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四种卷柏科植物孢子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睫毛卷柏(Selaginella ciliaris(Retz.)Spring)、甘肃卷柏(S.kansuensis Ching)、墨脱卷柏(S.mutensis Ching)、毛枝卷柏(S.trichoclada Alston)等4种中国产卷柏科(Selaginellaceae)植物的大、小孢子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4种卷柏的大、小孢子在表面纹饰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在每一种内,孢子形态是基本稳定的.因此,孢子形态特征可以作为区分种的重要依据.4种卷柏的大、小孢子的孢壁多为混合纹饰类型,且近极面纹饰比远极面的细密.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生境对卷柏属(Selaginella)植物微观形态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海南七仙岭采集的7种卷柏属植物的侧叶、中叶、孢子叶的叶表皮形态以及小孢子形态进行全面观察分析,并计算气孔器大小、气孔密度、孢子大小等,比较分析其微观形态的区别及微形态与生境间的关系,为卷柏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同种卷柏属植物的侧叶、中叶与孢子叶在叶表皮形态上具明显差异,尤其是孢子叶上的气孔与营养叶相对较小且稀疏,与孢子叶的繁殖功能相符合。(2)不同种卷柏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也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叶缘刺、气孔和瘤状突起上,表明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卷柏属植物种间区分的依据。(3)卷柏属植物的小孢子形态稳定,纹饰多样;部分种间的小孢子形态相似,但可通过纹饰类型、裂缝的曲直进行区分。(4)琼海卷柏的小孢子具有独特的网状纹饰,暗示其具有独特的演化途径。(5)卷柏属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特征、瘤状突起特征,小孢子的颜色、纹饰,与海拔、生境的湿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西藏产4种卷柏科(Selaginellaceae)植物波密卷柏(Selaginella bomiensis Ching et S.K.Wu)、宽叶卷柏(S. megaphylla Baker)、墨脱卷柏(S. mutensis Ching)和钱形卷柏(S. nummularifolia Ching)的大、小孢子形态。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这4种卷柏科植物的孢子具有复杂的外部纹饰特征,且种间有很大的差异,可作为种间鉴别的重要分类依据。4种卷柏的孢子形态均为首次报道,为卷柏科系统演化及形态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西藏产四种卷柏科植物的孢子形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西藏产4种卷柏科(Selaginellaceae)植物波密卷柏(Selaginella bomiensis Ching et S.K.Wu)、宽叶卷柏(S.megaphylla Baker)、墨脱卷柏(S.mutensis Ching)和钱形卷柏(S.nummularifolia Ching)的大、小孢子形态.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这4种卷柏科植物的孢子具有复杂的外部纹饰特征,且种间有很大的差异,可作为种间鉴别的重要分类依据.4种卷柏的孢子形态均为首次报道,为卷柏科系统演化及形态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云南产8种卷柏科植物的孢子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观察了云南产8种卷柏科(Selaginellaceae)植物:钝叶卷柏Selaginella amblyphylla Alston;双沟卷柏S.bisulcata Spring;勃固卷柏S.kwrzii Baker;疏穗卷柏S.laxistrobilis K.H.Shing;微齿钝叶卷柏S.ormata(Hook.et Grev.)Spring;耳叶卷柏S.pseudopaleifera Hand.-Mazz;高雄卷柏S.repanda(Desv.ex Poir)Spring;泰国卷柏S.siamensis Hieron.的大、小孢子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卷柏科植物大、小孢子为辐射对称、三裂缝,其表面纹饰复杂,8种卷柏植物的大、小孢子在孢壁纹饰上存在着较明显差异。为卷柏科形态学和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睫毛卷柏(Selaginella ciliaris (Retz.) Spring)、甘肃卷柏(S.kansuensis Ching)、墨脱卷柏(S.mutensis Ching)、毛枝卷柏(S.trichoclada Alston)等4种中国产卷柏科(Selaginellaceae)植物的大、小孢子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4种卷柏的大、小孢子在表面纹饰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在每一种内,孢子形态是基本稳定的。因此,孢子形态特征可以作为区分种的重要依据。4种卷柏的大、小孢子的孢壁多为混合纹饰类型,且近极面纹饰比远极面的细密。  相似文献   

7.
张梦华  张宪春 《生物多样性》2021,29(12):1607-66
卷柏属(Selaginella)是石松类植物中最大的属, 也是分类难度较大的类群之一。该属的物种划分主要基于形态特征, 但许多近缘种在形态上很难区分。近年来, 已有大量分子证据被用于各植物类群的分类学研究, 但目前未发现一套适合卷柏属物种鉴定的分子标记。薄叶卷柏复合群(S. delicatula group)是卷柏属下鉴定较为困难的类群, 包括了薄叶卷柏(S. delicatula)、黑顶卷柏(S. picta)和瓦氏卷柏(S. wallichii) 3个物种,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了探讨薄叶卷柏复合群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和评估不同分子标记在卷柏属分类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对该复合群物种进行广泛取样, 共收集到73个个体, 并选取3个叶绿体基因(rbcL, psbAatpI)和2个核基因(26S nrDNA和pgiC)片段进行系统树的构建及叶绿体单倍型分析。研究发现, 基于叶绿体和核基因构建的系统发生关系存在冲突: 叶绿体基因树上薄叶卷柏个体分为两个分支(A和B), 薄叶卷柏B分支与薄叶卷柏A-S. picta分支呈姐妹关系, 并且rbcL单倍型分析结果也表明薄叶卷柏A和B两个分支存在明显分化; 而核基因结果则支持该复合群3个物种各自的单系性, 其中, S. delicatula分支与S. picta分支为姐妹群, S. wallichiiS. delicatula-S. picta分支为姐妹关系。在对复合群分布区大量标本的观察以及野外群体调查的基础上, 评估了植株茎和枝的分枝方式、孢子叶、营养叶(侧叶、中叶和腋叶)和孢子表面纹饰等形态性状的分类学价值。结果表明, 薄叶卷柏A和B分支的样本仅在植株分枝方式和大孢子表面纹饰上存在差异, 但无法依靠小孢子表面纹饰、孢子叶穗和营养叶形态等特征进行区分。基于现有证据, 薄叶卷柏复合群至少可划分为薄叶卷柏、黑顶卷柏和瓦氏卷柏3种, 但彻底澄清该复合群的物种划分还需要获取模式标本产地的材料和细胞学证据。最后, 建议在未来卷柏属的分类学研究集中于该属分类复杂的复合群, 结合使用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同时使用核基因和叶绿体分子标记)及地理分布等整合证据来进行物种划分。  相似文献   

8.
该文描述了在越南发现的卷柏科一新种——越南卷柏(Selaginella pseudotamariscina X. C. Zhang & C. W. Chen)。经过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并与近缘种形态比较,认为该新种是卷柏属(Selaginella)同穗亚属(subg. Stachygynandrum)的一个物种,与S. digitata-S. imbricata分支为姐妹群关系。该新种与卷柏(S. tamariscina)和垫状卷柏(S. pulvinata)的形态近似,其植株均为莲座状,但不同之处在于中叶对称,似披针形,上表面具1沟槽; 孢子叶穗略压扁; 孢子叶和营养叶性状和排列近似,孢子叶非同形,略异形,正置,腹面孢子叶大于背面孢子叶; 背面孢子叶败育,孢子囊仅见于腹面孢子叶基部。  相似文献   

9.
徐青  杨小菊 《古生物学报》2018,57(1):95-104
文中描述了发现于吉林汪清下白垩统大拉子组似卷柏化石:纤细草本,侧叶和中叶呈四行排列。侧叶互生,卵形,全缘,顶端尖锐,叶片前端略向内侧弯曲,叶背呈龙骨状,基部无柄,略呈鞘状;中叶生于两侧叶之间,形态与侧叶相似,在茎上密集贴生。该化石与报道自我国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尖山沟层的多产似卷柏Selaginellites fausta(Wu)Sun and Zheng特征相似,但由于未保存生殖器官结构,无法进一步详细对比,因此将其定为Selaginellites cf.fausta(Wu)Sun and Zheng。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距今最近的似卷柏化石,丰富了中国似卷柏的化石记录。  相似文献   

10.
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异穗卷柏(Selaginella heterostachysBaker)药材的外观形态、孢子与茎的显微特征及近红外光谱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异穗卷柏的植株性状虽有明显不同,但其孢子形态、茎的解剖特征及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特征一致。研究结果为异穗卷柏物种分类与药材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蕨类植物虽然不像生长在沙漠中的其它植物那样抗旱,但也有一些很耐旱的种类,卷柏就是其中的一种。 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为卷柏科,卷柏属的一种矮小的草本植物。高5—20厘米,直立茎,顶端丛生小枝,小枝扇形或2—3回羽生,密生许多小鳞片,很像裸子植物柏科植物的叶。卷柏靠孢子繁殖,孢子叶卵状三角形,有龙骨状突起,孢  相似文献   

12.
卷柏科仅含一属,全球分布,具有宽幅生态适应性,属于维管植物基部类群石松类植物,现生约700种。卷柏科起源于泥盆纪,化石记录遍布自石炭纪至今的各地质时期。目前,现代卷柏属亚属的分类方案基本稳定,但对于化石卷柏的亚属分类、以及地质历史时期的时空分布问题还缺乏相关研究。本文全面总结了卷柏科化石记录的时代和地理分布,并结合分子系统学探讨其地理分布格局的演化,为该科植物的分类与进化研究提供参考。根据现有研究基础,结合最新的卷柏科系统分类研究成果和化石记录,本文对该类群化石的系统分类进行归纳和厘定,并对化石类群的卷柏亚属Selaginella、Hexaphyllum亚属及rhizophoric clade物种的分化和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卷柏科起源于古生代的欧美植物区,不晚于二叠纪,其后伴随着泛大陆解体扩散至华夏植物区及冈瓦纳植物区。化石亚属Hexaphyllum是rhizophoric clade的基部类群,在石炭纪末灭绝。化石证据表明,从古生代末期起,rhizophoric clade已成为卷柏科的优势类群,并在中生代形成了全球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观察了广西产5种卷柏科(Selaginellaceae)植物:纤毛卷柏S.albociliataP.S.Wang、秦氏卷柏S.chingiiiAlston、长芒卷柏S.commutataAlderw、似大叶卷柏SdecipiensWarb、S.pronifoliaBaker的大、小孢子形态。研究结果显示:5种卷柏科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复杂,并存在着较大的种间差异。为孢粉学和卷柏科的分类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Ⅱ.卷柏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卷柏科仅一属,在东北共记载有10种。卷柏属为异型孢子蕨类,配子体在其大小孢子壁内萌发,但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采到其配子体,室内培养也较困难,关于配子体的发育和受精的时间场所,至今不十分明确。Wetmore Morel等(1951)曾将卷柏属中的两个种即Selaginella pallescens(presl.)Spr.和S.flabellata Spr.的大孢子接种在培养基上,获得雌配子体,但文章中未涉及各发育阶段的细节,也没有附图和相片。Slagg(1932)做了卷柏属的一种、S.kraussiana(Kze.)A.Br.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Yuasa(1933)对S.involvense Spr.的精子形态有过报告,该种为本文研究的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的同物异名,但对其雌雄配子体和幼孢子体的发育工作未见有过报导。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观察中华卷柏、鹿角卷柏、卷柏等三种卷柏属植物的甲醇总提物、乙酸乙酯部位、石油醚部位样品对体外培养的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U9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常规传代培养人单核白血病U937细胞,再用噻唑兰比色法(MTT)检测不同浓度样品作用于U937细胞12、24 h和48 h后的细胞增殖情况。中华卷柏和卷柏对U937细胞的增值抑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鹿角卷柏对U937细胞的增值抑制呈剂量依赖性。药物作用24 h时,三种卷柏属植物对U937细胞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中华卷柏甲醇总提物102.54μg/m L、乙酸乙酯部位87.95μg/m L、石油醚部位91.63μg/m L;鹿角卷柏甲醇总提物118.69μg/m L、乙酸乙酯部位126.03μg/m L、石油醚部位135.8μg/m L;卷柏甲醇总提物103.92μg/m L、乙酸乙酯174.75μg/m L、石油醚102.64μg/m L。证明了三种卷柏均能有效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为后续对卷柏属植物抗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关于Archaeoperisaccus属在中国云南东部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Archaeoperisaccus的记载及其在我国的发现Archaeoperisaccus属的孢子,形态特殊,特征明显。曾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和苏联西部的蒂曼(Timan)等地有所发现。长期以来,该属的孢子在这些地区,一直当作晚泥盆世早期的指示化石。但是,Coquel等(1977)报道在伊朗的晚泥盆世晚期(upperFamennian)的地层中也有该属的发现。近年来,在我国云南东部泥盆纪地层中,也常发现Archaeoperisaccus 的分子。  相似文献   

17.
卷柏科11种雌配子体形态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刘保东  张大维 《植物研究》1993,13(3):250-256
本文用扫描电镜和光镜详细研究了人工培养的中国产卷柏科Selaginellaceae 11种卷柏的雌配子体的发育特点和形态特征,11种卷柏分别是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ing小卷柏,S.helvetica(L.)Link,鹿角卷柏S.rossii(Bak.)Warb.,疏叶卷柏S.remotifolia Sp-ring,西伯利亚卷柏S.sibirica(Milde)Hieron,中华卷柏S.sinensis(Desv.)Spring,薄叶卷柏S.delicatula(Desv.)Alston,异穗卷柏S.heterostachys Bak.,细叶卷柏S.labordei Hieron。,伏地卷柏S.nippon-ica Fr.et Sav.和圆枝卷柏S.sanguinolenta(L.)Spring,在比较了每种雌配子体形态发育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卷柏科雌配子体在形态演化上的可能趋势,认为有“赤道轴缩减型”和“极轴缩减型”之分,这与根据孢子体将卷柏科分为Homoerphyllum和Heterophyllum两类的观点相吻合,并探讨了用雌配子体形态发育为卷柏类分组所能提供的依据。 其中9种系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中华卷柏在恢复过去环境研究中的生态指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我国蕨类植物特有种中华卷柏在现代植被中的分布及其化包子在地层剖面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并阐明了中华卷柏在现代植被分布域具有连续分布的特征。在生境上,其基本生活在具有石灰质成土母质的土壤上,多生长在山坡阴处岩石上、山顶岩石上,向阳山坡石缝中,山坡灌丛下等,是一种土壤生态类型植物。在热量和水分因子上,中华卷柏生长在温度适中的黄;多在较为湿润的地方生长。数值分析进一步表明中华卷柏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年平  相似文献   

19.
藏北申扎地区下石炭统永珠组下部孢子组合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藏北申扎永珠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永珠组孢子组合,发现孢子43属,70余种(包括未定种)。组合特征如下:1)缺乏欧美植物地理区早石炭世典型的石松类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属及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重要孢子属;2)出现较多早石炭世早期(杜内期),甚至泥盆纪晚期分子。呈现出新老化石的混合现象;3)北半球和南半球孢子的混合组合,同时也是冷、暖微古植物群混合,既有相当于中国早石炭世晚期大塘期以及西欧维宪期典型属种,又有南半球澳大利亚(包括巴西和非洲大陆)的维宪期的典型种。从孢子化石混合现象看,永珠组应为近岸浅水或滨海条件下的沉积,下伏地层的孢子化石再沉积现象说明当时有一次很大的海平面下降,在邻近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剥蚀区。说明杜内期末期—维宪期初期,申扎地区出现一次由冈瓦纳大陆冰川发育造成海平面相对下降。形成区域上不整合界面———洛工组或“巴日阿朗寨段”底部的不整合界面。混合孢子组合中的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孢子化石的发现,印证了杨式溥、范影年和林宝玉推断的冈瓦纳冰川自早石炭世维宪期(大塘期)开始就影响到西藏申扎的推论。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内蒙古东胜罕台川、碾盘梁沟和柳沟3个剖面中侏罗世孢子花粉化石34属63种, 包括2个新种. 基于10个样品中发现的3 863粒孢子花粉化石的鉴定和统计, 建立东胜地区延安组孢粉组合.该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有19属37种, 含量占46%~49%, 最低为39%.裸子植物花粉略占优势, 有15属26种,含量为51%~54%, 最高达61%.与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比结果表明该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应属中侏罗世巴柔期.孢粉植物群反映研究区在中侏罗世早期为暖温带或亚热带的暖湿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