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目的在正常人体细胞中活性被抑制的端粒酶,在肿瘤细胞中处于活化状态,可以特异性示踪循环肿瘤细胞。本研究拟建立基于插入人端粒酶启动子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单纯疱疹病毒(oHSV1-hTERTGFP)检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方法观察SCLC细胞在感染病毒oHSV1-hTERT-GFP后的荧光强度来判断GFP的表达,通过建立SCLC循环肿瘤细胞模型,用oHSV1-hTERT-GF法检测CD45/GFP+细胞,分析此法对SCLC细胞的捕获效率和可重复性;通过CD56与GFP进行共定位来验证oHSV1-hTERT-GFP对SCLC细胞示踪的特异性;应用oHSV1-hTERT-GFP法检测50例正常人和10例广泛期SCLC病人治疗前后的外周血中CD45-/GFP+细胞数,分析此法检测正常人与SCLC病人CD45-/GFP+细胞数的差异和SCLC病人治疗前后CD45-/GFP+细胞数变化,并将oHSV1-hTERT-GFP法检测的循环肿瘤细胞数量变化与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感染病毒oHSV1-hTERT-GFP后24h的SCLC细胞GFP表达量较感染后16h显著增加;模型实验结果显示oHSV1-hTERT-GFP法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效率与其在外周血中的含量无关;oHSV1-hTERT-GFP病毒捕获的细胞与CD56共定位,oHSV1-hTERT-GFP捕获SCLC细胞的特异性高。临床实验中,SCLC病人外周血中的CD45-/GFP+细胞数比健康人显著增加;在病情缓解的病例中,治疗后CD45-/GFP+细胞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结论基于oHSV1-hTERT-GFP的检测方法能够识别和鉴定出SCLC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对SCLC的复发转移以及疗效评价等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核酶抑制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有效切割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以降低端粒酶活性 ,从而使肿瘤细胞生长变慢 ,凋亡增加。设计并合成了针对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的锤头状核酶基因 ,构建了该核酶基因的体外转录和真核表达质粒。检测了该核酶对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的体外切割效力。并将该核酶基因转染至肿瘤细胞中 ,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核酶在体外和细胞内均能有效切割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 ;在细胞内能明显抑制端粒酶活性 ,使细胞生长变慢 ,倍增时间延长。因而 ,该核酶可望成为有效的端粒酶抑制剂 ,在抑制肿瘤生长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寻一种有效地从骨肉瘤患者外周血中富集并鉴定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方法:利用基于物理过滤与原位杂交结合的技术对骨肉瘤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离并鉴定。采用直径8μm纳米滤膜截留外周血中体积较大的白细胞及肿瘤细胞,利用多重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D45、EpCAM、CK8、CK18、CK19、vimentin及twist基因表达,并根据结果对滤膜截留下的细胞进行鉴定并分型。结果:本研究所使用的基于物理过滤与原位杂交技术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可以高效地从骨肉瘤患者外周血中富集骨肉瘤循环肿瘤细胞,该方法富集细胞的效率超过90%。15例健康志愿者中1例志愿者检测结果阳性。20例纳入研究的骨肉瘤患者中19例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出CTC,CTC计数范围为0-20。肿瘤转移患者外周血CTC计数为11.33±5.88,肿瘤未转移患者外周血CTC计数为4.36±2.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2)。肿瘤转移患者外周血间质型CTC比例高于肿瘤未转移患者(P=0.0031)。结论:利用基于物理过滤与原位杂交结合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骨肉瘤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辅助判断肿瘤转移情况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过表达慢病毒转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SCs)对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U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后利用慢病毒载体感染细胞,使其过表达NGF,72h后,通过免疫荧光检测NGF和GF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GF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NGF的含量,qRT-PCR检测相关神经因子基因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细胞表面CD105、CD90、CD73阳性而CD34、CD45、CD19和CD14阴性,鉴定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慢病毒转染后细胞NGF和GFP阳性,细胞内NGF和培养液中b-NGF含量都显著性增加,NGF、nestin、GFAP、MAP2及tubulin等mRNA的表达显著性增加。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过表达慢病毒转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会促使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可应用于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构建携带抗-1型潜伏膜蛋白(anti-LMP-1)的单链抗体序列的过表达载体并包装慢病毒,构建及鉴定LMP-1单链抗体基因修饰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方法:根据Gen Bank中LMP-1单链抗体、CD28及CD3ζ序列设计引物并合成,从已有pVitro-IgG-1载体钓取IgG-1-Fc段,并分别插入慢病毒表达载体,获得p CDH-anti-LMP-1-IgG-Fc-CD28-CD3ζ(CAR)及pCDH-CD28-CD3ζ(对照VEC)并测序鉴定,测序成功后采用三质粒包装系统(核心质粒pCDH、包装质粒pSPAX2和pMD2.G)分别包装慢病毒CAR及VEC;浓缩慢病毒并离心感染PBMCs,经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FP+比率以鉴定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构建了过表达LMP-1单链抗体基因的质粒并成功包装慢病毒,浓缩慢病毒感染PBMCs后GFP+细胞数可达42.5%(VEC-PBMCs)及51.0%(CAR-PBMCs)。结论:为进一步研究anti-LMP-1修饰的PBMCs对LMP-1阳性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离扩增版纳微型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观察传代对慢病毒转染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的影响。方法采集4月龄版纳微型猪的骨髓,在DMEM/F12培养液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根据其形态学、抗原标志表达和分化潜能给予鉴定。MSCs与GFP慢病毒载体共培养,荧光显微镜观察GFP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后MSCs GFP表达率的变化。标记后传代至1、2、3、4代细胞间比较用非参数检验。结果采用直接培养骨髓,可以分离到高表达CD13、CD29、CD90、CD105的MSCs,并可诱导分化为脂肪、骨和软骨细胞。MSCs与携带GFP的慢病毒载体共培养3天即可观察到GFP的表达,最佳转染复数(MOI)值为50,最佳共培养时间为6 d。传代后MSCs GFP表达率呈下降趋势[1代转染率(42.3±2.25)%、2代转染率(41.6±2.65)%、3代转染率(41.4±3.75)%和4代转染率(38.2±4.75)%],但传至4代GFP表达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可以从版纳微型猪骨髓中分离到MSCs,GFP慢病毒转染是标记MSCs的有效方法,连续传代4代不会显著影响GFP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基于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药物筛选模型,并用此模型从包括中药提取物在内的化合物中筛选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本研究构建了pGC-E1-ZU1-GFP融合蛋白慢病毒表达载体并感染A549细胞,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用已知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处理细胞,荧光显微镜检测处理前后细胞GFP水平变化。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pGC-E1-ZU1-GFP的A549细胞,这些细胞用PS-341处理24h后用荧光显微镜检测,发现细胞绿色荧光强度相对于对照组明显增强。利用这一模型对一些化合物进行筛查,发现了一些新的蛋白酶体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HFRS病毒特异性抗体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异抗体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临床诊断的意义。用ELISA法对 30例临床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进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进而用流式细胞仪对IgM抗体阳性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测定。正常对照 30例 ,均为健康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2 2例 ,检出率为 73 .33 % ,正常对照标本均未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CD4 +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降低 ,CD8+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CD4 +/CD8+比值下降或倒置。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异性IgM抗体特异性强 ,可作为该病早期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 ,对于判定疗效和疾病预后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对66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分析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其与正常人群对照组的差异。结果:鼻咽癌患者CD4+细胞数减少(40.58±15.2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细胞数增加,Th/Ts比值下降或倒置(0.92±0.57)。结论:鼻咽癌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对评估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端粒酶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生物学标志,其活性在生殖细胞、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和体外培养的永生细胞可以测知,但在大多数体细胞中不易测出。人端粒酶由两部分组成,包括hTERC和hTERT,hTERC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均有表达,而hTERT的表达似乎受到严格的调控且和端粒酶活性一致。为了检测肿瘤细胞中端粒酶及hTERT的表达,我们制备了抗hTERT蛋白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首先用RT-PCR方法克隆了hTERTcDNA的一个片段,将其连接到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5X-3后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将纯化的融合蛋白抗原免疫动物,制备抗hTERT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不同的细胞抽提物用该抗体进行了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该抗体可特异识别端粒酶阳性细胞株中的hTERT及端粒酶,为端粒酶及hTERT的检测初步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特异表达载体用于癌症的基因治疗 ,克隆并构建了人端粒酶催化亚基 (hTERT)基因启动子调控的萤光素酶报告载体 .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分别转染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 ,检测其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的转录活性 .hTERT启动子在所检测的 4种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中具有明显的转录活性 ,平均为阳性对照的 4 4 3% ;而在端粒酶阴性的正常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则无明显的转录活性 .提示hTRET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在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中明显上调 ,由hTERT启动子构建的载体可能是一种新颖和有前景的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基因治疗载体  相似文献   

14.
汪云  李红霞  冯涛  王媛媛  白璐  宋波  梅夏齐 《生物磁学》2014,(6):1029-1032,106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B7-H1 的表达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V-DNA 水平,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高ALT 组(A 组)、高病毒载量低ALT 组(B 组)、低病毒载量组(C 组)及正常对照组(D 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HLA-DR、CD80、CD86、CD83、CD1a、B7-H1 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C 培养上清液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IL-10 水平。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1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A、B、C组与D组比较分别为42.3± 4.9 %、46.7± 7.0%、52.5± 6.3 %vs 94.5± 3.5 %;34.5± 5.3 %、39.9± 6.4 %、45.6± 5.2 %vs 90.6± 6.5 %;38.2± 8.6 %、36.1± 5.4 %、42.5± 6.8 % vs87.7± 5.1 %;28.3± 6.5 %、25.6± 3.4 %、33.5± 4.3% vs 82.6± 4.8 %;32.3± 5.8 %、29.3± 5.3 %、48.3± 4.9 % vs 68.2± 5.2 % P〈0.05),B7-H1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7.48± 21.4 %、21.83± 20.2 %、15.43± 10.32 %vs 4.23± 2.2%P〈0.05)。B7-H1 表达水平与ALT呈正相关,与IL-12 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其机制可能与树突状细胞高表达B7-H1 有关。B7-H1 高表达抑制了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DC-CIK细胞治疗对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甲胎蛋白、免疫功能及循环肿瘤细胞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我院收治的26例肝细胞癌并伴有复发或转移的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甲胎蛋白、免疫功能及循环肿瘤细胞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DC-CIK细胞治疗前后甲胎蛋白、循环肿瘤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根据细胞治疗次数分为1次组及1次组,比较两组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DC-CIK细胞治疗前甲胎蛋白为(603.32±155.78)ng/mL细胞回输后为(571.24±147.49)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CIK细胞治疗前及细胞回输后CTC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1.8%、36.4%治疗前及回输后循环肿瘤细胞数量分别为(8.36±10.642)、(1.55±2.464),细胞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治疗前1天T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分别为(66.05±15.31)%、(41.89±12.33)%、(23.15±8.05)%、(2.10±0.77),回输后分别为(69.69±12.91)%、(44.80±11.11)%、(23.13±7.12)%、(2.29±0.9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治疗次数1次组和1次组免疫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细胞治疗可减少肝细胞癌伴复发或转移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数量,但对甲胎蛋白和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二十碳五烯酸(Eicosa Pentaenoic Acid.EPA)对SMMC-7721人肝癌细胞的凋亡、端粒逆转录酶h TERT的调控作用及端粒酶表达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MMC-7721人肝癌细胞,用不同浓度的EPA(0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作用于SMMC-7721肝癌细胞(24 h、48 h、72 h)后,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应用MTT法检测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增殖变化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h TERT、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Real Time-PCR检测h TERTm RNA的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SMMC-7721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水平。结果:EPA可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发生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时间计量依赖关系。在此过程中Bcl-2蛋白表达的降低和Bax蛋白表达上调,同时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蛋白及其m RNA的表达水平和端粒酶活性均明显降低。结论:抑制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 TERTm RNA)表达而抑制端粒酶的活性、诱导癌细胞凋亡,可能是EPA的抗癌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并鉴定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报告基因的人源CUL4A(hCUIAA)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Ad—hCUIAA—GFP,探求bCUIAA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特点。方法扩增hCUIAA基因,并通过In—FusionPCR克隆技术构建穿梭质粒pDC315-EGFP—hCUIAA,利用AdMaxTM腺病毒包装系统将该穿梭质粒与腺病毒表达载体骨架质粒pBHGloxAEl,E3Cre共转染HEK293细胞,经GFP荧光检测和Western印迹检测确认hCUIAA的表达后,进一步通过病毒扩增及纯化得到hCUL4A重组腺病毒载体Ad—hCUIAA—GFP。将该载体转染Pc—12细胞,观察hCUIAA—GFP融合蛋白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获得了较高滴度的腺病毒载体Ad—hCUIAA—GFP(1.6×10^12pfu/m1)。荧光检测表明,Ad—hCUIAA—GFP转染Pc-12细胞后72h内,病毒转染率随着时间和病毒转染滴度的增加而增加。DAPI细胞核荧光染色结果表明,hCUIAA—GFP的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质部分。GFP荧光检测及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显示,hCUIAA—GFP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量随时间和病毒转染滴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带GFP的hCUIAA重组腺病毒载体Ad—hCUIAA—GFP构建成功,掌握了其转染Pc-12细胞的最佳滴度及其在Pc-12细胞中的时空表达特点,为今后对hCUIAA在PC-12细胞中的功能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构建表达GFP并具有感染性的重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并用高剂量和低剂量MOI病毒感染肿瘤细胞A549,研究其对A549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以A/Chicken/Jiangsu/14(H9N2)禽流感病毒为骨架,在NS1和NEP之间插入外源片段GFP。参考8质粒转染系统,在293T和MDCK细胞上包装产生重组H9N2病毒。提取尿囊液RNA,PCR鉴定并测序,检测其TCID50。按照MOI 0.1和2.0分别将重组病毒感染不同的细胞,通过MTT实验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应用反向遗传技术成功获得了重组病毒,并且发现病毒可以诱导A549的凋亡。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GFP的重组病毒,并且其可以诱导A549的凋亡。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构建了靶向CD138的第四代CAR-T细胞(分泌IL-7和CCL19),通过与靶向CD138的第二代CAR-T细胞进行生物学功能比较,探讨第四代CAR-T细胞应用于临床的优势。使用慢病毒转染健康人外周血的T细胞制备出靶向CD138的第二代和第四代CAR-T细胞,CFSE标记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T细胞的趋化能力,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的CAR表达率和亚型。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检测CAR-T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的体外杀伤功能;构建人多发性骨髓瘤NCG小鼠模型,通过生物发光成像系统监测CAR-T细胞输注后小鼠肿瘤的消退情况。结果显示,靶向CD138的第四代CAR-T细胞(CD138-BBZ-7×19)在体外的生物学功能优于第二代CAR-T细胞(CD138-BBZ),而且在人多发性骨髓瘤动物模型中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生物膜系统中的跨膜转运蛋白,它在水分渗透压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前期克隆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水通道蛋白AQP1(EoAQP1)基因全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该蛋白的细胞器定位,并探析其对细胞形态和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双酶切法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载体以及绿色荧光蛋白与EoAQP1的真核融合(EoAQP1-GFP)表达载体。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了GFP与EoAQP1-GFP蛋白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胚胎细胞系(S2)中的表达特征。利用溶酶体和高尔基体红色荧光探针明确了EoAQP1蛋白在S2细胞内的细胞器定位。通过流式细胞仪和酶标仪检测了EoAQP1蛋白对S2细胞系细胞的颗粒度、大小和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GFP和EoAQP1-GFP的真核表达载体,将其分别命名为pAc5.1-GFP和pAc5.1-EoAQP1-GFP。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结果表明,荧光蛋白GFP均匀填充于S2细胞内稳定表达。融合蛋白EoAQP1-GFP存在两种表达形式:一种以类似于溶酶体的球形和橄球形结构,围绕细胞核在细胞质中散点表达;另一种以类似于高尔基体的半球状和弓形结构表达于细胞质中。溶酶体和高尔基体红色荧光探针检测结果表明,EoAQP1蛋白在溶酶体内没有表达,但与高尔基体完全重叠。流式细胞仪和酶标仪检测结果表明,过表达EoAQP1蛋白可使S2细胞膨胀增大,细胞颗粒度增强,但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结论】EoAQP1定位于高尔基体中行使功能,该蛋白能改变细胞形态,但不能促进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