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原鼢鼠种群历史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遗传标记,分析了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整个分布区及4个地理种群历史动态变化.结果显示,0.33~0.16百万年前(Ma),该物种有效种群大小出现最高值与最低值,种群剧烈波动;0.16~0.08 Ma,种群大小基本保持不变;0.08 Ma至今,基本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结果充分说明倒数第二次冰期造成了高原鼢鼠有效种群大小的急剧下降或波动,间冰期有利于该物种种群数量稳定水平的维持,而末次冰期仅仅限制了有效种群大小的增加,并未导致种群崩溃或灭绝.  相似文献   

2.
王程亮  王晓卫  赵海涛  任轶  李保国 《生态学报》2016,36(23):7724-7731
小种群的保护已成为保护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鉴于小种群极易灭绝的特性,寻找制约小种群存活的关键因子,形成快速拯救的措施,是目前对于小种群进行保护十分迫切的任务。根据秦岭大坪峪地区2个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种群连续5a的观察数据,参照群体大小、配偶体制、迁移扩散、环境容纳量、死亡率、灾害的发生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川金丝猴其他种群的研究结果,利用旋涡模型(Vortex 10.0),对猴群未来100a内的数量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个体迁移的情况下,大坪峪种群种群100a间灭绝概率为95.8%和93%;当存在个体迁移和扩散的情况,灭绝概率为2%和0.4%。因此种群间个体迁移是秦岭大坪峪川金丝猴种群数量动态的限制因子。鉴于此,增加川金丝猴大坪峪种群间的个体交流,能够保证本群川金丝猴长期生存所需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增加秦岭川金丝猴各种群间的个体交流,建立群间的生境走廊对这一世界性濒危物种的长期存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0年3月—11月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的标志重捕数据,分别用Jolly-Seber法、修正Lincoln指数法、Schnabel法和MNA法计算两个岛屿上社鼠种群数量,并深入探讨在陆桥岛屿环境下估算社鼠种群数量的适用方法。研究结果显示,在满足Jolly-Seber法的条件下,通过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修正Lincoln指数法无显著差异。但在野外实验中,并不是所有的重捕数据都满足Jolly-Seber法的条件,而且该方法不能估算头尾两月的数量。因此,修正Lincoln指数法更适于估算陆桥岛屿环境下社鼠的种群数量。可为今后开展陆桥岛屿环境下鼠类种群生态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关于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之探讨--对IUCN物种濒危等级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了保存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根据物种的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数量波动与分布区下降速率来评定濒危物种的濒危等级,并针对物种的濒危等级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1994年11月,IUCN第40次理事会会议正式通过了经过修订的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作为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虽然不是国际法和国家法律,但是对于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保护决策以及各国的自然法律法规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保护生物学理论研究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我们在研究制定中国水生野生生物濒危等级标准时发现,如果直接应用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评定水生野生生物濒危等级将存在一些问题。如:(1)如何区别对待那些本来就数量稀少、分布区狭窄的物种和那些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其种群数量与生境面积急剧下降的物种?(2)不同的动物类群能否应用同一濒危标准尺度?(3)如何区别对待物种边缘分布区和核心分布区的种群数量与密度的差异?(4)如何处理种群的局部灭绝、局部濒危?(5)一些濒危物种在野生环境中濒危,但是这些物种可以人工繁殖,如何处理可以人工繁殖的濒危物种?(6)如果没有种群与栖息地的精确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怎样应用物种的濒危标准评估其濒危等级?在实践中,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考虑与国际流行的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接轨,我们提出来一个由“无危”、“值得关注”、“受胁”、“濒危”和“灭绝”等5个级构成的濒危等级系统,其中“值得关注”、“受胁”、“濒危”又分为“一般”与“高度”两个亚等级。我们提出应区分“生态濒危物种”、“进化濒危物种”;对于不同生物类群,应区分物种的生活史对策,制定不同生活史物种的濒危标准。对于r-对策物种,引入“经济灭绝”这一等级,将这一等级对应于“受胁”等级,以解决缺少物种数量的统计数据和历史数据这一难题;区别对待特有物种,将其濒危等级提升一等;引进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概念,将集合种群的局域种群(local population)作为“个体”对待。  相似文献   

5.
集合种群强物种种群的演化特性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林振山  Larry Li 《生态学报》2003,23(9):1731-1736
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1)集合种群里最强物种种群对栖息地占有率相对较少时,较小的栖息地毁坏率就可以导致该最强物种种群与其它奇数物种种群一起退化;(2)而最强物种种群对栖息地占有率相对较多则是导致集合种群里弱物种种群集体灭绝的内因;(3)当栖息地的毁坏率大于最强物种种群对栖息地的占有率时,最强物种种群将先灭绝而使得弱物种种群进化为强物种种群或新的更强的强物种种群。  相似文献   

6.
关于睑虎属Goniurosaurus物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种描述和系统进化等方面,对种群密度量化的研究较少。为研究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睑虎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种群的资源现状,2019年7-9月,在保护区内选取2个不同海拔梯度的样区(A样区551~688 m和B样区289~448 m),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该物种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分别采用Schnabel法和Lincoln指数法进行种群密度估算。结果显示:采用Schnabel法估算的种群密度A样区为501只/hm^2,B样区为1999只/hm^2;采用Lincoln指数法估算的种群密度A样区为583只/hm^2,B样区为1403只/hm^2。结果表明:该物种的种群密度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提出“中国的丹顶鹤是否是一活着的灭绝物种(活死者) ?”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建立有关丹顶鹤种群演化与人类活动、栖息地斑块平均面积和斑块数关系的动力学模式,其次必须对丹顶鹤种群的大小进行动力学预测。前者涉及到所谓的“相互作用的标度理论”,后者则属于“物种多样性动力学预测”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首次应用标度理论,阐述了单个物种环境容量(K)与斑块数(P)的标度性质,并用实测的小三江平原的丹顶鹤资料进行了验证发现,K∝P0 .7。同时,在对logistic模式改进的基础上,引进人类活动累积效应及其作用的时间因素,首次提出了人类活动影响下具有Allee效应的非自治种群演化模式。并以丹顶鹤为例,模拟了其种群演化特征,预测了其灭绝时间。模拟结果发现:对于我国的珍稀物种丹顶鹤,其繁殖率的相对高低对物种灭绝的影响并不显著,但Allee效应对其物种灭绝的影响却是明显的,Allee效应越弱,物种灭绝时间越长。如果小三江平原湿地的生境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恢复和提高,该区丹顶鹤将有可能会在330~4 2 8a后走向灭绝,即丹顶鹤的灭绝对现有栖息地毁坏的响应具有330~4 2 8a的时间滞后性。因此,认为丹顶鹤是一种典型的“活着的灭绝物种”,这一点必须引起政府、科学家和公众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PAGE方法测定了我国西部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 (G啨hin) 3个地理种群酯酶同工酶 ,分析了其遗传规律及种群的遗传结构。采样地点有春麦区的皋兰县 (36.3°N ,1 0 3.9°E)和武威市(37.9°N ,1 0 2 .6°E)及冬麦区的长安县 (34.1°N ,1 0 8.9°E)。结果分析认为该酶受两个基因位点控制 ,命名为Est 1和Est 2。Est 1可能为质体基因 ,其酶谱为所有带中移动最快的一条 ,每个个体都有。Est 2为重复基因位点 ,共观察到 8个等位基因 ,在所有种群中表现为 8条带 ,依其迁移速度命名为a、b、c、d、e、f、g、h。Est 2在每个个体中表现 1 - 4条带 ,且为一多态位点 ,因此该等位酶可作为一个稳定的遗传标记。在所有研究种群的个体中 ,共观察到 1 9种酶谱类型。在冬麦区长安种群中个体酶谱类型多达1 7个 ;春麦区个体酶谱类型少 ,在皋兰种群内有 5个、武威种群内有 4个。在所有的种群中 ,以d、e、g 3个等位基因的频率最高。冬麦区长安种群内有 8个等位基因、而春麦区种群仅有 3个。通过对Est 2单个基因位点的遗传一致度和聚类分析表明 ,春麦区两种群亲缘关系较近 ,且都与冬麦区种群较远。上述所有分析显示麦红吸浆虫有一定程度的种下分化 ,遗传漂移可能是引起该分化的主要原因。不同种群间有可能发生过  相似文献   

9.
野生大熊猫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展望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严旬 《兽类学报》2005,25(4):402-406
截至2003年底,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596只,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省的45个县境内,总栖息地面积达2304991hm^2。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本文在第3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保护大熊猫所面临的3个方面的挑战,即来自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的挑战、栖息地破碎化及隔离小种群未来命运的挑战以及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需求相冲突的挑战。作者还就我国大熊猫保护前景进行了展望,即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栖息地状况将进一步改善;种群数量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将逐步增长,但局部小种群灭绝风险将加剧;圈养种群将形成能自我维持的种群,圈养个体通过培训将逐步放归到隔离野生小种群中以改变其命运。  相似文献   

10.
栖息地毁坏与动物物种灭绝关系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3,他引:15  
林振山  汪曙光 《生态学报》2002,22(4):535-540
利用多个物种共存模式模拟了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动物种群演化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栖息地的毁坏所导致的动手的种灭绝是依赖于对物种死亡率和有关平衡态的假设的,不同的假设下,既使栖息地的破坏率相同,灭绝的物种可能是竞争能力最强的若干物种,也可能是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的若干物种,既不象传统的物种进化理论所认为的必是弱的物种先灭绝,也不象Tilman等人所认为的一定是最强的若干物种先灭绝;(2)如果弱的物种具有较高的平均死亡率,则当栖息地受到一定的毁坏时,将有较多强的物种灭绝,而且物种灭绝时间将大大缩短;(3)在物种死亡率不变的情形下,物种在未受毁坏栖息地上的平衡态和大占有率pl^0,将有利于物种的生存。  相似文献   

11.
集合种群动态对生境毁坏空间异质性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会玉  林振山  梁仁君  温腾 《生态学报》2007,27(8):3286-3293
首次将分形几何(Fractal geometry)与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相结合,研究了破碎化生境中集合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动态,以及集合种群动态对生境毁坏空间异质性的响应。研究发现:(1)各个物种种群在生境中的分布具有很好的分形特征,物种的计盒维数(Box dimension)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构,也能很好地反映种群动态。(2)如果将空间因素考虑进来的话,生境毁坏的灭绝债务(Time debt)将大于空间隐含模式所模拟的结果。(3)物种灭绝同时存在强物种灭绝和弱物种灭绝。并且只有在生境随机毁坏下,才与空间隐含的模拟结果比较接近,即强物种中将是最强物种率先灭绝。而在边缘毁坏这种比较集中成块的开发方式下,将是较强的物种灭绝。(4)边缘毁坏相对随机毁坏有利于物种,尤其是弱物种的长期续存。  相似文献   

12.
黑白仰鼻猴种群生存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黑白仰鼻猴 (Rhinopithecusbieti)的相关参数 ,借助漩涡模型 (Vortex 9 4 2 ) ,对黑白仰鼻猴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在没有近亲繁殖和偷猎影响的情况下 ,各亚种群 10 0年间均持续增长 ,即使数量较少的攀天阁和白济讯亚种群的灭绝概率也只有 3%和 6 %。在加入近亲繁殖和偷猎因素时 ,有 5个亚种群 (小昌都、乌牙普牙、金丝厂、富合山和格花箐 )保持增长态势 ,3亚种群 (茨卡通、各摩茸及响姑箐 )数量保持稳定 ,其他 5个亚种群 (米拉卡、巴美、龙马山、攀天阁和白济讯 )呈下降趋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大的环境容纳量能够促进亚种群的增长 ,因此 ,保护生境是保护该物种的根本途径。偷猎对整个异质种群增长有负作用 ,所以杜绝偷猎发生是保护该物种的重要条件。近亲繁殖率随种群减小和时间推移逐渐增加 ,也对猴群的长期存活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保护遗传学研究的是影响物种灭绝的遗传因素以及濒危物种的遗传管理, 以降低物种的灭绝风险。本文从遗传多样性本身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两个方面介绍了植物保护遗传学的最新进展。根据遗传标记的功能, 保护遗传学研究可分为选择中性遗传变异研究和适应性遗传变异两个方面。对于目前主要采用的选择中性遗传标记研究, 本文着重介绍了以下方面的最新进展: (1)利用遗传标记进行个体、物种或遗传单元的鉴定, 从而有效地设计保护策略, 避免在迁地保护中混淆物种, 提高保护效率; (2)应重视由于物种自身生殖、扩散等原因造成的隐性瓶颈效应。由于选择中性遗传标记并不能准确反映物种的适应性遗传基础, 从适应性遗传变异角度研究濒危物种的进化潜力已成为保护遗传学的研究前沿。大部分相关研究还集中在利用基因组扫描检测受选择的位点, 而对功能基因的适应性研究还比较少。景观遗传学旨在解释景观和生境影响下的种群间基因流和遗传多样性格局, 这方面研究将会促进我们更多了解种群基因流的地理限制因子和不同景观基质下的种群遗传差异。遗传多样性作为物种的一种属性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馈, 并影响生态系统。这提示我们不仅仅是濒危物种, 常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亦很重要。最后, 我们从4个方面对保护遗传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包括应加强将生态系统各环节联系起来研究遗传多样性, 在技术手段上利用多态性更丰富的分子标记, 同时强调了对常见物种保护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性, 并初步分析了我国保护遗传学研究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建议加强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学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西省境内等足目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等足目潮虫亚目鼠妇科腊鼠妇属2个新纪录种,分别为多变腊鼠妇Porcellionides variabilis Jackson,1926和弗罗里达腊鼠妇Porcellionides floria Garthwaite&Sassaman,1985.多变腊鼠妇主要鉴别特征为体色各部分颜色多变,雄性第1腹肢的外肢节近鳃盖状,下端具一弧形凹陷,上端具波浪状凹刻;弗罗里达腊鼠妇主要鉴别特征为头胸部近似长方形,第7胸肢座节末端具2枚硬刺.所有检视标本保存于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实验室.  相似文献   

15.
大仓鼠种群季节存活率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知彬  朱靖 《动物学报》1992,38(2):151-155
本文依据夹捕法所获得的大仓鼠种群总数量和孕鼠数量等数据资料,探讨一种估算种群季节存活率的方法。其原理如下: 设NP_K、N_K和D_K分别为第K次取样时孕鼠数量、总数量和采样间隔,L为平均胎仔数,T_1为可见胚胎发育历期,T_2为从胚胎起至其被捕获的平均历期。 首先将各取样时刻的NP_K,N_K依次连接成折线,求出对应时刻t的NP(t)和N(t)。然后可得到t时刻新增加孕鼠数量NNP(t)为NP(t+h)/T_1,这里h=1NT(T_1/2),1NT表示取整函数。若S(t)为t时刻瞬时存活率,且P(t)=S(0)·S(1)……S(t-1),即P(t)为从t=0时刻至t=t时刻之间的总存活率,则有: N(t+1)= S(t)·[N(t)+NNP(t-T_2)·L·P(t)/P(t-T_2)]这样便可求出瞬时存活率S(t)。 将上述计算步骤编译成Basic程序,对1986和1988年河北饶阳县大仓鼠种群季节存活率作了估算。  相似文献   

16.
人工标志放流中华鲟幼鱼的降河洄游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98— 2 0 0 2年期间 ,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中华鲟 2月龄稚鲟 (全长 7 5— 17 0cm) 17 5 2万尾 ,其中 7795 7尾用CWT进行标记 ;14月龄幼鲟 (全长 5 5 0— 98 0cm) 4 0 0尾 ,全部用外挂银牌和CWT双重标记。放流后沿长江及沿海收集中华鲟稚鲟和幼鲟样本 ,4年共回收稚鲟样本 6 4 0 0尾 ,幼鲟样本 13尾 ,检测到携带标记的稚鲟和幼鲟各 13尾。人工放流的幼鲟降海洄游的速度平均达到 2 8 6km/ 2 4h(7 1— 10 0 2km/ 2 4h) ,回捕时离放流点的距离从 346—2 4 5 9km ,平均 16 0 0km ,回捕的标志幼鲟有 4 6 2 %的个体来自海区。初步估算出 1999年和 2 0 0 0年人工放流个体在长江口幼鲟种群中的贡献率分别为 2 2 81%和 0 997%。结果表明 ,人工放流中华鲟稚鲟和幼鲟的生长、洄游及分布与自然种群没有明显差异。放流较大规格的幼鲟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而目前长江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仍以自然繁殖种群为主。  相似文献   

17.
陈玲玲  林振山  梁仁君 《生态学报》2007,27(11):4506-4515
似Allee效应对物种续存是潜在的扰动因素,稀有物种更易受其影响,可能增加生存于破碎化栖息地中的珍稀物种的死亡风险;但似Allee效应对多物种集合种群续存的影响及其在珍稀物种保护中的应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将似Allee效应引入集合种群动力模式,建立了生境丧失下具有似Allee效应的n-珍稀物种的集合种群模式,并以江苏盐城滩涂湿地中的29种珍稀物种为研究实例。研究结果表明:(1)似Allee效应导致n-物种集合种群多度作长期变周期振荡,原本竞争共存物种可能无法继续共存,甚至灭绝。(2)似Allee效应增强对次强种及劣势种的生存极为不利,导致次强物种由强至弱灭绝,劣势物种由弱至强依次灭绝。(3)盐城天然湿地丧失29%后,11种劣势物种的集合种群由弱到强将最终依次灭绝,灭绝迟豫时间为304~890a,这些物种即Hanski所指的"活死者"。(4)适度增加栖息地面积是保护珍稀物种多样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盐城现存3200km2的天然湿地基础上适度增加1801~2064km2左右栖息地面积,可以有效保护29种濒危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应注意结合针对具体物种的保护措施来提高濒危物种多度。研究结果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上估算蝗虫在放牧草场为害损失的方法几乎都是用来测定对牧草秋季产量的影响,而实际上,在估算放牧草场蝗虫为害损失及经济阈值时,牧草的现存量而非秋季产量是更应考虑的因素.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测定蝗虫对牧草现存生物量影响的新方法,即野外挂笼饲养与蝗虫种群动态相结合的估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放牧草场蝗虫种群经济阈值模型;α_0 α_1M_1_α_2M_2_ α_3S_1 α_4S_2=C其中,M_1:狭翅雏蝗生物量;M_2:宽须蚁蝗生物量;S_1:狭翅雏蝗平均个体重量,S_2:宽须蚁蝗平均个体重量;α_0-α_4:常数.同时引入蝗虫种群数量和生物量两项参数来表达蝗虫种群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9.
孑遗植物桫椤种群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应用 RAPD标记分析了桫椤分布在海南尖峰岭及霸王岭 ,广东塘朗山、黑石顶及大西山孑遗种群的遗传变异。 2 8个引物共检测到 1 1 8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33个 ,多态位点比率 2 7.97%。Shannon多样性、Nei遗传分化和分子方差分析 ( AMOVA)结果一致显示尖峰岭种群遗传多样性最大 ,霸王岭种群次之、塘郎山种群第三 ,黑石顶种群第四 ,而大西山种群最小。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间 ;Shannon指数测出的种群间遗传多样性所占比率为 79.1 0 % (基于表型频率 )和 77.85 % (基于基因频率 ) ,Nei基因分化系数 ( Gst)达 80 .69% ,分子方差分析也表明种群分化极为显著 ( Φst=0 .82 86,P<0 .0 0 1 )。桫椤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 ,种内 Shannon多样性仅为 0 .0 641 (基于表型频率 )和 0 .1 1 2 4 (基于基因频率 ) ,总基因多样性只有 0 .0 770。另外 ,Jaccard相似性系数的 UPGMA分析结果显示 5个种群分为两个分支 :尖峰岭种群和霸王岭种群组成一分支 ;黑石顶、塘郎山和大西山种群组成另一分支 ,并且三者中前两者的遗传关系更为密切。聚类分析结果还得到主成分分析的支持。根据桫椤种群的遗传变异特点 ,初步探讨了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0.
焦懿  赵苹 《生态学报》2001,21(7):1148-1152
白蜡虫雌虫产卵期是白蜡种虫生产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白蜡主产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4个种虫产地,2个白蜡产地和4个虫蜡混产地,调查群落中白蜡虫天敌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变化,并进行聚类分析和排序,在10个白蜡主产地内,共收集到各种天敌15种,分属于6科11属,各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较小,优势种为白蜡虫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ericeri Ishii、中华花翅跳小蜂M.sinicus Jiang、白蜡虫啮小蜂Tetrastichus kodaikanalensis Saraswat、白蜡蚧长角象Anthribus la-jievorus Chao和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 Hope。群落的优势集中指数较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高,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达97.46%,最低为75.92%。影响群落相似性的主要因子为白蜡产区不同、生态环境差异和优势种天敌的数量变化,根据聚类分析和排序,将10个不同产地白蜡虫天敌群落分为3类;第1类为种虫产地,优势种天敌发生和危害较轻;第2类为白蜡产地,白蜡虫天敌发生和危害极为严重,其种群数量为第1类的3.36倍,第3类虫蜡皆产,其天敌数量介于第1、2类之间,中华花翅跳小蜂种群数量在第1、3类群落中大致相等,第2类发生较较重,白蜡虫天敌的严重危害是造成蜡区不产种虫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