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筛选对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s(Fabricius)有引诱作用的植物挥发性物质。【方法】采用顶空气体采样法收集5个甘薯品种的植物挥发物,通过气相-质谱联用系统(GC-MS)进行物质鉴定及定量分析,测定甘薯蚁象成虫对候选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趋向选择行为。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甘薯蚁象成虫对5个甘薯品种茎叶的嗅觉反应。【结果】5种甘薯品种的植物挥发物种类和含量有所差异。7种候选挥发物(罗勒烯、柠檬烯、壬醛、β-石竹烯、葎草烯、法尼烯和乙酸-顺-3-己烯酯)均引起甘薯蚁象雌、雄成虫的EAG反应。其中,雌虫对柠檬烯、壬醛和β-石竹烯的反应相对值较大;而引起雄虫反应相对值较大的挥发物为罗勒烯、柠檬烯、葎草烯。在趋向行为反应中,柠檬烯和壬醛对甘薯蚁象雄虫的吸引作用高于对照,而雌虫对葎草烯、柠檬烯有极显著的趋向选择。甘薯蚁象成虫对5种茎叶的反应率为40.90%~65.21%,且5个甘薯品种的茎叶挥发物均没有显著的引诱作用(P0.05)。【结论】甘薯蚁象雌、雄成虫对甘薯植物挥发物具有不同的EAG及趋向行为反应,气味化合物柠檬烯与甘薯蚁象偏爱选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 OBP) OBP8的基因表达谱及与配体化合物的结合特性。【方法】基于甘薯蚁象成虫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方法从甘薯蚁象成虫触角中克隆了气味结合蛋白OBP8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PCR方法测定该基因在甘薯蚁象成虫触角、口器、翅和跗节中的表达谱;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诱导表达及蛋白纯化。利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测定纯化的重组蛋白与16种配体化合物(1种性信息素和15种植物挥发物)的结合特性。【结果】获得甘薯蚁象气味结合蛋白基因CforOBP8(GenBank登录号:MH549528)的完整编码序列,其开放阅读框长414 bp,编码13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5.56 kD,等电点为4.71,N末端具有21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蛋白序列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CforOBP8属于Minus-C OBPs亚家族。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forOBP8在甘薯蚁象成虫触角中特异性表达,在其他组织中微量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融合蛋白成功表达。CforOBP8与配体化合物的结合力测试表明,CforOBP8与性信息素(E)-2-丁烯酸顺-(Z)-3十二烯基酯结合能力最强,解离常数K_i为4.13μmol/L;其次与5种植物挥发物也有一定的结合能力,依次为乙酸顺-3-己烯酯(K_i=7.54μmol/L)、柠檬烯(K_i=15.23μmol/L)、橙花醇(K_i=16.31μmol/L)、壬醛(K_i=28.71μmol/L)和苯乙醛(K_i=29.54μmol/L)。【结论】CforOBP8可能是甘薯蚁象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并且在感受性信息素和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过程中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二纹柱萤叶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利  李发良 《昆虫知识》1994,31(5):273-275
二纹柱萤叶甲CallerucidabifasciataMotschulsky属叶甲科,主要危害养麦属以及蒿属植物。据初步调查,在我国的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皆有分布和危害,此虫以成虫、幼虫取食养麦叶片和花序,致使养麦叶片受害率高达100%,产量减少5%~10%。为控制此虫的严重危害,笔者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形态特征1.1成虫:虫体近椭圆形,体背凸起,鞘翅及前胸背板具光泽。头部复眼、上颚触角、前胸背板均为黑色。雄虫体长6~7mm、宽4~smm,触角律状;雌虫体长7~smm、宽4~5.smm,触角丝状,雌、雄…  相似文献   

4.
赤筒天牛(Linda nigroscutata Fairmaire)属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瘤胸筒天牛属。在盐源县主要危害苹果、梨、花、红、海棠、棠梨、山定子等多种果木。 一、危害情况 赤筒天牛队幼虫先在嫩枝上,枝条内蛀食危害髓部和周围的木质部。使上部枝叶凋萎枯死,蛀空的枝条易被风吹折。 二、形态特征 1.成虫 雌虫体长17—21毫米,雄虫略矩1—2毫米。头、胸、鞘翅橙黄或赤色。触角、复眼、口器、后胸腹板、腹部及足黑色。前胸节具6个黑色圆斑,其中4个呈“八”字形。鞘翅小盾片后有一等腰三角形黑色斑纹。触角11节。 2.卵 长圆形,直径约1毫米,黄白色。 3.幼虫 体长26—32毫米。全体橙黄色,口器黑褐色。前胸背板有倒八字形凹纹,后端密生深褐色粒状突起。 4.蛹 为裸蛹,长17—22毫米,橙黄色,两对翅芽  相似文献   

5.
我县柳树经常遭到柳瘿蚊 Rhabdophaga sp.危害,幼虫在树的皮层和形成层吸取汁液,形成局部膨大——虫瘿,俗称“纺线筒”、“牛火腿”。柳树被害率可达25.6—43.5%。我们对此虫作了以下的观察。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3.5毫米左右,紫红色至紫黑色。复眼黑色,触角灰黄色,链珠状,每节环生放射状细毛。翅膜质透明,汤匙形,翅缘、翅膀、翅脉上着生细毛,雌虫有明显的长产卵管。 卵长 0.4-0.8毫米,长椭圆形,桔黄色半透明。 幼虫 长1.9—3.0毫米,椭圆形,橘黄色,前胸腹面有一剑骨片。 蛹 长约2.6毫米,椭圆形,紫红色。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形态分类特征显著差异性。【方法】利用SPSS19.0对黑胸散白蚁兵蚁和成虫不同的量度特征进行差异单因素分析(ANOVA)、多重比较Duncan’s(P0.05)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兵蚁头长至上颚端、头阔指数、前胸背板中区毛、前胸背板长、后颏狭、后颏宽、右触角最短节数、左触角节数和右触角节数9个指标在6个不同群体间变异较小,具有相对稳定性;成虫前翅宽、单复眼间距、复眼距头下缘、左触角最短节数、右触角节数、头长至上颚端和前Cu脉分支数7个指标在6个不同群体间变异较小,具有相对稳定性;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分析选出的兵蚁的9个指标和成虫的6个指标在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种类白蚁的特征值测量指标亦存在一定程度重叠区。【结论】白蚁形态分类鉴定最好结合兵蚁和成虫的多个形态指标进行判断;种内形态指标的差异显著性及种间形态指标存在重叠,容易导致白蚁同物异名;白蚁形态分类学需要将形态分类学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镜对红环瓢虫Rodolia limbata Motschulsky成虫与幼虫的触角形态及化学感受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红环瓢虫成虫的触角为棒状,由柄节、梗节和6个鞭节组成。其上发现有毛形、刺形和锥形3种感器,各种感器长短不一,分布不同,其中锥形感器集中分布于鞭节的4~6亚节,以末节端部最为密集;幼虫触角短,圆锥状,分为3节,感器只有毛形和锥形2种,且数量极少。雌雄成虫与幼虫个体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报道甘薯烦夜蛾的生物学和防治方法。结果表明.在福建莆田沿海地区一年发生5代,步数6代,冬季无明显越冬现象。日均温26.8℃,相对湿度61%,卵期31天,幼虫期15.2天,蛹期14.2天,成虫产卵前期1.8天,全代历期34.3天。7-9月为幼虫大发生季节,危害早甘薯。幼虫共6龄,成虫单雌产卵量平均111粒。此虫天敌资源较为丰富,烦夜蛾多角体病毒NPV很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双齿长蠹—中国新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蠹类昆虫,在国内报导较多的只有竹长蠹Dinoderus minutus Fabr.及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 Fabr. 昆明地区常见一种为害边材和幼树的长蠹,过去称为“边材小蠹”,学名未定。最近我们鉴定为双齿长蠹Sinoxylon japonicum Lesne,属长蠹科Bostrichidae长蠹亚科Bostrichinae。 成虫体长4.0~4.5毫米,宽1.8~2.2毫米,黑色;头及前胸背板黑色;触角、上唇,两须、翅鞘及跗节棕褐色。前胸背板帽状,覆盖头部,其上密生微细颗粒,以前端两侧者较大而显著。渐至中部和后方则渐小,成为小的密集点刻;前胸背板上密生灰白色微毛。触角10节。端部3节向内侧延伸成叶状。鞘翅全面具细点刻,饰以灰色纤毛;鞘翅后端急剧倾斜成为75°~80°的角度,两个鞘翅的倾斜部分合而为圆形,其上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北地区大豆主要食叶性害虫种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健  赵奎军 《昆虫知识》2010,47(3):576-581
2005~2007年,对大豆食叶性害虫种类开展了系统调查。共发现5目、15科、29种害虫。大豆蚜Aphisglycines Matsumura、茄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on solani(Kaltenbach)、豆黄蓟马Thrips nigropilosus Uzel、二条叶甲成虫Monolepta nigrobilineata(Motsch.)、双斑萤叶甲成虫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 Schiffermüller et Denis幼虫及豆卜馍夜蛾Bomolocha tristalis Lederer幼虫为主要食叶性害虫。其中,大豆蚜、茄无网长管蚜田间发生较早,6月上旬已有发生;大造桥虫幼虫、豆卜馍夜蛾幼虫发生较晚,6月下旬后田间始见发生。豆黄蓟马成虫危害期为6月上旬至9月上旬,若虫危害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下旬。二条叶甲成虫的危害期为6月上旬至9月下旬,双斑萤叶甲成虫发生期为7月上旬至9月上旬。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首次报道温度对异长足漠甲Adesima anomala dejeani Gebl生长发育的影响。异长足漠甲的整个变态过程饲养使用矿泉水瓶法,并优化了此方法,避免过度失水,进行加水并同时观察。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缩短,30℃饲养条件下异长足漠甲的总发育历期为117.4 d,33℃的总发育历期为90.99 d;2龄期、5龄期幼虫的头壳长和宽,前胸长和宽,体长,在33℃饲养条件下显著高于30℃;7龄期幼虫的头壳长和宽,前胸宽,体长,在33℃饲养条件下显著高于30℃;5龄期幼虫,温度30℃时的体重为(0.0634±0.021)g,33℃时的体重为(0.0906±0.0313)g,差异显著;6龄期幼虫,蛹期、孵化成虫在温度30℃时存活率高于33℃。  相似文献   

12.
姜碌  花保祯 《昆虫学报》2016,(9):1004-1012
【目的】蝎蛉科(Panorpidae)是长翅目(Mecoptera)最大的科,是重要的生态指示昆虫。然而,由于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饲养困难,其幼期研究很不充分。【方法】本研究通过人工饲养成虫获得了长蝎蛉Panorpa macrostyla Hua的卵、幼虫和蛹等全部虫态,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技术观察了其超微形态,并简要记载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长蝎蛉每年发生1代,成虫发生于6月末至8月初。卵椭球形,卵壳表面覆盖一层隆起的网状结构。幼虫蠋型,具3对分4节的胸足和8对不分节的腹足;头壳高度骨化,具1对由26个小眼组成的复眼和1对3节的触角,口器咀嚼式;腹部第1-9节背面具有成对的背毛突,第10节仅有1根背毛突,腹部末端具有一个可伸缩的吸盘;呼吸系统为周气门式,具1对前胸气门和8对腹气门。幼虫共4个龄期,以预蛹期在土室内越冬。蛹为强颚离蛹,外形接近成虫,雄蛹腹部末端膨大。【结论】基于幼虫形态特征,长蝎蛉明显区别于新蝎蛉属Neopanorpa、华蝎蛉属Sinopanorpa、双角蝎蛉属Dicerapanorpa以及单角蝎蛉属Cerapanorpa幼虫。然而,长蝎蛉幼虫头部刚毛L2和SO2,腹部末节刚毛D2,SD1和SD2端部均膨大呈棒状,与蝎蛉属Panorpa其他种类区别明显,表明长蝎蛉的属级地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苹果蠹蛾头部感器的电镜扫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并描述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成虫及幼虫触角上及口器上的感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苹果蠹蛾成虫触角背面密布鳞片,感器很少,腹面和侧面鳞片稀疏,具大量感器;2)触角上的感器大部分分布于鞭节各节,少部分分布于柄节和梗节;3)雄虫触角上着生10种感器,雌虫触角上着生9种感器,与雄虫相比,雌虫缺少鳞形感器;4)雄虫口器具鳞形感器和刺形感器,雌虫口器仅具刺形感器;5)幼虫触角3节,基节无感器,第2节具2刺形感器且其分布位置存在个体差异,端节端部具呈三角状排列的3个栓锥感器;6)幼虫口器具一定数量和不同形态的感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雌成虫与幼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中华按蚊成虫与幼虫触角的形态结构,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结果】中华按蚊雌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有13个亚节。触角上共发现4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锐型和钝型)、刺形感器(大型和小型)、锥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和腔锥形感器(大型和小型)。雌成虫触角各类感器总计约1 135.67±86.75个,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662.00±6.22个),随后是刺形感器(294.67±33.35个)和锥形感器(146.00±42.39个),腔锥形感器数量最少(36.50±5.90个)。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在鞭节的每个亚节均有分布,而大型腔锥形感器在第9-11亚节没有分布,小型腔锥形感器仅分布于第13节的顶端。幼虫触角的鞭节不分亚节,呈管状,触角末端有一个感觉锥,鞭节上分布有与成虫锥形感器相似的锥形凸起,初步定名为类锥形感器,其数量和大小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显著增加,锥体表面的凹槽越来越明显,其功能还需要通过超微结构和电生理等研究进一步确定。【结论】本研究对中华按蚊幼虫和雌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类型、数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按蚊感器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甘薯华叶虫Colasposoma metallicum Clark,床鞘翅目,叶(虫甲)科,农民称此成虫为“红苕绿绿虫”、“小绿绿虫”、“红苕金花红虫”等。称幼虫为“小老母虫”、“老母虫”、“牛屎虫”、“腬虫”、“红苕蛀虫”、“红苕钻心虫”等。该虫为南充、达县、绵阳、内江、江津等专区危害甘薯最严重的害虫;省内其他专区亦局部发现。湖南、浙江省等也有危害。 甘薯华叶虫在薯苗和薯块的整个生长期中均为害,成虫害薯苗的腋芽、嫩梢、叶柄、叶脉及茎蔓的韧皮组织,致使养分不能运输,经日晒即变黑枯死(图1)。  相似文献   

16.
<正>蚊母草直喙象为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昆虫。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黑龙江、湖南、江苏、内蒙古等地,寄主为玄参科水生或者沼生的婆婆纳属Veronica植物。成虫2 mm左右,身体红棕色,前胸背板两侧、中胸前侧片、中胸后侧片以及腹板覆盖着宽白色的鳞片,喙几乎不弯曲,触角索节5节。成虫取食植物叶鞘基部嫩茎,不会对植物造成大的伤害;在植物形成花蕾或者开花初期,成虫用喙刺破花萼,将卵产在子房内。幼虫营内寄生生活,取食子房内物质,并刺激子  相似文献   

17.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与分布。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触角为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有9节,其中,雄虫的触角比雌虫长;感器类型有毛形感器(1型、2型和3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1型和2型)、腔锥形感器、Bhm氏鬃毛、钟形感器共9种。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无差异,但雄虫触角上的感器分布要比雌虫的稠密。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杧果三种食叶新象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西双版纳,危害杧果的象虫,除作者(1977《昆虫知识》)报导了三种果实新象虫外,近几年来又发现危害杧果嫩叶的新象虫三种,国内尚无报导。现将其种类、形态,生活习性及发生危害情况记述如下:1.杧果卷叶象Apoder genculatus Jaker,新记录 成虫:全体粟色有光泽。长9~12毫米。背部扁平复面隆起。头在复眼下方延长呈长卵形或圆锥形:在与前胸交界处狭缢成细颈状。两眼显著突出。口喙粗短端部渐大,其上密布细小颗粒。头部背面正中稍洼,形成一条中淘,伸达两触角窝的上方。在复眼两侧还有两条浅沟,终止于触角基部。头上中沟两侧生有横向沟纹。  相似文献   

19.
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稻纵卷叶螟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水稻纵卷叶螟是我国大部分水稻种植区中的一类重要害虫,主要包括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稻显纹纵卷叶螟C.exigua。由于稻显纹纵卷叶螟的研究报道很少,加上形态特征和危害习性相似,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常被混淆鉴定。本研究旨在明确快速准确地鉴定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方法】描述了稻显纹纵卷叶螟幼虫、蛹和成虫,以及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解剖了稻显纹纵卷叶螟雌雄成虫的生殖系统,比较了稻显纹纵卷叶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差异。【结果】稻显纹纵卷叶螟幼虫淡黄色,前胸、中后胸和腹部分别有骨片2,12和5个,分成1,3和2排;蛹末端有指状突起,其上着生8根毛;成虫前翅淡黄色,条带褐色,前缘横带宽,外缘纵带呈C形,内线和外线平行,中线达翅后缘;雄性睾丸金黄色,射精管和附腺长,贮精囊和输精管短,抱器瓣骨化弱,表面密被长毛,阳茎囊有两根骨刺;雌性卵巢短,侧、中输卵管长度相似,交配囊长。幼虫胸部的骨片颜色和中后胸骨片的排列方式,成虫翅颜色、条带的形状和长度及内线和外线的排列,抱器瓣的骨化程度和结构以及阳茎囊上的骨化物等可分别作为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幼虫和成虫准确鉴别的依据。【结论】本研究结果保证了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准确鉴定,为稻纵卷叶螟的精准测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与分布.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触角为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有9节,其中,雄虫的触角比雌虫长;感器类型有毛形感器(1型、2型和3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1型和2型)、腔锥形感器、B(o)hm氏鬃毛、钟形感器共9种.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无差异,但雄虫触角上的感器分布要比雌虫的稠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