳃、头肾、脾和心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过氧化物酶(POX)的分布及组织定位。方法取健康半滑舌鳎肝胰、中肾、鳃、头肾、脾和心组织进行固定,冰冻切片后进行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光密度定量统计分析。结果 ACP活性部位为棕色,主要分布于肝胰小叶间胆管和静脉,中肾肾小体中的肾小球和肾间质的肾小管,头肾和脾中的巨噬细胞以及心肌层中,在鳃中未见有分布;ALP活性部位被染为蓝紫色,主要分布于肝胰的胰腺腺泡内,中肾肾间质的肾小管,鳃的鳃丝血管和上皮细胞,脾静脉的管壁处和椭圆体,心外膜和肌膜上以及头肾的血窦腔内皮;POX活性部位被染为茶褐色,主要分布于肝胰小静脉和肝血窦内的血细胞,中肾肾间质的血细胞,鳃的鳃丝血管、鳃小片血窦和上皮细胞,头肾、脾内的血细胞以及心的心肌层和血细胞中。ACP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心、肝胰、脾、中肾、头肾;ALP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中肾、鳃、头肾、脾、心、肝胰;POX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脾、头肾、肝胰、中肾、鳃、心。结论 ACP、ALP和POX在半滑舌鳎6种组织中分布特点不同,其活性大小在不同组织中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9,自引:3,他引:56  
应用7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段都有分布,以十二指肠密度最高,食道、直肠其次。生长抑素细胞在胃幽门部非常密集,胃体中等,胃贲门部较少,十二指肠偶见。胃泌素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前段,空肠、回肠和直肠偶见。许多血管活性肠肽细胞分布于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少数。胰高血糖素、胰多肽和P-物质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阳性细胞。结合扬子鳄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饥饿与冬眠期牛蛙肝脏糖原含量和非特异性酯酶(NSE)、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物酶(POX)、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变化。方法应用冰冻切片、PAS染色法、酶组织化学技术及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饥饿期肝糖原含量显著降低,冬眠期肝糖原含量与活动期无显著差异;NSE活性在活动期最高,饥饿期显著降低,冬眠期活性最低;ALP和POX活性在饥饿期均显著降低,冬眠期与活动期无显著差异;SDH活性在饥饿期和冬眠期均显著降低,活动期活性显著较高。结论饥饿和冬眠期牛蛙肝糖原含量变化不一致,其他酶类活性变化相一致,不同时期肝糖原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与牛蛙生理状态有着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消化道的嗜银细胞及5种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与定位。方法应用整块组织Grimelius银染法和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嗜银细胞在克氏原螫虾消化道除幽门胃外的各段均有分布,位于消化道上皮细胞间及结缔组织中。五羟色胺(5-HT)细胞在除幽门胃外的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生长抑素(SS)细胞仅在食道和后肠中有分布。胃泌素(Gas)细胞分布于除幽门胃和中肠外的消化道各段。胰高血糖素(Glu)细胞在除幽门胃外的整个消化道均有分布,在食道和贲门胃中最多。胰多肽(PP)细胞仅在肠道中有较多分布。结论克氏原螫虾消化道中存在多种内分泌细胞,它们的分布情况与其它甲壳动物存在一定的共性,然而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和阿利新兰-高碘酸雪夫试剂(AB-PAS,AB,pH 2.5)组化染色技术研究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消化道组织结构及其黏液细胞的分布特征。圆尾鲎消化道外形为一直管状,中肠部位有分支。H.E染色结果显示,食道、胃、幽门、中肠与后肠的管壁一般结构由外至内分为外膜、肌肉层、黏膜下层、黏膜层。食道是一段短管状结构,肌肉层较胃壁的薄但几丁质层极厚。胃则为一膨大的砂囊结构,内含一定数量的纵行黏膜皱褶,肌肉纤维排列整齐,几丁质层较薄。幽门与中肠套叠,幽门壁肌肉层很薄,几丁质层清晰可见。中肠和后肠结构差异不大,具有一定数量的黏膜皱褶,上皮细胞间分布比较多的黏液细胞,均无几丁质层。AB-PAS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消化道有Ⅰ和Ⅱ型两种黏液细胞,不同部位分布数量差别很大。食道和幽门未见黏液细胞。胃黏膜下层有少量Ⅱ型黏液细胞。中肠和后肠黏液细胞数量比较多,尤其是与幽门套叠的中肠前端区域,均以Ⅱ型黏液细胞为主,主要分布在黏膜下层和黏膜上皮。在后肠黏膜下层有Ⅰ型黏液细胞分布,而黏膜上皮则分布密集的Ⅱ型黏液细胞。圆尾鲎消化道组织结构及黏液细胞分布特征反映其不同部位功能的差别,体现食性与消化机能相协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竹叶青蛇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张志强  张盛周  吴孝兵 《动物学报》2001,47(6):666-671,T001
应用8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竹叶青蛇(Trimersurus stejnegeri)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5-羟色胺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在整个消化道中均有分布。5-羟色胺细胞以十二指肠和回肠密度为最高,空肠、直肠和幽门其次,胃体较低,食道和贲门中偶见;生长抑素细胞在十二指肠处数量最多,胃体、幽门和空肠其次,其余消化道各段偶见;胰高血糖素细胞只见于十二指肠和空肠;血管活性肠肽在贲门和胃体处有少量阳性细胞分布,食道中偶见。以上各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差异显著。未检出胃泌素、P-物质、胰多肽和胰岛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上述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点可能与竹叶青的摄食习性和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观察了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构成。口咽腔较大,具颌齿、腭齿及犁齿;舌由基舌骨突出部分覆盖粘膜构成。食道、胃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粘膜层绒毛分柱状上皮区及扁平上皮区,扁平上皮区表面为杯状细胞层;食道粘膜下层中有食道腺。胃呈V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及幽门部组成,胃壁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腺位于贲门部与胃体部的固有层中。肠细长,呈S型,由前、中、后肠构成,粘膜层向肠腔突起形成肠绒毛,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游离面有微绒毛密集排列而成的纹状缘,上皮中含有杯状细胞,且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肠长/体长约为1.6。胃与小肠相接处有3对指状幽门盲囊,幽门盲囊的组织学结构与肠相同。  相似文献   

16.
香鱼消化道及肝脏的形态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显微技术观察了香鱼消化道及肝脏的组织学结构。香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及肠构成。口咽腔大且狭长,其底壁前部有一对粘膜褶,两颌边缘着生宽扁梳状齿,腭骨及舌骨具齿,犁骨无齿;舌由基舌骨突出部分覆盖粘膜构成,舌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有较多的杯状细胞和味蕾。食道、胃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杯状细胞发达。胃呈V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及幽门部组成,胃壁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与胃体部的固有层中有胃腺。肠较短,由前、中、后肠构成,肠壁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其游离面具微绒毛;上皮细胞间有杯状细胞。幽门盲囊有350~400条,其组织学结构与肠相同。肝脏单叶,外被浆膜;肝细胞形态不规则,肝小叶界限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花鲈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鉴别和定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 ,用 5 羟色胺 (5 HT)、生长抑素 (SST)、胃泌素 (Gas)、胰高血糖素 (Glu)、胰多肽 (PP)等 5种抗哺乳动物血清对花鲈 (Lateolabraxjaponicus)消化道内分泌细胞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 :5 HT和SST细胞分布于食管、胃贲门部、胃体部和胃幽门部 ,而肠道各段均未检出。Gas细胞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前肠、中肠 ;食管、胃贲门部、胃体部和后肠未检出。Glu细胞分布于前肠和中肠 ,其余各段均未检出。PP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本文将对花鲈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分布型及形态进行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接处有4条幽门盲囊,肠道在体腔内迂回两个回折。野生黄鳍鲷牙齿更为坚硬锋利,体腔中脂肪较少,消化道更为粗短。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肠道系数分别为0.71±0.03和0.94±0.12。(2)组织学研究表明,食道黏膜上皮由扁平细胞层和杯状细胞层组成,杯状细胞发达。胃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胃体部胃腺发达。幽门盲囊组织学特征与肠相似,上皮为柱状上皮,其中的杯状细胞少于肠。肠中,前肠杯状细胞最多,中肠次之,后肠最少。直肠杯状细胞多于肠。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组织学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相同部位养殖鱼的杯状细胞多于野生鱼,野生鱼的肌层厚度大于养殖鱼。黄鳍鲷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乌梢蛇胃上皮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1胃表面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上部充满电子密度较高的椭圆形或杆状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2胃体及幽门区上皮分别内陷形成单管状的胃底腺和幽门腺,无贲门腺;③胃底腺腺管分颈部和颈下部,颈部上皮细胞充满电子密度较低的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颈下部上皮细胞均分泌酶原颗粒,PAS反应呈阴性;④幽门腺细胞中亦充满电子密度较低、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⑤胃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腺细胞基部有不同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分布.本文认为,乌梢蛇胃的消化能力较弱,其胃的进化在爬行动物中处于较低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乌梢蛇胃上皮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乌梢蛇胃上皮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①胃表面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上部充满电子密度较高的椭圆形或杆状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②胃体及幽门区上皮分别内隐形成单管状的胃底腺和幽门腺,无贲门腺;③胃底腺腺管分颈部和颈下部,颈部上皮细胞充满电子密度较低的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颈下部上皮细胞均分泌酶原颗粒,PAS反应呈阴性;④幽门腺细胞中亦充满电子密度较低、近圆形的黏液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⑤胃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腺细胞基部有不同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分布。本文认为,乌梢蛇胃的消化能力较弱,其胃的进化在爬行动物中处于较低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