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了改良K8p和Ay3两种培养基,对天蓝苜蓿进行单细胞培养并得到再生植株。来自天蓝苜蓿胚轴愈伤组织的细胞系,在单细胞培养中的愈伤组织分化率明显高于来自子叶愈伤组织的细胞系。改良K8p培养基较之Ay3培养基更利于天蓝苜蓿单细胞培养。生物素、泛酸钙和葡萄糖对细胞系的细胞分裂、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有促进作用。赤霉素促进再生幼芽向植株发育。  相似文献   

2.
枸杞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综述了国内外枸杞生物技术研究进展,包括了枸杞无性植株的再生、胚培养在育种中的应用;单倍体和多倍体,单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体细胞突变体筛选以及遗传转化再生植株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1987年我们首次通过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原生质体培养得到再生植株,最近又相继从栽培大豆的6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分别获得再生植株,移栽于土中后均能正常开花结实。至于大豆野生种中的G.canescens和G.clandestina的原生质体培养已有再生植株或形成芽的报道。但在野生大豆G.soja的原生质体培养中仅见胚状结构的形成,迄今未获得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游离单细胞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科  罗鹏 《遗传》1991,13(3):8-11
本文首次报道了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es)二倍体游离单细胞的培养并再生出了植株。从甘蓝型油菜下胚轴愈伤组织分离的游离单细胞在含有2mg/L 2,4-D和3mg/L BA的Nitsch培养基中作浅层液体静置培养时,可形成大量愈伤组织。在附加3mg/L BA人和2-6mg/L GA3的MS培养基上,从这些愈伤组织中可高频率地诱导产生再生植株。从3个供试品种(Canadian twin, Altex和81008) 的游离细胞培养中,都获得了再生植株。其中Canadian twin的再生频率高达67%, Altex和81008的再生频率分别为41%和11.7%。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豆科植物原生质体诱导再生植株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但在籽粒型食用豆科植物中,迄今成功的种类仍然不多,在文献记载中仅见有大豆、赤豆、豇豆、豌豆和刀豆,说明籽粒型食用豆科植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仍有较大困难,要取得禾谷类作物那样的重大进展,尚需作出巨大努力。蚕豆原生质体培养仅见有从预培养的叶肉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团、从茎尖和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愈伤组织和从  相似文献   

6.
中药半夏单细胞悬浮培养、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悬浮细胞作为靶标材料,在COLC诱导获得多倍性细胞后,经诱导分化和再生形成纯合的多倍体植株,是一条可行且高效的多倍体诱导途径。但该途径的前提是成熟、高效的单细胞悬浮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建立。鉴于此,在获得优良胚性愈伤组织的基础上,对半夏细胞悬浮培养、细胞分化及再生植株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获得了以近圆形细胞为主的高质量单细胞悬浮系,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细胞密度可达2.0×106以上,活细胞率可达86.80%,近圆形细胞率可达82.64%;明确了其细胞胚胎发生的两种可能途径,并通过诱导细胞分化,成功获得了愈伤组织增殖,最终实现了高效的植株再生,愈伤分化率可达94.46%,丛生芽诱导率可达337.42%,幼芽成苗率可达90.75%,幼苗生根率可达95.40%,移栽成活率可达98.83%,从而建立了高效的半夏悬浮细胞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为后续的基于单细胞水平的半夏多倍体诱导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0年代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取得突破性进展,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重要农作物先后获得再生植株。但棉花原生质体培养至今仍停留在细胞分裂和形成细胞团阶段,原生质体培养得到愈伤组织仅有一例。本文首次报道从陆地棉柯字棉312品种的细胞悬浮培养系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小植株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大豆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原生质体培养诱导再生植株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70年代初,Kao等、Miller等即由悬浮培养的大豆细胞分离原生质体,经培养获得了愈伤组织,但在以后的很多年中进展不大。近年来,虽然一些学者直接从大豆植株的不同器官或部位,如荚果组织、幼苗根、叶肉组织、子叶和下胚轴悬浮培养细胞游离和培  相似文献   

9.
土人参的组织和单细胞培养及试管苗开花结实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土人参的花梗、茎和叶片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5%-90%。愈伤组织经分化和生根培养再生了完整植株。由组织培养再生苗的幼茎诱导的愈伤组织建立悬浮系。由悬浮系分离的单细胞在2/3MS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或振荡培养3周后转入双层培养均再生了愈伤组织,再生率分别为0.28%和0.41%。愈伤组织在含有较低浓度6-BA的培养基上分化出苗。幼苗生长迅速,每3周扩增6.7倍,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0.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简史植物细胞原生质体 ,在植物学上指植物细胞通过质壁分离后 ,可以和细胞壁分开的那部分细胞物质。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后 ,须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应用适当的培养方法 ,才能再生细胞壁 ,并启动细胞持续分裂 ,直至形成细胞团、长成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分化和发育成苗 ,最终再生完整植株。其中 ,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始终是原生质体培养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方法起源于植物单细胞培养方法。早在 190 2年 ,Haberlant通过实验就预言 :体外培养单个细胞可通过其分裂得到培养组织。直到 1954年 ,植物单细胞培…  相似文献   

11.
水稻、大豆、玉米、甘蔗原生质体成株的进展单个细胞成株在某些双子叶植物如烟草、矮牵牛、番茄等植物中早已实现,而禾谷类单子叶植物如水稻、玉米、甘蔗等和豆类双子植物如大豆等单个细胞成株都有相当的困难,但近几年来已取得重要进展。大豆,单个细胞成株1985年已有报道,植株能开花结荚。我国吉林农业科学院诱导大豆原生质体获得愈伤组织和根的分化,大豆与豌豆融合体也获得愈伤组织,但未获得再生苗。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已将大豆原生质体培育成再生植株,为大豆品种改良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8个大豆基因型,比较了NAA 激素浓度对大豆下胚轴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的基因型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 均能形成愈伤组织,但不同基因型由愈伤组织诱导植株再生频率有很大差异。供试的8个品种中,在NAA浓度为0.1~0.5 mg/L的培养基上,汾豆33 号表现出较高的再生率,达50%;晋豆19号次之,为42%;而晋旱125则较低,仅19%。较合适的培养条件是:下胚轴在B5+NAA 0.3 mg/L+KT 1 mg/L+3%蔗糖,可高频率地诱导出愈伤组织并直接分化成苗。  相似文献   

13.
棉花组织培养名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棉花(Gossypium)组织培养工作起步较晚。1971年Beasley首次从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胚珠的珠孔端诱导出愈伤组织,1983年Davidonis获得第一株体细胞再生植株。近年来,棉花组织培养发展迅速,现已基本建立和完善了棉花组织、单细胞和原生质体三个培养系统;幼胚培养种间杂种以及遗传转化培养系统;幼胚  相似文献   

14.
深黄被孢霉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导入大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成功地将深黄被孢霉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导入大豆。从发芽5—7d的大豆菌苗切取子叶节外植体,经农杆菌浸染和共培养后,在含50mg/L卡那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2-4w后,从子叶节处诱导出抗性不定芽,将不定芽转移到伸长培养基上,4-6w后长至2-3cm高的再生苗,再将再生苗切下转入生根培养基,2-6w生根,生根后的再生植株经逐渐锻炼移入花盆中,部分移栽成活的T0植株能正常开花结荚。从T0植株上收获T1种子,按株系种植。T0和T1代经PCR检测和DNA分子杂交分析,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内并能遗传给后代。  相似文献   

15.
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导入大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系统成功地将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导入大豆.从发芽5-7d的大豆无菌苗切取子叶节外植体,经农杆菌浸染和共培养后,在含50 mg/L卡那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2-4w后,从子叶节处诱导出抗性不定芽.将不定芽转移到伸长培养基上,4-6w后长至2-3em高的再生苗.再将再生苗切下转入生根培养基,2-6w生根.生根后的再生植株经逐步锻炼移入花盆中,部分移栽成活的T0植株能正常开花结荚.从T0植株上收获T1种子,按株系种植.T0和T1代经PCR检测和DNA分子杂交分析,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内并能遗传给后代.  相似文献   

16.
基因型和激素浓度对大豆植株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采用8个大豆基因型,比较了NAA激素浓度对大豆下胚轴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的基因型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均能形成愈伤组织 ,但不同基因型由愈伤组织诱导植株再生频率有很大差异,供试的8个品种中,在NAA浓度为0.1-0.5mg/L的培养基上,汾豆33号表现出较高的再生率,达50%;晋豆19号次之,为42%;而晋旱125则较低,仅19%。较合适的培养条件是:下胚轴在B5+NAA 0.3mg/L KT1mg/L 3%蔗糖,可高频率地诱导出愈伤组织并直接分成苗。  相似文献   

17.
磁场对防风体细胞胚发生发育和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防风的离体培养国内学者相继进行了研究,余绍华等(1985)用幼叶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根芽;慈忠玲和陈惠民(1995,1996)通过悬浮培养诱导体细胞胚发生及再生植株,对单细胞至球形胚形成的各阶段作了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并对其培养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异进行了分析;盛世红和陈惠民(1990)用原生质体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但目前还未见磁场对防风胚状体发生和发育影响方面的报告。关于生物磁学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赵成章(1980)研究了磁场对水稻花粉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王曼丝和李鸣镝(199…  相似文献   

18.
枸杞花药愈伤组织悬浮培养条件下胚状体发生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枸杞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建立细胞系,诱导植株再生,结果在含不同激素的4种培养基上都诱导出了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7%~169%。愈伤组织在MS 2,4D05mg/L的固体培养基上,经2~3次培养后,获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转入含相同成分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24h后获得大量单细胞。单细胞液经过多次继代培养,建立起稳定的悬浮系。悬浮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8~10d可获得含有大量胚状体的愈伤组织块,收集悬浮培养物转移到MS 6BA02mg/L的固体培养基上,胚状体能够萌发形成大量绿色小芽,小芽转入生根培养基(MS NAA02mg/L)中20d后得到完整植株。植株根尖细胞经细胞学鉴定为单倍体。  相似文献   

19.
槐树子叶组织培养中的形态发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槐树子叶在MS附加0.1~5 mg/L BA 和0.1—5 mg/L 2,4-D的培养丛上培养两周,获得了灰色疏松型及白、绿色紧密型两种类型的愈伤组织。后者经培养产生不定芽并再生植株。子叶切块在MS 附加0.1~8 mg/L 2,4-D等培养基上培养3周,在切口处形成愈伤组织的同时,由其表面直接分化产生胚状体。组织学观察表明,胚状体来源于子叶的表皮及叶肉细胞,胚状体产生通过单细胞起源及多细胞出芽两种方式发生。胚状体发育依次通过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子叶胚等阶段形成再生植株,其发育过程与合子胚相似。  相似文献   

20.
光棘豆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再生小植株(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药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的报道还不多。光棘豆(Oxytropis leptophylla)是多年生豆科植物,可饲用,是一种常用的野生中草药。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功能,用于治疗痈疤肿毒。已有研究表明,光棘豆具有离体培养时愈伤组织增殖快、植株再生频率高的特点。进行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将有助于光棘豆的改良和驯化,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本文首次报道了光棘豆悬浮细胞原生质培养再生小植株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