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红树科7种红树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红树、红海榄、秋茄、角果木、木榄、海莲、尖瓣海莲等7种红树科植物为材料,采用改进的CTAB法获得了纯度较高、得率高、片段完整的基因组DNA。通过筛选出的15个有效引物进行RAPD分析,探讨了7种树植物间的亲缘关系。15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617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15条,占总扩增条带的67.26%。利用Nei指数法得出7个分类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并运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7个分类群分为A、B两个大组,平均遗传距离为0.41。将得出的7个分类群的DNA分子分类系统图,与传统的分类进行比较,发现结果相符。同时获得一个OPG05-900的差异片段可作为区分海莲和尖瓣海莲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
中国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植物花粉形态研究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从1953年建立国内第一个孢粉学实验室到1960年我国第一部花粉形态学专著的出版为起步阶段;1961-1980年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的研究发展较慢;80年代以来,中国植物花粉形态学研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迄今已系统研究过花粉形态的在中国裸子植物中占63.64%。在双子叶植物中占36.36%,在单子叶植物中占33.33%。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红树林研究Ⅱ,澳头港部分红树植物的生态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缪绅裕  林海波 《植物研究》1997,17(3):332-337
对大亚湾澳头港的3种红树植物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蒸腾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桐花树、白骨壤和木榄的光合速率日进程呈双峰曲线,日平均光合速率的大小为桐花树>木榄>白骨壤,而日均呼吸速率的大小为桐花树>白骨壤>木榄,呼吸速率的变化幅度小于光合速率,提示白骨壤的生产力最低,可能与其所处的生境含盐量更高有关。蒸腾速率日进程呈单峰曲线,且泌盐植物桐花树和白骨壤的日均值很接近,都高于拒盐种木榄,表明蒸腾速率与它们的泌盐或拒盐生理特性密切相关。总体上,这些红树植物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较低的呼吸速率和蒸腾速率,有利于生长在盐渍淹水的特殊海滩环境。  相似文献   

4.
《生命世界》2008,(8):38-39
红树植物的药用价值逐渐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所认识,相关的研究也正在成为热点。其实,我国红树林生长地区的居民一直在用红树植物治疗一些疾病,红树药用资源也十分丰富,绝大多数药用红树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比如前文提到的海漆、老鼠勒,此外还有角果木、银叶树等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一些蜜源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用光学显微镜作了各种数据测定,并对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摄片研究。对蜂花粉团成分也作了观察。本项研究为了蜜源花粉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天南星属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天南星科天南星属(Arisaema)8组25种植物的花粉进行研究(其中,12种前人未观察过,12种中11种为我国特有)。结果显示:本属花粉形态基本一致,即球形,无萌发孔,无覆盖层,具微刺,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类群。但各个种在花粉粒大小,刺长,刺的形状,刺基部上径,刺的密度和刺间纹饰方面差别较大,可以作为区别种的依据。这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的结论。花粉形态支持学者们关于天南星属是本科最进化的类群之一的观点。天南星属花粉可能由线花组从花粉大小适中、刺密度居中向大或小、密或疏的方向发展;刺间表面纹饰对探讨组间演化关系意义不大。Murata等对于花粉刺间具较密颗粒为曲序组特征的界定可疑;把A.yunnanense Buchet、A.bathycoleum Hand.-Mazt.和A.prazeri Hook.f.归入曲序组似乎不妥。A.consanguineum Schott和A.fraternum Schott的花粉形态没有支持李恒对这两个种的归并。  相似文献   

7.
曹明  周浙昆 《广西植物》2002,22(1):T001-T005
从系统学分类学的角度出发,对国产栎属31个种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栎属的花粉萌发孔对该属的系统与分类无太大的参考价值;但栎属的花粉纹饰有颗粒状,聚粒状两种主要类型,具有重要的系统学分类学价值。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栎属植物划分为常绿类与落叶类的观点,栎属巴东栎组植物的花粉纹饰在种间存在分化,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巴东栎组至少划分为两个不同类群的观点;在佐以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栎属植物的花粉纹饰还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表明,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花粉粒赤道面的形状为球形-近球形,极面观为圆三角形,偶见圆四方形,3-4孔沟,具有连续的环赤道内孔,花粉外壁的典型纹饰为细网状-皱纹状(microreticulate-rugulate)。作者首次报道红树花粉的多态现象,其花粉外壁纹饰和萌发孔数量存在显著的变异,SEM观察到花粉外壁纹饰的变异主要是孔状(perforate)、皱纹状(rugulate)和穴状(foveolate)等类型,LM观察发现4个萌发孔的花粉变异类型。花粉形态的观察与描述为化石花粉的鉴别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对比依据。研究红树的花粉形态和发现多态现象有助于了解红树科红树属的花粉外壁演化。花粉的多态现象表明单个花粉形态特征并不能完全代表种的特征。花粉的分类也应该充分考虑花粉性状的间断和连续性,以期正确认识花粉性状在种群内的变异和变异式样,达到客观认识和正确划分植物种下等级的目的。花粉的多态现象为化石花粉的种类鉴定增加了新的参考信息,作者也讨论了花粉多态现象在植物系统演化和古生态学等研究中的可能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雍科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坤  陈家宽  张志耘 《植物研究》2002,22(1):T001-T002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世界水雍科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水雍科植物花粉为舟形或船形,具远极单沟萌发孔类型,外壁纹饰通常为浅网状至网状,稀为小刺状纹饰,外壁外层由覆盖层、柱状层和基层组成,覆盖层厚。水雍科植物花粉外壁纹饰表现了从小刺状向网状的过渡。该科花粉为远极单沟,覆盖层厚,具小刺等特征反映了其与水鳖科和泽泻目花蔺科的密切联系,而该科花粉外壁纹饰多为网状则与茨藻目植物接近。这一结果支持将水雍科从茨藻目中分出作为一个独立的目处理的观点。此外,水雍科植物的花粉大小、纹饰类型、网眼大小与深浅等方面的差异对种级分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表明,红树(Rhizophora a piculata)花粉粒赤道面的形状为球形-近球形,极面观为圆三角形,偶见圆四方形,3-4孔沟,具有连续的环赤道内孔,花粉外壁的典型纹饰为细网状一皱纹状(microreticulate-rugulate)。作者首次报道红树花粉的多态现象,其花粉外壁纹饰和萌发孔数量存在显著的变异,SEM观察到花粉外壁纹饰的变异主要是孔状(perforate)、皱纹状(rugulate)和穴状(foveolate)等类型,LM观察发现4个萌发孔的花粉变异类型。花粉形态的观察与描述为化石花粉的鉴别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对比依据。研究红树的花粉形态和发现多态现象有助于了解红树科红树属的花粉外壁演化。花粉的多态现象表明单个花粉形态特征并不能完全代表种的特征。花粉的分类也应该充分考虑花粉性状的间断和连续性,以期正确认识花粉性状在种群内的变异和变异式样,达到客观认识和正确划分植物种下等级的目的。花粉的多态现象为化石花粉的种类鉴定增加了新的参考信息,作者也讨论了花粉多态现象在植物系统演化和古生态学等研究中的可能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产堇菜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坤  王漪 《植物研究》1994,14(1):81-87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国产32种堇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光学显微镜下,除V.tricolorL.外,堇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比校一致,对本属的分类意义不大。在扫描电镜下的花粉外壁纹饰亦表明本属是一个较为自然的类群。但国产四亚属之间的花粉在外壁纹饰,颗粒的多少和有无,穿孔的多少和有无等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而在亚属内则分化校小。支持了Juzepchuk(1949)和王庆瑞(1991)的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2.
樟科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樟科植物为我国南方常绿阔叶林重要组成成分,我国约有20属420余种。过去对于樟科花粉形态的研究仅限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记载,以台湾学者王仁礼的研究最为全面,共记载了台湾产14属40余种的花粉形态。本文作者以国产樟科为主,应用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对该科花粉形态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共观察记载了22属150余种,对各属的花粉形态特征均进行了描述;首次报道了樟科花粉有小穿孔的存在,并依据花粉的形状、外壁纹饰及小穿孔存在与否将樟科花粉划分为7个类型,即:1.厚壳桂型(Cryptocarya,Neocimamomum);2.檬果樟型(Caryodaphnopsis);3.木姜子型(Litsea,Lindera,Neolitsea);4.月桂型(Laurus);5.鳄梨型(Persea,Machilus,Syndiclis,Nothaphoebe, Beilschemiedia,Phoebe,Alseodaphne,Octea);6.檫木型(Sassafras,Cinnamomum,Umbellularia,Actinodaphne,Dehaasia);7.无根藤型(Cassytha)。文中还讨论了樟科花粉的多样性、有关属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问题以及同邻近的肉豆蔻科、莲叶桐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蒜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石蒜属LycorisHerb.11种植物花粉形态进行系统地研究,并对其中6种具有代表性植物花粉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该属植物花粉舟形或肾形;萌发孔为远极单槽;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外壁具网状纹饰;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外壁包括外壁-1和外壁-2两层,外壁-1是由半覆盖层、柱状层和基层组成,外壁-2很薄。根据花粉形态及其他器官特征,对本属植物分类地位也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桑寄生科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兰芳  丘华兴   《广西植物》1993,13(3):235-245+295
本文报道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中国桑寄生科45个分类群的花粉形态,综合分析其外部特征,参考内部结构及化学成分方面的资料,探讨本科各属的分类和系统发育。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桑寄生科植物花粉明显区分为两种类型,而且各自有其演化规律。我们也支持将我国的桑寄生科区分为两个独立的科,即 Loranthaceae A.Juss.(1808)和Visca-ceae Miers(1851),使其更全面反映自然系统发育。 过去国产桑寄生亚科种类,发表的新分类群往往当作桑寄生属(Loranthus)植物,据花粉形态研究表明,它们在花粉粒的大小,萌发器官的细微结构以及外壁纹饰方面,可以区分成几个类型,支持应将我国原隶于 Loranthus Linn.属的植物分成6个属的观点。而桑寄生属(Lo-ranthus Jacq.)与梨果寄生属(Scurrula Linn.)这二属的花和花粉形态彼此有明显的区别,是不应将 Scurrula Linn.视作 Loranthus Jacq.(保留属名)的异属名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15种,透射电镜对2种国产酸模属植物的花粉进行观察与研究。本属花粉为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15~40×18~40μm。具3孔沟、4斜孔沟、散孔沟、散沟等;沟或外沟狭长,几达两极,内陷或不内陷,内孔圆形、稍横长或纵长;表面具皱波状纹饰;外壁厚1.0~3.5μm,外层明显厚于内层。在透射电镜下,花粉外壁分3层:覆盖层最厚,具穴状或穿孔,颗粒状或刺状纹饰,内面均匀;柱状层明显,厚,小柱为钝圆锥体或圆柱状,基层和内层不分,最薄,但在萌发孔处明显增厚。根据花粉形态,本属花粉可以分成7个组,它们是:小酸模组、滨海酸模组、酸模组、土大黄组、荒地酸模组、巴天酸模组和钝叶酸模组。对萌发孔分布规律的研究,基本支持Wodehouse(1931)的观点,同时据花粉萌发孔演化的规律,认为本属花粉可能是蓼科花粉由少数萌发孔向多数萌发孔演化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沙拐枣属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中国蓼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国产44种2变种蓼属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除了前人报道的31种外,其中15种为首次报道。本属花粉形态多类型,有球形、近球形、近扁球形、近长球形及长球形;从萌发孔来看,有三沟型、三孔沟型、散沟型及散孔形:外壁纹饰有颗粒-穿孔、微刺-穿孔、微刺-凹穴、细网状、皱块状及粗网状。根据这些特征将花粉划分为10种类型,其中西伯利亚蓼型(Sibir-icum-type)为本文首次提出。文中对本属的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不支持Steward(1930)将本属划分为8个组的意见,而认为应将本属划分为11个组。  相似文献   

19.
东北杜鹃花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北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inn.)6种, 1变种, 1变型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该属花粉粒均为四合花粉。四合花粉呈正四面体排列。花粉粒近球形。每粒花粉均具3沟,在四合花粉粒上,相邻花粉粒上的沟相接,有些种可见沟内的萌发孔。光镜下可见花粉外壁为内外两层,厚度约相等。不同的种在花粉粒大小上有区别。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不同的种花粉表面具有不同的纹饰。即该属在花粉形态上具有种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龙血树属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