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鹤迁徙动态及其停歇地环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吉林省莫莫格保护区于2000年4-5月对途经此地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种群数量和停歇地环境条件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白鹤于4月3日左右迁来,高峰期在4月下旬,最多数量达到577只(4月27日),5月8日离开莫莫格,停歇期36天。白鹤迁徙活动受风速、气温、降雨等天气条件影响。喜栖湿草甸、浅水湖泡及湖泡中间的“旱堑”。取食鱼类及植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本文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保护白鹤迁徒停歇地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迁徙鸟类对中途停歇地的利用及迁徙对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志军  李博  陈家宽 《生态学报》2005,25(6):1404-1412
中途停歇地是迁徙鸟类在繁殖地和非繁殖地之间的联系枢纽,对于迁徙鸟类完成其完整的生活史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从鸟类的迁徙对策、中途停歇地的选择、鸟类在中途停歇地的停留时间、体重变化和种群特征以及中途停歇地的环境状况等方面,回顾了中途停歇生态学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在迁徙对策理论的实验研究,小型鸟类在中途停歇地的停歇时间及体重变化的准确确定等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掌握禽流感病毒携带者豆雁(Anser fabalis)的迁徙路线对于全面理解候鸟在禽流感疫情传播与扩散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3月至4月在江西省鄱阳湖南矶山保护区,利用卫星跟踪法对3只豆雁个体的迁徙路线进行研究,仅有1只个体成功传输数据。数据经Google Earth和Excel软件处理后,结果显示:该只豆雁由江西鄱阳湖出发,途经安徽、江苏、山东、天津等省市到达河北秦皇岛,5月被发现死于山海关,迁徙总距离约1 500 km,有5个停歇地;两相邻停歇地之间最短距离为20 km,最长为700 km;停留时间最短为1 d,最长为14 d;约68%的停歇位点地物类型为农田;飞行高度平均值为15 m,最大值为407 m。  相似文献   

4.
丁长青  王岐山 《动物学杂志》2006,41(3):84-84,F0004
2005年秋季和2006年春季,辽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在沈阳市西北部的獾子洞水库发现有白鹤(Grus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白头鹤(G.monacha)、白枕鹤(G.vipio)等大量水鸟迁徙停歇(见封4图片)。2006年4月7日,中国鸟类学会鹤类与水鸟专家组组长王岐山教授等会同世  相似文献   

5.
李铣  张路  曹垒  熊好琴  赵青山 《生态学报》2024,44(2):570-578
建立合理的湿地水鸟保护地是缓解水鸟栖息地丧失和种群下降的重要手段。以往的保护地设计中,由于越冬地和和繁殖地水鸟停留时间长、种群数量大,受到较多的关注。分析湿地水鸟对停歇地的选择偏好,掌握停歇地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特征可为水鸟保护网络优化和保护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而在水鸟迁徙过程中,停歇地作为保护网络的重要节点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选择鸿雁为伞护种,获取了29只鸿雁项圈追踪数据,分析蒙古国Khukh湖-中国东北鸭绿江口秋季迁徙路线对停歇地生境选择偏好,识别了鸿雁在湿地周边不同距离梯度下的活动频率变化。根据鸿雁停歇数据共识别停歇地63处,以此为基础分析停歇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因素特征。结果表明,鸿雁除选择湖泊和沼泽为停歇地外,周边250m内的裸地和草地也是重要栖息地;当鸿雁停歇地人类活动较少时,鸿雁倾向于选择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区,而人类活动强度加大时,栖息地植被条件提高能够为鸿雁提供遮避条件,也吸引了更多鸿雁停歇。研究建议,在水鸟迁徙重要廊道区应增加水鸟停歇地保护区,保护区的设计应根据关键保护对象活动频率加强对湿地周边的栖息地保护,减少水滨人类活动对鸿雁停歇的负面影响;在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地区设立水鸟保护地,还应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在水鸟利用频率较高的停歇地周边进行植被修复。  相似文献   

6.
云南大山包越冬黑颈鹤迁徙路线的卫星跟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2月26日和3月1日在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4只越冬黑颈鹤佩戴卫星信号发射器(PTTs),跟踪研究其迁徙路线和迁徙停歇地。2005年春季迁徙中,有2只跟踪黑颈鹤到达繁殖地,其中1只黑颈鹤在2005年11月和2006年3月分别完成从繁殖地返回越冬地和从越冬地再次到达繁殖地的迁徙过程。2只春季迁徙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大致相同——沿着长江上游金沙江、大渡河一直向北到达黄河上游白河及黑河沿岸若尔盖湿地内。春季迁徙过程中,途中停歇3—4次,总迁徙距离是674—713km,迁徙全程所用时间3—4天。秋季迁徙全程所用时间8天。在4个PTTs工作期间,共确定有13个黑颈鹤迁徙停歇地,其中11个停歇地在河流滩地;其他2个停歇地在高山湖泊附近。总体上,黑颈鹤一般选择海拔在1900m以上湖泊、河流等湿地内,距离耕地较近且人、畜干扰较少的栖息地停歇。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球候鸟的种群数量正普遍下降, 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多种候鸟, 特别是迁徙陆鸟, 会利用城市绿地作为中途停歇地进行能量补给。鉴于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 如果城市绿地能为迁徙陆鸟提供高质量的中途停歇地, 将给迁徙陆鸟保护带来重大机遇。实现这个愿景的一个关键基础, 是准确评估城市绿地作为这些鸟类中途停歇地的栖息地质量(包括在特定的绿地建设与管理措施下)。本研究从能量补给条件的视角出发, 以体重增长率为指标, 利用鸟类环志数据评估了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作为迁徙陆鸟中途停歇地的栖息地质量。研究还聚焦留野(即停止或减少园林养护操作, 降低对自然演替的干预)这一广受提倡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绿地管理措施, 探究了该措施对迁徙陆鸟中途停歇地栖息地质量的提升成效。在分析的所有“迁徙陆鸟物种-春/秋季”的组合中, 大部分都表现出显著大于0的体重增长率, 表明翠湖湿地公园能为多种不同生态需求的迁徙陆鸟提供能量补给条件。但是, 总体而言留野措施对能量补给条件的影响并不明显, 仅有2个“物种-季节”组合显示留野有提升能量补给条件的迹象。  相似文献   

8.
迁徙鸟类中途停歇期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志军  王勇  陈家宽 《生态学报》2005,25(11):3067-6075
大多数候鸟的迁徙活动由迁徙飞行和中途停歇两个部分组成。在迁徙过程中,鸟类要多次交替经历消耗能量的飞行阶段和积累能量的中途停歇阶段。从鸟类在中途停歇时期的能量积累速度、体重变化模式以及迁徙飞行中的禁食或食物限制、食物种类的改变、中途停歇的能量快速积累过程对消化器官的影响等方面,对目前迁徙鸟类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了解迁徙候鸟的活动区域、迁徙节律和迁徙路线等信息,是制定候鸟保护策略的关键,对候鸟保护工作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10月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湾捕获1只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并为其佩戴了卫星定位追踪器以记录活动信息.本次跟踪监测从2020年10月23日持续到2021年10月16日,追踪器每6 h返回一次青脚鹬的活动信息,包括时间、经纬度位置、瞬时速度和瞬时高度.该个体在雷州湾越冬,于2021年5月15日开始春季迁徙,途径我国鄱阳湖、渤海湾、呼伦湖等地,历时28d,于6月11日抵达俄罗斯萨哈共和国维柳伊河流域,行程约5 076 km.2021年7月16日该个体开始秋季迁徙,途径呼伦湖、渤海湾、长江口等地,在10月13日到达江西省乐平市,并在16日失去信号,秋季迁徙历时89 d,行程约4 186 km.春季迁徙路线上共有8个停歇地,秋季迁徙路线上共有5个停歇地,主要的能量补给地为鄱阳湖区、西拉木伦河、呼伦湖区、渤海湾和长江口.不论是春季还是秋季迁徙,该青脚鹬主要在夜间飞行,单次飞行的距离约在88~1613 km之间,记录到的瞬时飞行速度范围为73.2~112.6 km/h,瞬时飞行高度范围在572~2 386 m之间.本研究记录了青脚鹬在一个迁徙周期内基本完整的迁徙路径,为发现和了解该物种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上的迁徙路线和重要停歇地点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迁徙停歇期鸻鹬类在崇明东滩潮间带的食物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晶  敬凯  干晓静  马志军 《生态学报》2007,27(6):2149-2159
崇明东滩是鸻鹬类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迁徙停歇地,滩涂上的底栖动物为迁徙的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采用圆筒取样法对崇明东滩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主要有腹足类、双壳类、甲壳类、多毛类环节动物及昆虫幼虫等类群。其中以腹足类密度最高((2805±360)个/m^2),约占底栖动物总密度的80%。其次为双壳类,密度为(320±31)个/m^2。双壳类的生物量(湿重)为(51.4±7.8)g/m^2,腹足类(38.7±5.1)g/m^2,两者占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90%以上。不同类群的底栖动物在潮间带的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腹足类主要分布在海三棱藨草带,双壳类在海三棱藨草外带至光滩区域分布较多。从空间分布来看,腹足类在崇明东滩的北部区域分布较多,在南部区域则明显减少。双壳类在南北各条样线上的平均密度没有显著差异。除双壳类在秋季迁徙期的密度高于春季迁徙期外(P〈0.001),其他类群的底栖动物在春季和秋季迁徙期的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贵州草海越冬黑颈鹤觅食栖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凤山 《生物多样性》1999,7(4):257-262
本文报道了利用Friedman非参数统计方法,研究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在贵州草海对其觅食栖息地选择的结果。在草海的黑颈鹤越冬觅食栖息地可分为5种——莎草草甸、浅水沼泽、草地、玉米地和蔬菜地。黑颈鹤对莎草草甸的选择性最高,对玉米地的选择性最差,对其余类型栖息地的选择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草海的人为活动很多,是影响黑颈鹤利用和选择栖息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也对改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劣,野外种群数量少,许多动物园以及保护区等机构用迁地保护的方式对黑颈鹤进行保护和繁育,然而长期以来笼养黑颈鹤繁殖率低。本研究运用非损伤的研究方法,并结合行为观察,对繁殖期黑颈鹤的繁殖生理特征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进入繁殖期黑颈鹤的雌二醇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有效监测雌性黑颈鹤繁殖期生理状态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繁殖前期雄性黑颈鹤的睾酮水平显著升高,与非繁殖期以及繁殖期的其他阶段差异显著,表明睾酮可有效监测雄性黑颈鹤的繁殖生理状态,为人工采精选择合适的时间提供理论基础;交配成功的雌性黑颈鹤繁殖中期的孕酮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阶段,表明该指标可有效监测雌性黑颈鹤的交配状态。综上,通过非损伤性的采样研究手段,遴选合适的生理指标参数可以为黑颈鹤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集群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扫描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集群类犁和集群大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鹤夜间集群夜栖,形成较大的夜栖群,平均群体大小为67.9只(16-157,n=17):按照有无灰鹤加入,又将其分为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两种类型,其中同种集群的黑颈鹤数量占整个越冬种群的65.3%.在白昼,黑颈鹤以家庭鹤、集群鹤及特殊群体3种类型活动,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平均大小分别为2.7只(2-4,n=145)和16.1只(3-65,n=1017).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并不稳定,在日内和月份间均有明显变化(P=0.000<0.05).存越冬期,最大集群形成于12月,其次为11月和1月;在日内,早上8时集群最大,随后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18时黑颈鹤开始向夜栖地靠拢,使得集群再次开始增大.随后观察中还发现,黑颈鹤的家庭解体过程开始于3月底,当幼鹤被成鹤驱逐离群后,逐渐加入集群鹤活动,从而使得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大小和组成发生改变.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和组成受自身状况、种内关系、天气、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随时间和季节变动而发生变化,是对自身、种群和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日间越冬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10月—2007年4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进行了越冬时间分配和日间活动节律的研究。取食是黑颈鹤越冬期间最主要的行为,占(53.05±4.93)%,其次为警戒(18.75±2.65)%、搜寻(10.38±1.34)%和休整(10.32±4.93)%,其余行为依次为:行走(4.90±1.59)%、飞行(1.70±0.38)%、其他(0.55±0.41)%、争斗(0.36±0.25)%。黑颈鹤的出飞时间与日出时间、飞回时间与日落时间分别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越冬期间黑颈鹤日间各时间段(1h)(09:00—18:00)和各月份间(2006.11—2007.03)行为差异极显著(P<0.05),并呈现出上午和下午取食双峰、中午休息高峰的规律性变化。气温高时黑颈鹤增加休整时间减少取食时间;气温低时则减少休整时间增加取食时间。偏相关分析说明:环境温度独立地对越冬时间分配产生影响,湿度通过温度对黑颈鹤越冬时间分配产生相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兴凯湖作为亚太地区水鸟重要的迁徙停歇地以及繁殖地,对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局域保护有着重要意义。2012~2014年通过样点与样线相结合的方法对兴凯湖保护区春、秋两季丹顶鹤的迁徙数量以及夏季的繁殖数量进行了调查。这3年中兴凯湖地区丹顶鹤的迁徙数量较为稳定,春季迁徙数量51~84只,秋季迁徙数量178~213只;繁殖个体数量呈轻微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05只下降至2014年的83只;栖息本地的丹顶鹤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多,2013和2014年分别增长15和9只。丹顶鹤数量调查对了解其地理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制订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俗称\"吐尔那\",在新疆罕见,主要分布在与西藏和青海接壤的阿尔金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区.作者1985~2010年间在若羌(祁曼塔格、东昆仑山、阿尔金山)、且末(吐拉牧场、车尔臣河流域)、和田(阿克赛钦湖)、墨玉、皮山(喀拉喀什河流域)、叶城(叶尔羌河流域)等地记录到黑颈鹤.采用...  相似文献   

17.
野生动物行为节律常常是其对环境变化的一种行为适应。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越冬期会利用固定夜栖地,形成每天早晨飞出觅食,傍晚飞回夜栖的固定行为模式。为探索这一固定行为模式在越冬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瞬时扫描法对草海湿地全部7个固定夜栖地的黑颈鹤飞出和飞回夜栖地准确时间及飞出之前和飞回之后在夜栖地的行为节律进行了观察。并且保证越冬前期(11月9日至12月31日)、中期(1月1日至2月21)和后期(2月22日至3月31日)3个阶段的调查时间分别不低于15 d。结果表明,越冬不同时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时间差异极显著(F=23.38,P<0.01),飞回夜栖地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3.51,P<0.05)。整个越冬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时间在中期延后,而到后期则更为提前,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飞出夜栖地的平均时间分别为7:34时、7:40时和7:13时;而飞回夜栖地时间逐渐延后,平均时间由前期的17:12时,至中期的17:40时和后期的18:15时。黑颈鹤飞出夜栖地之前的行为在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差异极显著(F=1 768.25,df=12,P<0.01),飞回夜栖地之后的行为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差异亦极显著(F=793.98,df=12,P<0.01)。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之前的行为与飞回夜栖地之后的行为均差异极显著(前期F=2 723.16,df=6,P<0.01;中期F=1 979.48,df=6,P<0.01;后期F=5 098.18,df=6,P<0.01)。黑颈鹤在飞出夜栖地前的80 min内,其行为以保养(34.32%)和休息(32.38%)为主;而飞回夜栖地后的90 min内,以觅食(43.04%)和休息(23.68%)为主。飞出时刻与日出时刻呈显著强相关(r=0.832,n=48,P<0.01),飞回时刻与日落时刻呈弱相关(r=0.353,n=47,P<0.01)。日出时间与黑颈鹤飞出夜栖地的时间的差值(Y1)受飞离时的空气湿度(W)影响,二者成反比,Y1=0.469﹣0.625W,P<0.05。黑颈鹤飞回夜栖地时刻与日落时刻的差值(Y2)受当天平均温度(T)的影响较为显著,Y2=1.231﹣0.107T,P<0.05,当天平均温度越高黑颈鹤飞回夜栖地时间越早,温度越低,黑颈鹤飞回夜栖地的时间越晚。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探讨黑颈鹤完整夜栖行为及其对干扰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0月—2007年5月,在云南省西北部纳帕海,采用路线调查结合瞬时扫描行为取样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的时间分配及其与年龄、集群和时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说明,黑颈鹤越冬活动主要是以觅食为主,占日间时间的(76.81±9.1)%。越冬期间黑颈鹤日间行为的节律性较为明显,具有适应高寒气候的特点。集群形式对成鹤的行为有着显著影响,集群和家庭中活动的成鹤在觅食、警戒和争斗中存在显著差异(F1,76= 0.27、0.77, U= 279, P= 0.001—0.000)。年龄是影响鹤群行为的因素之一。幼鹤相比成鹤有较多的觅食时间和休息时间,警戒行为比例较低(F1,76= 0.04—2.59, U= 188—299, P= 0.006—0.000),且不受集群形式的影响。随着越冬期间的早、中、晚3个时期的环境变化,黑颈鹤的时间分配有显著变化(F2,36= 4.63—26.54, &#61539;22= 5.29—13.68, P= 0.0016—0.000)。不同越冬地的黑颈鹤行为存在差异。气候、食物资源和人为影响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纳帕海环湖公路交通噪声对冬季鸟类的影响域和对敏感物种黑颈鹤(Grus nigricollus)行为的影响,于2009年和2010年冬季沿环湖公路以自驾车匀速行驶调查(40 km/h)与徒步定点观测两种形式对路域鸟类的回避距离及黑颈鹤的行为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纳帕海环湖公路路域一共记录到鸟类36种,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