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粟穗螟(Mampava bipunctata.Rag.)又名粟缀蛾(群众取名为谷脑虫)是谷子产区的一种间歇性发生害虫。解放以来,1952、1956和1963年曾猖獗发生3次。据调查统计:一般每穗含虫5-10条,最多竟达40条以上。产量损失估计将近30-50%。目前对此虫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尚缺乏系统研究资料。在防治方法上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三化螟虫是水稻生产过程中最大的害虫。我国水稻各主要栽培区域都在设法研究,以期早日找出经济有效的办法,达到水稻增产的目的。根据近年来研究结果,认为水稻生长期与螟虫生存率有密切关系。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的时期适於螟虫生存,有的时期不适於螟虫生存。依照水稻生长与各化螟虫生存的关系来分,全部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行之有效的治螟办法,主要是掌握螟虫的发生规律利用农业技术措施来防治。我站於1955年进行了几种药剂治螟试验。据初步试验结果,223、666虽能杀虫,可是对於施用时期上尚难掌握;惟有E605施用简便,施用时期也较容易掌握,而且效果非常显著。现将我站获得的初步成功经验介绍於下:  相似文献   

4.
1955年11月8日至12日,南昌科联召开了全省治螟专区技术座谈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省农业厅、农学院、农业科学研究所和重点县农业科、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试验站、国营农场的昆虫、农学、植物病理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及有关人员四十余人;还有北京、华东、中南、湖北、湖南等地的昆虫专家和学者九人;参加会议的还有党政负责人。 会议首先肯定了几年来江西治螟工作在党和政府  相似文献   

5.
冬耕冬种,对防治三化螟有很大的功效,但限於客观条件,不能全部做到冬耕冬种,同时少数田地仅冬耕冬种,亦不能完全消灭螟灾。但春季耕沤稻田是农村普遍要做的,三化螟在春耕灌水後,是否会羽化成虫呢?假若春季耕沤能消灭三化螟,则今後  相似文献   

6.
林郁 《昆虫学报》1962,(3):305-308
三化螟向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主要敌害。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泛开展了治螟运动,取得了辉煌成绩,在水稻保产上起了巨大作用。但是,1961年的螟虫还是十分猖獗,损失较重,因而说明螟害的威胁尚未完全消除,有必要进一步总结治螟方法,改进治螟策略,才能确保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7.
一、第一代粟灰螟卵的发生期 粟灰螟在华北地区年生三代,其中以第一代为害最重,第二代个别年份严重,第三代一般不造成为害。实践证明:掌握卵的发生期是药剂防治此虫的关键所在。粟灰螟在新乡地区三代产卵时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7月中、下和8月中、下两旬。由于第二、三代产卵量少而分散,为害也不严重。因此,主要介绍有关第一代产卵的习性与时期(表1),这对掌握有利时期适期进行喷药防治,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8.
稻田施用666治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但在施药期间,对田间有益生物群落,特别是螟卵寄生蜂也不无影响。因此,选择防治适期,改进施药方法,使达到既有效抑制螟害又减少螟卵寄生蜂死亡,以发挥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9.
章士美 《昆虫学报》1976,(2):173-177
利用诱杀田来防治水稻螟虫,把分散的螟蛾集中到小面积生长青嫩的水稻上来产卵,然后加以歼灭,是一项经济有效、值得提倡的防治措施。但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业生产全部集体化以后,并且农药供应量能得到保证,使用技术已普遍为群众所掌握的今天,才有它的真正实践意义。本文将近年来在这方面所做过的一些工作和体会,作一简单归纳,供有关方面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探索早稻移植期迟早与螟害的关系,1963年我们进行了早稻早插治螟作用的研究。 一、方法 试验地前作是过冬茨地,品种是陆才稻,分4期插植,即4月7、17、27日及5月7日。秧龄期分别为39、44、27、25天。基肥每亩施粪水25担、硫酸铵10斤,分别在插植前一天施下,追肥二次,第一次施硫酸铵15斤,分别在4月21、27日,5月7、13日进行。第二次施硫酸铵15斤,分别在5月1、8、17、24日进行。中耕除草一次,小区面积0.201亩,插秧规格6×6寸,在每一期插植后,即在该小区的二头第三行,固定10棵,在水稻回青后开始检查分蘖数,并测量植株高度,直到分蘖停止时为止。在第二代三化螟蛾盛发期间,调查各小区当时水稻生长发育阶段及蛾卵密度。在幼虫为害停止时,进行螟害情况调查。水稻成熟时分别单打单晒,计算各小区产量。  相似文献   

11.
房天来 《昆虫学报》1977,(4):426-430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接虫试验,证实排水晒田的治蝗效果和增产作用比较显著:排水晒田的枯心率,平均3.16—3.50%;经常深灌的枯心率,平均7.18—8.02%。排水晒田的稻株比经常深灌的稻株,平均增产27.0%。木文从诱集成虫产卵、对幼虫的抗性和对蝗虫为害后的补偿作用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中二化螟的发生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是湖南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虫口上升快,危害重,部分地区的发生量超历史纪录,并且由以前主要危害早稻,现在也成为晚稻的主要害虫。这种崛起的主要原因,各地都认为与杂交水稻的发展与迟熟早稻的扩种有着密切关系。为了探索该虫在杂交水稻上的发生、危害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1978—1981年我们在长沙地区并与省内部分县有关单位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除进行室内观察外,并以环境和栽培措施相同的常规水稻为对照,现整理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詹金庭 《昆虫学报》1977,(3):289-293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在赣中地区每年发生 4代,如 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气温偏高(日平均气温22℃以上)则有不完整的第5代。山区则有3代幼虫过冬现象。一般1、3代为害造成枯心苗,2、4代为害造成白穗。以混栽区或纯双季稻地区发生数量大,为害严重,而单季早、中、晚稻为主地区,因其发生前后期缺乏充足食料,故发生数量小,为害亦轻。现就赣中地区近年来三化螟发生的情势及防治技术措施提出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大螟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海南 《生态学报》1984,4(3):282-288
大螟未成熟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0.55℃和649.21日度。大螟的世代存活率以29℃温度下最高,成虫繁殖力以23℃温度下最大。就大螟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γ_m)而言,也是当环境温度为29℃时最大,γ_m=0.11,相应的周限增长速率λ=1.12/天,世代平均历期T=34.24天,净繁殖率R_o=39.60。内禀增长能力与环境温度大致呈二次抛物线趋势。在该种群的理论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都占有很高的比例,成虫不到1%。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三化螟系水稻栽培主要害虫,因气候不同,年生3至6代。在浙江省三化螟年生3至4代,主要为害双季连作晚稻、中稻和晚粳稻,造成枯心和白穗。近几年来因扩种连作稻,形成单季稻、双季稻混栽,引起了三化螟的猖獗为害;特别以晚粳稻区改种连作稻  相似文献   

16.
综防区和化防区稻田害虫-天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5,自引:14,他引:55  
万方浩  陈常铭 《生态学报》1986,6(2):159-170
本文对长沙地区综合防治区和化学防治区稻田害虫-天敌群落特性进行了研究。 1.综防区害虫类、寄生昆虫类、蜘蛛类的种类丰富度几乎为化防区的2倍,捕食昆虫类是化防区的3倍以上。 2.利用双轴系统的二维排序表明:害虫一天敌群落的组成变化受它们所处环境和所处时间的影响,水稻品种对群落组成的影响并不重要。 3.综防区、化防区害虫-天敌群落的优势种基本一致。综防区群落各营养层的优势集中性较化防区小。 4.综防区群落的多样性高于化防区。早稻季内的多样性高于晚稻。杀虫药荆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是决定群落结构水平的重要因素,环境复杂程度主要影响群落中的稀有种类。综防区害虫-天敌群落的内部结构较化防区稳定,抗灾变能力和自动平衡的调节能力较化防区强。 5.多样性是种类丰富度和均匀性的函数。早稻季内影响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种类丰富度(占多样性变异的81.7~87.4%);晚稻季内影响多样性的主要成分是均匀性(占多样性变异的70.7—75.9%)。  相似文献   

17.
顾海南 《生态学报》1985,5(1):64-70
田间实际调查和试验结果表明,大螟在江苏苏南地区仅以幼虫态越冬,在不同水稻茬口中各龄幼虫的比例不同;越冬幼虫具有滞育特性,短光照对其有诱导效应。越冬幼虫的耐寒性随虫龄变大而提高,随冬季环境温度下降而增强,并能经受较长时间的过冷却,但不能忍受短暂的体液结冰。  相似文献   

18.
陈人禔 《昆虫学报》1962,(2):186-186
茶梢蛀蛾(Parametriates theae Kus.)近年来在福建、浙江、贵州、安徽、云南等省均有发现,而以密植与合理留叶的茶园中发生较多,严重影响了春茶生产,是茶叶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92年3月至11月,我们在海南和长沙两地,先后使用38种化学调控剂,对水稻两用不育系,三系不育系及普通核不育系进行了喷施和注射试验,筛选出7种较为有效的调控剂,代号为CR1—CR7,其中CR5和CR7表现较为突出。这些调控剂对两用不育系和三系不育系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效应,且CR1和CR2还能在可育条件下提高培矮64S的结实率,但所有调控剂对普通核不育系均无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