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刊封面     
《植物杂志》2009,(3):42-43
《基因组研究》 有望复活的袋狼 封面上展示的袋狼母子的温馨画面,可能只存在于约瑟夫·葛里森的作品中了。袋狼曾广泛分布在大洋洲以及附近岛屿上,随着人类活动的干预,它们已经灭绝。袋狼又叫塔斯马尼亚虎,正如名字亦虎亦狼一样,人们对袋狼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中的位置—直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2.
以前,总有人推测袋狼仍然生活在澳大利亚岛边远地区,而且不时有目击者出来作证,却又苦于没有真凭实据。而为数更多的人则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袋狼早已灭绝。如今,计算机大显身手,经过分析,终于消除了人们的怀疑。澳大利亚大陆上饲养的最后一只最大有袋类食肉动物——袋狼,1936年死于霍巴特动物园。半个多世纪以来,就再没拍摄到、捕获到或射杀到一只活袋狼。但不断有零星的报告,有人声称在野外看到了袋狼。有许多报告来自可靠人士,比如国家公园的巡视员。在维多利亚和澳大利亚西部,也有一些类似的目击者的报告,断言见到了这种尾部带有条纹特征、象狗一样的  相似文献   

3.
子午岭次生林区植被中有机碳的储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野外调查和观测,对子午岭次生林区的灌木和森林植被地上部各部分生物量中有机碳的储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灌木群落中,狼牙刺、虎榛子和沙棘群落中的茎杆与枝条中有机碳的储量分别占地上部生物量中有机碳储量的70.59%~75.33%、95%和83.84%;茎杆和枝条及叶片生物量中有机碳储量的顺序为沙棘>狼牙刺>虎榛子;灌木群落中草本层生物中有机碳储量的顺序为狼牙刺>沙棘>虎榛子;地被层有机物质中有机碳储量的顺序为沙棘>虎榛子>狼牙刺。狼牙刺群落、虎榛子群落和沙棘群落中有机碳的储量分别为15.06~16.25t/hm2、8.84t/hm2和25.67t/hm2。在森林植被中,山杨-辽东栎混交林、山杨林、白桦林、辽东栎林等落叶阔叶林的茎与枝条中有机碳的储量,占地上生物量中总储碳量的88.66%~97.75%、侧柏林和人工油松林针叶林的茎和枝条中有机碳的储量,约占地上生物量中总储碳量的83%,除过人工油松林外,乔木林中灌木层中有机碳储量的顺序为白桦>山杨-辽东栎>山杨>侧柏>辽东栎,乔木林中草本层生物量中有机碳的储量为0.5~0.6t/hm2,人工油松林的草本层生物量中有机碳的储量为1.26t/hm2,天然乔木林下地被物中有机碳的储量,约占群落地上部总有机碳储量的7%~13%。山杨-辽东栎、白桦、山杨、辽东栎、侧柏及人工油松林中有机碳的储  相似文献   

4.
狼蛛、蟹蛛和跳蛛分别是蜘蛛目中三个科的蜘蛛的通称。这三类蜘蛛包括了我们日常见到的游猎型蜘蛛的大部分种类,它们在帮助人类消灭害虫中所起作用也较大,所以作为动物学教学中的例子加以介绍。 (一)狼蛛狼蛛在地面或植物上疾驰,凶狠如狼,故名。体长3-25毫米,但多数种类在5-8毫米间。体色多黄褐色,不鲜艳。8眼,排成三列。前列4个小眼,中、后两列各2个眼,较大;后列两眼的间距稍大于中列两眼的间距(图1左)。卵袋扁球形,由两片半圆形丝膜缝合而成。卵袋挂在母蛛腹部后端的纺器上,由母蛛随身携带。幼蛛孵出后不分散,而是爬伏在母蛛腹部  相似文献   

5.
姜皓 《化石》2022,(2):36-39
<正>中国成语里常喜欢用“豺狼虎豹”来比喻凶残的恶人,狼、虎、豹可以说是我们在游览动物园时的“老熟人”,它们各有各的杀伤利器,往往让人谈虎色变。而大多数人很少能见到豺的身影,野外也更是难觅其踪迹。豺(Cuon alpinus)是一种体型比狼小一点的犬科动物,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南亚,栖居于山地森林,喜欢群居。在一百多万年前的同一片地域上生活着一种与豺同样凶猛的犬族支系,它们比今天的豺要大上许多,与现生狼的体型更为相似;  相似文献   

6.
张征田  夏敏  彭宇  杜瑞卿 《昆虫学报》2009,52(9):994-999
为了探明重金属含量对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本研究于2008年7月在河南南阳地区5种不同生境下, 共采集50份土壤样本和150头拟水狼蛛样本,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5种不同生境下雌拟水狼蛛体内重金属含量, 并测定了雌蛛头胸甲宽、体重、卵袋重量、卵数目和卵体积等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样点拟水狼蛛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含量显著正相关, 4个重金属污染区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Baotianman, BTM)拟水狼蛛体内Cd、Cu和Zn的含量差异极显著(P<0.001), 桐柏铜矿(Tongbai Tongkuang, TBTK)和南阳油田(Nanyang Youtian, NYYT) 的Pb含量与BTM的差异极显著(P<0.001), 主成分分析表明Cd、Cu和Zn是反应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指标。在重金属胁迫下, 4个重金属污染区与保护区的拟水狼蛛头胸甲宽、雌体重量、卵袋重量、卵数目和卵体积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01)或显著水平(P<0.05), 主成分分析表明背胸甲宽、卵袋重量和卵体积是重要生物学指标。 拟水狼蛛的背胸甲宽、卵袋重量和卵的体积与重金属含量显著相关, 重金属含量高的地方拟水狼蛛背胸甲宽较小, 雌性体重、卵袋重量和卵数目较小, 卵的体积大, 因此说明拟水狼蛛处在逆环境中时, 动物为保持总的繁殖力不变的前提下, 后代个体的大小与数目间满足某种平衡, 即达到协同进化的目的, 拟水狼蛛可以作为重金属污染的监测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7.
最近,博物学家阿索尔·道格拉斯在《新科学家》上撰文,并发表了几张照片.照片是西澳大利亚吉拉文居民卡梅伦拍摄的.照片上的动物很清晰,如狗一般大小,臀背部有黑色条纹,尾根很粗.可以肯定,卡梅伦发现了至今还残存在澳大利亚西南地区的袋狼.  相似文献   

8.
虎的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珉  张恩迪  李冰 《四川动物》2007,26(1):216-220
回顾了关于虎的遗传变异、种群结构、系统分类等保护遗传学研究,发现虎在遗传进化上面临的最严重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遗传多样性低,圈养种群存在近交退化。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好虎现存的种群,建议划分虎的进化单元与保护管理单元,人工促进同一进化单元虎的基因交流;同时建立虎的基因文库,保护虎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9.
崔爽  刘丙万 《兽类学报》2020,40(4):364-373
近年来,由于野猪(Sus scrofa)数量增长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人与野猪之间的冲突不断增加。2018年8-10月在吉林省珲春地区利用东北虎声音、野猪惨叫声、狼叫声,太阳能警示灯、防兽彩带等视觉设施,东北虎粪便,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和东北虎粪便以及电子围栏等防控措施在已使用过和未使用过防控措施的样地开展了野猪危害防控效果及空间特征研究。我们以2018年野猪危害防控研究的数据,结合2011-2017年已发表数据进一步研究了野猪危害防控措施的时空特征。防控有效期为实验开始到野猪首次进入样地发生危害的时间间隔。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防控有效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01),对照组防控有效期为(1.33±0.58)d,实验组中已使用过和未使用过防控措施样地的防控有效期分别为(16.25±9.00)d和(20.58±9.61)d,防控有效期差异不显著(P=0.127);(2)2018年与2011年、2013年、2016年、2017年相比同一种防控措施的防控效果随着使用年份的增加,播放东北虎声音1min加空白5min、放置避雨装置的粪便、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加粪便、放置红黄绿色太阳能警示灯等防控措施的防控有效期没有显著变化(P=0.200;P=0.295;P= 0.221;P=0.080;P=0.090;P=0.050);播放狼声音1min加空白5min防控效果有显著下降趋势(P=0.003);按顺序播放东北虎声音加野猪惨叫1min加空白5min组防控效果呈显著上升趋势(P=0.001),但防控有效期较短为(13.67±2.62)d,不具推广意义。因此,野猪危害防控措施中播放东北虎声音、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和东北虎粪便、太阳能警示灯等均具有空间推广性和时间延续性。  相似文献   

10.
近一世纪黄土高原区植物气孔密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淑霞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2004,24(11):2457-2464
以黄土高原地区 4种典型 C3植物辽东栎 (Quercus liaotungensis)、虎榛子 (Ostryopsis davidiana)、酸枣 (Zizyphus jujubavar.spinosa)和狼牙刺 (Sophora viciifolia)植物腊叶样品标本为材料 ,利用数码图像显微镜处理系统 ,研究了从 2 0世纪 30年代至 2 0 0 2年中不同年代植物气孔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在近百年中 ,4种植物气孔密度随环境变化的演变规律不同 ,辽东栎气孔密度升高率为 1.31% ,几乎没有变化 ,虎榛子气孔密度降低率为 9.79% ,下降也不十分明显 ,而酸枣和狼牙刺的气孔密度降低率分别为 32 .35 %、4 6 .85 % ,下降非常明显。 4种植物气孔密度变化率比较 :狼牙刺 >酸枣 >虎榛子 >辽东栎。说明不同植物对气候环境因子的敏感性不同 ,具有不同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策略 ,环境变化对气孔密度的影响 ,其效应因植物种类而异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4种植物的萌发特性,结果发现:萌发率在80%以上的植物有杠柳、铁杆蒿和茭蒿;在60%~80%之间的物种有白羊草、紫丁香、阿尔泰狗娃花、大针茅、沙棘和猪毛蒿;长芒草为37.3%;小于20%的植物有达乌里胡枝子、刺槐、虎榛子和狼牙刺。14种植物的萌发时滞最短的为2 d,最长的为8 d;几乎所有植物种子达到T50的时间都在其萌发开始后的7 d以内,且大部分物种在萌发开始后的15 d完成总萌发量的90%;萌发持续时间最短的为6 d,有刺槐、狼牙刺、虎榛子、沙棘4种,最长的为猪毛蒿,达32 d。这些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及生态适宜性决定了它们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演替中的角色与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豺一种看起来有点像狼,又有点像狐狸的犬科动物,因为凶猛而令人谈之色变。豺的体形比狼小,猎物却是鹿、野猪、羚牛等大家伙。豺集群捕猎,耐力、合作能力很强,大群的豺还敢抢夺虎、豹的食物。在北京和河北,除了大名鼎鼎的悲歌之士、名胜古迹,还有迷人的动植物;在海河之畔、渤海之滨的天津,同样珍稀荟萃;而山东这个孔孟故乡,除了儒家文化,还有泰山、崂山及深藏其中的动物……一起来看看这四个省市都有哪些珍稀而又美丽的野生动物吧!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拟水狼蛛对食物中镉的吸收和排泄及生物学响应,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连续3代拟水狼蛛对食物中Cd2+的吸收和排泄情况,并测定了Cd2+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力和耐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物中过量的Cd2+能够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并在拟水狼蛛体内积累,积累量随拟水狼蛛代数的增加而增加,第2代和第3代拟水狼蛛体内Cd2+积累量浓度显著高于第1代中Cd2+积累量,第2代和第3代间差异不显著,积累量与消耗的黑腹果蝇数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耗食物中Cd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连续3代拟水狼蛛分别吸收了食物中65.4%、68.5%和69.1%的Cd,生物营养级放大因子分别为1.71、2.12和2.17。连续3代拟水狼蛛Cd排泄量极低。Cd处理能显著改变拟水狼蛛背胸甲宽、幼蛛存活率、生长历期和繁殖力。随拟水狼蛛受胁迫代数的增加,幼蛛存活率显著减少,生长历期显著延长。卵袋重量显著减轻,卵数目显著减少,卵体积显著升高。Cd处理还能显著降低拟水狼耐饥力。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环境中Cd沿土壤-昆虫-天敌传递、放大和生理耐受提供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食猴雕平日在树冠中小心穿梭,而当它需要从一个山谷飞往另一个山谷时,则在森林树冠的上方翱翔。如果你是一只小猴,打算去菲律宾群岛的雨林中度假,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要告诉你。好消息是:那里没有虎、豹、熊、狼等可怕的大家伙出没,治安状况还不错。  相似文献   

15.
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了已知犬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结果表明:其基因排列顺序相同;具有AT含量高,G含量最低的碱基偏好性;存在基N间隔和基N重叠;CUA(Leu),Auu(Ile),AUA(Met)等密码子使用率最高,密码子第3位G使用率最低;轻链复制起点序列组成和二级结构高度保守;在犬、狼、郊狼控制区存在10bp的相似重复序列,赤狐序列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彭宇  胡萃 《蛛形学报》1999,8(2):80-84
真水狼蛛在湖北武汉1a发生3个不完整的世代,以第2代历期最短,第3代(越冬代)历期最长。主要以亚成蛛越冬。雌、雄均可多次交配。真水狼蛛1生最多可产4个卵袋,平均2.8个,含卵量较大(平均90粒)。雌蛛有较强的护卵、护幼习性。卵的孵化率较高,平均孵化率为91.36%。真水狼蛛共蜕皮6次,有7个龄期。性比各个世代均为雌蛛多于雄蛛。真水狼蛛捕食叶蝉、飞虱等多种水稻害虫,捕食量与龄期、蜕皮和性别有关。真水狼蛛在6月5日左右开始由田埂向稻田内迁移,1a有2个发生高蜂,分析了影响真水狼蛛种群动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研究4种食物对真水狼蛛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喂果蝇时,幼蛛世代存活率最低;喂混合食物时幼蛛历期最短;单喂果蝇时,历期最长.幼蛛腹部体色与所喂食物颜色相近.喂混合食物的幼蛛,其背甲宽度和体重均大于其他3种食物.雌蛛所产卵袋数和产卵总量均以喂混合食物时为最高.多种食物混合喂养,有利于真水狼蛛的个体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18.
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作用小于拟环纹豹蛛,两种狼蛛种内种间均存在干扰作用,且主要表现为残杀作用,狼蛛密度越高,干扰作用越大;拟环纹豹蛛对拟水狼蛛的残杀作用大于对其身的残杀作用,拟水狼蛛只存在自相残杀作用,对拟环纹豹蛛无残杀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袋栽黑木耳的开袋方法上,笔者试验了一种单侧双孔开袋法。所谓单侧双孔开袋法,就是在开袋剪出耳孔时,只在菌袋的一个侧面上开孔,开孔的数量只有两个。此种开袋法减少了培养料内部水分的散失;有利于子实体原基分化;生长出来  相似文献   

20.
狼眼看世界     
在一万年前,世界上狼多人少,狼极多,人极少。在更早以前,想必更是如此。现在,世界上人极多.狼极少。数量上的变化也反映出狼与人在这个星球上统治力的更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