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印楝愈伤组织形成及其印楝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取印楝(AzadirachtaindicaA.Juss)不同器官作外植体,研究培养基和继代次数对愈伤组织生长及其印楝素(Azadirachtin)生物合成的影响.印楝的不同器官(根、叶、茎及皮)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这些愈伤组织均有合成印楝素的能力.其中以叶诱导的愈伤组织生长速率及印楝素含量为最高.含有较低按盐的B5培养基有利于细胞生长,含有较高铵盐的MS培养基有利于印楝素积累,不含铰盐的White培养基对两者均不利.愈伤组织继代2—3代,有利于愈伤组织生长和印楝素合成。  相似文献   

2.
印楝油对印楝素的增效作用和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楝油对印楝素具有增效作用,印楝素A和印楝种子石油醚抽提物和印楝种子植物油分别按1:10(m/m)混用处理斜纹夜蛾3龄幼虫,共毒系数分别为150.17和226.87,印楝素B和两者混用后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66.00和242.18。印楝种子植物油对印楝素具有保护作用,在54℃下热贮7d,印楝油(甲醇:印楝油=9-1,v/v)对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保护效果分别为56.96%和50.86%;热贮14d,保护效果分别为26.72%和38.42%。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印楝素A和印楝素B生物活性的差异,选用印楝素A和印楝素B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印楝素A和印楝素B对棉铃虫3龄幼虫具有良好的拒食活性,5μg/mL处理48 h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85.17%和69.02%。分别用含有药剂(1μg/mL)的饲料饲喂棉铃虫5龄幼虫,结果表明:印楝素A和印楝素B能够明显抑制棉铃虫5龄幼虫的体重增长,处理14 d后幼虫的体重分别下降50.28%和43.08%,仅有少量个体化蛹,化蛹率分别为26.67%和13.33%。进一步的羽化结果表明:经印楝素A和印楝素B处理的虫蛹均未能完成羽化。综合各阶段试验结果来看,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生物活性存在差异,印楝素B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高于印楝素A。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印楝素A和B活性差异的机理,本研究比较了印楝素A和印楝素B对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离体培养胚胎细胞系BTI-Tn-5B1-4的毒性。结果表明:印楝素A与印楝素B对BTI-Tn-5B1-4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处理后3 d,其IC50值分别为2.9 μg/mL和9.85 μg/mL,印楝素A的细胞毒力显著高于印楝素B。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印楝素A和印楝素B处理可导致细胞变形,贴壁能力下降,并出现明显空泡,印楝素A的影响明显高于印楝素B。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印楝素可导致BTI-Tn-5B1-4细胞体积显著膨大,印楝素A处理细胞体积增大程度显著高于印楝素B;印楝素可以明显影响BTI-Tn-5B1-4细胞膜电位,1.25 μg/mL印楝素A和印楝素B处理后3 d,细胞DiBAC4(3)荧光强度分别增加88.12%和55.37%,印楝素A的影响显著高于印楝素B。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印楝素对BTI-Tn-5B1-4细胞核具有明显影响,印楝素B的影响明显高于印楝素A,印楝素B处理后,细胞核受损细胞数更多,受损程度更严重。结果显示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细胞作用机理存在差异,本研究从细胞学水平解释了印楝素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应用临界值浓度法、DRIS图解法和指数法等叶片营养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元谋干热河谷地区的实生印楝人工林产量和品质与叶片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月份所采集的印楝叶片其养分含量与印楝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获得印楝高产的叶片全N、全P和全K的临界值分别为15.09、1.22和7.68 g·kg-1,相应的最适范围分别为15.09 ~ 22.68、1.22~1.59和7.68 ~9.17 g·kg-1;低产印楝人工林的叶片养分的DRIS图解法和DRIS指数法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它们对N、P、K的需求次序均为P>N>K,并且这一结果与当地土壤本底肥分检测结果相印证.此外,叶片养分含量与印楝素含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可能与印楝素本身的遗传因素有关,故不能在印楝实生群体中采用叶片营养诊断技术来进行种仁印楝素含量的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雪橙Citrus sinensis(um)Osbeckcv.Xue Cheng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成年雪橙树对印楝素药液的吸收速率,印楝素注射雪橙树后在雪橙叶片中的富集和消解动态,结果显示:采用药水吸收系数评价雪橙树对印楝索水溶液的吸收速率和日平均吸药量的试验结果表明,雪橙树对印楝素水溶液的吸收速度在不同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以14时至15时为吸药量最高点,吸收值为35.8mL/h,该时段也是试验当天最高温度时段。日平均累积吸药量为221.8mL,药水系数为2.98。不同浓度印楝素注射雪橙树后,在叶片中的富集量和消解动态一致。印楝素富集量在注射后9一lO天达到了峰值,注射后56天各注射浓度的雪橙树叶片中仍能检测到印楝素,而印楝素喷雾处理的雪橙树植株的叶片在药后7天即无检测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指导干热河谷不同恢复模式下人工林经营过程中的养分管理以及造林模式的筛选,以元谋干热河谷10年生印楝和大叶相思为研究对象,对其纯林及混交林内N、P、K、Ca、Mg主要养分元素的积累、分配和循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印楝纯林、大叶相思纯林及印楝+大叶相思混交林5种营养元素的总积累量分别为333.05、725.61和533.85 kg·hm-2,印楝纯林各器官养分积累量为枝>干>根>叶>皮,大叶相思纯林与混交林均为枝>干>叶>根>皮.印楝纯林内5种养分元素的积累量为Ca>K>N>Mg>P,大叶相思纯林与混交林一致,均为Ca>N>K>Mg>P.林分养分年存留量为62.72~162.19 kg·hm-2·a-1,总归还量为48.82~88.86 kg·hm-2·a-1,年吸收量为111.54~251.05 kg·hm-2·a-1,均以大叶相思纯林最高,其次是混交林,印楝纯林最低.林分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系数为0.34~0.39,循环系数为0.35~0.44,周转期为6.54~8.17 a.印楝纯林内N和P的归还量小,循环速率低;大叶相思纯林内N和P的循环速率较大,有利于林地养分的维持;混交林内养分吸收量和归还量为印楝纯林的186.2%和167.2%,N、P和K的循环速率大于印楝纯林,Ca的周转期短于大叶相思纯林的50%.印楝和大叶相思混交种植有利于林地土壤肥力的恢复和生产力的维持.
  相似文献   

8.
印楝素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本文报道印楝素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和引起幼虫各器官的病变症状。用含20ppm印楝素的人工饲料饲喂亚洲玉米螟3—4龄幼虫2天,然后换入正常饲料,可使幼虫期显著延长,最后不能化蛹而死亡。印楝素对幼虫的作用是缓慢的,虫体受药后还可发育一个龄期。处理幼虫的行为失常,取食动作逐渐消失,主要靠消耗体内的水分和脂肪来维持生命。幼虫的胸足变黑,胸部出现褐色斑,这些部位的表皮分层不正常,真皮细胞坏死或自溶。处理幼虫的大脑萎缩,生殖器官和前胸腺肿大,前胸腺细胞膜厚而松散,血淋巴中β-蜕皮酮含量显著降低。从整个中毒症状来看,印楝素可能作用于亚洲玉米螟幼虫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从而逐渐引起各器官的病变。  相似文献   

9.
印楝愈伤组织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的愈伤组织中,共分离鉴定出5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确定为:柳杉酚⑴,豆甾醇⑵,软酯酸-1-甘油酯⑶,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⑷,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6’-十六烷酸酯⑸。  相似文献   

10.
植物性杀虫剂印楝对同翅目害虫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农药使用引起的害虫抗药性、农药残留和环境毒性等问题的认识,植物性杀虫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是传统农药的理想替代品之一。本以植物性杀虫剂印楝为研究对象,综述了其对同翅目叶蝉、蚜虫、飞虱和粉虱等主要类群中,农业重要害虫的防治作用研究结果,展望了印楝应用于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几种生理因子对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娟芳  戚树源  何梦玲  胡兰娟 《广西植物》2003,23(6):549-552,567
通过研究不同生理因子对印楝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建立了一种快速生长的印楝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结果表明 ,在添加了 6 BA 0 .8mg/L、NAA 0 .8mg/L、蔗糖 3 0 g/L且初始 pH值为 5 .8的MS培养液中 ,以 60g/L的接种量进行印楝细胞的悬浮培养 ,细胞生长速率可达 4.49g/L·d。  相似文献   

12.
印楝素的杀虫活性及其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楝素(azadirachtin)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植物源杀虫剂。文章主要介绍印楝素对昆虫的接触驱避、产卵驱避、拒食、毒杀、降低生殖力、生长调节等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同时也论述印楝素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寄主选择、产卵、孵化、若虫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背景】印楝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源杀虫剂,已有研究表明其对红脉穗螟具有胃毒和触杀效果,但印楝素对红脉穗螟生长发育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方法】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印楝素不同亚致死剂量水平下,对红脉穗螟幼虫和蛹发育历期的影响,并对药剂处理后成虫的寿命、产卵量和孵化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经印楝素处理后,红脉穗螟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与对照相比均有所延长,成虫寿命变短,同时处理后红脉穗螟成虫产卵量及后期的卵孵化率均显著降低,其中经LC25、LC50和LC90剂量处理后,产卵量分别降低了14.30%、20.38%和19.43%,卵孵化率分别降低了24.24%、26.89%和31.60%。【结论与意义】印楝素可通过干扰红脉穗螟虫体的生长发育和后代产卵力来达到对害虫种群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印楝素对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植株挥发物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固相微萃取法收集施用印楝素对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收集到褐飞虱为害稻株挥发物25种,其中已定性组分14种,以倍半萜类化合物(9种)为主.褐飞虱为害稻株挥发物比健康稻株多柠檬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未知6、未知7、姜烯、橙花叔醇、正十七烷8种组分.印楝素处理未导致新的挥发物组分产生,但使褐飞虱诱导的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发生变化.印楝素的浓度导致柠檬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未知6、姜烯、正十六烷6种组分相对含量发生明显变化;而水杨酸甲酯、未知6、未知7、姜烯、橙花叔醇5种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因施药天数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印楝素与水稻品种、害虫密度等生物因子间的互作使所有虫害诱导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均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5.
印楝质杀虫剂对昆虫生态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忠孝  胡国文 《昆虫知识》1992,29(5):314-317
<正> 近年来对植物质杀虫剂的研究比较重视,特别是对一种楝科植物印楝Azadirachtaindica的研究,曾在1980,1983和1986年在西德召开了三次国际印楝会议。1984年8月在菲律宾召开了一次国际性的杀虫植物讨论会。1986~1988年由亚洲发展银行(ADB)提供资助,对印楝质杀虫剂防治水稻害虫进行了国际合作研究(包括中国共4国参加),1990~1992年ADB再次提供资助,共有亚洲9国参加合作研究。已从楝树中分离到280多种柠檬苦素  相似文献   

16.
印楝属(Azadirachta A. Juss.)植物分类及分布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属楝科(Meliaceae)。印楝属植物由印度-马来亚(Indo-Malesian)特有成分组成,目前,世界分布(天然分布和栽培分布)约80个国家。现在得到公认并广泛使用的印楝属,传统上被归入楝属(Melia L.),由于与楝科的Antelaea、Azedarach和Trichilia的亲缘关系相近、形态特征相似,在属的归属上和种的确定上有较大的争议,被正式描述的"属"和"种"分别为5属、11种。从传统分类学水平,分析回顾了印楝属的系统位置、分类的现状与问题。并根据其地理分布,综述了印楝属植物的原产地及当今世界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7.
高成杰  唐国勇  李昆  谢青海 《生态学报》2013,33(6):1964-1972
以元谋干热河谷10年生印楝和大叶相思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挖掘法对印楝纯林、大叶相思纯林及印楝×大叶相思混交林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印楝×大叶相思混交林根系总生物量为2.707 t/hm2,介于印楝纯林(2.264t/hm2)和大叶相思纯林(3.405 t/hm2)之间.混交林内主根总生物量为1.057 t/hm2,为印楝纯林和大叶相思纯林的69.9%和69.7%,而除粗根外,混交林内其它径级的侧根(中根、小根和细根)生物量均介于印楝纯林和大叶相思纯林之间,分别为印楝纯林的228.7%、120.1%、450.0%,为大叶相思纯林的71.3%、65.8%和48.8%.干热河谷印楝和大叶相思人工林根系在土壤表层分布比例大,尤其足0-0.2 m土层内,其根系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63.6%-76.3%.根系垂直累积生物量与土壤深度可用二次方程拟合,拟合方程的二阶导数表明,垂直方向上,印楝纯林根系分布较混交林均匀,而混交林较大叶相思纯林均匀.  相似文献   

18.
印楝素对SL-1的细胞凋亡诱导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喜树碱(camptothecin)作对比,以二甲基亚砜(DMSO)作对照,系统研究了印楝素(azadirachtin)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离体细胞系(SL-1)的凋亡诱导作用。印楝素0.75 μg/mL处理后SL-1细胞后12~72 h,倒置显微镜观察可见大量细胞皱缩,体积变小,胞膜气泡化,与邻周细胞脱落,胞浆浓缩,胞膜突起,细胞器密集,核染色质浓缩并凝聚在核膜周边,出现大量凋亡小体;AO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胞核内致密明亮黄绿色荧光和亮绿色或橘黄色的凋亡小体;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细胞皱缩、微绒毛消失、染色质浓缩和边缘化、核膜皱缩界限模糊、部分线粒体嵴结构消失和数量明显增加的吞噬泡等细胞凋亡典型形态学特征;TUNEL实验可见大量被标记为小圆形或环形黄绿色或绿色荧光的阳性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表明,印楝素0.75 μg/mL处理后48 h凋亡率最高达11.45%,比对照提高381.3倍;而喜树碱以1.72 μg/mL处理亦对SL-1具有相似的诱导作用,处理后36 h凋亡率最高达到17.42%。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印楝素和喜树碱处理后,SL-1细胞表面没有形成明显的“孔"、“洞"、“门"之类的结构破坏。推测印楝素与喜树碱对SL-1的凋亡信号转导方式和途径不同,导致细胞凋亡时序性不同。  相似文献   

19.
印楝素乳油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通过室内外系统试验探讨了印楝素乳油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其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产卵的显忌避作用。对幼虫的拒食作用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减少幼虫危害为等方面,印楝素乳油0.005mL/59.0%,使小菜蛾种群趋势指数(I值)降为2.4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为0.1079,采用状态空间分析法就印楝素乳油施用后小菜蛾种群数量动态的模拟分析亦表明,其显的控制作用表现在种群发展初期对成虫的忌避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印楝提取物的杀虫活性及其中四降三萜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印楝(Azadirachta indica)种仁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仆四降三萜化合物,能过波谱方法鉴定,它们分别是nimbin(1),deacetylnimbin(2),salannolide(3),azadirachtin(4),vepaol(5),isovepaol(6),3-tigloyl-azadirachtol(7),1-tigloyl-3-acetyl-azadirachtinin(8),3-tigloy-azadirachtinin(9),1-tigloy1-3-acetyl-11-hydrox-ymeliacarpinin(10)。此外,还得到β-谷甾醇、豆甾醇、胡萝卜甙和硬脂酸。含印楝素(azadirachtion)为0.5%的印楝提取物在稀释150-800倍时对小菜蛾和菜粉蝶的人较强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