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污泥好氧发酵菌种放线菌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微生物好氧发酵处理城市污泥是解决我国大中城市污水厂污泥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放线菌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该研究尝试分离筛选降解污泥的放线菌。方法:采用菌种分离方法,淀粉、蛋白质、纤维素水解实验进行进一步筛选。结果:从城市污泥中筛选到8个放线菌菌株。这些菌株对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都有一定的水解能力,其中A1和A7菌株分解淀粉和蛋白质的能力都比较强,淀粉水解实验的透明圈Up值分别为9.0和11.1,明胶液化程度也最高。A7和A8菌株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较强,透明圈Up值均为4.0。结论:A1、A7和A8菌株可以应用于城市污泥的好氧发酵。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污泥土地利用关注的典型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污泥土地利用是国内外城市污泥主要的处置方式之一,而污泥中的有机污染物是污泥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城市污泥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和研究现状,针对我国国情,认为多环芳烃(PAHs)是城市污泥中一种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总含量一般在1 ~ 10 mg·kg-1,有的因污水来源复杂而超过了100 mg·kg-1;壬基苯酚(NP/NPE)在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样品中均有检出,浓度在1~128 mg·kg-1.污泥园林绿化、林地利用、土壤改良等将是今后主要的利用方向,要实现污泥安全、环保的土地利用,多环芳烃(PAHs)和壬基苯酚(NP/NPE)将是主要考虑的典型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污泥中含氮有机污染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GC/MS联机检测技术对11个城市污泥中6种含氮有机污染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污泥中6种含氮有机化合物的总含量在0.087~26.438 mg·kg-1,高低依次为兰州污泥>北京污泥>无锡污泥>大埔(香港)污泥>沙田(香港)污泥>佛山污泥>广州污泥>元朗(香港)污泥>珠海污泥>西安污泥>深圳污泥.不同化合物在各城市污泥中的含量和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硝基苯类的含量较高,胺类的含量较低.兰州污泥中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含量普遍较高,其次是无锡污泥、北京污泥和大埔污泥.污泥中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与污水来源、污水处理方式、污泥类型、化合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鼓风对城市污泥好氧堆肥温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强制通风静态垛和温度反馈自动测控堆肥工艺,研究了鼓风过程对城市污泥好氧堆肥温度的影响。当城市污泥和调理剂比例为1:1时(体积比),处于鼓风口远端(风向远点)各个层次的堆体温度基本上不会随鼓风过程而变化,处于鼓风方向中部(风向中点)、鼓风口近端(风向近点)的堆体,其中层、上层的温度将会下降,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0.05℃/min、0.04℃/min,但是温度下降的速率在整个鼓风过程中并不均匀,温度下降速度在0-10min较快,在10-40min较慢;当混合堆料中调理剂含量较低时(3:2),堆体上层温度在鼓风过程中将会上升,上升速率约为0.022-0.05℃/min,中层温度下降,在鼓风开始阶段(0-10min),下降速率较快,约为0.12℃/min,随后变化速率较小,约为0.01℃/min。对于不同调理剂比例的堆体,处于风向远点、中点的下层温度基本不受鼓风作用的影响;处于风向近点的堆体,其下层温度会随着鼓风过程而下降,平均下降速率约为0.025-0.03℃/min。 相似文献
5.
6.
7.
在序批式间歇反应器(R1、R2和R3)中,采用乙酸钠(R1)、蔗糖(R2)和苯酚(R3)三种不同基质作为碳源,均成功地培养出了好氧颗粒污泥;考察了不同颗粒污泥的理化性质及其对污染物的转化能力。结果表明,R1中颗粒污泥外观呈黄色,其主要的微生物菌群为细菌;R2中颗粒污泥外观呈黑色,内部含有丝状菌;而R3中颗粒污泥表面被大量丝状菌包裹,颗粒污泥呈淡黄色。在进水COD1000mg/L时R1、R2和R3中颗粒污泥比有机物的利用速率大小顺序为R3〉R1〉R2,而COD的去除率顺序却为R2〉R1〉R3。在进水氨氮40mg/L时,R1、R2和R3中氨氮的去除率分别在91%、96%和80%以上。以不同的底物培养出不同的好氧颗粒污泥可以拓展其在有毒化学物质如酚类化合物和高浓度工业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降解苯胺和氯苯胺类污染物好氧污泥颗粒化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序批式气提生物反应器(SABR)为平台,研究了苯胺和氯苯胺类有毒有机废水处理过程好氧污泥颗粒化。结果表明,通过缩短污泥沉降时间、逐步提升目标污染物进水负荷,反应器连续运行3个月,最终在污泥沉降时间5min、COD负荷1.0~3.6kg/(m3.d)、苯胺和氯苯胺负荷1kg/(m3.d)条件下实现污泥颗粒化,COD、苯胺和氯苯胺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0%、99.9%以上;获得的成熟好氧颗粒粒径在0.45~2.5mm,SOUR稳定在150mgDO/(gVSS·h)以上,颗粒污泥EPS中PN含量为28.0±1.9mg/gVSS,PN/PS比值为6.5mg/mg,苯胺类比降解速率达0.18g/(g·d);应用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分析了稳定运行的颗粒化反应器内好氧污泥微生物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好氧颗粒内主要细菌分属β-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及Flavobacteria等类群,优势菌为Pseudomonas sp.、Flavobacterium sp.;与已获得的降解氯苯胺好氧颗粒相比,苯胺存在下培养获得的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泥的特性研究与再利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城市污泥的再利用是普遍认可的一种污泥处理途径 ,针对上海 3种典型城市污泥 ,即曲阳生活污泥、金山石化污泥和桃浦化工污泥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3种污泥中Zn和Cd的浓度都超过了相关标准 ,重金属的含量和污泥的类型有关 ,形态分布显著不同 ;曲阳生活污泥中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大肠菌值≥ 12 0 0MPNs·g-1DM ,而且还有许多其它传染性病原体 ;关于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 ,金山石化污泥检出 6种 ,桃浦化工污泥检出 8种 ,而曲阳生活污泥中没有检出。本文还讨论了我国和欧美关于污泥农用的相关控制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我国城市污泥再利用的前景和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植物-微生物联合对环境有机污染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过量积累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发现植物-微生物联合作用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及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本文主要从植物-内生菌、植物-菌根菌以及植物-根际微生物这三个层面详细阐述植物-微生物联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分析植物-微生物在联合降解中的作用,揭示植物-微生物联合降解的机理。但就目前而言,植物-微生物联合降解有机污染物仍存在许多问题,植物-微生物联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及生态学效应仍不清楚。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并加强应用实践,这将有助于污染生态系统的治理,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污泥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与土地利用 总被引:99,自引:0,他引:99
土地利用是城市污泥的重要处理处置方法,其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是土地利用中很受关注的问题。关于中国的城市污泥虽然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结论并不一致,且缺乏系统的总结。通过系统搜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城市污泥相关的文献资料,重点评述中国城市污泥的有机质含量及其土地利用问题。通过29个城市污泥组成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城市污泥(不包括工业污泥)的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384g/kg,全氮、全磷和全钾分别为27、14.3和7g/kg;有机质、全氮、全磷比纯猪粪分别高出1/3~2/3,但全钾比纯猪粪低1/3。中国城市污泥的有机质含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氮、磷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研究证明,城市污泥在粮食作物、蔬菜、经济作物及园林绿地上使用,具有明显的肥效和改良土壤的效果。近年来,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含量越来越低,这有利用促进城市污泥的土地利用,但中国在有机污染物和病原体的危害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对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潜在风险仍缺乏长期的定位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了污泥生物沥滤对重金属(Cu、Pb和Zn)形态、营养物质和SO42-存在形式的影响,分析生物沥滤污泥土地利用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生物沥滤后,污泥上清液中重金属通过固液分离而去除,污泥中Cu、Pb和Zn的去除率分别为84.1%、34.8%和80.0%,残存于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大幅降低,且生物有效性低,提高了污泥土地利用的安全性。污泥经生物沥滤后氮、磷和钾的流失分别为38.2%、52.1%和42.8%,但仍能保持较好的肥效。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发现,残留于污泥中的SO24-主要与Ca2 相结合,较为稳定,生物沥滤后的污泥施用于土地后对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酸碱调控污泥厌氧发酵实现乙酸累积及微生物种群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目的】通过对污泥厌氧发酵pH调控,研究挥发性脂肪酸的累积、产酸微生物种群变化及产氢产乙酸菌群对乙酸产生的贡献。【方法】测定不同pH条件下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挥发性脂肪酸的累积;分别应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产酸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及产氢产乙酸菌的数量。【结果】 pH为10.0时,有机酸和乙酸的产率在发酵结束时分别达到652.6 mg COD/g-VS和322.4 mg COD/g-VS,显著高于其它pH条件。T-RFLP结果表明,pH值为12 相似文献
15.
16.
The effects of phenol, 2-chlorophenol (2-CP), 2,4-dichlorophenol (2,4-DCP) and 1,2,4-trichlorobenzene (1,2,4-TCB) on the biodegradation kinetics of the 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CASS) and the selector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SASS) we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a respirometric method on unacclimated biomass from two lab-scale systems that were operated with the sludge age of 8 days. Toxicity of the test compounds for both reactors we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EC50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values in order as: 1,2,4-TCB > 2,4-DCP > 2-CP > phenol. All selected test compounds induced higher inhibition effect in the CASS. The SASS appeared to reduce inhibition effect in comparison to the CASS, by 21.36%, 66.95%, 64.37% and 33.33% for phenol, 2-CP, 2,4-DCP and 1,2,4-TCB, respectively. Consequently, the SASS may be recommended as a promising configuration alternative for the waste streams containing toxic compounds. 相似文献
17.
生物结皮在旱区荒漠养分循环和碳氮固存等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目前有关区域尺度生物结皮土壤有机碳认知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壤碳库的精准预测。本研究选取毛乌素沙地全域(4.22万km2)内45个样地,测算了藓结皮和藻结皮两类典型生物结皮及其下土壤的有机碳含量(SOC)和密度(SOCD),并结合气候、土壤和植被等指标,深入探讨了区域尺度下生物结皮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 1)与裸沙相比,生物结皮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且藓结皮及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4.93 g·kg-1)和密度(0.41 kg·m-2)均高于藻结皮(1.89 g·kg-1、0.18 kg·m-2)。2)区域尺度上,生物结皮的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由东北-中部、西部-东南方向递减的带状分布与块状镶嵌分布。3)生物结皮及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受气候、土壤和植被的综合影响,并因生物结皮类型而异,藓结皮主要受年均最高温和蒸散力的影响,而藻结皮主要受水蒸气分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Soils collected in the proximity of a steel plant in Krakow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pH, the content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the total contents of metals and metalloids. Applying the Commission of European Communities Bureau of Reference (BCR) extraction of selected metals: Cd, Fe, Pb, and Zn, their forms of binding in soils have been determined. The results of the soil analyses of the samples taken in 1996 and 2016 were compared, and then the soil contamination change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GI, contamination factor (CF), and PLI indicators. A rehabilitation of the degraded soils was tested using the communal sewage sludge, which was added into the soil at four various ratios. The sewage sludge applied meets the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as a material for rehabilitating soils for non-agricultural needs but cannot be used for upgrading strongly contaminated soils. The reason is that the sludge addition increases the soil As, Ca, Cr, Mn, and Zn quantities as well as the easily mobilized fractions of the sludge/soil mixtures that contain Cd, Cr, Mg, Mn, Pb, and Tl. The addition of the communal sludge into soils increases the value of the environmental risk in the case of Pb, Mn, Mg, Fe, Cr, Zn, and Ca, but within the same risk classification rang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