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Bt基因玉米对甜菜夜蛾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测定了2种转Cry1Ab基因的Bt玉米MON810和Bt11不同组织对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初孵幼虫以及心叶对4龄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在田间比较了甜菜夜蛾幼虫取食Bt 和非Bt玉米雌穗的存活和为害情况。结果表明,转Cry1Ab基因的Bt玉米的不同组织对甜菜夜蛾初孵幼虫都具有明显的杀虫活性,取食Bt玉米心叶、苞叶、籽粒时甜菜夜蛾均在幼虫期死亡; 取食MON810和Bt11雄穗的初孵幼虫化蛹率分别为5.2%和2.1%,羽化率为2.1%和1.0%;取食MON810和Bt11花丝的初孵幼虫化蛹率分别为1.0%和2.1%,但不能羽化。4龄幼虫取食MON810玉米心叶的化蛹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取食Bt11的化蛹率与对照差异显著; 取食两种Bt玉米心叶的4龄幼虫化蛹后的雌、雄蛹重和羽化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但蛹期和平均单雌产卵量差异不显著,虽然对照组羽化的成虫平均产卵量高于Bt玉米组。田间接种初孵幼虫10 天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在MON810和Bt11玉米花丝上幼虫存活率分别为1.3%和0.3%, 而对照组分别为12.9%和16.2%;MON810和Bt11玉米雌穗被害率分别为18.3%和5.0%,而对照组分别为93.3%和9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玉米果穗成熟后,常常可见秃顶和缺粒,使穗粒数减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雌穗开花顺序不同而引起的。玉米雌穗吐丝的顺序是穗长基部1/3处的花丝首先伸出苞叶,然后上下同时向外伸出(如图)。穗顶部的花丝抽出最晚,其次是穗基部。当顶部和基部的花丝抽出时,往往已是大田植株散粉的末期了,粉  相似文献   

3.
关于玉米螟有无远距离迁飞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玉米螟有无远距离迁飞,未见过这方面的材料,晋南区有些情况好象有远距离迁飞现象存在,但又确定不了。因此,提出以下问题商榷,以供螟情测报参考。 一、夏玉米区第一代螟虫中间寄主问题 六十年代初在运城以西的永济等县观察,发现5月中下旬越冬代蛹开始羽化。当地基本上不种春玉米等春播寄主作物,夏播玉米到7月中旬才能长一尺来高,免强接受螟虫为害。此时为害玉米的肯定不是当地第一代螟虫,从越冬代羽化到此时,中间相隔约两个月的时间,第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已经成为黄淮海玉米穗期的重要害虫,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桃蛀螟发生危害与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病程度和玉米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方法】在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通过人工接种法将桃蛀螟初孵幼虫及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单接或复合接种到玉米果穗上,收获时调查果穗上桃蛀螟为害级别、镰孢穗腐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测定玉米产量。【结果】在玉米果穗的不同发育阶段,镰孢穗腐病病情指数均以复合接种处理最高,单接虫次之,单接菌最低。在单接虫处理中,镰孢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及桃蛀螟为害级别均以吐丝期最重。拟轮枝镰孢菌与桃蛀螟复合侵染危害后,使得玉米产量性状发生改变,导致产量下降,以吐丝期危害影响最大,单穗损失率为33.09%,灌浆期和乳熟期分别为22.50%和10.13%。【结论】玉米穗期桃蛀螟的为害明显会加重镰孢穗腐病的发生,从而导致了更严重的玉米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5.
不同季节播种玉米的氮肥生产力和利用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云南省蒙自县对不同季节播种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播种玉米氮肥的利用率,吸收量,转移率和生产力存在差异。氮肥的利用率由冬玉米(64.7%)。春玉米(61.2%),夏玉米(49.6%)到秋玉米(41.4%)有降低的趋势,并且与氮肥吸收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9997)。花丝期营养器官的含氮量与氮在籽粒中的分配和收获指数紧密相关(分别为r=0.9714和r=0.9848),表明籽粒中累积的氮来源于花丝期前茎和叶中累积的氮,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各季播种玉米的施氮技术。  相似文献   

6.
遮荫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遮荫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显著降低玉米产量.不同时期遮荫对其影响不同,花粒期(从开花到成熟期)遮荫的影响最显著,农大108(ND108)和掖单13号(YD13)遮荫50%、90%处理分别减产67.5%、79.4%和82.9%和86.7%,其次是穗期(从拔节到开花期)遮荫,ND108和YD13分别减产34.1%、55.3%和47.2%、65.7%,而苗期(从出苗到拔节期)遮荫对其影响相对较小,ND108和YD13分别减产16.9%、24.5%和18.9%、24.3%.遮荫对YD13产量的影响大于ND108.遮荫时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显著地大于遮荫程度.遮荫后两个玉米品种的生育进程都延迟,并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对其影响加剧.穗期遮荫显著影响玉米的穗分化,花丝数和雄穗分枝数显著降低,对YD13的影响大于ND108.苗期和穗期遮荫显著抑制玉米叶面积、株高和茎节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供一种新的饲养大螟的方法,为获得充足的、高质量虫源提供技术保障。[方法]使用籽粒未形成的嫩玉米穗、鲜茭白和市场上出售的成熟甜玉米3种天然饲料分别饲养大螟,对比3种天然饲料饲养下大螟幼虫发育历期、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蛹重和单雌产卵量等适合度参数。[结果]大螟在嫩玉米穗上的平均幼虫存活率为85.3%,化蛹率为77.1%,羽化率为66.3%,显著优于茭白和甜玉米的饲养效果。在嫩玉米穗上,大螟世代发育历期为36.2 d,幼虫发育历期为16.6 d,显著短于在茭白和甜玉米上的发育时间。取食嫩玉米穗的大螟单雌产卵量为81.1粒,与野生型大螟的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嫩玉米穗可为大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提高了初孵幼虫的存活率,加快了其世代发育速率,可做为一种适宜的饲料用于大螟的大规模饲养。  相似文献   

8.
玉米品种京科968具有众多综合优良特性,是北方春玉米区的主栽品种。为了解京科968穗期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水平,并探明其抗螟机制,本试验选取京科968,其母本京724和父本京92,以及自330等4个玉米品种(系)作为供试玉米材料,其中自330作为感螟对照。通过实验种群生命表技术对取食4个玉米品种(系)花丝的亚洲玉米螟种群的生命表参数进行评价,并对花丝中营养物质、防御酶以及丁布类等化合物的含量进行分析。生命表结果显示,4个玉米品种(系)抗螟性大小依次为:京92京科968京724自330。与京724和感虫对照自330相比,取食京科968花丝的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延长,平均世代周期长,说明京科968的花丝具有一定抗螟效果;生化分析结果显示京科968花丝中的具有较高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多酚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而DIMBOA和DIMBOA-Glc的含量均较低,说明玉米防御酶可能在花丝抗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封面照片     
正照片示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鞘翅目:叶甲科)成虫在玉米Zea mays (禾本科)花丝上群聚取食。双斑长跗萤叶甲主要以成虫在玉米叶片、花丝及幼嫩籽粒,特别是取食咬断玉米花丝,甚至把花丝咬食光,导致玉米不能正常授粉灌浆或授粉推迟,影响结实和灌浆,咬食子粒诱发玉米穗腐病的发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本期报道了中国南方双斑长跗萤叶甲地理种群遗传结构及Wolbachia感染研究(pp. 730-742)。本照片由王振营于2012年9月摄于黑龙江291农场。  相似文献   

10.
平原农区幼龄杨树间作农作物的产量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1~2年与3~4年树龄杨树间作冬小麦和夏玉米,探讨了杨树对农作物产量及产量形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2年树龄杨树间作冬小麦其产量有所增加,与夏玉米间作使其产量降低31.3%~33.7%。3~4年树龄杨树间作冬小麦的产量降低了36.9%~42.5%,间作夏玉米的产量降低了80.8%~87.4%,且距树越近产量越低。产量形成因子分析表明,杨树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为穗数。因此保证冬小麦分蘖期的肥水管理,在群体建立的基础上保证营养器官建成期所需的各种资源,为正常的穗粒数形成及粒重的充实奠定基础。对夏玉米的影响,随着杨树的生长,表现不一样,由穗粒数逐渐转变为穗数。复合系统建立初期应保证玉米拔节期到吐丝期所需资源,确保较多的穗粒数形成,而杨树生长2~3年后必须对杨树进行合理的管理,保证穗数的建立,减小夏玉米产量的降低。针对农林复合系统的复杂性,今后应综合考虑杨树和农作物光、热、水、肥等生物学特性,对其进行合理管理,尽可能做到杨树与作物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微孢子虫对玉米螟生存率及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不同量微孢子虫孢子经口接种玉米螟幼虫,观察对螟虫的影响。当用浓度低至平均每卵180个孢子接种初龄幼虫时,生存率降低不明显,但繁殖力有明显下降:接种剂量提高到平均每卵1,800个孢子时,则生存率显著降低,半数以上螟虫不能发育至成虫期,残存成虫平均产卵量减至对照的23.3—67.7%。在处理范围内接种量愈大,产卵量愈低。幼虫四龄期接种对螟虫的影响较初龄期接种为轻。染病雌蛾产出的卵块常带病,并能经卵传染后代。螟虫由于食下孢子与经卵传染,由其繁殖而成的子,代虫数可减少至为对照健虫的0.9—1.4%。  相似文献   

12.
玉米抗镰刀菌穗腐病接种方法及抗病资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玉米抗穗腐病性鉴定中采用的牙签法与花丝通道注射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牙签法接种果穗的发病程度重于花丝通道注射法接种。牙签法接种病菌于果穗子粒与穗轴之间,有利于病原菌的发育扩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容易操作的接种方法。采用牙签法接种串珠镰刀菌,对178份玉米自交系和15份杂交种进行抗穗腐病鉴定,筛选出高抗(HR)自交系1份、抗病(R)玉米自交系34份、抗病(R)玉米杂交种12份。  相似文献   

13.
不同沼液用量对夏玉米源库代谢关键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3个不同沼液用量(15000、22500、30000 kg·hm-2)对夏玉米源库代谢关键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施氮肥相比,田间浇灌沼液不仅可提高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而且可提高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从而显著增加了玉米穗粗、穗长、穗行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在3个沼液用量中,以22500 kg·hm-2处理(拔节期、大口期、抽雄期各追施7500 kg·hm-2)对提高玉米酶活性和产量的效果最好,其产量可达14006.7 kg·hm-2,比对照增产40.7%.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MYB基因在玉米雌穗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为探讨其生物学功能提供相关线索。方法:用芯片杂交的方法检测玉米雌穗早期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的MYB基因,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原位杂交分析差异基因的组织器官表达。结果:一个MYB基因在雌穗发育到小花分化期时上调表达(芯片分析其表达差异倍数为1.8)。其表达的差异性得到了定量PCR的验证(定量PCR分析其差异表达倍数为4.3)。原位杂交分析发现该基因主要表达于小穗的生长锥顶部和小花雌雄蕊原基部位。结论:MYB基因对玉米雌穗早期发育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未受精的玉米子房培养出单倍体植株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实验用Ms和N_6两种不同培养基,对未受精的成熟的玉米子房(已抽出花丝)和未受精的未成熟的玉米子房(雄穗的花粉发育到单核靠边期)进行了离体培养,不经愈伤组织直接获得了单倍体植株,成苗率达2%。实验结果表明,未受精的玉米子房的发育时期对培养出单倍体植株比培养基的选择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分胁迫对夏玉米植株性状整齐度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大型防雨设施池栽,严格调控水量,研究夏玉米全程及阶段性土壤水分胁迫对植株性状整齐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生育全程水分胁迫,植株性状整齐度全面劣化,产量极低;苗期阶段水分胁迫导致大、小苗,壮、弱苗两极分化明显,株高整齐度显著下降,其负效应持续至生育后期,生育进程推迟,千粒重显著降低,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穗期阶段水分胁迫对穗长、穗料数整齐度影响明显,产量降幅度较大;花粒期阶段水平胁迫对千粒重及穗  相似文献   

17.
穗腐病是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威胁人畜健康.选育和利用优良的抗穗腐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穗腐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利用花丝通道注射法,在北京昌平和海南三亚2个试验点,对346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抗拟轮枝镰孢与禾谷镰孢穗腐病的鉴定与评价.综合分析2个试验点的抗性鉴定数据表明,对拟轮枝镰孢穗腐病表现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北京和唐山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田苗后放任和免除自生一年生杂草生长的相对时间与夏玉米相对产量的函数关系,并据此导出了该区夏玉米田一年生杂草的生态经济防治阈期计算模型。结果发现,该区夏玉米田一年生杂草的生态经济防治阈期约处在夏玉米苗后总生育期的(天)第11.2—50.9%之间。该区夏玉米生长季节中只要此期田间保持无草,便可望以最小的代价和费用,最大限度地使杂草弃害扬利,从而获得较高的生态经济除草效益。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自实行大面积改制以来,春茬和双季连作稻的面积逐年在扩大,生育期较长的高产良种日益普及,致使部分迟熟早、晚稻的生育后期,分别遇到第二、四代三代螟的为害,在虫情早发年份造成白穗和枯孕穗等的损失还相当严重。因此,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提高防治技术,是十分必要的。现将我们调查研究结果综述如下,供作参考。 一、螟情和苗情的配合关系 螟害发生的轻重,取决于螟情和苗情的相互配合。根据各地调查资料,大体的情况是: 卵孵化始盛期与稻体破肚露穗期的关系:据黄岩县观察,以双季稻为主的单、双季混栽区,当第二代卵开始盛孵为害时,早稻已全部齐穗,白穗率在0.2%以下;但春茬田的早稻还在盛穗末期,白穗率则高达1.4%以上。建德县的观察,在双季、单季(早、中稻)混栽区,第二代卵始孵盛期,早稻穗已抽齐,白穗率仅0.3—0.6%;但中稻尚在抽穗盛期,白穗率高达2—3%。  相似文献   

20.
玉米螟是河北省主要粮作害虫。过去在玉米心叶期应用颗粒剂防治已可基本控制为害。近年来一些地区耕作改制后玉米螟的为害又有所回升。我们1974年在永清县对耕作改制后玉米螟的发生进行了系统调查,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初步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对玉米螟发生期及生活史的系统调查,初步澄清耕作改制后,夏玉米由收麦后平播,改变为麦垄套播,玉米螟第二代卵,主要产在抽雄吐丝期,而麦茬平播夏玉米则心叶期和穗期各半。这点是近年穗期螟害加重的主要原因。 2.通过试验、示范,找出代替有机氯治螟的药剂。如1%、0.5%、0.25%1605颗粒剂效果高于或略低于5%DDT颗粒剂;白僵菌20倍加0.5%1605,或白僵菌20倍加0.1%1605颗粒剂,效果分别高于或稍低于5%DDT颗粒剂。0.1%、0.2%辛硫磷颗粒剂效果高于0.1%六六六颗粒剂。2.5%螟铃畏颗粒剂,效果与5%DDT颗粒剂相仿。 3.通过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我们认为本地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概括为:“越冬防治,处理秸秆,诱杀成虫,压低虫源;田间防治,菌药结合,安全经济,控制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