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柳叶蕨属是鳞毛蕨科中一个小属,为秦仁昌教授1938年建立的。但50多年来,本属的分类与分布情况,很少为蕨类植物学家所了解。到目前为止,已知本属有8个种,主要分布中国西南部,仅1种-柳叶蕨Cyrtogonellum fraxinellum (Christ) Ching分布到越南北部。本文对属的形态特征加以描述,编制有分种检索表,并有本属的地理分布图。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馆藏标本和野外观察,对蹄盖蕨属(Athyrium Roth)的分类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根状茎类型、叶上是否具刺、孢子囊群的形状、羽片基部上侧是否具耳状突起和是否具棘头状腺毛等5个形态性状较为稳定,可作为蹄盖蕨属的属下分类性状;叶或羽片的形状及羽片是否具柄等性状可作为分种性状;叶的分裂回数、鳞片和叶柄、羽轴及小羽轴的颜色、被毛多寡及裂片形状等形态性状不适合单独作为蹄盖蕨属属内分种的性状。 相似文献
4.
柳叶蕨属为分布于石灰岩区域的一类较特别的植物。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表明,广东有柳叶蕨属植物共4种,其中3种为广东省分布新记录,即峨眉柳叶蕨、镰羽柳叶蕨和柳叶蕨,建议将这几种植物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相似文献
5.
6.
报道了鳞毛蕨科的4个属(毛枝蕨属Leptorumohra、石盖蕨属Lithostegia、黔蕨属Phanerophlebiopsis和柳叶蕨属Cyrtogonellum)6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生殖方式。其中柳叶蕨Cyrtogonellum fraxinellum 'n'=123, 2n=123; 离脉柳叶蕨C. caducum 'n'=123; 斜基柳叶蕨C. inaequalis 2n=123; 四回毛枝蕨Leptorumohra quadripinnata n=41; 石盖蕨Lithostegia foeniculacea 2n=164; 长叶黔蕨Phanerophlebiopsis neopodophylla 2n=82。石盖蕨属、黔蕨属和柳叶蕨属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这3个属的染色体基数和鳞毛蕨科中其他属一样均为x=41。细胞学证据支持将石盖蕨属、黔蕨属置于鳞毛蕨科的处理。本文还发现柳叶蕨属与贯众属Cyrtomium的一些种一样, 具有无融合生殖方式, 而其他3个属仅具有在蕨类植物中较为常见的有性生殖方式。 相似文献
7.
鳞毛蕨属DryopterisAdans.泡鳞亚属SubgenusErythrovariae(H.Ito)Fraser-JenkinsinBul.Br.Mus.Nat.Hist.Bot.14(3):195.1986.Type:Dryopterisery...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江南星蕨配子体形态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无机培养基和土壤培养基分别培养江南星蕨(Microsorium fortunei(Moore)Ching)孢子,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形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黄色,赤道面观豆形,极面观椭圆形,单裂缝,外壁具刺状纹饰.接种后7~12d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配子体发育为槲蕨型.接种后25 d左右发育为片状体,片状体形成顶端细胞的时间较晚,有的甚至不形成.无机培养基培养的原叶体常在基部发生营养繁殖.毛状体出现在片状体形成之后,数量丰富,多为单细胞,分布于原叶体背腹面及边缘.接种后60 d左右发育形成幼原叶体,成熟原叶体呈心脏形.接种后80 d左右开始有性器官出现,精子器的出现较颈卵器早10d左右.颈卵器成熟后,颈部常向原叶体基部倾斜或弯曲. 相似文献
12.
13.
Four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Hemicriconemoides (H. californianus n.sp., H. taiwanensis n.sp., H. annulatus n. sp., and H. nitida n.sp.) are described. The range of total length of H. mangiferae is increased on the basis of specimens collected in Israel, Observations on H. mangiferae and H. litchi support the validity of H. litchi as distinct from H. mangiferae. 相似文献
14.
瓦韦孢子壁的结构和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孢子壁的结构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瓦韦孢子两侧对称、单裂缝,表面具波纹状纹饰。孢壁从内到外由内壁、外壁和周壁三部分构成。外壁来源于绒毡层物质,由外壁内层和外壁外层构成,外壁外层表面的波纹状纹饰形成孢子表面的纹饰轮廓。周壁薄,紧贴外壁表面,由2层片状结构叠合而成。在外壁外层形成过程中,孢子表面和周围出现较多小球。本文探讨了孢壁各层的结构、来源和发育过程,为蕨类植物系统学和孢粉学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5.
黑陷球壳属是单囊壁子囊菌,属内许多种的定义一直不明确,该属应该归于哪一科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文中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模式标本的重新鉴定研究,确认了黑陷球壳属9个种;49个种归并到其他属;12个种由于不符合该属的特征,应予排除,但尚需确定名称;44个种由于模式标本材料太差或无法搜寻到模式标本,作为可疑种;另有11个种尚需搜寻模式标本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喙尾琵甲(鞘翅目:拟步甲科)形态记述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喙尾琵甲Blaps rhynchopetera Fairmaire各虫态特征,观察了其生物学特性.实验种群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产卵,卵期为8~15 d;幼虫期141~213 d,共9~13龄,第9龄以后,龄期较长;蛹前期8~14 d;蛹期12~24 d.成虫羽化24~92 d后性成熟,开始交配产卵活动,成虫期超过18个月.自然种群在昆明和曲靖1年发生1~1.5代,世代重叠严重;以不同龄期幼虫和成虫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新羽化成虫于4月下旬至12月上旬交配产卵,成虫全年都能活动、产卵.该虫为夜出型、暂栖性土壤昆虫,喜潮湿阴暗的环境.成虫具有夜出习性、防御性和群聚性. 相似文献
18.
19.
长期以来,对高山三尖杉(Cephalotaxus alpina(Li) L.K.Fu)分类地位的争议缺少可靠证据。本文从居群采样的水平上比较了高山三尖杉和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er)的叶片和种子形态特征,两者除种子的长宽比率无显著差异外,种子长度,宽度,厚度,长厚比率,宽厚比率以及叶片长度和宽度均差异极显著。此外,通过散点图分析表明两者的种子宽厚比和叶片宽度的变异是间断而稳定的,这一特征能将高山三尖杉和三尖杉明显地区分,结果支持将高山三尖杉作为种的等级较为合适,不赞成将高山三尖杉作为三尖杉的变种或亚种的分类处理。同时,对标本和原始文献的研究认为胡秀英(1964)发表的园桃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er var. globosa S.Y.Hu)和高山三尖杉应是同一分类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