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单脏科三新种一新属的叙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 Eysenhardt在1829年描述了Distomum pachysomum。Looss 1902年为它创立新属单脏属Haplosplanchnus Looss,1902。本类吸虫具有异常发达的腹吸盘,使它前部显出突出或分叉的状态。同时内部只具有一个肠管,一个睾丸和一边卵黄腺。这类吸虫是以赋有特异的体形而见称的。Poche在1925年为本属建立了单脏科(Haplosplanchnidae Poche,1925)。  相似文献   

2.
内蒙东部有一些旗县是牛羊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Janson,1889)Looss,1907]流行区。为了要了解科右前旗本吸虫病流行情况,我们于1980—1982年中二个夏天在那里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此外,还应用南方的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Giard et Billet,1892)Looss,1907]幼虫期在内蒙进行昆虫宿主及牛、绵羊、家兔、豚鼠等实验动物的感染试验。现将调查及试验结果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3.
1973年5月作者到北京市郊黄塔公社张家铺大队采集标本,在一只白眉鶲的右眼瞬膜内发现一条吸虫。经鉴定认为是属于嗜眼吸虫科(Family Philophthalmidae Travassos,1918)的嗜眼亚科(Subfamily Philophthalminae Looss,1899)。但本虫的形态与本亚科已知四属有许多不同之点,所以拟另立一新属。其学名拟命名为北京眉鹟吸虫(Ficedulariabeijingensis gen.et sp.nov.)新属及新种。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双腔科某些吸虫是对牛、羊、猪、骆驼等家畜危害严重的一类寄生虫,例如寄生在胰脏的各种阔盘吸虫(Eurytrema Looss,1907)及寄生在肝脏的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lanceatum Stiles et Hassall,1896)。前者分布全国各地,许多牛、羊群因此寄生虫病而大批死亡;后者主要分布在我国从东北到西北的各牧区中,在羊肝脏中寄生的虫体数量是以千、万来计算,严重地影响畜牧业生产。阔盘吸虫像矛形双腔吸虫一样,不仅是牲畜的重要寄生虫病的病原,而且也都能感染人体致病(图版Ⅰ图1),国内外病例常见不鲜(张月  相似文献   

5.
寄生于北京地区的驴的圆形线虫报告.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北京地区的驴体内初步记录、描述了11种圆形线虫。它们是S.equinus Muller,1780,A.edentatus(Looss,1900),D.vulgaris(Looss,1900),Triodontophorus serratus(Looss,1900),T.brevicauda Boulenger,1916,hsiungiWK'ung,1958,Trichonematetracanthum(Mehlis,1831,of Looss,1900),Cylicocyclus auriculatum (Looss,1900) ,C.nassatum var.parvum Yorke et Macfie,1918,Cylicocyclus sp.,Poteriostomumimparidentatum Quiel,1919.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整理1975年以来所采集的鄱阳湖鱼类的寄生吸虫时,除独睾科(MonorchiidaeOdhner,1911)已记述三新种外,尚有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二种、发状科(Gorgoderidae Looss,1901)和血居科(Sanguinicolidae Graff,1907)各一种,系文献未曾记载过。虫体描述系根据活体标本及盐酸卡红整体染色制片标本观察、测量(单位:毫米)。模式标本存江西省寄生虫病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山羊扁体吸虫Platynosomum capranum sp.nov.寄生在昆明的山羊肝脏内。这一新种吸虫为第四种寄生在哺乳类体内的扁体吸虫,也是扁体吸虫属在我国的初次记录。 虫体形小,体长平均3.538毫米,阔平均1.088毫米。表皮光滑。精巢形大,排列於腹吸盘後半部之後,阴茎囊延长,囊内藏有贮精囊之外,前端还有一个锥形的阴茎,长0.126—0.158毫米,常伸出於生殖孔之外。生殖孔位於肠叉之後。卵巢位於左精巢之後。具受精囊与卵壳腺。卵黄腺的长度约为体长的1/5。 本新种的形体与P.semifuscum Looss,1907相似。由於它寄生於哺乳类山羊的肝脏里,体形较小、精巢边缘平滑无叶,阴茎明显;这些特徵显与P.semifuscumLooss相区别,因此认它为扁体吸虫属中的一个新种。 文中把斯克里亚平氏所确定的11个独立种与本新种一起,作了一个检索表;但是几个未能确定的待考种与在有袋类体内发现的一个未定名的种,并未包括在表内。  相似文献   

8.
拱头科(Pronocephalidae)吸虫主要寄生于爬行动物的龟类,在鱼类和鸟类中比较罕见。国内已发现的属有:郎所(1956)报道的星睾属(Astrorchis Poche,1925)和唐仲璋等(1977)报告的环头属(Cricocephalus Looss,1899)及裂睾属(Diaschistorchis Johnston,1913),共五种。 1938年6月解剖31只龟(Chinemys sp.),从12只龟中检得本种标本69个,感染强度1—17个,标本方位以虫体腹面朝下为准,量度以毫米为单位。  相似文献   

9.
小椎实螺生态习性观察与传病、防病作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椎实螺(Lymnaea Ollula)为两栖性淡水螺,食藻类、草、叶等腐植质。是牛、羊的重要寄生虫——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此病流行于世界各地,造成养牛、羊业的重大损失。为防治这一疾病,我们选择闽南一肝片吸虫严重流行区(20个生产队,一个国营农场)调查。当地耕牛肝片吸虫感染率74.1%,水田1885亩,农地1824亩,还有部分丘陵地,土壤多为溪泥冲积的壤土,水利条件好,种植水稻、甘蔗、甘薯、大麦、  相似文献   

10.
2012年采用船基截线法在珠江口西部河口进行了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调查,并同步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要素进行了现场采样测定,以分析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中华白海豚目击率与海况、水深、底层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游泳生物密度、捕食种密度和离岸距离等的关系。GAM模型对中华白海豚目击率分布的总偏差解释率为64.7%,游泳生物密度、水深、捕食种密度、离岸距离、底层水温等对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选择有较大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白海豚的活动与捕食种密度密切相关,但当捕食种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海豚目击率的影响减弱,推测可能与食物较多时海豚逗留捕食时间减少有关;中华白海豚较为喜欢的水深在10m左右,这一模拟结果与以前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中华白海豚对底层水温似乎有一定的选择性,当底层水温大于19.5℃时目击率明显下降,推测底层水温可能影响了捕食种鱼类的分布,进而影响海豚的活动;离岸距离3km范围内是中华白海豚较为喜欢的水域,因此对这一水域范围应给予重点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家禽嗜眼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嗜眼属(Philophthalmus Looss,1899)吸虫主要寄生在鸟类的结膜囊(conjunctival sac)瞬膜(nictitating membrane)中,由于虫体机械刺激及分泌物毒素的影响,患禽眼黏膜充血、组织液渗出、角膜与瞬膜晦暗充血,有的化脓溃疡,眼睑肿大或紧闭。鸟类尤其幼雏因此眼疾而不能寻食、消瘦,有的两腿瘫痪,严重的致死。除鸟类外,兔子、小白鼠及小型哺乳动物亦可受感染(Alicata and Ching,1960;Cheng and Thakur,1967)。在南斯拉夫及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3年12月—2014年9月珠江口水域20个站位的10类海水水质因子数据(p H、深度、表层水温、盐度、溶解氧、叶绿素a、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活性硅酸盐),结合珠江口水域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密度分布,首次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密度分布与海水水质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运行良好,GAM对中华白海豚密度分布的总偏差解释率达86.3%。影响中华白海豚密度分布的主要水质因子为深度、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以及盐度。中华白海豚主要栖息于水深15 m以内,盐度10‰~30‰之间的水域。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与其密度分布的相关性提示环境污染因子对其密度分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部湾是中华白海豚和江豚的重要分布区,但是对该水域两物种的分布格局及时空变化的研究却比较少,也不清楚这两个物种分布区是否有重叠。2003 ~ 2004 年与2011 ~2012 年期间,我们在北部湾沙田水域进行了船只调查,总计航程4 876.8 km,收集了两个物种空间分布的数据。结果表明,2003 ~ 2004 年仅发现中华白海豚,2011 ~2012 年则同时发现了中华白海豚和江豚。与2003 ~ 2004 年4 ~ 5 月相比,中华白海豚在2011 年4 ~ 5 月份的遇见率明显增加(0.152 vs 0. 028 头次/km)。中华白海豚的MCP、95% FK 家域和50% FK 核心域面积分别为162. 6 km2 、271. 35 km2 和56.78 km2 ,2011 ~ 2012 年50% FK 核心家域有所扩大且东移。江豚的MCP、95% FK家域和50% FK 核心域面积分别为97.21 km2 、318.72 km2 和38.18 km2 。江豚主要分布于中华白海豚的外围远岸水域,同时两个物种的分布区有小部分重叠。基于多种因素的分析,我们推测,江豚可能存在季节性迁移以及中华白海豚对河口区有明显的偏好,可能是造成它们分布格局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海产鱼类双尾吸虫亚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尾科吸虫的分类,意见分歧,按斯克里亚平与古斯强斯卡娅(Skrjabin and Guschanskaja,1954)的意见,把半尾科(Hemiuridae)提升为总科;亚科提升为科,其中双尾亚科提升为双尾科(Dinuridae Skrjabin and Guschanskaja,1954),下分为3个亚科与11个属。山口左仲(Yamaguti,1958)在半尾科下分出19个亚科,在双尾亚科(Dinurinae)下分出9个属;又于1971年重新调整,从外膜属(Ectenurus Looss,1907)分出细尾属(Erilepterus Woolcock,1935),取消大盘属(Magnacetabulum Yamaguti,1934),并人外膜属。增添拟鞘茎属(Elytrophalloides Szidat,1955)与侧双尾属(Paradinurus P(?)rez vigueras,1958)恢  相似文献   

15.
一头中华白海豚的病理解剖及死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华白海豚 (Sousachinesis)是生活于河口内湾的小型鲸类 ,我国香港、珠江口和厦门海域是其主要栖息地。根据黄宗国等调查 ,厦门海域约有60头中华白海豚[1] 。该海域 2 0 0 0年被定为海洋珍稀物种国家级保护区 ,其中中华白海豚是主要保护对象。 2 0 0 2年 2月 2日上午 ,在厦门海沧温厝村滩头上发现一具中华白海豚尸体 ,当时是退潮 ,水温14°C ,尸体放入冷库冰冻。 2 0 0 2年 2月 2 1日 ,对尸体进行了详细的解剖 ,随后在实验室进行了年龄鉴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现报道如下。1 病理解剖结果1 1 外部检查测量身体浑圆饱满 ,体长 1 92m ,体重…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雌雄中华白海豚外部特征、颅骨和肢带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头(9雄,5雌)珠江口水域成年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外部形态、颅骨和肢带骨的69个变量为研究对象,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雌雄个体在形态学方面的差异,为比较不同水域中华白海豚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区域性形态学分析,了解中华白海豚形态学的地理差异奠定基础。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外部形态指标中,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在外部形态上雌雄没有显著差异,两性在颅骨和肢带骨中各有一组变量存在差异,大部分指标雌性大于雄性。本研究为今后建立以骨骼为基础的性别辨别函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华白海豚(Sousachinensi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物种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科学和文化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华白海豚的研究逐渐兴起;近年来,随着3S技术、生态模型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的发展应用,在中华白海豚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外学者利用截线抽样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研究了全球范围内已知的中华白海豚种群的分布、数量等生态信息;在物种保护的背景下,开展了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选择偏好、栖息地质量评价及潜在栖息地的预测研究;探究了中华白海豚的觅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规律和其他行为的生态意义;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初步揭示了中华白海豚的遗传分化规律,以及该物种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的脆弱性;涉海工程、水下噪声、水体污染、渔业活动等人类活动仍是目前中华白海豚面临的主要威胁。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该物种的生态学研究与保护提出了以下展望:(1)建立国家层面的动态基线数据库,以更好地追踪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动态及栖息地环境变化;(2)构建栖息地识别及保护...  相似文献   

18.
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是一个受威胁的种群。以往有关该种群的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厦门以及邻近的南部漳州海域。为了获得厦门岛东部海域(包括晋江围头湾、小嶝岛以及大嶝岛部分水域)白海豚的分布和数量等信息,本文于2013年6—8月对该水域进行了船基样线法调查和照相识别研究。调查期间共目击到白海豚26群,照相识别白海豚个体27头。所有照相识别的白海豚个体均与厦门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数据库中的个体匹配,表明厦门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区至少向东延伸至围头湾。本文白海豚遇见率为5.8群/100km和24.8头/100km,均要高于以往在厦门水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嶝岛—围头湾水域是厦门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值得优先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侧孔吸虫属二新种(吸虫:隐孔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我们在天津北塘一只白腰杓鹬的小肠内获得13条吸虫。1981年,在北大港一只银鸥的肠内获得吸虫7条,经鉴定为侧孔吸虫属二新种(Trematoda:Troglotrematidae)。文中量度以毫米为单位。 1.杓鹬侧孔吸虫Paragono numenii sp.nov.(图1)  相似文献   

20.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中华白海豚气管和肺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中华白海豚的气管和肺的组织结构表现出了对海洋生活的适应,包括气道加强、丰富的弹性纤维组织、括约肌系统及肺泡隔两侧的双毛细血管床等,探讨了中华白海豚肺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机制,同时与鲸目其他物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