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为了测定抗精子IgA在免疫不育和抗精子避孕疫苗研制方面的生物学作用,用肠道内免疫的方法制备了一组抗乳酸脱氢酶C4(LDH-C4)的单克隆IgA抗体(moIgA)。以免疫印迹证实了它们的异质同形体。大部分moIgA(PA1-PA5)是用肠道内免疫和以派依尔氏淋巴细胞作为亲本细胞进行融合来获得的。在豚鼠血清补体存在的情况下,小鼠精子可以被moIgAPA1、PA2和PA4所制动。高浓度PA4和PA5可凝集小鼠精子。小鼠体外受精率可被3个moIgA(PA2、PA3和PA4)显著降低,但用PA1、PA2和PA5被动免疫之后,小鼠体内受精无明显变化。纯化的小鼠胆汁分泌片可同纯化的moIgA或腹水中的moIgA在体外组装起来。同分泌片结合之后,moIgA对精子的制动、凝集和体外受精无明显变化。这些研究结果提供了抗LDH-C4的moIgA和分泌性IgA对精子功能和体外受精的生物学作用的直接证据,在免疫不育的防治,避孕疫苗的研制以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方面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测定抗精子IgA在免疫不育和抗精子避孕疫苗研制方面的生物学作用,用肠道内免疫的方法制备了一组抗乳酸脱氢酶C4(LDH-C40的单克隆IgA抗体(moIgA)。以免疫印迹证实了它们的异质同形体。大部分moIgA(PA1-PA5)是用肠道内免疫和以派依尔氏淋巴细胞作为亲本细胞进行融合来获得的。在豚鼠血清补体存在的情况下,小鼠精子可以被moIgAPA1,PA2和PA4所制。高浓度PA4和PA5可凝集  相似文献   

3.
贲昆龙 《动物学研究》1991,12(1):99-109
皮肤和粘膜是哺乳类动物和人体的内外环境之间的第一道屏障或第一道防线。粘膜是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重要组成部份。在粘膜系统大约集中了70%的淋巴组织。哺乳类动物的配子成熟。运输,精卵子的结合和融合,受精卵的运输,胚泡着床等等,都是在生殖道内进行的。因此,研究生殖道的粘膜免疫系统在不育的诊断和治疗,性传染疾病的控制,避孕疫苗的研究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粘膜免疫系统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在抗体成份方面,以IgA为主,IgA的分泌量约占全身各种抗体成份的60%以上。为了刺激粘膜的体液免疫反应,局部免疫的效果最佳。参与粘膜免疫调节的细胞有T辅助细胞,T杀伤和抑制细胞,反抑制细胞,抗抑制细胞。其次在细胞免疫方面,粘膜系统有许多TCR1 T细胞,它们在粘膜免疫方面可能具有重要的功能。粘膜系统的免疫细胞的特有分布是通过细胞表面的许多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雌性生殖道的粘膜免疫系统的反应常与激素水平有关,如雌二醇的升高常伴随IgA的升高,孕酮的存在常有抑制IgA产生的作用。此外,在妊娠子宫内发现有许多特殊的抑制细胞和其他许多抑制因子。在某些不孕患者的精浆内可测定到抗精子的IgA和IgG。精浆内存在许多免疫细胞抑制因子和许多免疫细胞。不育患者的免疫细胞的数量增高。雌性生殖道内IgA型抗精子抗体的存在与不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单克隆IgA研究抗精子局部免疫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课题。通过控制粘膜免疫系统来调节生育力。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可以治疗某些免疫性不育。对于免疫避孕来说,口服避孕疫苗的研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动物实验表明,口服疫苗可以刺激局部IgA和IgG的产生。基因工程细菌也许是最简便有效的抗精子避孕疫苗的载体。其它一些口服疫苗的投药系统也正在研制之中。口服疫苗同时也是某些性传播疾病(如艾滋病、乙肝等)的重要预防手段。  相似文献   

4.
研究消化道免疫后获得的抗人精子单抗(特别是IgA单抗)的靶抗原分子性质,有助于了解哪一些抗原可以通过消化道免疫,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分泌性兔疫反应。这对于抗精子避孕疫苗研制中精子有效抗原和免疫避孕投药途径的选择,阐明精子局部免疫的发生机制和弄清免疫性不育病人的病因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消化道免疫获得的33个抗精子IgA单抗,12个IgG和35个IgM单抗靶抗原的生化性质及末端单糖做了鉴定。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IgA,IgM和IgG类单抗靶抗原的分子量范围分别为10—89,11—75和12—94 KDa。有12个单抗的靶抗原为非蛋白类的糖复合物,一个IgA单抗(A 22)的靶抗原为不含糖的蛋白。凝集素封闭和糖苷酶消化试验的结果显示,98.7%单抗的靶抗原分子末端含一种或几种糖。五种凝集素对IgA类单抗靶抗原的封闭效应均较强,表明IgA类单抗靶抗原的抗原决定簇含有岩藻糖,乙酰氨基葡萄糖,乙酰氨基半乳精,半乳糖和甘露糖等末端单糖者较多。IgG类单抗靶抗原的抗原决定簇则含有带岩藻糖,乙酰氨基半乳糖和α-甘露糖等末端单糖者较多。内切-β-半乳糖苷酶消化试验的结果表明,54.4%IgA类单抗的靶抗原为依赖半乳糖苷连接的糖肽化合物。这些结果表明,经消化道免疫能产生IgA及其它类别抗体的绝大多数人精子抗原为含多种类型末端单糖的膜表面分子。  相似文献   

5.
免疫不育疫苗主要以哺乳动物的精子或卵子蛋白以及在受精和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激素为靶抗原。以激素为抗原的不育疫苗产生的不育效果多为不可逆的,且对机体损伤较大。以精子表面抗原制备的疫苗能够诱导产生精子抗体和不育效果,目前已成为避孕研究的一个热点。哺乳动物卵透明带(zona pellucida,ZP)是覆盖于卵母细胞及着床前受精卵外的一层基质,其在调节精卵特异性结合、诱导获能精子发生顶体反应和阻止多精受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ZP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且免疫原性强,是免疫不育疫苗理想的靶抗原,抗ZP抗体可阻断精卵结合,故可被用作人类避孕和免疫不育控制有害动物种群数量的靶抗原,但人用ZP疫苗免疫机体后造成的卵巢功能损伤和免疫抑制等问题尚有待明确。  相似文献   

6.
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是精子能量代谢的一个关键酶,具有很强的组织特异性和免疫原性.在本研究中,将人和小鼠(Mus musculus)的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编码序列分别与真核表达载体pVAX1连接,构建了两个DNA疫苗:pVAX1-hLDHC和pVAX1-mLDHC.将这两个DNA疫苗通过黏膜表面滴注的方式分别免疫雌雄两性BALB/c小鼠,在实验小鼠的血清和雌性实验小鼠的阴道分泌液中均检测到特异性抗体的存在,滴度随免疫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交配实验中,实验组出生子代的数量明显减少,有的小鼠甚至未生育,与未免疫组和pVAX1空质粒免疫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精子凝集实验表明,实验小鼠血清和雌性实验小鼠阴道分泌液均可引起正常雄性小鼠的精子悬液发生凝集反应.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小鼠血清和雌性实验小鼠阴道分泌液中的抗体与位于正常精子胞质、顶体外膜及顶体囊中的乳酸脱氢酶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本研究初步显示了人用避孕DNA疫苗免疫效果,为以后可能进行的临床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小鼠抗精子单克隆抗体 6B1 0 ,为IgG型免疫球蛋白 .通过 (NH4) 2 SO4盐析并结合蛋白A SepharoseCL 4B亲和层析法纯化单克隆抗体6B1 0 ,用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抗体纯度 .采用金霉素荧光染色法 (CTC)检测精子顶体反应 ,发现单克隆抗体 6B1 0可以显著地抑制孕酮诱导的精子顶体反应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胶体金免疫电镜观察发现单克隆抗体 6B1 0的相应抗原定位于精子顶体质膜上 .用 1 %TritonX -1 0 0抽提精子全蛋白 ,采用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免疫印迹实验 (Westernblot)发现单克隆抗体 6B1 0所识别的抗原为 5 0ku的蛋白 ,此蛋白为精子顶体反应发生过程中的关键蛋白之一 ,可能成为免疫灭鼠与免疫避孕的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携带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第四结构域(PA4)基因的重组Semliki森林病毒(SFV)复制子病毒颗粒,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研究。方法:将编码炭疽PA4的SFV复制子DNA载体pSCAR-SPA4,与辅助SFV DNA载体pSHCAR共转染BHK21细胞,制备表达PA4的重组复制子病毒颗粒;用重组复制子病毒颗粒疫苗免疫小鼠,并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IFN-γ和IL-4。结果:免疫小鼠血清中检测到较高的抗体水平,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经特异性抗原刺激后产生了明显的T细胞增殖反应并分泌产生了IFN-γ和IL-4。结论:重组PA4复制子病毒颗粒疫苗免疫小鼠后能够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制备的重组PA4复制子病毒颗粒极有潜力作为人用炭疽候选疫苗,为进一步研究新型炭疽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避孕疫苗方面的研究情况。重点介绍了抗卵透明带(ZP)避孕疫苗、抗精子抗原避孕疫苗和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避孕疫苗研究的现状以及近年来取得的进展,对这三种避孕疫苗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阐述了作者对免疫途径避孕的观点,展望了避孕疫苗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用免疫不育疫苗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成为动物种群数量控制的一个有效措施,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口服饵料发送系统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口服疫苗容易产生耐受,且生物利用度低,利用多聚物包裹口服疫苗是一种打破口服耐受.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新途径。本文以纳米乳剂作为草原兔尾鼠卵透明带3(Lugurus zone pellucida 3,LZP3)DNA疫苗的发送载体,探讨通过口服途径增强小鼠的免疫效果和抗生育率。用纳米乳剂包裹lzp3 DNA疫苗后,采用强阴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纳米乳剂的包封率.将制备好的质粒纳米乳剂lzp3 DNA疫苗通过口服饵料免疫小鼠,检测到免疫后小鼠的体内产生了特异性的抗LZP3的IgG和IgA。对免疫后小鼠进行抗生育实验,分析生育后免疫小鼠的卵巢病理切片。研究结果表明,用质粒纳米乳剂如p3DNA疫苗通过口服途径免疫.在小鼠的血清和粘液中检测到了特异性的抗LZP3的IgG和IgA,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抗生育作用.表明纳米乳剂作为口服不育疫苗的发送载体是可行的,为草原兔尾鼠鼠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非复制型痘苗病毒表达载体 pNEOCK11β75IL5和重组病毒RVJ12 3,通过两步重组构建了能同时表达IL 5和乙型肝炎病毒HBsAg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RVJ12 3Δ11β75IL5。Southern blot证实 ,痘苗病毒C K片段间基因缺失的同时伴有IL 5基因的插入。鼻腔吸入分别免疫Balb/c小鼠和新西兰白兔 ,ELISPOT实验证实 ,免疫后两周小鼠肺淋巴细胞的抗HBsAgIgA抗体分泌细胞 (ASC)数比对照组 (RVJ12 3Δ11β75 )增加约 2倍 ,而同时小鼠肺淋巴细胞的抗HBsAgIgG抗体分泌细胞 (ASC)数与对照组无差别。可在小鼠血液、肺浸出液以及新西兰白兔血液、肺浸出液、其它分泌液样品中检测到抗乙型肝炎病毒HBsAg的特异性的IgA、IgG抗体 ,与对照组相比 ,IgA抗体阳转率及抗体滴度提高 ,而IgG则无差异。本实验说明 :IL 5可在体内选择性地增强机体的粘膜IgA反应。提示非复制载体疫苗中 ,表达的该细胞因子可有效的增强疫苗的粘膜免疫反应 ,为粘膜疫苗的发展策略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采用轮状病毒灭活疫苗进行初始免疫,减毒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的序贯免疫方案的体液免疫应答效果。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口服疫苗组、序贯疫苗组、口服对照组及序贯对照组),按相应方案免疫后,ELISA检测血清轮状病毒特异性IgG和IgA、肠道轮状病毒特异性IgA;微量中和实验检测血清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同时采用ELISA分析口服活疫苗后病毒排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序贯疫苗组小鼠产生的轮状病毒特异性血清IgG、IgA、中和抗体及肠道IgA水平显著升高。与口服疫苗组相比,序贯疫苗组的免疫方案诱发的轮状病毒特异性血清IgG、IgA、中和抗体水平显著升高,肠道IgA水平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同时,与口服疫苗组相比,序贯疫苗组中轮状病毒灭活疫苗进行的初始免疫未影响第一次口服活疫苗后病毒的排出量和排出时间,但序贯疫苗组第二次口服活疫苗后病毒的排出量迅速减少,排毒时间快速缩短,与口服疫苗组第三次服苗后病毒的排出量和排出时间相似。结论: 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序贯免疫可有效诱发小鼠全身和黏膜局部的体液免疫应答,该方案将有可能成为轮状病毒疫苗临床应用的候选方案。  相似文献   

13.
郭斐  张颖妹等 《病毒学报》2001,17(3):225-230
利用非复制痘苗病毒表达载体pNEOCKβ751IL5和重组病毒RVJ123,通过两步重组构建了能同时表达IL-5和乙型肝炎病毒HBsAg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RVJ123△11β75IL5。Southern-blot证实,痘苗病毒C-K片段间基因缺失的同时伴有IL-5基因的插入,鼻腔吸入分别免疫Balb/c小鼠和新西兰白兔。ELISPOT实验证实,免疫后两周小鼠肺淋巴细胞的抗HBsAgIgA抗分分泌细胞(ASC)数比对照组(RVJ123△11β75)增加约2倍,而同时小鼠肺淋巴细胞的抗HBsAgIgG抗体分泌细胞(ASC)数与对照组无差别。可在小鼠血液、肺浸出液以及新西兰白兔血液、肺浸出液、其它分泌液样品中检测到抗乙型肝炎病毒HBsAg的特异性的IgA,IgG抗体,与对照组相比,IgA抗体阳性转率及抗体滴度提高,而IgG则无差异。本实验说明:IL-5可在体内选择性地增强机体的粘膜IgA反应。提示非复制载体疫苗中,表达的该细胞因子有效的增强疫苗的的粘膜免疫反应,为粘膜疫苗的发展策略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Balb/c、C57和昆明鼠的消化道不同部位以人精子抗原免疫后,取其脾、肠系膜淋巴结、Peyer氏淋巴小结及子宫或附睾中的淋巴细胞进行培养。以ELISA法测定了这些部位的淋巴细胞所分泌的以及免疫小鼠肠道冲洗液和血清中的抗精子抗体。结果提示,Balb/c和昆明鼠抗精子免疫反应较强,而且雌性强于雄性。免疫部位以小肠及Peyer氏淋巴小结内注射的免疫效果较好,不仅可引起消化道局部免疫反应,而且子宫、附睾等生殖道组织也有淋巴细胞分泌抗精子抗体。  相似文献   

15.
制备轮状病毒四价灭活疫苗,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抗体应答情况。实验采用轮状病毒原液经凝胶过滤层析纯化,灭活后配制四价疫苗,肌肉注射免疫小鼠,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IgA、IgG。将单价G1、G2、G3、G4型灭活病毒原液及四价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后,均可刺激产生针对RV的高水平的特异性IgG抗体,但IgA应答较弱。表明四价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在小鼠中具备很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分子佐剂C3d3增强hCGβ蛋白避孕疫苗体液免疫效力的能力。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phCMV1为载体分别构建分泌型、带有6个组氨酸纯化标签的真核表达质粒phCMV1-6His-hCGβ-C3d3和phCMV1-6His-hCGβ,在CHO 细胞中获得重组蛋白的稳定、高效表达,并用镍柱和凝胶过滤层析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分别用hCGβ-C3d3融合蛋白、hCGβ+弗氏佐剂和单用hCGβ免疫生育期雌性BALB/c 小鼠,共免疫两次,间隔4周。ELISA 测定血清中抗hCGβ抗体滴度,并对各组小鼠产生的抗血清中和hCG 生物学活性的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CGβ单独免疫组在加强免疫后才见抗体生成,其抗体滴度比hCGβ-C3d3融合蛋白免疫组低1995倍,C3d3的佐剂能力是弗氏佐剂的10倍(初次免疫)-32倍(再次免疫),并且hCGβ-C3d3融合蛋白免疫小鼠产生的抗血清具有很强的中和hCG 生物学活性的作用。实验证明通过分子佐剂C3d3可以大幅提高机体对hCGβ的体液免疫应答能力。  相似文献   

17.
粘膜免疫戊型肝炎试验性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核表达的戊型肝炎病毒结构区基因(HEV ORF2)编码蛋白,与新型人用疫苗佐剂类MF59配制成试验性疫苗,通过粘膜免疫途径免疫实验小鼠,研究其产生粘膜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滴鼻和灌胃两种粘膜免疫途径免疫BALB/c小鼠,均能诱导小鼠产生针对HEV ORF2试验性疫苗的血清IgG和IgA,血清IgG的抗体滴度为1:800~1:1600,血清IgA抗体滴度为1:100~1:200。对免疫小鼠血清中IgG的动态观察表明,血清抗体可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以上。比较类MF159佐剂和传统铝盐佐剂经注射免疫所诱导产生的血清IgG抗体滴度,发现类MF59佐剂可有效增强HEV0RF2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4倍左右。类MF159佐剂可诱导粘膜免疫反应,在肠道粘膜部位产生SIgA,滴度为1:100。这些结果为新型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观察分子佐剂C3d3增强hCGβ蛋白避孕疫苗体液免疫效力的能力。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phCMV1为载体分别构建分泌型、带有6个组氨酸纯化标签的真核表达质粒phCMV1-6His-hCGβ-C3d3和phCMV1-6His-hCGβ,在CHO细胞中获得重组蛋白的稳定、高效表达,并用镍柱和凝胶过滤层析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分别用hCGβ-C3d3融合蛋白、hCGβ 弗氏佐剂和单用hCGβ免疫生育期雌性BALB/c小鼠,共免疫两次,间隔4周。ELISA测定血清中抗hCGβ抗体滴度,并对各组小鼠产生的抗血清中和hCG生物学活性的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CGβ单独免疫组在加强免疫后才见抗体生成,其抗体滴度比hCGβ-C3d3融合蛋白免疫组低1995倍,C3d3的佐剂能力是弗氏佐剂的10倍(初次免疫)-32倍(再次免疫),并且hCGβ-C3d3融合蛋白免疫小鼠产生的抗血清具有很强的中和hCG生物学活性的作用。实验证明通过分子佐剂C3d3可以大幅提高机体对hCGβ的体液免疫应答能力。  相似文献   

19.
探讨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Ct)pORF5质粒蛋白核酸疫苗免疫保护效果, 及分析其可能的免疫保护机制, 以确定pORF5在Ct疫苗研制中的应用价值. 构建pORF5核酸疫苗, 建立Ct感染小鼠模型, 并在该模型中评价pORF5核酸疫苗抗Ct感染效果. 运用细胞培养法检测Ct清除率及定植量的改变, ELISA法分析脾淋巴细胞IFN-γ和IL-4产生水平及小鼠血清及生殖道局部抗体产生情况; HE染色法分析输卵管病理组织变化; MTT法分析脾淋巴细胞增殖. 结果经鼻黏膜3次免疫后, pORF5核酸疫苗组在Ct感染后第24天其清除率为100%, 显著高于pcDNA3.1, PBS对照组(P<0.01), 定植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仅在pORF5核酸疫苗组小鼠血清及生殖道中检测到了特异性抗体, 产生的抗体亚类分别以IgG2a, IgA为主; 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IFN-γ及刺激指数均明显高于pcDNA3.1, PBS对照组(P<0.01), 但产生 IL-4的水平均较低. pORF5核酸疫苗组小鼠输卵管解剖结构基本正常, 而pcDNA3.1, PBS组小鼠输卵管壶腹部、峡部肿胀, 管壁血管扩张充血, 单侧或双侧发生不同程度扭曲变形积水. 这些资料显示pORF5核酸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明显的抗Ct保护效应, 其可能的免疫保护机制包括诱导Th1型为主的细胞免疫应答及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提示pORF5核酸疫苗具有潜在的疫苗研究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类型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免疫小鼠后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3组(分别纯化Pa组、共纯化Pa组、PBS组),分别用稀释后的两种不同工艺生产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及PBS皮下接种,接种量0.5 m L/只,于第4周加强免疫,剂量与初免相同。于免疫后第1周、第4周和第5周取血,分离血清用于检测小鼠抗百日咳抗体Ig G水平(抗-PT和抗-FHA);同时于加强免疫后第7天,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经刺激后,取其培养上清,用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法(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法)测定脾淋巴细胞经体外刺激后所产生的Th1、Th2和Th17型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对两种类型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组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在免后第4周,分别纯化Pa组和共纯化Pa组的抗-PT和抗-FHA Ig 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免后第5周,分别纯化Pa组的抗-PT和抗-FHA Ig G水平均高于共纯化P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T刺激后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分别纯化Pa组的IL-4含量高于共纯化P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纯化Pa组和共纯化Pa组的其他细胞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类型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免疫小鼠后均能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