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猫儿山小鲵Hynobiusmaoershanensis蝌蚪为实验对象,人工饲养并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的特征与出现的问题.结果显示,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猫儿山小鲵蝌蚪发育正常,孵出时蝌蚪前肢芽凸起但未分化,约17 d前肢发育完成,约30 d后肢发育完成,从孵出到变态期可划分为4期,历时102 d,较其他小鲵属Hynobiu...  相似文献   

2.
陈慧丽  计翔 《生态学报》2002,22(11):1852-1858
用恒温(24、27、30和33C)和波动温度(平均26.1C,范围20.1—32.7C)孵化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 lateralis)卵,检测热环境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影响。孵化热环境显著影响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胚胎畸形率,对孵出幼体性别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而缩短,24、27、30和33C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45.0、32.7、27.3和26.0d,波动温度的平均孵化期为37.9d。33C孵化成功率最低(16.7%),胚胎畸形率最高(100%)。孵出幼体总性比(雌性/雄性=0.6)不显著偏离1:1。孵出幼体的尾长显示两性异形,雄性尾长大于雌性;其它被检幼体特征无显著的两性差异。24、27和30C以及波动温度孵出幼体的所有被检指标均无显著差异。33C孵出幼体的体重和个体大小小于其它热环境中孵出的幼体,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小的躯干、较大的剩余卵黄。33C中胚胎发育的能耗显著大于其它热环境中胚胎发育的能耗。33(‘孵出幼体的灰分含量较低,但孵出卵卵壳较重。33C孵出幼体不能运动;其它热环境中孵出的幼体在跑道上表现良好,这些幼体的不问断运动的最大距离、每分钟运动距离和每分钟停顿次数无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持续将虎斑颈槽蛇卵暴露在33C条件下不利于该种胚胎发育并可能对胚胎具有致死性影响,波动温度孵卵有利于拓宽存活孵化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3.
巢湖越年的安氏异钩虾交配季节为2—4月,水温10—18℃。从交配产卵至幼体孵出,需10天左右时间。雌性抱卵30—110枚,平均75枚,能重复产卵。在繁殖期间两性长时间抱对。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春季最早孵出的幼体,每经一次蜕皮,体长约增长0.5毫米,自3月下旬至5月上旬,蜕皮次数多,生长快,比较巢湖自然状态下与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幼体增长的速度,前者略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杜卫国  计翔 《生态学报》2002,22(4):548-553
用4个恒定温(24-32℃)孵化灰鼠蛇卵,检测温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在24-32℃范围内,孵化温度显影响孵化期及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剩余卵黄大小,但不影响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重,躯干重和脂肪体重。24,26,30和32℃孵化期分别为99.0,72.2,54.7和48.7d。24℃和26℃孵出幼体的体筮大于30℃和32℃孵出幼体;24℃和32℃孵同幼体内的卵黄较多。不同温度下发育的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雌性幼体的体长,尾长和总长均大于雄性幼体,这些两性差异与孵化温度无关。孵出幼体和新生卵内容的灰分含量无显差异,孵化前后卵壳灰分含量也无显差异,表明灰鼠蛇的卵黄可提供胚胎发育所需的所有无机物。  相似文献   

5.
斑点胡子鲶的胚胎和仔鱼发育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点胡子鲶胚胎和仔鱼发育分化的次序与同属的胡子鲶相似,但胚胎发育速度较快。在水温25-27℃范围内,从受精到孵化出膜的时间约为26小时,出膜仔鱼4天后卵黄囊被吸收耗尽,并在此前1天开始摄饵;经12天左右初步完成器官分化发育,总长达1.6-1.8cm,具有成鱼的基本外观。  相似文献   

6.
计翔  章朝华 《动物学报》2001,47(3):256-265
用8种水热条件孵化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卵,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坳体特征,孵化卵因净吸水增重,卵增重与入孵卵质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孵出幼体湿重的处理间差异主要是因为幼体水分含量不同。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孵化卵吸水量、胚胎利用孵内物质和能量几乎所有被检的幼体特征;温度甚至影响胚胎动用卵壳无机物。然而,在24-32℃范围内,温度对卵孵化成功率无显著的影响。32℃孵出幼体比较低于此温度的孵出幼体发育差,表现为躯干小、未利用的卵黄多。此外,32℃孵出幼体的运动表现比低温孵出幼体差,表现为特定体长(snout-vent length,SVL)的疾跑速小于低温孵出幼体,表明高温孵化卵对孵出幼体的运动能力有不利的影响,潮湿基质中旗子同幼体的体长和尾长大于干燥基质中孵出的幼体,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小的剩余卵黄。24℃胚胎发育能耗较大,胚胎从卵壳动用的无机物较少。温度影响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30℃孵出幼体的尾长最大,32℃孵出幼体的头部最小,其质湿度对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无显著的影响。温度对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与湿度的影响无关。孵化水热环境诱导的幼体大小、质量和形态差异可能对幼体的生存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26-30℃为孵化中国石龙子卵的适宜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7.
波叶仙鹤藓的孢子培养及发育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保东  丛迎芝 《植物研究》2003,23(2):159-163,T005
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人工条件下波叶仙鹤藓(Atrichum undulatum(Hedw.)P.Beauv)单细胞孢子的培养,并详细研究、拍摄了其植物体(配子体)形态发育的全过程。孢子无后熟或体眠期,3-4天即可萌发,萌发率可达95%以上;培养10天左右绿丝体系统、轴丝体系统及假根开始分化,约40天开始出现芽体原基,50天芽体陆续形成,80天左右植物体完成营养生长,开始性器发育。初生假根发育不良,基原细胞不分裂,由绿丝体产生轴丝体的方式复杂,轴丝体细胞分裂面有球形和斜向、横向三种,芽原基分化时,首先在轴丝体上产生光合能力很强的细胞群,其基部产生芽原基,芽原基的分化成功率仅有50%左右,芽体形成后,原丝体系统多枯萎或特化为假根。并就波叶仙鹤藓的形态发育、生理生态、生殖和进化等方面也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4):541-550
用15条2002年6月中旬捕自浙江丽水的怀卵滑鼠蛇研究繁殖输出及孵化热环境对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母体在捕后3周内各产一窝柔性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大小均随母体体长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13.3(枚卵)、332.4g和24.8g。窝卵数和卵大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8和0.13。窝卵数与产后母体状态呈正相关,卵数量和大小无关。每窝部分可孵卵分别用恒温(24、27、30、33℃)和21.0-39.0℃(平均28.3℃)范围内的波动温度孵化,每隔5d记录恒温孵化卵的重量。孵化热环境对卵与环境之间的水分交换有显著影响,并影响孵化卵重量的时间变化。24、27、30、33℃和波动温度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105.4、78.0、57.8、51.3和58.6d。不同热环境下的孵化成功率和幼体畸形率有一定差别,但统计上不显著。24℃和30℃孵出幼体雄性比例较高,27℃、33℃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雌性比例较高,但没有证据表明孵化温度能决定滑鼠蛇性别。除孵出幼体灰分含量外,孵化温度对其它幼体特征均有显著影响。33℃孵出幼体SVL较小,但剩余卵黄和其中的灰分含量大于其它温度孵出的幼体。24℃和30℃孵出幼体的总干重、总能量、躯干干重、脂肪体干重总体上小于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24℃孵出幼体特征性具有最小的剩余卵黄,33℃孵出幼体则特征性地具有最大的剩余卵黄。24℃和30℃孵出幼体特征较为接近,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较为接近。对9个幼体特征变量做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共解释81.2%的变异。幼体SVL、湿重、干重、脂肪含量、能量、躯干干重和脂肪体干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56.9%变异),剩余卵黄干重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24.3%变异),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分值均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显示,24、30和33℃孵出幼体总体上小于27℃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动物学报50(4):541-550,2004]。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龙子雌体繁殖特征和卵孵化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浙江丽水和广东韶关中国石龙子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均与雌体SVL呈正相关,雌体头部形态,繁殖特征,产卵起始时间和孵孵化的热依赖性等有显著的地理变异;韶关石龙子产卵起始时间为5月中旬,比丽水经子约早两周,韶关石龙子窝卵数较大,卵较小,窝卵重与丽水石龙子无显著差异。韶关石龙子特定SVL的窝卵数比丽水石龙子多2.8枚卵,中国经子卵数量和大小之间有种群间权衡,无种数内权衡,同一种群内卵数量与卵大小无关,孵化温度影响石龙子孵出幼体的一些特征,24℃孵出细幼体比32℃孵出幼体大,躯干发育好,剩余卵黄少,韶关24℃孵出幼体的体重,躯干干重小于丽水幼体,韶关32℃孵出幼体的SVL小于丽水幼体,剩余卵黄大于丽水幼体,表明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有地理变异。丽水石龙子卵对极端高温和低温的耐受性较强,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10.
计翔  章朝华 《动物学报》2001,47(3):256-265
用 8种水热条件孵化中国石龙子 (Eumeceschinensis)卵 ,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幼体特征。孵化卵因净吸水增重 ,卵增重与入孵卵质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孵出幼体湿重的处理间差异主要是因为幼体水分含量不同。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孵化卵吸水量、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几乎所有被检的幼体特征 ;温度甚至影响胚胎动用卵壳无机物。然而 ,在 2 4~ 32℃范围内 ,温度对卵孵化成功率无显著的影响。 32℃孵出幼体比较低于此温度的孵出幼体发育差 ,表现为躯干小、未利用的卵黄多。此外 ,32℃孵出幼体的运动表现比低温孵出幼体差 ,表现为特定体长 (snout ventlength ,SVL)的疾跑速小于低温孵出幼体 ,表明高温孵化卵对孵出幼体的运动能力有不利的影响。潮湿基质中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尾长大于干燥基质中孵出的幼体 ,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小的剩余卵黄。 2 4℃胚胎发育能耗较大 ,胚胎从卵壳动用的无机物较少。温度影响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 ,30℃孵出幼体的尾长最大 ,32℃孵出幼体的头部最小。基质湿度对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无显著的影响。温度对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与湿度的影响无关。孵化水热环境诱导的幼体大小、质量和形态差异可能对幼体的生存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2  相似文献   

11.
孵化温度对白条草蜥孵出幼体大小、形态和运动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潘志崇  计翔 《生态学报》2001,21(12):2031-2038
实验用白条草蜥(Takydrous wolteri)卵由1999年和2000年4月捕自安徽滁州的19条成年雌体产出。用4个恒定温度(24-33℃)孵化白条草蜥卵,检测孵化温度对孵出幼体大小、形态和运动表现的影响。孵化卵从环境中吸不导致生量增加,卵重量增加与卵初始重量和孵化温度有关。24、27、30和33℃孵化期的平均值分别为41.9、30.6、6.25和22.6d。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成功率及孵出幼体的湿重、躯干干重和剩余卵黄干重,但对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长、尾长和干重无显著影响。24℃和27℃孵出幼体湿重和躯干干重大于33℃孵出幼体,剩余卵黄干则小于33℃孵出幼体;30℃和33℃孵出幼体的湿重、躯干干重和剩余卵黄干重无显著差异。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一些局部形态特征:24℃和27℃孵出幼体头长和头宽矫正值显著大于高温(33℃)孵出幼体,24℃孵出幼体耳径正值一般小于较高温度孵出的幼体。疾跑速与幼体体长成正相关,与幼体尾长和状态无关。高温孵出幼体运动能力较差。雄笥幼体腹鳞行数少于雌性幼体,尾长和后肢长大于雌性幼体,这些特征的两性差异与孵化温度无关。孵化热环境能诱导白条草蜥部分表型特征的变异,这些特征的变异可能对个体的适应性具有长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镇海棘螈早期个体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 ,对镇海棘螈的早期个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镇海棘螈早期发育过程与琉球棘螈的个体发育过程非常相似 ,它们的平衡枝均不发达且在前肢芽晚期迅速消失。温度和湿度对胚胎发育具有显著影响。室温下 ,从受精卵到孵化需 2 9d左右。孵化幼体体长呈配合对数曲线增长 ,其体全长 (S)与日龄 (T)的关系可表示为S =1 2 974 9+6 2 398lnT(Sig.F <0 0 1 )。水生生活阶段为 58~ 88d。室内幼体的水生发育时间和变态个体大小与野外的情况有较大的差异 ,可能与营养条件和自然条件下的持续干旱有关。变态前的外鳃萎缩期是镇海棘螈早期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死亡高峰期。  相似文献   

13.
孵化水热环境对渔异色蛇孵化卵和孵出幼体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渔异色蛇卵孵化时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导致质量增加,卵质量的增加与初始卵质量和孵化基质湿度有关。较大幅度的孵化基质湿度变化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胚胎动用孵内物质和能量、孵出幼体的性比、大小和质量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并显示极强的窝间差异。温度对孵出幼体的性别无影响,但显著影响孵化成功率、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动用、幼体的大小和质量、躯干和剩余卵黄的质量。孵出幼体总长的两性差异不显著,但雌体体长大于雄体而尾长小于雄体。32℃不适于孵化渔异色蛇卵,该温度下孵出的幼体躯干发育不良,剩余孵黄较多,尾部均呈畸形,孵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率较低。24℃和26℃中孵出的幼体躯干发育良好,孵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率较高,各项被测定的幼体特征指标均极相似。  相似文献   

14.
三道眉草鹀(EmberizoCioides)在山东省的泰山和徂徕山,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在6-7月。每窝产卵多为4枚,孵卵期11天,育雏期13天。据1992年1月对18只鸟体的检析,冬季年龄的组成,其成体和幼体为1:1,而雌体的只数多于雄体。  相似文献   

15.
孵化温度对火赤链游蛇幼体特征的影响兼评剩余卵黄的功能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研究3 个温度中孵出火赤链游蛇( Dinodon rufozonatum) 幼体的特征并评估剩余卵黄的功能。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和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尾长。与其他类似研究结果不同的是, 低温(24℃) 孵出的幼体体长和尾长小于较高温度(28 ℃和30 ℃) 孵出的幼体。在24 ~30℃温度范围内, 孵化温度对孵化成功率、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幼体的性比和畸形率、孵出幼体总干重及躯干长、剩余卵黄和脂肪体干重无显著影响。孵出的雄性幼体数量显著多于雌性幼体。剩余卵黄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孵出幼体的早期维持和躯干的生长。新生卵内容物中81-4 % 的干物质、70-0% 的脂肪和79-4 % 的能量在孵化过程中被转移到幼体。  相似文献   

16.
孵化温度所驱动的爬行动物的表型变异是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王锦蛇(Elaphe carinata)为实验动物,检验了24℃和28℃孵化温度对王锦蛇胚胎代谢速率、孵化过程中的卵重量、孵出幼体代谢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卵重和胚胎的呼吸代谢均与孵化时间呈正相关;28℃下胚胎代谢速率大于24℃;幼蛇孵出15 d内体重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减小,24℃孵出幼体的代谢速率大于28℃孵出幼体,两温度下孵出幼体的呼吸代谢速率和生长时间无显著关系;28℃孵出幼体的疾游速和吐信频次均大于24℃;两孵化温度孵出幼体的选择体温无显著差异,但在消耗完体内的剩余卵黄后28℃孵出幼体有60%的个体摄食,而24℃孵出幼体无摄食个体。总体而言,王锦蛇28℃孵出幼体适合度优于24℃孵出幼体。  相似文献   

17.
孵化温度对中华鳖胚胎物质和能量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杜卫国  计翔 《动物学报》2001,47(5):512-517
用多重温度组合[7个恒温(23、24、27、28、30、33和34℃)和1个波动温度(22.3-32.8℃)]孵化中华鳖(Pellodiscus sinensis)卵,检测温度对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影响。卵在波动温度和温和温度下(27℃和28℃)孵化有较高的干物质、脂肪和能量转化率,卵出幼体因而含有较多的无机物,幼体躯干和脂肪体含有较高的能量。卵在极端高温(34℃和33℃)或极端低温(23℃)下孵化物质和能量转化率较低,使得孵出幼体中无机物较少,幼体射干和脂肪中含能量较低。孵化温度显著影响中华鳖孵出幼体内的能量分配;27℃和28℃孵出幼体含能量较高且相似,但27℃孵出幼体剩余卵黄能量小于28℃孵出幼体;34℃和23℃孵出幼体含能量较低且相似,但23℃孵出幼体剩余卵黄能量大于34℃孵出幼体。波动温度拓宽存活孵化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22例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了附肢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6天,前、后肢芽形成处的组织开始向外隆起。第8天,前、后肢芽突出呈乳状。第14天,前、后肢芽基部的中胚层浓缩,开始形成肱骨、股骨软骨原基。第16天,前肢的桡骨、尺骨及后肢的胫骨、腓骨软骨原基出现,软骨原基周围的骨骼肌亦开始分化。第18天,肱骨、股骨、桡骨、胫骨、腓骨均发生明显的软骨化,前肢尺骨尚未发生软骨化,后肢跖软骨原基形成。第20天,前肢掌骨原基及后肢的第1、2、3趾骨原基出现。第24天,前肢第1、2、3、4指骨原基清晰,后肢第1、2、3、4趾骨基节软骨化明显,趾肌开始分化。第30天,前、后肢的指(趾)骨均发生明显的软骨化,前肢掌骨以上诸骨和后肢跖骨以上诸骨的软骨化趋于成熟,其周围的骨骼肌已较发达。本文着重讨论了扬子鳄附肢组织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贵州疣螈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贵州疣螈(Tylototritonkweichowensis)是一年繁殖一次的有尾两栖动物。繁殖期肥满度、肝脏系数、脂肪系数、性腺成熟系数、性腺体积均具一定的生物学意义。繁殖期一般为5月上旬至7月上旬,窝卵数平均121.5±7.81枚,孵化期21.6天,孵化率44.33%。每窝印数与雌体头体长成正相关。幼体不同日龄的形态特征变化明显。其全长的Logistic生长方程为:  相似文献   

20.
浙江丽水中国石龙子卵孵化温度效应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个恒定温度(24、30、32℃)和1个自然波动温度(22.0-36.2℃)下孵化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卵。结果表明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疾跑速无影响,对孵化期有显著影响;24℃和波动温度下孵出幼体的湿重和躯干干重较大,剩余卵黄干重较小(即卵黄利用率较高);32℃高温对幼体形态发育有负面影响,但卵在自然波动温度下(包括短暂的高温组)的成功孵化应视为该种进行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