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传霖 《微生物与感染》2003,26(5):38-39,41
本文简要地说明一些可供莱姆病实验诊断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包括培养分离和组织中的直接检测、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2.
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刺叮人工感染21天的阳性KM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非感染幼蜱均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 然而,它们在饱血、消化、蜕皮和再次吸血过程中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差异很大。只有中华硬蜱可以保持活的莱姆病螺旋体直至蜕化为下一发育阶段,蜕化后仍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并对敏感KM鼠有感染能力。而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不能跨越消化、蜕皮阶段,蜕化后这两种血蜱不再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因此,这两种血蜱不具备经期传播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中华硬蜱于幼蜱到若蜱以及若蜱到成蜱两个阶段均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提示了中华硬蜱作为南方莱姆病的潜在媒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草原革蜱D. nuttalli刺叮人工感染21天后的阳性KM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结果如下:非感染幼蜱均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幼蜱PCR阳性率均为50.0%而分离阳性率都为20.0%。饱血脱落后,这些幼蜱只能在饱血后2天内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也只能持续到4天,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若蜱后,若蜱以及分别受到这些若蜱刺叮的KM鼠均未发现阳性感染。非感染若蜱吸食感染的KM鼠后,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获得了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0%和20.0%。分离阳性率分别达到33.3%和60.0%。这些若蜱分别于饱血后2天和3天可以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扩增阳性也只能分别持续到饱血后4天和6天,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成蜱后,成蜱以及受到它们攻击的KM鼠均未获阳性检测结果。同种蜱不同地理株在感染和保持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上也没有差异。森林革蜱、草原革蜱的幼蜱和若蜱虽可以吸血感染但均不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 CHNM4的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孙玉珍  李璞 《遗传》1988,10(3):42-42
细胞培养是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遗传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皮肤是培养成纤维细胞最丰富又最容易获取材料,既可从手术中获取,也可从前臂的疼痛非敏感区或大腿内侧面剪取。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人类致病真菌常规的临床检验方法是直接镜检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直接镜检一般不能确定菌种,培养鉴定费时、费力、阳性率低是其弊端。分子生物学技术受碍于过程繁复、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判别标准等,尚未用于临床检验。免疫学的检验方法仅限用于少数致病真菌,且特异性抗体制备不易、昂贵。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分析所需设备昂贵,还需分离获得菌株。故人们在不断寻求准确、快速、廉价、高通量、易于标准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莱姆病患者血液分离出螺旋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的18例神经系统损害的菜姆病患者血液中分离出3株螺旋体。这3株螺旋体在形态学和免疫学上与伯氏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极相似。所分离的螺旋体实验感染金黄地鼠出现发病症状并死亡,从其肝、脾、肾和脑组织可找到大量螺旋体。将21例神经系统损害的蓑姆病患者血清或血浆,用间接荧光试验检测菜姆炳IgG抗体,8例阳性,阳性率为38%。因此认为所分离的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7.
性侵犯案件中精阴混合斑的分离一直是法庭科学物证检验中的难点.现依据分离原理的不同,将各种精子细胞分离方法分为非免疫学方法与免疫学方法,同时对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概述,进而总结精子细胞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结核分枝杆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结核病的诊断方法逐渐得到完善,将传统细菌学检验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相结合,加速了对结核病的诊断研究。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阐明分枝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分子进化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结合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诊断在免疫学检测、PCR技术、基因技术等方面的进步,从细菌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3个方面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分析其致病菌,为鼻窦炎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临床及鼻内镜下所诊断的1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时直接吸取病变的鼻窦黏膜及窦腔内容物,通过直接镜检、真菌培养、传统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其进行检查。结果 10例病例中,直接镜检阳性者8例;病理学检查可见真菌菌丝或者孢子者8例;接种培养及基因鉴定阳性者5例(感染菌株包括2例烟曲霉复合体、1例杂色曲霉、1例枝孢样枝孢霉、1例帚霉)。不同方法检测出的阳性病例并非完全重叠。结论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诊断真菌感染时可以互补,有助于明确诊断及发现新菌株。  相似文献   

10.
紫色非硫细菌固体石蜡双层平板培养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紫色非硫细菌是一类不产氧光合细菌,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建立固体石蜡双层平板法,与传统的培养法相比较,发现该方法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计数和分离紫色非硫细菌。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该方法应用于水稻土紫色非硫细菌的研究,发现以甲酸为碳源的固体石蜡双层平板法可以很好地对环境中可培养的紫色非硫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该方法的建立将更有助于紫色非硫细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食源性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百多年前发现的一种病原体,是一种常见的重要人畜共患 病原菌,它不仅可以引起胃肠炎,还会引起伤寒、败血症及肠外灶性感染等多种症候群.在 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中毒病例占首位或第二位,因而受到了人们强烈的 关注,而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正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沙门氏菌检测技术有了很 大的进展,由十分困难的传统分离培养法到免疫学检测方法发展成为今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技术.毫无疑问,检测方法的进展在便利沙门氏菌检测的同时,也将为更好地了解沙门氏菌奠定基础.综述了食源性沙门氏菌的概况以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在疟疾免疫学研究中,为了制备裂殖子抗原,需要从感染血中分离出裂殖体期疟原虫昕寄生的红细胞,并对其进行短期培养,以收集细胞外的游离裂殖子。我们借用木下喜博用阿拉伯胶液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淋巴细胞的方法,分离诺氏疟原虫裂殖体期感染的红细胞。获得了一些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3.
淋病奈瑟菌是淋病的病原菌,淋病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控制淋病传播的关键。试验诊断技术在淋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常用的试验诊断方法有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查和快速检查等。分泌物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大多常用革兰染色,但是有其局限性,细菌培养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也是目前诊断淋病最可靠的方法,但淋病奈瑟菌培养困难,仅做细菌学培养检查,诊断意义有限。随着新仪器的研发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快速、准确、特异、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成为试验诊断的重要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临床上还需要开发新的核酸扩增试验技术,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临床医生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检测方法,有时建议选择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本文就淋病奈瑟菌感染的试验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4.
<正>核酸杂交不仅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而且也用于诊断医学等领域,这就需要有一种稳定、非放射性探针,到目前为止,用于杂交探针的非放射性标记物有:(1)用抗生物素或抗生蛋白链菌素检测的生物素化的核苷,(2)用于免疫学检测的半抗原以及(3)与核酸交联的蛋白质。所有这些方法,最终都要用酶催化显色来检测杂交探针分子,尽管这类非放射性标记探针可以在高浓度使用(这可以增加杂交速率),但是,其检测灵敏度和简易性都无法与放射性核酸  相似文献   

15.
布鲁氏菌(Brucella,简称布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布鲁氏菌病常发生在牛、羊、猪等家畜中,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给人类。人类在感染该菌的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其临床表现多样,若不能及时诊断并予以干预,可导致严重关节疼痛和菌血症,甚至引起死亡。布鲁氏菌病一旦广泛发病,不但对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因此,布鲁氏菌的快速准确诊断对防治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该病原体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微生物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等。本文将就人感染布鲁氏菌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作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非牧地区偶尔也可以见到,可以通过与狗等动物密切接触直接感染,还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虫卵或经消化道误食含有虫卵感染的食物或水源等方式感染使人患病,并且可以寄生于人体内各个部位,但以肝脏最为多见,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加强肝包虫病的诊断是防控本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不能排除肝包虫病的情况下,应结合病史、化验室检查、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免疫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给出明确诊断,以防止误诊、漏诊。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以及病原学等技术的发展,为包虫病的诊断提供更多的方法和信息,本文将从肝包虫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等方面对其诊断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马拉色菌是一组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嗜脂性酵母。马拉色菌与许多皮肤疾病的相关性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为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简便、可靠的依据。现对马拉色菌在皮炎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建立稳定的树鼩(Tupaiabelangeri)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可为有关此类细胞的实验和疾病树鼩细胞模型提供技术支持。取树鼩大腿内侧皮肤用组织块贴壁法和胶原酶Ⅰ消化法分离皮肤细胞,胰蛋白酶差别消化法纯化细胞;用MEM(10%FBS)完全培养基和含低血清生长添加物(LSGS)的培养基培养细胞;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法鉴定细胞,并测定细胞的生长、冻存和复苏特性。经树鼩皮肤细胞分离效果比较,胶原酶消化法比组织块贴壁法更适合用于树鼩原代皮肤细胞分离;对分离及冻存复苏后细胞生长状况观察比较发现,添加了LSGS的MEM培养基更利于细胞存活、生长;细胞形态观察、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检测鉴定所分离的细胞为树鼩皮肤成纤维细胞。成功建立了树鼩原代皮肤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并优化了该细胞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9.
弧菌属是一类自然存在于海洋和海产品中的微生物。随着经济的发展,海产养殖业的繁荣及现代检测技术的出现,弧菌对人类健康及海产养殖业的危害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详细介绍了常见致病性弧菌的检测方法,并对常规分离鉴定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综述,期望能为相关弧菌感染的诊断与预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开展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免疫学研究提供细胞平台,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半滑舌鳎外周血淋巴细胞, 采用短期细胞培养法分离悬浮淋巴细胞, 悬浮淋巴细胞在含有0.3 μg/mL的PHA的DMEM完全培养基, 于24℃条件下可连续培养3—4d左右, 采用自制的尼龙毛柱可将悬浮淋巴细胞中的非黏附淋巴细胞和黏附淋巴细胞成功分离; 利用流式细胞仪结合特异抗体检测对非黏附淋巴细胞和黏附淋巴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 非黏附细胞与鼠抗人FTIC-CD3单克隆抗体特异结合, 为T样淋巴细胞; 黏附细胞和鼠抗人FTIC-CD19单抗特异结合, 为B样淋巴细胞。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TCRβ基因可特异性的在非黏膜细胞中表达, 而在黏附细胞中不表达, 证明分离获得的非黏膜细胞为T淋巴细胞, 采用qRT-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TCRβ基因表达, 结果表明, TCRβ基因在半滑舌鳎肝、脾、头肾、后肾、小肠、胃、血液、鳃、皮肤、肌肉、心脏、脑、卵巢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在肠、胃、脾、头肾中表达量较高; 鳗弧菌感染后TCRβ基因在肝、脾、鳃中呈现明显的上调表达, 且表达峰值出现在感染后72—96h, 表明TCRβ基因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