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巴戟天自古用为强壮药 ,系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How .的干燥根。历年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 ,具有补肾阳 ,强筋骨 ,祛风湿等功效。因其临床需求量大 ,来源紧缺 ,近些年来常见其它品种混充入药 ,本文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其进行了鉴定。1 药材来源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How来自苏州市药材站 ,越南巴戟天 (来源不详 )来自安徽亳州 ,虎刺Damnacanthusindicus (L .)Gaertn .、羊角藤MouindaumbellataL .、假巴戟Morindashung…  相似文献   

2.
名贵南药 巴戟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辉  赵晟 《生命世界》2002,(1):26-27
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茜草科巴戟天属多年生藤本植物。其肉质根为中药材巴戟天,是我国著名的“十大南药”之一。味甘、辛,性微温,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等症。在抗衰老的药物中,巴戟天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被誉为“补肾阳之要药”。现已开发的巴戟天系列产品,有巴戟乌鸡精、巴戟黑米酒、巴戟滋补膏、巴戟补肾丹等,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实现,巴戟天将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在保障世界人民健…  相似文献   

3.
张哲僧   《广西植物》1984,(4):321-331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系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本文对它作了宏观和微观的形态结构观察及植物学和《本草》重新考察;对三个混淆种亦进行了解剖研究,并根据它们的解剖要征,如同在第326页的分种检索表中一样,彼此间能够加以区别;此外,对二个非常难以区分的种类,即副巴戟和正品巴戟天,在外部形态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它们在花冠上的毛状体的分布和特征,彼此间也可以区别。  相似文献   

4.
南药巴戟天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是我国传统四大南药之一。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本草及近现代文献对南药巴戟天的基原、产地变迁、加工炮制和品质评价等方面的记载。经考证,古今巴戟天基原植物差异很大,清末以前本草记载的巴戟天涉及基原植物有6科10属12种,通过比对本草文献中对巴戟天的有效生物学描述,可以明确古代巴戟天来源于葡萄科(Vitaceae)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num Diels et Gilg)、百合科(Liliflorae)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 Levl.)及开口箭(Campylandra chinensis(Baker)M.N.Tamura et al.)3种;古代巴戟天产地与现代《中国药典》记载的品种产地差异大;炮制方法古今沿用,炮制品有盐巴戟天、制巴戟天和酒巴戟天;品质以条粗大而且呈连珠状、肉厚、色紫质软、内芯木部细、味微甜、无蛀虫、体干者为佳。通过本草考证,可厘清巴戟天古今之变,为巴戟天商品规格研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是我国传统四大南药之一。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本草及近现代文献对南药巴戟天的基原、产地变迁、加工炮制和品质评价等方面的记载。经考证,古今巴戟天基原植物差异很大,清末以前本草记载的巴戟天涉及基原植物有6科10属12种,通过比对本草文献中对巴戟天的有效生物学描述,可以明确古代巴戟天来源于葡萄科(Vitaceae)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num Diels et Gilg)、百合科(Liliflorae)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 Levl.)及开口箭(Campylandra chinensis(Baker)M.N.Tamura et al.)3种;古代巴戟天产地与现代《中国药典》记载的品种产地差异大;炮制方法古今沿用,炮制品有盐巴戟天、制巴戟天和酒巴戟天;品质以条粗大而且呈连珠状、肉厚、色紫质软、内芯木部细、味微甜、无蛀虫、体干者为佳。通过本草考证,可厘清巴戟天古今之变,为巴戟天商品规格研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是我省重要药材之一。它具有补肾,强筋骨、祛风湿之功能。巴戟天的本草考证[1]指出,古代本草上所记载的巴戟天有两种:归州巴戟天和滁洲巴戟天。前者的原植物是四川伏牛花(Damncanthus officinarum Huang);后者的原植物为阔叶麦门冬(Liriope platyphylla Wang et Tang)。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药茜草进行了本草考证和原植物调查,经鉴定有15种,均属茜草属植物.其商品的主流品种是茜草(Rubia cordifo lia L.).地区性用药的主要品种有大叶茜草、披针叶茜草、洋茜草、狭叶茜草和林茜草等.对茜草属的主要成分蒽醌类化合物作了薄层层析分析,为茜草药材及其原植物的比较和鉴别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8.
假巴戟(Morinda shuanghuaensis C.Y.Chen et M.S.Huang)和糠藤(Morinda howiana S.Y.Hu)为茜草科(Rubiaceae)巴戟天属的两个中国特有种。发表于1976年的假巴戟的名称因原作者指定了两份标本作为模式标本(花模式和果模式)而为不合法名称,本文将其合法化,并根据原始描述将其果模式指定为模式。同样,糠藤也被指定具有两个模式,但是因其发表时间早于1958年1月1日,因此并不违背最新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但是为了规范植物名称,避免更多的混淆,我们依据其原始描述将其花模式指定为后选模式。  相似文献   

9.
巴戟天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材巴戟天具有补肾、强筋骨、祛风湿、益中气之功效。野生资源逐渐枯竭,我省近年已转为家种。为此,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可为今后驯化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现将闽西南野生巴戟天及和溪试验地研究调查的材料总结如下:一、植物学特征巴戟天(Morinda offielnalis How)是茜草科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茜草(Rubia cordifolia L.)及同属植物根中的主要成分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对评价茜草药材质量、茜草的药材鉴别以及资源利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本草书艾蒿类植物的初步考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1,11(1):1-24
本文对中国古本草书记载的艾蒿类植物,如白蒿、艾、白艾、艾蒿、野艾蒿、苹、籟蒿、水蒿、萎蒿、柳叶蒿、(艹闾)蒿、艾叶、家艾、蕲艾、牛尾蒿、草蒿、青蒿、黄花蒿、香蒿、臭蒿、狃蒿、邪蒿、茵陈蒿)蓬高、野同蒿、紫香蒿、牡蒿、齐头蒿、水辣菜、奄闾子、庵(艹闾)、刘寄奴及金寄奴等作了初步考订,同时对一些名为"艾"或"蒿"但非菊科蒿属植物亦作一初步的考订。  相似文献   

12.
本追溯中国鸟类种数历来普查结果。初于明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提出约77种。至清朝英国人Swinhoe于1863年发表的第一篇中国鸟类分类名录,列举454种。嗣经百余年几次普查统计,现由本加以总结,计得1243种,与Swinhoe的名录相较,种数的增加几乎达到三倍之多。  相似文献   

13.
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红瑶是其中一个分支,因妇女服饰上的花纹图案以大红色为主而得名,其生活习俗饱含民族特色,对植物尤其是药用植物的利用方式,与其他民族不同。该研究采用经典的民族植物学理论和方法,访问调查了广西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种类,根据植物拉丁名、中文名、当地名、用途、用法及药用部位,对其进行民族植物学编目,并与《中国药典》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共记录到药用植物95种,隶属于57科83属,其中蔷薇科、百合科种类最多,分别含有7种,显示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全株入药的植物种类41种,占总数的43.16%;根入药的种类为23种,占总数的24.21%;叶入药的种类为13种,占总数的13.68%。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以全株、根及叶为主;治疗风湿类疾病的药物比重最大,为23.47%,推测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关;与《中国药典》比较,发现71种植物未被其收录,另有17种虽被收录但主治功效不同,有7种被收录且主治功效大致相同,为新型中药的研发提供了借鉴。同时,还探讨了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资源现状及文化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The plant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Hsia of the family Liliaceae is an elemental spec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Chuan Beimu" in Chinese Pharmacopoeia. Four compounds(C, D, E,F)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its medicinal part (dried bulb). The latter thre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D/E cis(22R, 25s)-20- deoxy-3β,6β-dihydroxy-5α,14α, 17β-cevanine(D), β-sitcsterol (E), stearic acid and palmitic acid(F) by mean of spectroscopic methods. Compound D belongs to a new alkaloid of cevine group of isosteroidal alkaloids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ituent of this genus, named as songbeinine.  相似文献   

16.
见于浙江的中国及中国大陆新记录植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道了笔者于1990年至1992年间在浙江海岛(大陆岛)植被资源调查工作中发现的9个地理分布新记录,其中4种为中国分布新记录,3种及2亚种为中国大陆分布新记录。此外,还报道了同时发现的归化植物4种,其中3种为中国分布新记录,1种为中国大陆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云南省施甸县木老元乡哈寨村104名“本人”的4个细胞血型系统分布。结果表明,“本人”的ABO血型系统分布特点是,基因频率p(0.3069)〉基因频率q(0.1739);在MNSs血型系统中,基因频率m(0.6538)〉基因频率n(0.3462);在P血型系统中,基因频率P1(0.1798)较低。这些均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基本相符。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Rh因型系统的单倍型频率中最高的  相似文献   

18.
对六角莲的根,根茎,叶以及根和根茎的粉未进行了显微观察,为六角莲的鉴别提供了依据,此外,还对六角莲的理化鉴别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云南鳞毛蕨属纤维鳞毛蕨组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载云南产鳞毛蕨届纤维鳞毛蕨组植物16种,其中6种为云南新分布,1种为新改级。  相似文献   

20.
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的一种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的各方面因素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模式为研究切入点,提出了一个基于资源利用模式和模式形成路径的分析模型(Pattem—Path Model),用于整体分析某一药用体系中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发展过程。应用该分析模型对2005版中国药典使用的药用植物资源(549种高等植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药典中应用的药用植物,其资源利用发展较成熟(供应持续性良好的植物资源占79%,暂不能持续供应的占21%);但是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不尽合理(部分植物资源的栽培开展滞后于野生资源的枯竭,占40%)。该结论与已有定性评价观点相一致,并量化地体现出资源利用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过程,能够推广应用到其他药用体系的资源利用分析,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