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犬种布鲁氏菌是犬种布病的病原菌,主要导致犬流产和繁殖障碍。虽然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群的病例极为少见,但是犬种布鲁氏菌对人的安全风险仍存在争议。目前,我国犬种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犬种布鲁氏菌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相对缺乏。开展犬种布病的流行特征及遗传多样性调查对加强犬种布病的监测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犬种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犬种布鲁氏菌的遗传多态性进行调查,为犬种布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BCSS-PCR对63株试验菌株进行鉴定。采用HGDI (Hunter and Gaston diversity index)多态性指数调查犬种布鲁氏菌的遗传多态性,用MLVA方法基于BioNumerics5.0软件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揭示犬种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此外,基于MLVA-11采用goeBURST软件构建犬种布鲁氏菌的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MST),阐述我国犬种布鲁氏菌的地理起源特征。【结果】常规鉴定方法和BCSS-PCR扩增结果显示63株试验菌株全部为犬种布鲁氏菌。BCSS-PCR与常规鉴定方法的符合率为100%,BCSS-PCR的分析敏感性为10-3 (即50 pg/μL犬种布鲁氏菌DNA)。我国犬种布鲁氏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基于HGDI分析表明Panel 2B的5个位点具有较高的变异度,等位基因型由高到底依次为bruce09(11) bruce07(8)bruce16(7)bruce04(6)bruce30(5)。MLVA聚类分析表明北京地区出现了3次较小规模的犬种布病暴发流行,其余地区均为零星散发。我国犬种布鲁氏菌可分为5个地理集群,以MLVA-11基因26型克隆群为主导种群,该种群与来自美国、希腊、加拿大、法国、罗马尼亚和韩国等国家的菌株具有共同的地理起源,其余4个种群为中国特有。【结论】我国犬种布鲁氏菌呈现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并有广泛的地理来源,表现为输入性和中国特有血统共存的起源进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布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呈反弹趋势,我国尤甚.进入2000年以后,人间布病在我国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令我国布病防治形势严峻.为了明确我国布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需求、最新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入研讨分析我国布病防治研究中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凝练和提出今后我国布病防治研究发展中亟需关注、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和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共同协办,于2013年6月21日召开了由来自全国布病防治与基础研究领域专家共同参加的“布鲁氏菌病防治基础研究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在我国布病疫情最重的省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石河子大学、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19家从事布病防治与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疾病防治机构的4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现结合文献资料以及本次会议的内容,对国内外布病流行现状、研究进展,以及影响我国布病防治的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建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布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呈反弹趋势,我国尤甚.进入2000年以后,人间布病在我国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令我国布病防治形势严峻.为了明确我国布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需求、最新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入研讨分析我国布病防治研究中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凝练和提出今后我国布病防治研究发展中亟需关注、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和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共同协办,于2013年6月21日召开了由来自全国布病防治与基础研究领域专家共同参加的"布鲁氏菌病防治基础研究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在我国布病疫情最重的省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石河子大学、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19家从事布病防治与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疾病防治机构的4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现结合文献资料以及本次会议的内容,对国内外布病流行现状、研究进展,以及影响我国布病防治的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建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近年来中国口蹄疫流行和传播特点,研判口蹄疫流行趋势。【方法】以2017-2022年间中国报告发生的口蹄疫疫情为研究对象,从疫情的“三间分布”、生产环节分布、流行毒株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及溯源等方面,对近6年的疫情情况进行系统梳理。【结果】2017-2022年间中国共有15个省份报告发生口蹄疫疫情54次。总体形势稳定:Asia 1型口蹄疫维持无疫状态;2019-2022年连续4年未发生A型口蹄疫疫情;田间以散发O型口蹄疫为主。六年间报告牛口蹄疫疫情36次,羊疫情1次,猪疫情17次。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O/Mya-98、O/Ind-2001、O/CATHAY、O/PanAsia和A/Sea-97这5个流行毒株同时流行,且与同时期周边国家(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口蹄疫毒株遗传关系密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尤其是牛疫情,占比66.7%)主要发生在流通(57%)、散养(32%)等免疫薄弱环节。【结论】对内强化疫苗免疫和流通动物管控,对外严防境外毒株传入仍是今后中国口蹄疫防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布鲁氏菌病荧光偏振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消除该病的主要方法是扑杀与免疫相结合,所以建立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对防治和清除布病非常必要。本文建立布鲁氏菌病荧光偏振(FPA)抗体检测方法,为布鲁氏菌病(布病)的快速高效诊断提供技术手段。【方法】提纯猪种布鲁氏菌S2株脂多糖O链(OPS),经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后作为诊断抗原。通过对样品稀释液、抗原稀释度、反应时间等条件的优化,初步建立了布鲁氏菌荧光偏振诊断方法。用该方法对148份布病阳性血清(其中牛血清70份,羊血清78份)和155份布病阴性血清(其中牛血清82份,羊血清73份)进行检测,确定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按确定的技术参数,制备3批布鲁氏菌FPA抗体检测试剂盒,使用质控阴、阳性血清分别评价试剂盒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用400份临床样本比较本研究开发试剂盒与商品化进口FPA试剂盒的符合率。【结果】使用0.5%蔗糖磷酸缓冲液作为血清样品稀释液;标记抗原的使用浓度为90μg/m L;最佳反应时间为3-5 min。本检测方法的判定标准为:δm P值20时为阴性,δm P值≥20时为阳性。按上述条件建立的FPA检测148份布病阳性血清和155份布病阴性血清,结果敏感性为98.6%,特异性为98.7%。对400份临床样本的比对检测显示,研究建立的FPA方法与进口商品化试剂盒的总符合率为94.0%。【结论】研究建立的布鲁氏菌PFA抗体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一种重要的布病诊断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奶牛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和流行特征,在试验中采用全乳环状试验(milk ring test,简称MRT)、奶液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ndir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称iELISA)两种方法对科尔沁地区5个牛场进行了布病流行学调查,比较两种方法对检测布鲁氏菌病阳性牛的差异性。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5个盟市进行牛布鲁氏菌病流行学调查;最后对检出的部分阳性奶牛乳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用VirB8和AMOS方法进行扩增鉴定。表明两种方法(MRT和iELISA)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经检测17株分离株均为布鲁氏菌。布鲁氏菌分子分型扩增的鉴定显示,牛场感染的菌株为牛种布鲁氏菌。内蒙古东部地区部分饲养场布鲁氏菌病阳性率为1.67%。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猪种布鲁氏菌的基因多态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用经典分型方法对菌株的生物型进行鉴定,分析菌株的地理分布特点;用MLVA-16分型方法对60株猪种布鲁氏菌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在线软件评估分型方法的分辨率和位点的多态性,用BioNumerics 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我国流行的猪种布鲁氏菌主要是猪种生物1型(33株)、2型(3株)和3型菌(24株);分布范围较广,包括广东、广西、内蒙古、北京、吉林、宁夏和西藏等地。MLVA-16分型方法对猪种布鲁氏菌具有极高的分辨力,多态性指数为0.992;Panel1、MLVA-11和Panel 2B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多态性指数分别为0.884、0.916和0.979。60株猪种布鲁氏菌聚为6大类52个基因型,5个共享基因型(GT24,GT25,GT26,GT28,GT29)包括13株布鲁氏菌,各基因型菌株间有潜在的流行病学关联,可能是分别来自相同传染源的暴发流行;另47株布鲁氏菌呈现独特的基因型,表明菌株来自无流行病学关联的零星散发病例。猪种布鲁氏菌的最小生成树表明我国菌株分别与美国、法国和波兰的菌株有完全相同的MLVA-15基因型。【结论】中国猪种布鲁氏菌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并与美国、法国和阿根廷的菌株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我国猪种布病以零星散发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奎文区人群感染布鲁氏菌病(布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对牛羊等养殖人员以及畜类管理人员等进行检测,了解布病感染情况。结果:本次共调查检测215人,阳性5人,感染率2.3%,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结论:奎文区布病发病率较低,为保护居民身体健康,仍需加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1—2014年山东省青州市人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疫情的分布特征,为预防控制布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Excel 2000软件对青州市2011—2014年布病的流行地区、时间,患者年龄、性别、人群分布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青州市2011—2014年共报告布病病例207例。布病发病时间多集中在3—8月,发病地区以谭坊镇(44例)、黄楼办事处(36例)、云门山办事处(20例)和邵庄镇(20例)居多,占发病总数的57.97%(120/207);布病发病年龄以30~60岁青壮年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7.63%(140/207),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0.82%(188/207),男女性别比例为2.23∶1(143/64)。结论青州市2011—2014年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具有明显的人群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疾病传播动力学模型描述鼠疫的流行特征,为科学地制定鼠疫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微分方程建立鼠间鼠疫和人间鼠疫的传播动力学模型,分析模型中各参数与疫情发展变化的关系。结果:使用基本繁殖率,平均鼠密度,感染者平均病死率,感染者平均治愈率等参数描述感染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论:根据鼠间传播期、疫区传播期和人群扩散期的传播特点,分别开展各项防控工作,能够更好地控制鼠疫疫情。  相似文献   

11.
冯宇  王芳  丁家波  蒋卉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3):1033-1040
[背景]布鲁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胞内寄生菌,是引起动物和人发生布鲁氏菌病(布病)的病原体.高效消毒剂杀灭环境中的布鲁氏菌是防控布病的关键措施.[目的]评价市面上常用消毒剂对布鲁氏菌的灭菌效果及差异.[方法]选用市面上9种不同类型的常用消毒剂,以高、中、低3种不同使用浓度分别研究其对牛种、羊种和猪种布鲁氏菌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使用毒力弱、免疫原性好、不干扰血清学诊断的疫苗是防控布病的有效措施。【目的】比较布鲁氏菌粗糙型RA343株与光滑型A19株免疫小鼠后机体特异性T细胞和抗体的动态变化,评价粗糙型RA343株的免疫效果。【方法】采用6周龄雌性BALB/c小鼠,共分为3组,RA343株免疫组和A19株免疫组各15只小鼠,空白对照组5只小鼠。免疫组的每只小鼠经腹股沟皮下注射0.1 mL (含菌量为1×108 CFU)菌液。免疫后1、2和3周各免疫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剖杀5只小鼠,无菌取脾脏,一部分脾脏研磨分离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布鲁氏菌特异性CD4+T细胞与CD8+T细胞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另一部分脾脏称重后分离布鲁氏菌RA343株和A19株,评估RA343株和A19株在小鼠脾脏中的定殖情况。在剖杀小鼠的同时取外周血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IgM和IgG抗体的消长规律。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作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A19免...  相似文献   

13.
【背景】广西地理环境独特,与越南水陆相连,气候、作物等条件相似,边境贸易往来频繁,致使其成为我国遭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方法】通过本底调查,分析总结了广西农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现状。【结果】广西主要入侵动物26种,入侵微生物18种,入侵植物21种,高风险入侵物种包括辣椒实蝇、木薯绵粉蚧、扶桑绵粉蚧、稻水象甲、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等;来自越南的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共38种。【结论与意义】广西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加剧,并有进一步扩散蔓延的趋势。提出应对入侵生物的综合防控对策,为广西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mtDNA-COI基因序列的雷氏按蚊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曼尼  马雅军 《昆虫学报》2009,52(9):1000-1007
【目的】探讨我国雷氏按蚊Anopheles lesteri的群体差异和分化程度。【方法】采用PCR方法, 从分子水平鉴别了采自我国和韩国的雷氏按蚊共9个群体139个样本, 扩增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获得49个单倍型, 各单倍型呈高水平的平行演化, 来自云南群体的单倍型显示是扩张的源头。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MOVA)的计算结果显示, 群体内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64.95%)大于群体间(35.05%), FST值为0.3504, 各群体间出现遗传分化。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基因流水平与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关系(R2=0.1322), 群体遗传结构符合距离隔离模型。【结论】雷氏按蚊韩国和辽宁群体与其他分布地群体间差异大, 已出现明显分化, 我国其他分布地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小。  相似文献   

15.
【背景】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是养猪生产中的一类重要病原,自2011年以来,我国接种了Bartha-K61疫苗的养殖场暴发了大规模的伪狂犬病疫情。【目的】调查目前四川省PRV的流行病学以及毒株的遗传进化,对2018?2019年从86个猪场收集的384份疑似PRV感染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方法】根据PRV-gE基因检测引物对采集的384份样品进行PCR扩增,并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PRV阳性率进行统计,将PRV感染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部分PRV阳性样本在BHK-21细胞上进行病毒的分离,随后进行分离毒株的gC、gE、TK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PRV阳性猪只的比率为9.9% (38/384);阳性猪场比率为16.3% (14/86);流产母猪的PRV阳性率为32.1% (27/84);种公猪阳性率为2.0% (4/198);神经症状猪的PRV阳性率为11.4% (4/35);呼吸症状猪的PRV阳性率为4.5% (3/67)。统计学分析表明,PRV感染与母猪和公猪繁殖障碍症状相关(P<0.01)。其中,冬季(12月、1月、2月) PRV阳性率最高,约为33.0% (31/94);春季(3月、4月、5月)的阳性率为9.1% (3/33);夏季和秋季的阳性率分别约为1.5% (2/130)和1.6% (2/127)。在2018?2019年共分离出3株PRV毒株,分别命名为PRV-SN、PRV-DJY、PRV-CD。PRV-XJ为本实验室2016年在四川省分离的一株毒株,为了了解毒株的遗传进化信息,先后扩增了这4个毒株的gC、gE、TK基因。序列比对表明四川分离株与国内株相似,存在额外的零星性突变和缺失。【结论】养殖场仍应加强对种猪群中伪狂犬病的净化。  相似文献   

16.
检测OMP28抗体不能有效诊断羊布鲁氏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8作为羊布鲁氏菌病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体外表达和纯化OMP28蛋白,建立并优化以OMP28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的布鲁氏菌病ELISA诊断方法。以3个不同种属的4株布鲁氏菌(羊种布鲁氏菌16M和M28,猪种布鲁氏菌S1330,牛种布鲁氏菌2308)分别感染山羊和绵羊至42周,期间每隔2周收集血清,分别用布鲁氏菌LPS包被的ELISA和OMP28 ELISA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分离血清进行检测,比较2种不同ELISA对4株布鲁氏菌感染的山羊和绵羊的检测敏感性。【结果】4株布鲁氏菌感染的山羊和绵羊均产生高水平针对LPS的抗体,但是仅有B. melitensis 16M和B. melitensis M28感染的绵羊与B. melitensis 16M和B. abortus 2308感染的山羊可产生针对OMP28的抗体。【结论】基于OMP28的间接ELISA具有细菌属特异性和宿主动物品种特异性,通过检测OMP28抗体不能有效诊断羊布鲁氏菌病。  相似文献   

17.
不同牛分枝杆菌特异性基因PCR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牛结核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牛主要通过患病牛呼吸道分泌物和咳嗽所产生的气溶胶感染;人则主要通过食用未经高温处理的病牛的肉或奶感染。因此,经过病原学PCR检测对疑似患病牛牛奶或屠宰组织样品进行快速检验确诊,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奶牛养殖中乳品生产业的经济损失。【目的】研究并确定适宜的牛分枝杆菌PCR扩增引物及参数,为临床快速准确诊断牛结核病提供参考。【方法】对已报道的5对PCR引物,运用降落(touch down) PCR法确定适宜退火温度(Tm);运用梯度稀释的牛分枝杆菌C68001株(国内牛结核菌素生产用菌株)基因组DNA以及不同菌液含量的人工模拟临床样本(淋巴结、肺脏和牛奶),确定不同引物PCR方法的敏感性;同时以6种常见牛感染菌(牛种布鲁氏菌2308、羊种布鲁氏菌Rev.1、牛分枝杆菌C68001和AN5、禽分枝杆菌C68202、副结核分枝杆菌C68681和胞内分枝杆菌C68226)核酸样本,确定不同引物PCR方法的特异性。【结果】所有引物在53-63℃均含有目的条带,确定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是60℃。在细菌核酸敏感性检验中,1号和3...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8—2014年青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以下简称HFRS)疫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4年青州市HFRS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4年青州市共报告HFRS病例22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40/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2—5月;发病地区以庙子镇、王坟镇、邵庄镇和王府办事处最多,占报告病例数的51.36%;发病年龄以30~60岁青壮年为主,占报告病例数的80.00%(176/22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报告病例数的86.36%(190/220);男女性别比例为2.67∶1(160/60);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宿主室内外均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属于家鼠型疫区,春季和秋季鼠HV抗原阳性率分别为2.51%和1.61%。结论青州市2008—2014年HFRS总体呈散发、上升趋势,应采取综合性防治对策,控制该病的传播与蔓延。  相似文献   

19.
【背景】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危险的外来入侵害虫,自2008年在我国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但有关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的发生情况缺乏系统的调查报道。【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对云南省16个州(市)72个区(市、县)的扶桑绵粉蚧的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其天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扶桑绵粉蚧在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德宏州芒市,红河州元阳县、蒙自市,保山市隆阳区,丽江市华坪县,楚雄州永仁县,怒江州泸水县8个州(市)共10个市(县)有零星分布。其寄主植物共14科18属19种,包括园林观赏植物3种、经济作物1种、蔬菜作物2种、粮食作物1种、杂草11种,其中有12种植物在我国其他疫区未见报道;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天敌3种。【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省呈零星点状分布、疫区间受害情况有差异,未对经济作物造成严重损害。本研究可为云南省开展扶桑绵粉蚧的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布鲁氏菌M5-90疫苗株virB2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布鲁氏菌M5-90疫苗株virB2基因缺失株。【方法】利用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自杀载体pGEM-7zf-ΔvirB2-sacB,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将电转化后的布鲁氏菌分别经100 mg/L氨苄抗性筛选和5%蔗糖敏感性筛选,获得基因缺失株。对获得的基因缺失株进行PCR鉴定和稳定性检测。【结果】成功构建M5-90ΔvirB2基因缺失株,并且该缺失株在10代以内未发生回复突变。【结论】为研发新型布鲁氏菌弱毒基因缺失活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