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研究了优雅粘囊藻藻胆体(PBS)的特性。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吸收光谱和二阶导数图谱可证明,它的PBS含有一种红色藻胆蛋白,两种C-藻蓝蛋白和三种别藻蓝蛋白。但是,用PAGE和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分离和纯化所得藻胆蛋白,一般仅得到一种C-PC和一种亚基组成特殊的别藻蓝蛋白APC。这种APC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相同于已报告的AFC660nm。但是它的亚基组成是(αα′ββ′)2而不是(α′α2β2β′)Lc10或(αβ)3。  相似文献   

2.
R-藻蓝蛋白的分离及其结构表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传统藻胆蛋白的分离方法进行改进,利用柱层析法直接从新鲜多管藻提取分离出纯的R-藻蓝蛋白。分别用凝胶柱层析法和电泳法测定了其分子量。结果表明:通常实验条件下:R-藻蓝蛋白的最稳定聚集态是三聚体,其分子量为122.8KD,它由分子量分别为18.1KD(α)和20.5KD(β)两个亚基组成,其分子组成为(αβ)3。利用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了R-藻蓝蛋白的光谱性质。R-PC的三聚体在可见光范围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峰,分别为546nm和614nm,与同系的C-PC和PEC明显不同,表明各类色团光谱特性在三聚体状态基本不变,说明三聚体内色团间无强相互作用。R-PC荧光发射峰位于640nm,与同系的C-PC和PEC基本一致,说明三聚体保证了高效的能量传递。单体的荧光发射呈现双峰(566nm,643nm),说明单体内能量传递效率不高。从光谱性质可知,在PC家族中,R-PC具有最高的光能捕获效率  相似文献   

3.
利用ps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两种不同结构变藻蓝蛋白复合物AP665和AP660内能量传递过程,讨论了变藻蓝蛋白三聚体和单体内激发态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PC单体只有一个短寿命(75ps),来源于其两个亚基α84/β84间能量传递过程,另一长寿命(1080ps)是β84基态恢复的平衡时间。两种APC三聚体均含有一个短寿命组分,从16ps(AP660)到48ps(AP665),它们来源于三聚体内互为C3对称单体内α84/β84间能量传递过程。AP660由于结构对称性低出现的短寿命组分(106ps),可指认为低对称单体的α84/β84之间能量传递时间常数。连接多肽对APC三聚体性质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其荧光衰减动力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条斑紫菜中R-藻红蛋白的生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条斑紫菜的R-藻红蛋白(R-PE),在CM-52柱上用含8mol/L脲的0.02mol/L乙酸铵缓冲液(pH=5.05)洗脱,观察到3条色带,经吸收光谱测定表明,它们分别是α、β、γ亚基。用SDS-PAGE测定的α、β和γ亚基分子量分别是17.0kd,18.0kd和31.7kd。R-PE中亚基的摩尔比是6α:6β:1γ。条斑紫菜的R-PE最稳定的聚集态分子量是229kd。各亚基的发色团含量:α亚基含2个藻红胆素(PEB),β亚基含1个PEB和0.5个藻尿胆素(PUB),γ亚基含2个PEB和3个PUB。结合R-PE和各亚基的氨基酸组成分析,条斑紫菜的R-PE亚基组成是(αβ)6γ。  相似文献   

5.
从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的藻胆体中分离出四种不同光谱形线的变藻蓝蛋白(APC)复合物:API,APⅡ,APⅢ,APB,利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室温和低温)以及荧光激发偏振光谱比较了APC复合物三聚体和单体的光谱特性,四种APC复合物三聚体的最大吸收和最大发射峰位置各不相同,APⅡ和APⅢ位于短波区(最大吸收波长在~650nm,最大发射波长在662~664nm)API和APB  相似文献   

6.
利用藻胆体温和解离的方法和超速离心分离技术首次得到了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并通过光谱技术,凝胶柱过滤柱色谱方法,和SDS-PAGE电泳方法以及蔗糖密度超速离心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变藻蓝蛋白六聚体的最大吸收峰(λAmax=652nm),荧光发射峰位于666nm,并且在680nm处有一明显肩峰;其分子量大约为240KD左右;其分子组成为(αβ)5APβ16.3LCM42;离心沉降系数为12S(0.2-0.5mol/L线性蔗糖密度梯度于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该六聚体在5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0)发生解离,通过羟基磷灰石柱分离可得到两种变藻蓝蛋白三聚体(αβ)3AP和(αβ)2APβ16.3LCM42,这说明该变藻蓝蛋白六聚体是由两个变藻蓝蛋白三聚体组成;通过差谱的方法得出锚蛋白的吸收光谱(λmax=660nm);根据稳态光谱测定的结果,推断出锚蛋白碎片LCM42的光谱性质与整个锚蛋白的光谱性质相同,进而得出LCM42保留了整个锚蛋白中的发色团,因而保留了其传递能量的功能。利用光谱数据和晶体结构数据讨论了该六聚体内能量传递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蛋白亚基复性技术和皮秒级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研究海洋红藻多管藻中R-藻蓝蛋白(R-PC)单体和三聚体内能量传递过程。利用亚基复性技术对分离后的β亚基复性,以R-藻蓝蛋白单体和β亚基之间的差谱获得α亚基的吸收光谱。皮秒级时间分辨三维谱图(时间、波长和强度)直观地显示出藻红胆素发色团向藻蓝胆素发色团的能量传递;根据时间分辨测量结果的组份解析,对R藻蓝蛋白单体和三聚体内能量传递途径和相关传递参数进行了指认和讨论;对观察到的单体与三聚体能量传递组份特性的差别提出了解释。与C-藻蓝蛋白光谱对比,R-藻蓝蛋白独特的色团组成使其更有效地捕获与传递光能。  相似文献   

8.
光动力复合藻胆蛋白及其分子内能量传递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杂双官能团偶联试剂,3-(2-吡啶联疏基)丙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SPD),我们合成了R-藻红蛋白(R-PE)与变藻蓝蛋白(APC)的共轭复合物。这种光动力复合藻胆蛋白具有一些特别的光物理性质,如很大的stokes位移(约170um,490nm激发,665nm发出荧光)、高效的分子内能量传递效率等。复合物中R—PE与APC的摩尔比为14,且R—PE和APC在复合物中保持了它们各自的光谱性质。通过荧光发射光谱,我们观察到了这种复合藻胆蛋白的分子内能量传递现象,计算表明从R—PE到APC的分子内能量传递效率为65%。二硫苏糖醇(DTT)对复合物中联结R—PE与APC间的脂族二硫桥键的还原导致分子内能量传递的阻断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复合物中存在分子内能量传递现象。根据Forster能量转移机理,计算得出给体与受体发色团间距离为72A,这一距离与两种蛋白的大小是基本相符的。  相似文献   

9.
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是蓝藻和红藻藻胆体的组成部分,是光合作用集光复合体的组成部分,一般由α和β亚基构成,每个亚基含1~4个辅基色素,从而使藻胆蛋白具有特定的光谱吸收性质。根据这些吸收光谱性质,可以将藻胆蛋白分为:别藻蓝蛋白(APC)、藻蓝蛋白(PC)和藻红蛋白(PE)等,在某些缺乏PE而有异形胞的蓝藻中存在充当PE天线捕光功能的藻红蓝蛋白(PEC)〔1〕。藻胆蛋白可用于天然食用色素、化妆品色素和制药行业,还可作为免疫检测、荧光显微技术和流式细胞荧光测定法技术方面的荧光探针。特别是本工作研究的层理鞭枝藻(简称M.laminosu…  相似文献   

10.
利用藻胆体温和解离的方法和超速离心分离技术首次得到了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并通过光谱技术,凝胶柱过滤柱色谱方法,和SDS-PAGE电泳方法以及蔗糖密度超速离心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变落蓝蛋白六聚体的最大吸收峰(λ^Amax=652nm),荧光发射峰位于666nm,并且在680nm处有一明显肩峰;其分子量大约为240KD左右;其分子组成为(αβ)5^APβ^16.3LCM^42;离心沉降系数为1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层理鞭枝藻藻胆体在不同浓度磷酸缓冲溶液中解离过程中荧光发射光谱的变化和光能传递。完整藻胆体的77K荧光光谱中只有一个峰,位于685nm它是末端发射体(核心-膜连接多肽和别藻蓝蛋白-B)的荧光峰。部分解离藻胆体的荧光光谱的主峰位移至652nm:次峰位于685nm;660nm为一弱荧光发射肩。它们依次为C-藻蓝蛋白,末端发射体和别藻蓝蛋白的荧光。严重解离藻胆体的荧光主峰移644nm;次峰由685nm移至682nm;660nm荧光发射肩消失。这表明C-藻蓝蛋白所捕获的光能已不能传递给别藻蓝蛋白,但可传递给末端发射体洞时又表明C-藻蓝蛋白不仅与别藻蓝蛋白相连接而且还与末端发射体相连接。提出该藻胆体光能传递链如下:核心-膜连接多肽藻红蓝蛋白→C-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B  相似文献   

12.
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是一种陆生固氮蓝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运用双向电泳技术、MALDI-TOF-TOF/MS鉴定和数据库检索,获得藻蓝蛋白部分氨基酸序列并设计简并性引物,克隆藻蓝蛋白基因并研究其表达。结果表明,发菜藻蓝蛋白α和β亚基两个基因的编码序列及两者之间的间隔序列全长为1097bp,编码β亚基和α亚基的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519bp和489bp,β亚基基因序列位于α亚基基因序列上游,两者之间通过89bp的基因片段连接,GenBank登录号为GU549478,并对推译的α和β亚基三维结构进行了预测。将藻蓝蛋白的α和β亚基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了符合预期的外源重组蛋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发菜藻蓝蛋白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红毛菜、坛紫菜和条斑紫菜三种海洋红藻中的别藻蓝蛋白的特征吸收光谱(λ_(max)650 nm),荧光发射光谱(F_(max)662nm)、等电点(pI 4.42)、聚集态(分子量:134 kD)及其亚基分子量(α17kD,β18.5kD)均相同;结合它们各自吸收光谱的二阶导数光谱、圆二色谱和氨基酸残基组成等,与蓝藻--螺旋藻中的别藻蓝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来源不同的别藻蓝蛋白结构具有同一性,都是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的(αβ)_3结构。  相似文献   

14.
对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藻胆体在室温和77K处于不同浓度磷缓冲溶液和不同解离时间的荧光发射光谱进行了研究。藻胆体在0.9mol/L磷酸缓冲溶液中,由于没有发生解离,光能传递效率高,在77K荧光发射光谱中只有一个峰,位于687nm,属于别藻蓝蛋白-B。当藻胆体悬浮在0.3mol/L磷酸缓冲溶液中1分钟,77K荧光光谱的主峰出现在684nm.又出现655nm和666nm荧光峰,它们依次属子C-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在2小时;655nm荧先峰成为主峰,684nm荧光峰为次峰,666nm荧光肩消失。这表明C-藻蓝蛋白所捕获的先能已不能传递给别藻蓝蛋白,但能传给别藻蓝蛋白-B。我们提出在螺旋藻藻胆体中存在两类C-藻蓝蛋白,一是与别藻蓝蛋白相连接,另一是与别藻蓝蛋白-B相连接。  相似文献   

15.
钝顶螺旋藻C—藻蓝蛋白分子的STM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钝顶螺旋藻C┐藻蓝蛋白分子的STM研究张玉忠*1,2时东霞1周百成2曾呈奎2庞世瑾1(1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北京2724信箱,北京100080)(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关键词钝顶螺旋藻;C-藻蓝蛋白;扫描隧道显微镜藻胆蛋...  相似文献   

16.
初步分析了具尾蓝隐藻的藻蓝蛋白,其吸收光谱为一双峰曲线,两个吸收峰分别为590nm放640nm,按A.N.Glazer等关于隐藻藻蓝蛋白分型的意见具尾蓝隐菏的藻蓝蛋白属于Ⅱ型PC-645。  相似文献   

17.
柱孢鱼腥藻的藻蓝蛋白包含有两个亚基。β亚基具有578nm吸收峰和600nm荧光发射峰,分子量19.80±0.40KD,可表明β亚基仅有一个载色团。α亚基具有578nm和630nm吸收峰及645nm的荧光发射峰,分子量17.35±0.38,α亚基可能有两个载色团。别藻蓝蛋白有635nm和650nm吸收蜂及664nm的荧光发射峰。具藻胆体的类囊体膜从高盐浓度缓冲液移至低盐浓度缓冲液时表现678nm荧光发射峰,可能柱孢鱼腥藻存在的F_(678)色素蛋白相当于GLazer(1975)的别藻蓝蛋白B。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藻红蓝蛋白α-亚基脱辅基蛋白与藻蓝胆素PCB重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高效可逆光化学性质分析表明,藻红蓝蛋白α-亚基脱辅基蛋白与藻蓝胆素直接重组,生成的胆素蛋白中辅基色素仍为藻蓝胆素;而藻红蓝蛋白α-亚基脱辅基蛋白与藻蓝胆素在藻红蓝蛋白α-亚基重组酶(pecE和pecF基因的表达产物)催化下重组,生成的胆素蛋白中辅基色素转变为藻紫胆素,并具有高效可逆光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19.
对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Greville)及其色素突变体藻胆蛋白吸收光谱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藻株藻红蛋白的吸收光谱有显的变化,而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的基本相同。我们克隆了龙须菜及其色素突变体的藻红蛋白亚基的部分基因序列,用该基因序列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以揭示这一变化的分子机理,结果显示除几个氨基酸残基的替换外,几株藻间的藻红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十分相似,一些氨基酸的替换发生在决定藻红蛋白二级结构及亚基间相互作用的区域,可能会影响藻胆蛋白的构型及相互作用,导致光谱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对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藻胆体在室温和77K处于不同浓度磷缓冲溶液和不同解离时间的荧光发射光谱进行了研究。藻胆体在0.9mol/L磷酸缓冲溶液中,由于没有发生解离,光能传递效率高,在77K荧光发射光谱中只有一个峰,位于687nm,属于别藻蓝蛋白-B。当藻胆体悬浮在0.3mol/L磷酸缓冲溶液中1分钟,77K荧光光谱的主峰出现在684nm.又出现655nm和666nm荧光峰,它们依次属子C-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在2小时;655nm荧先峰成为主峰,684nm荧光峰为次峰,666nm荧光肩消失。这表明C-藻蓝蛋白所捕获的先能已不能传递给别藻蓝蛋白,但能传给别藻蓝蛋白-B。我们提出在螺旋藻藻胆体中存在两类C-藻蓝蛋白,一是与别藻蓝蛋白相连接,另一是与别藻蓝蛋白-B相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