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Beagle犬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是一种免疫调节细胞因子 ,生物学活性广泛 ,包括免疫抑制、抗炎及免疫调节特性。动物试验及临床试验表明 :重组人IL 10 (Tenovil)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如炎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克隆病、银屑病、器官移植以及治疗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方面有一定的疗效。我们将hIL 10基因重组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中 ,酶切鉴定和测序正确后通过电穿孔转化毕赤酵母 ,涂布MD选择性平板 ,挑取生长快速的大菌落进一步用G4 18筛选多拷贝表达盒的酵母转化子。抗高浓度G4 18的酵母转化子用甲醇诱导表达 ,酵母培养上清液经SDS P…  相似文献   

2.
IFN-α治疗慢性乙肝抗病毒疗效与细胞因子变化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25例)经α-干扰素(IFN- α)抗病毒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和受体水平的变化与乙肝病毒消长之间的关系.收集治疗前后血清标本ELISA法同步检测,根据治疗后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V-DNA)阴转分应答组( 10例)与无应答组(15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后两组血清中IL-6水平下降,尤其应答组下降明显;治疗后应答组IL-2水平明显升高(P<0.01),sIL-2R水平则明显下降;但治疗后两组TNF-α均较治疗前下降,相反IL-8水平升高接近正常人水平;CHB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的失调,通过IFN-α免疫调节(IL-6、IL-2、sIL-2R)对病毒复制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但TNF-α和IL-8表达与病毒复制消长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30例2009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患者经奥司他韦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特点,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30例患者分为奥司他韦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另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IL-2、IL-8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  相似文献   

4.
IL-26又称AK155属于IL-10家族成员,主要是由记忆性T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其受体IL-26R是由IL-20R1(CRF2-8)和IL-10R2(CRF2-4)组成的异二聚体。IL-26的生物学功能还不完全清楚,初步研究表明IL-26可能在免疫调节、抗病毒感染、调节细胞增生及细胞凋亡、抗肿瘤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7(IL-27)、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变应性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入选者血清中的IL-27、IL-17以及IL-10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中IL-27、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中的IL-27和IL-17呈负相关关系(r=-0.372,P=0.035),IL-27和IL-10呈正相关关系(r=0.524,P=0.026),而IL-17和IL-10无相关关系(r=0.519,P=0.318)。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中IL-27和IL-10呈低表达,而IL-17呈高表达,IL-27可能对IL-17和IL-10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IL-10、IFN-γ调控早孕蜕膜基质细胞活性IL-10受体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IL-10、IFN-γ对人早孕蜕膜基质细胞活性及IL-10受体表达的影响。MTT法检测蜕膜基质细胞活性,选择两种不同作用浓度的IL-10、IFN-γ作用蜕膜基质细胞,处理15min、30min、45min、60min分别检测组胞IL-10受体R1、R2基因表达。高浓度IL-10(10-100ng/ml)促进蜕膜基质细胞活性(P<0.05),低浓度IL-10(0.10-lng/ml)则无明显促进作用(P>0.05);高浓度IFN-γ(1000ng/ml)抑制蜕膜基质细胞活性(P<0.01),低浓度IFN-γ(10ng/ml)反而起促进作用(P<0.05)。较高浓度IL-10(10ng/ml)作用15min即见IL-10R1高表达,30min明显减弱,45min表达消失;较低浓度IL-10(lng/ml)作用60min内未见IL-10R1表达。IFN-γ(100ng/ml)作用45min见IL-10R1短暂低表达:较低浓度IFN-γ(10ng/ml)作用30min诱导IL-10R1中表达,45min表达减弱,60min消失。上述细胞因子作用前后IL-10R2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因此,我们认为,早孕IL-10、IFN-γ可能通过影响蜕膜基质细胞IL-10R1表达及细胞活性,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紫芝免疫调节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芝(Ganodermasinense)真菌免疫调节蛋白基因(FIP-gsi)为材料,采用原核表达技术进行蛋白表达,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MALDI-MS)鉴定表达的蛋白,通过体外诱导细胞因子表达技术分析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模式,为真菌免疫调节蛋白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紫芝真菌免疫调节蛋白基因(FIP-gsi)可在原核细胞中表达,表达出的重组蛋白FIP-gsi约占大肠杆菌总蛋白的46.1%;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鉴定显示表达的蛋白为FIP-gsi,与灵芝(G.lucidum)真菌免疫调节蛋白LZ-8有88.6%的一致性;重组蛋白FIP-gsi能够诱导细胞因子IL(interleukin)-2、IL-4、IFN(interferon)-γ,TNF(tumor necrosis factor)-α,LT(lymphotoxin)及IL-2 R(IL-2 receptor)表达,并且呈现一定的剂量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小鼠阴道组织的细胞因子测定来反映乳酸杆菌肽聚糖对阴道局部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6~8周龄昆明小鼠共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各组用抗生素和大肠埃希菌EPEC104造成小鼠阴道感染模型后分别给予不同处置,其中B组为患病组,C组为自然恢复组,D组为生理盐水治疗组,E组乳酸杆菌治疗组,F组乳酸杆菌肽聚糖治疗组;对各组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来测定小鼠阴道局部组织的细胞因子IL-2及IL-10的水平.结果 (1)各研究组中IL-2的水平:与A组比较,B、C、D组IL-2的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E、F组IL-2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和F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研究组中IL-I0的水平:与A组比较,B组IL-10的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C、D组IL-10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E、F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和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酸杆菌肽聚糖作为乳酸杆菌免疫调节主要成分,通过影响细胞因子的表达,对阴道感染起到了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毛文浩  黄丽萍  马望  赵环  张腾飞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0):1123-1127, 1133
目的以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为基础建立一种与肠道菌群相关的新型白介素2(IL-2)递送方式,研究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以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小鼠用3%的DSS水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分别灌胃表达IL-2的菌株(E.coli 1917/IL-2)、空质粒转化的菌株(E.coli 1917/0)或PBS进行治疗5 d,定期评估各组小鼠的临床体征、疾病活动指数(DAI)、病理和免疫组织学变化。结果构建的益生工程菌E.coli 1917/IL-2可有效缓解DSS诱导的小鼠肠炎,小鼠DAI评分较低,体质量及结肠长度均高于对照组,肠黏膜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较少。结论使用工程化益生大肠埃希菌编码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治疗策略为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免疫调节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健康足月胎儿脐带中分离培养hUC-MSCs,并对其进行鉴定。然后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IL-17,采用EdU细胞增殖法检测hUC-MSCs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FCM)检测h UC-MSCs表面标记及细胞周期,RT-qPCR检测免疫调节相关基因表达水平,ELISA检测上清中免疫调节相关因子分泌水平,免疫学反应检测其免疫调节能力。结果: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hUC-MSCs呈现较均一漩涡状、梭形生长,细胞体积较小;细胞表面表达CD44、CD73、CD90、CD105,不表达CD34、CD19、CD11b、CD45、HLA-DR;具有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分化能力。②FCM检测结果显示IL-17处理后,hUC-MSCs免疫表型未发生变化,而IFN-γ处理后,hUC-MSCs表面标记HLA-DR表达明显上调。③与对照组相比,IL-17处理组的hUC-MSCs活性更好,且能促进细胞增殖。④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L-17处理组h UC-MSCs的TGF-β、IL-10、IDO、PGE2、TSG-6、PD-L1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P<0.001)。⑤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L-17处理组上清中TGF-β、IL-10、IDO、PGE-2、TSG-6、PD-L1分泌水平明显增高(P<0.001)。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L-17处理组的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B细胞的比例降低,Treg细胞比例增高(P<0.001)。结论:IL-17在不影响hUC-MSCs免疫表型的条件下,可促进细胞增殖,上调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提高TGF-β、IL-10、PGE-2、IDO、TSG-6、PD-L1分泌水平,增强hUC-MSC免疫调节能力。因此,本研究将为预处理的hUC-MSCs防治免疫炎症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IL-10在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取BALB/c实验小鼠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分别输注于BALB/c小鼠(设为A组)及BALB/c裸鼠(设为B组),建立TA-GVHD模型,观察小鼠症状,HE染色判断小鼠肝、肺、小肠、皮肤病理变化情况;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小鼠血清IL-10浓度;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移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0的表达。结果:A组中2只死亡(12.5%),B组中3只死亡(18.75%),共5只死亡,29只存活,两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小鼠累及肝、肺、小肠和皮肤病理损伤程度较A组严重;存活小鼠IL-10浓度较死亡小鼠明显升高(P2<0.05);存活小鼠IL-10 mRNA表达阳性率96.55%明显高于死亡小鼠(20.00%)。结论:IL-10在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中发挥负向免疫调节--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脓毒症是近年来的医学难题之一,迫切需要探讨新的治疗手段.以往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免疫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是细胞因子分泌的抑制因子,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因此构建了携带小鼠IL-10(mIL-10)的腺病毒载体,用它来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并通过载体上的绿色荧光蛋白来筛选过表达mIL-10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mIL-10).随后,运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在小鼠体内建立脓毒症模型,并观察BMSC-mIL-10在脓毒症中的治疗作用.研究发现,和单纯BMSC治疗组相比,BMSC-mIL-10可以明显降低脓毒症老鼠体内炎症因子的产生,这包括TNF-α、IL-6、IL-1α和 IL-1β等,同时,BMSC-mIL-10治疗组小鼠的肺部和肾脏炎症反应减轻,体重丢失下降,死亡率明显降低.为进一步探讨BMSC-mIL-10治疗机制,运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发现BMSC-mIL-10组上清液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LPS引起的NF-κB的激活.上述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过表达IL-10有望成为脓毒症治疗的潜在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免疫调节因子及相关抗原自身抗体在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外周血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食管癌和贲门癌89例,作为病例组,临床TNM分期:T1级18例,T2级21例,T3级患者27例,T4级23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群110例,作为正常组。检测血清免疫调节分子TGF-β1、IL-10浓度和anti-CD25IgG、anti-FOXP3IgG抗体水平。结果病例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GF-β1、IL-10浓度和anti-CD25IgG、anti-FOXP3IgG分别为(375.36±28.16)pg/mL、(32.51±3.73)pg/mL和(2.43±0.26)mg/L、(2.51±0.29)μ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T4患者治疗前TGF-β1、IL-10浓度和anti-CD25IgG、anti-FOXP3IgG分别为(461.64±31.29)pg/mL、(38.60±4.21)pg/mL和(2.70±0.21)mg/L、(2.69±0.30)μg/L,均高于T1+T2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TGF-β1、IL-10浓度和anti-CD25IgG、antiFOXP3IgG分别为(180.94±23.15)pg/mL、(22.76±4.29)pg/mL和(1.38±0.23)mg/L、(1.77±0.25)μg/L,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外周血中TGF-β1、IL-10浓度和anti-CD25IgG、anti-FOXP3IgG显著升高,并随着分期的增加而升高,患者经治疗后降低,在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白介素-10(IL-10)是一种具有重要免疫调节功能的多效性细胞因子,它能影响免疫系统中多种类型细胞的活性。新近,美英科学家克隆了一种独特的人mRNA,它编码名为白介素19(Interleukin-19,IL-19)的新型IL-10同源物。IL-19基因邻近IL-10基因,都位于1号染色体上。IL-19基因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由二种不同的启动子转录。IL-19与IL-10有21%aa同源。IL-19mRNA是在活化的巨噬细胞中发现的,其表达相似而又不同于IL-10。IL-19与IL-10的序列比较表明两者不可能共享一种受体。IL-19的鉴定增加了已鉴定的IL-10同源物数并证明了IL-10相关蛋白家族的存在。在活化的巨噬细胞中,IL-19的表达模式不同于IL-10,并且可能通过不同于典型的IL-10受体复合物的不同受体进行信号转导。 [黄仕和译自Gallgaher G et al.Immunol Letters,2000,73(2,3):206]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旱期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对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30例)、对照组(B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B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服药持续时间为四周.结果:两组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NF-α及IL-10浓度比较亦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后比较,CD3+、CD4+、CD8+升高,CD4+/CD8+比值变小,TNF-α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下调炎症因子水平和上调抗炎因子水平从而改变炎症因子网络平衡,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黄柏液联合派瑞松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2(IL-2)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的脂溢性皮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派瑞松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复方黄柏液联合派瑞松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比较治疗后脂溢性皮炎复发率、复发间隔天数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及复发率明显较低(P0.05);血清IL-2、IL-8水平及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痊愈至复发的间隔时间较长(P0.05)。结论:复方黄柏液联合派瑞松能够明显提高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临床复发率,可能与缓解机体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由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IL-10、IL-18水平,采用偶氮显色基质法检测内毒素水平.结果:SBP患者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BP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的水平都明显降低,P<0.05.结论:检测血清中IL-10、IL-18及内毒素在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诊断及预后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发挥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其基因失活与已分化的Th1和Th2细胞染色质结构重塑有关。为了探讨IL-1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基因失活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和进展中的作用,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及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 分别检测3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IL-10 mRNA、蛋白表达水平及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显示,病例组IL-10 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甲基化率(85.29%)高于健康对照组(43.33%), 具有统计学差异(x2 =12.439,P=0.000)。IL-1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其mRNA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79, P=0.001), 与所累关节数显著相关,但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年龄均无相关性(P>0.05)。IL-10 mRNA表达与年龄、所累关节数、ESR、CRP及RF均无相关性(P>0.05)。上述结果提示,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IL-10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IL-10基因异常高甲基化状态可能参与了RA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仿刺参多糖(AJPS)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AJPS对人肝癌HepG-2细胞抑制率;以Hca-F肝癌小鼠为模型,采用MTT法、放免法测定荷瘤小鼠细胞免疫指标.结果 AJPS抑制HepG-2细胞生长,抑制小鼠移植瘤生长;增强脾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促进TNF-α和IL-2的产生.结论 AJPS具有对HepG-2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AJPS对荷瘤小鼠有免疫调节活性,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以T细胞浸润至结肠为特征的难治性炎性自身免疫疾病。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具有免疫抑制能力,在IBD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潜力。但是由于MSCs在体内的免疫调节能力不稳定,所以其治疗效果会受到影响。本研究构建了过表达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的工程化MSCs,并对其在IBD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潜力进行评估。MSCs经编码IL-10的慢病毒(lentivirus,LV)转染后,其表型和细胞增殖率均不发生变化。免疫细胞和 MSCs体外共培养的结果表明,与未修饰的MSCs相比,同过表达IL-10的MSCs共培养的免疫细胞中辅助T细胞1(T helper 1 cells,Th1)和辅助T细胞17(T helper 17 cells,Th17)数量显著性降低(P<0.05),同过表达IL-10的MSCs共培养的巨噬细胞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含量显著性降低(P<0.0001)。右旋糖酐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IBD小鼠模型中,尾静脉注射过表达IL-10的MSCs与注射未修饰MSCs相比,过表达IL-10的MSCs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结肠长度、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和结肠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共同证明这一差异。实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而言,经LV转染过表达IL-10的MSCs可能是IBD的一种有希望的替代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