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最近提交的天目山姬小蜂科的报告基础上,本文再次对浙江该科昆虫进行了分类学研究。根据从天目山采集的标本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馆藏标本。研究了分属于姬小蜂科4个亚科的20属35种。文中提供了亚科,属及物种的检索表,同时还提供了关键性状的扫描电镜照片,每个物种均附有最新的寄主记录和分布记录。根据现有材料,对浙江姬小蜂科昆虫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广西姬小蜂科分类学研究(膜翅目:小蜂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2000年作者在广西南部山区的采集,结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馆藏标本的研究,报道了该科4亚科27属81种在广西的分布,其中,4属60种是中国新纪录,本文对前人和作者最近对中国姬小蜂科的分类研究简单作了综述,并对广西的姬小蜂科物种进行了初步的组分分析,根据现有材料得出结论是:1)广西的姬小蜂科区系成分以东洋区和古北成分为主;2)多个区纱成分分布相互重叠,交错。  相似文献   

3.
对甘肃省南部及秦岭林区的姬小蜂区系进行了调查.根据1998~2000年作者在甘肃省南部山区所采集的标本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馆藏标本,报道了该科4个亚科25属中的73种昆虫.其中,3属为中国新纪录属,41种为中国新纪录种.另外,作者对该地区的姬小蜂区系进行了初步的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4.
1.福建柄腹姬小蜂Pediobius fujianensis,新种 雌 体长1.2-1.6mm。紫黑色具金属光泽。小盾片后部、并胸腹节和腹部第1节背板具蓝绿色金属光泽。足除跗节前3节为黄白色外,末节暗褐色,余均同体色。 头比胸稍宽(8:7),具较细网纹。侧单眼至复眼边缘的距离(OOL),约等于2  相似文献   

5.
6.
研究了中国的1新记录属,凹胸姬小蜂Alophomorphella Girault。该属原来只分布在澳大利亚,其分类学位置及其和姬小蜂亚科和其它属的关系并不明确。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它属于狭面姬小蜂属Elachertus Spinola。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和比较外部形态学研究,作者发现该属具有下列稳定的性状:1)中胸小盾片上有一条纵沟;2)前胸侧板腹面上有一对对称的斜沟。因此确认该属为姬小蜂科中一个特殊属,它和Elachertus之间没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本文重新描述了A.illustris Girault的雌性,并首次描述了该种的雄性。  相似文献   

7.
寄生美国白蛾的啮小蜂一新种(膜翅目,姬小蜂科)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记述了从美国白蛾蛹中养出的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1新种,即白蛾短角啮小蜂Tetrastichus litoreus sp.nov.。本种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中越冬,成蜂的雌雄性比为5:1。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膜翅目Hymenoptera姬小蜂科Eulophidae柄腹姬小蜂属Pediobius Walker的1个新种——平顶柄腹姬小蜂Pediobius planiceps sp.nov.和1个新纪录种——黄脸柄腹姬小蜂Pediobius facialis(Giraud)。标本采自江西崇义、德兴。本文对新种形态作了详细描述,并附形态特征图。模式标本存江西农业大学植保系。  相似文献   

9.
王贵钧  黄大卫 《昆虫学报》1991,34(2):230-233
1986年,原吉林省林业生防中心站(现为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对吉林省杨树蛀千害虫的寄生蜂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研究。本文是该项研究成果的第一篇报道,记述了三种姬小蜂天敌,包括寄生白杨透翅蛾的透翅蛾黑姬小蜂Elachertus nigritulus(Zett.)和寄生杨窄吉丁的一新种丽凹面姬小蜂 Eniedon epicharisHuang及一新记录种 Eniedon zanara Walker。其它研究成果将陆续报道。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中国跳小蜂科1新属1新种,竹粉蚧隆盾跳小蜂Clivia antoninae gen.et sp.nov.,提供了该属分类特征的扫描电镜图片.隆盾跳小蜂属Clivia gen.nov.与其近缘属花翅跳小蜂属Microterys Thomson和毛盾跳小蜂属Trichomasthus Thomson主要区别在:触角窝深,侧背方有明显的脊;上颚具两盾齿;小盾片强烈隆起.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1.
采用形态分类学方法与以28S rDNA和ITS-5.8S序列为基础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对采自嘉陵江重庆市磁器口江段的黄颡单尾虫Unicauda pelteobagrusMa,1998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基于28S rDNA数据探讨了黄颡单尾虫以及单尾虫属与相邻种属粘孢子虫间的系统地位;基于5.8S rDNA数据比较分析了粘孢子虫的系统地位。补充了黄颡单尾虫重庆种群形态学信息和28S rDNA、ITS-5.8S rDNA序列的分子信息。  相似文献   

12.
时敏  陈学新  马云  何俊华 《昆虫学报》2007,50(2):153-164
本研究选取矛茧蜂亚科Doryctinae(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的6族15属18种做内群,茧蜂科其它7亚科11属11种做外群,首次结合同源核糖体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和100个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对该亚科进行了系统发育学研究。利用“非圆口类"的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为根,以PAUP*4.0和MrBayes 3.0B4软件分别应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对矛茧蜂亚科的分子数据和分子数据与非分子数据的结合体进行了运算分析;并以PAUP*4.0对矛茧蜂亚科的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的碱基组成与碱基替代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矛茧蜂亚科的28S rDNA D2基因序列片段的GC含量在39.33%~48.28%之间变动,而对于碱基替代情况来讲,矛茧蜂亚科各成员间序列变异位点上颠换(transversion)大于转换(transition)。不同的分析算法所产生的系统发育树都表明矛茧蜂亚科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单系群;在矛茧蜂亚科内,除了吉丁茧蜂族Siragrini为单系群外,其他族(矛茧蜂族Doryctini和方头茧蜂族Hecabolini)都是并系群。对于矛茧蜂亚科内各属之间的相互亲缘关系,不同算法所得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不完全一致,表明矛茧蜂亚科内(属及族)的系统发育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线粒体Cytb、16S rDNA和核28S rDNA的部分序列的联合数据集,重建了中国斑腿蝗科9亚科26种蝗虫和癞蝗科笨蝗(外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1)除黑蝗亚科、秃蝗亚科和切翅蝗亚科外,其余6亚科的单系性都得到支持;2)黑蝗亚科似乎应当与秃蝗亚科合并为一个亚科,且与其他几个亚科亲缘关系相对较远;3)凸额蝗属应该由切翅蝗亚科中独立出来;4)卵翅蝗亚科和稻蝗亚科是姐妹群;5)星翅蝗亚科、黑背蝗亚科、斑腿蝗亚科、刺胸蝗亚科及切翅蝗亚科中的凸额蝗属间的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苔藓动物主要代表类群3种苔虫的28S rDNA全序列(3 459~3 613 bp),结合已公布的相关类群的28S rDNA全序列数据,分析了其一级结构特征,并分别绘制了D2、D3和D8区段的二级结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类群的全序列总长均超过3 300 bp,GC含量为41.8%~57.7%;D3和D8区段的二级结构保守性较高,D2区差异显著;各区段的长度变化较大,但是,大多都具有相似的主干结构.基于二级结构多变区分子形态学特征的比较基本和基于一级结构的分子系统学结论相吻合,提示它们同样包含着重要的系统发育信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角突臂尾轮虫、尾突臂尾轮虫、裂足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红臂尾轮虫、镰形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和十指臂尾轮虫等10种臂尾轮虫以及透明囊足轮虫、大肚须足轮虫和晶囊轮虫等其他3种轮虫的28S rDNA序列分析,使用MAGE软件构建这13种轮虫系统发生树(NJ树、ME树、UPGMA树和MP树),探讨了臂尾轮属、须足轮属、晶囊轮属和囊足轮属之间以及10种臂尾轮虫之间的系统关系.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涉及的轮虫28S rDNA序列差异百分比均值为30.15%,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轮虫属间和属内种间系统关系研究;系统树均支持将十指臂尾轮虫作为一个独立的支系从臂尾轮属中分离出来;裂足臂尾轮虫应隶属臂尾轮属;壶状臂尾轮虫和红臂尾轮虫是两个独立的种;透明囊足轮虫与臂尾轮属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6.
叶肢介(Conchostraca)的系统发育问题一直是甲壳动物研究中颇具争议的一个课题.本研究测定了我国2种叶肢介(Eocyzicus mongolianus,Eoc yzicus orientalis)的28S rDNA D1-D2区基因序列和16S rDNA E-G区序列,并与GenBank中的20种叶肢介序列一起...  相似文献   

17.
戴仁怀  陈学新  李子忠 《昆虫学报》2008,51(10):1055-1064
首次在国内利用28S rDNA D2区段和16S rDNA基因序列,结合50个形态特征对角顶叶蝉亚科(Deltocephalinae)[半翅目(Hemiptera): 叶蝉科(Cicadellidae)]19个属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从无水乙醇浸泡保存的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并扩增了19个内群和1种外群Typhlocybinae[半翅目(Hemiptera): 叶蝉科(Cicadellidae)]种类的28S rDNA D2基因片段并测序,同时扩增了16S rDNA基因片段并测序11条,采用了GenBank中1个种类的16S rDNA同源序列。采用PAUP*4.0和MrBayes3.0两个分析软件和3种建树方法,利用同源28S D2 rDNA和16S rDNA两个基因序列与形态特征结合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二叉叶蝉族Macrostelini是一个单系,并在角顶叶蝉亚科的系统发育中处于基部的位置,是内群中最原始的族;角顶叶蝉族Deltocephalini中除了纹翅叶蝉属Nakaharanus,其余各属构成单系;殃叶蝉族Euscelini内属的归属比较混乱,可能是一个并系群,属间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隆额叶蝉族Paralimnini与顶带叶蝉族Athysanini是姐妹群。带叶蝉属Scaphoideus与纹翅叶蝉属Nakaharanus是姐妹群,二者与木叶蝉属Phlogotettix的关系最近,三者构成一个单系,建议将三者归为带叶蝉族Scaphoideini。研究结果还表明,小眼叶蝉族Xestocephalini和Balcluthini的系统发育位置不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规细胞学方法与18S rDNA序列比较的方法,对采自于重庆市嘉陵江段的粘孢子虫,尼氏单极虫Thelohanellus nikolskii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此为首次在我国长江流域检获尼氏单极虫。本文在补充了尼氏单极虫中国种群18S rDNA序列信息的分析、比较基础上,探讨了该虫与相邻种属的系统关系,佐证了其分类学位置。  相似文献   

19.
利用28S rDNA D1部分基因序列对直突摇蚊亚科代表性属级阶元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测定了12个内群属和2种外群的28SrDNAD1片段,并结合GenBank中3个同亚科种类该基因的同源序列进行了分析。采用2种建树方法(距离邻近法NJ和最大俭约法MP)分析了直突摇蚊亚科内属级分类单元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滨海摇蚊属Clunio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基部,与该属营海洋生活的特殊性一致。心突摇蚊属和真开氏摇蚊属互为姐妹群,流环足摇蚊属和刀突摇蚊属互为姐妹群,此结果与基于形态学的系统发育研究相结果一致。其它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因尚无前人研究而有待做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同时证明28S rDNA D1基因片段在分析摇蚊科昆虫属级及属内阶元关系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枝子属根瘤菌的多相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了数值分类、全细胞可溶性蛋白电泳分析、DNAG+Cmol%和DNA相关性的测定以及16SrDNAPCRRFLP分析等多相分类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16种寄主的胡枝子根瘤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数值分类的结果表明,在67%的相似性水平上,全部供试菌可以分为快生型根瘤菌和慢性型根瘤菌两大群,在80%的相似性水平上又可分为四个亚群。在此基础上,对各亚群的胡枝子根瘤菌进行了DNA相关性的测定,以进一步证实和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并通过16SrDNAPCRRFLP分析对各亚群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