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产生有性世代能力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雪  刘向东 《昆虫学报》2008,51(1):40-45
为了明确寄主专化性是否会影响棉蚜的繁殖策略或生活史对策,采用低温和短光照组合(18℃,L∶D=8∶16)分别对棉花型和瓜型棉蚜进行有性世代的诱导,比较两寄主专化型棉蚜产生有翅蚜、雄性母、雌性母及无翅孤雌蚜的能力。结果表明:两寄主专化型棉蚜在产生有性世代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棉花型棉蚜在诱导后代中产生有翅蚜、雄性母和雌性母的比率显著高于瓜型棉蚜,并且雌、雄性母产生的时间明显早于瓜型棉蚜。瓜型棉蚜在诱导条件下产生无翅孤雌蚜的比率显著高于棉花型棉蚜,并且发现有不产生有性世代的营专性孤雌生殖个体,而在棉花型棉蚜中没有发现。产生性母蚜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均可同时产生孤雌胎生后代。寄主型与诱导时间长短对棉蚜有性世代的产生存在交互作用。采集于田间棉花和黄瓜上的棉蚜,也表现为棉花上的易产生有性世代,在诱导的第2代中产生性母蚜的比率显著高于黄瓜上的棉蚜,并且性母蚜比率在诱导的第2代与第3代间无显著差异; 但黄瓜上的棉蚜性母蚜产生比率第3代显著高于第2代。由此推测,棉蚜寄主专化性的形成与生活史特性的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郭鑫  彭雄  杨卓霖  陈茂华 《昆虫学报》2019,62(11):1271-1278
【目的】通过比较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两种生活史(全周期型和不全周期型)及5种蚜型(有翅孤雌蚜、无翅孤雌蚜、雄蚜、雌性蚜和产雌性母)成蚜复眼外部形态,分析了其视觉能力差异,为进一步探索禾谷缢管蚜生殖转换及寄主搜寻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全周期型和不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无翅孤雌蚜及其低温短日照(12℃, 光周期8L∶16D)诱导条件下全周期型所产5种蚜型成蚜的复眼外部形态。【结果】禾谷缢管蚜成蚜复眼着生于头部触角基部,呈卵圆形,小眼间无感觉毛。全周期型和不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无翅孤雌蚜的复眼大小(长轴直径及短轴直径)、复眼弧高、小眼数量和小眼直径均没有显著差异。而这5个复眼指标在低温短日照诱导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产生的5种蚜型的成蚜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雄蚜、有翅孤雌蚜和产雌性母的复眼区域较大,小眼数量较多;雌性蚜的复眼区域最小,小眼数量也最少。【结论】综合以上指标结果,推测5种蚜型的视觉能力由大到小是:雄蚜>有翅孤雌蚜>产雌性母>无翅孤雌蚜>雌性蚜。复眼和小眼的这些差异可能与禾谷缢管蚜生殖转换及寄主搜寻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红色型豌豆蚜种群繁殖策略以及性蚜分化规律,在8L∶16D、10L∶14D、12L∶12D和14L∶10D 4个光周期条件下,研究了红色型豌豆蚜经光周期连续诱导2代后(G1和G2),后代G3中的性蚜分化情况。结果表明:兰州地区红色型豌豆蚜性雌蚜均为无翅型,而雄蚜均为有翅型;光周期对豌豆蚜性蚜分化有显著影响(P0.05);在14L∶10D光周期条件下,豌豆蚜后代中无性蚜分化;在12L∶12D、10L∶14D和8L∶16D 3个光周期条件下均有性蚜分化,而且随着光照时间的变短,豌豆蚜G3中雄蚜所占百分比逐渐减小,但性雌蚜所占百分比基本不变;在12L∶12D光周期条件下,雄蚜和性蚜比例均最高(分别为15.03%、91.43%),而胎生蚜比例最低(8.57%);在10L∶14D光周期条件下,G3中胎生蚜比例最高,而性蚜比例最低;在8L∶16D光周期条件下,性雌蚜比例最高(78.88%),但同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同一短光照条件下,G1产仔日龄对G3中性蚜分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同时性蚜分化具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即先产性雌蚜,后产雄蚜,由性雌蚜向雄蚜过渡过程中伴随产生胎生蚜。研究表明,红色型豌豆蚜性蚜产生的临界光照时长介于12~14 h,相对较长的光照条件有利于雄蚜产生,但随着光照时间缩短雄蚜分化时间逐渐延后、雄蚜分化天数逐渐缩短,说明光周期变化与豌豆蚜生殖模式转变和性蚜分化密切相关,亲代经历光周期处理时间的长短影响后代中性蚜的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光周期对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5个光周期(0L︰24D,8L︰16D,12L︰12D,16L︰8D和24L︰0D)下小地老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随着光照时间增加,小地老虎生长速度加快,发育历期缩短,孵化率、存活率、羽化率、产卵量先增大后降低。其卵、幼虫、蛹和成虫的最适光周期分别为12L︰12D或16L︰8D、16L︰8D、0L︰24D以及12L︰12D。综合来说,光周期16L︰8D最适合小地老虎的生长发育。【结论】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光周期对小地老虎生长发育及繁殖状况存在显著的影响,并且不同虫态对光周期变化也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探索光周期对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生长发育的影响,构建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高粱蚜的种群生命表。【方法】利用培养皿离体叶片法,在不同的光周期条件(2L∶22D,6L∶18D,8L∶16D,12L∶12D,14L∶10D,18L∶6D和20L∶4D)下饲养高梁蚜,测定其体重及各项生命表参数。【结果】在12L∶12D光周期时,高粱蚜的体重差(成蚜体重减去刚出生12 h内时的体重)和下代新生蚜体重最高(分别为0.485和0.043 mg);在18L∶6D光周期时体重差和下代新生蚜体重值最低(分别为0.242和0.018 mg)。在14L∶10D,12L∶12D,8L∶16D和6L∶18D光周期时高粱蚜的若虫存活率和成虫生殖力显著高于18L∶6D和2L∶22D时;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净增殖率(R0)为25.90~88.14头/雌,在12L∶12D光周期时的净增殖率最大,在2L∶22D光周期时的净增殖率最小。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高粱蚜的内禀增长率(rm)为0.325~0.407;生命表参数与光周期的拟合方程预测出高粱蚜的最适光照时数为9~11 h。【结论】光周期对高梁蚜种群参数有显著的影响,光周期9~11L∶13~15D最适合高粱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光照过长或过短均会影响高粱蚜种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明滞育诱导期和滞育期间的光周期和温度如何影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滞育的强度。【方法】采用不同条件下诱导的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转到不同条件下解除滞育的方法,测试了亚洲玉米螟南昌种群滞育幼虫滞育解除的光周期反应、滞育诱导期和滞育期间的光周期和温度对滞育持续时间的影响及田间越冬幼虫滞育解除的时间进程。【结果】滞育解除是由光周期控制的,临界日长为14.5 h。在25℃和28℃,光周期13L︰11D诱导的滞育个体的滞育强度显著弱于11L︰13D和12L︰12D。滞育幼虫在长光周期15L︰9D和22,25和28℃解除滞育,显示了其滞育持续时间随温度的升高显著缩短,从22℃下的72 d降到28℃下的34 d。5℃的低温处理没有缩短滞育持续时间,但低温处理同步了滞育个体的化蛹时间。越冬幼虫不同时期从自然条件下转入恒温25℃,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12L︰12D的条件下解除滞育,显示了越冬幼虫滞育初期对光周期仍然敏感,但这种光敏感性在1月份后丧失。3年的田间观察揭示了50%滞育幼虫的化蛹时间出现在4月末至5月上旬,50%羽化时间出现在5月中旬。【结论】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的滞育强度受到滞育诱导期和滞育期间的光周期和温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豆播期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及其天敌的影响。【方法】试验在2012年、2013年进行,设置了3个大豆播期处理。每周调查播期处理田大豆蚜种群及天敌种类和数量,分析大豆蚜种群数量、种群增长率的时序动态、大豆蚜和天敌的关联度。【结果】不同播期条件下大豆蚜有翅蚜及无翅蚜的种群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有翅蚜蚜量高峰期要早于无翅蚜1周。处理间的大豆蚜田间始见期与终见期随着播期推后而延迟,大豆蚜在田间扩散和消退的时期也随着大豆播期延后。晚播的两个处理高峰期蚜量多于或等于正常播期处理的蚜量。大豆蚜与天敌关联度随着播期的推后而变高。在调查的7种天敌中大豆蚜与异色瓢虫的关联度最高,草蛉、小花蝽和蚜茧蜂也表现较高的关联度。【结论】播期会显著影响大豆蚜的田间始见期和终见期,随着播期的推迟大豆蚜种群高峰期蚜量以及大豆蚜与天敌的关联度都会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一种分布广泛的重要农业害虫,其寄主范围较广。近年发现棉蚜严重为害一种新的寄主植物枸杞Lycium barbarum L.。枸杞是名贵中药材和食物,枸杞上生活的棉蚜的生活史特征尚不清楚。为了更好地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枸杞棉蚜,减轻枸杞的受害损失,本研究对栽培枸杞上棉蚜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在田间条件下,对青海栽培枸杞树上的棉蚜各蚜型和虫态进行了详细调查,记述了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生活史、寄主植物、习性、发生规律及天敌种类。【结果】枸杞树上的棉蚜为害嫩枝梢、叶片、花蕾和果实,引起枸杞果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枸杞棉蚜有6种蚜型,即孤雌蚜(有翅型和无翅型)、性母蚜、性蚜(性雄蚜和性雌蚜)和干母蚜,蚜型间的形态有明显差异,可用于区别不同的生活史阶段。枸杞棉蚜原寄主是枸杞,在青海一年发生10~16代,以滞育卵在枸杞树干和树枝上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产生干母,5月产生无翅孤雌蚜进行孤雌生殖,6月开始产生有翅孤雌蚜,在田间迁飞扩散,7月和8月田间出现两次蚜虫数量高峰,孤雌蚜一直延续至9月,田间开始产生性母蚜、性雄蚜和性雌蚜,在枸杞树上进行有性生殖,10月中旬是交配、产卵高峰期,随后卵进入滞育越冬。若虫共4龄。无翅型若蚜期平均10.22±3.32 d,有翅型若蚜期平均9.55±2.53 d;无翅型成蚜寿命平均10.10±1.07 d,有翅型成蚜寿命平均8.97±1.34 d;1代无翅型蚜虫总寿命平均20.32±6.31 d,有翅型蚜虫总寿命平均18.52±4.51 d;孤雌蚜繁殖后代中无翅型若蚜数量平均为17.86±5.66头/雌,有翅型若蚜数量平均为15.33±3.76头/雌。枸杞田捕食和寄生棉蚜的优势天敌有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和蚜茧蜂。【结论】枸杞树上棉蚜生活周期为全周期型。与其他寄主上的棉蚜比较,枸杞棉蚜体型更大、发育期更长、繁殖后代个数明显较少。在枸杞树上种群数量一年发生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7月和8月,有别于前人报道的其他寄主上棉蚜种群数量的1个高峰期出现在5-6月。这些差异可能与棉蚜对枸杞寄主和青藏高原环境产生生态适应性有关,其适应机制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孤雌蚜虫龄的鉴别特征,实现快速和准确识别虫龄的目的。【方法】采用显微成像技术,测量胡萝卜微管蚜孤雌世代无翅型与有翅型不同虫龄的体长、体宽、头壳宽、触角长、中胸宽、腹管长、尾片长和后足胫节长8项指标,采用LSD多重比较方法对8项指标的测量值进行虫龄间方差分析,并将测量值与虫龄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胡萝卜微管蚜的8个形态特征指标在虫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1),触角长和后足胫节长在无翅型和有翅型的各龄间均无重叠,可作为该种虫龄识别的主要指标;尾片长在无翅型3龄与4龄若蚜间、有翅型4龄若蚜与成蚜间有部分重叠,可作为识别虫龄的的次要指标。根据触角节数可以区分1龄和其它虫龄,尾片发达程度可以区分若蚜和成蚜,中胸膨大具翅芽是有翅型3-4龄若蚜的典型特征。【结论】利用外部形态可以对胡萝卜微管蚜进行龄期鉴别,以触角长和后足胫节长为主要指标,结合尾片长、触角节数、翅芽有无及尾片发达程度等指标可实现对胡萝卜微管蚜孤雌蚜不同翅型虫龄的快速识别。  相似文献   

10.
麦拟根蚜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拟根蚜Paracletus cimiciformis von Heyden中国新纪录.本文记述该蚜的无翅孤雌蚜和有翅孤雌蚜的形态特征.对该蚜的生物学和田间蚜量消长作了研究, 以无翅孤雌蚜和有翅孤雌蚜成虫和若虫在20—87厘米深土内嗜糖小蚁(Monomorium glyciphilum Smith)巢中越冬, 在10—20厘米蚁巢中度过盛夏.有翅蚜在6月上中旬和10月上旬大量发生.作者等创用了玻管麦芽单饲根蚜与嗜糖小蚁共养法, 对该蚜生活史作了观察.该蚜每年在山东发生9代, 若蚜有5龄期.发育起点温度为3.98℃, 每世代有效积温为356.8日度.每头孤雌蚜一生最多可胎生若蚜38头, 平均19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