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双子叶植物出土幼苗根茎转变区维管组织发育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菁  董忠民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7):1111-1115
关于根茎初生维管系统之间的连接以及与子叶的关系,在文献中已有广泛的论述,有过各种不同的解释。大部分早期关于根茎转变区的文献研究的是初生组织已完成发育的幼苗。这些研究者认为转变区域是根和茎这两种轴器官之间维管组织发生转变、相互连接的区域。但由于茎中的初生维管组织可以认为是叶迹及叶迹的延伸的综合,转变区域应被看作是轴维管系统与叶迹维管系统之间的连接。因此,转变区的研究必须说明根维管系统与最早的真叶叶迹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北乌头和大豆胚胎及幼苗维管组织的解剖学研究,本工作显示在出土萌发的双子叶植物中,初生维管组织在根-下胚轴-子叶中形成一连续系统,并完成根与子叶叶迹之间的维管组织过渡转变。而上胚轴中的维管组织是位于根-下胚轴-子叶上方独立形成的第二维管系统。上胚轴中维管组织的分化起始于第一真叶叶迹基部,向上分化进入叶片,向下进入胚轴并在子叶节下方与根-下胚轴-子叶维管系统相连接。真叶叶迹的木质部与下胚轴中靠近韧皮部的后生木质部或次生木质部连接。根与上胚轴之间不存在维管组织的过渡、转变,而只是在同样发育方向的组织中有一种直接的简单的连接.  相似文献   

2.
夏侧金盏花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立军  谷安根 《植物研究》1993,13(3):257-261
夏侧金盏花(Adonis estivalis L.)为毛莨科(Ranuncula-ceae)侧金盏花属(Adonis)植物。其幼苗可明显地分为上胚轴苗区、子叶节区和下胚轴根区。幼苗以子叶节区为中心,往上其子叶节区中部和上部为子叶节—茎过渡区;向下其下胚轴为子叶节—根过渡区。目前对毛莨科某些属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个体发育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夏侧金盏花幼苗的子叶节—茎过渡区的转变与已报道的其他属均不同。主要表现为其子叶节区下部的中始式二原型双肩状单中柱,到达子叶节区中部,其后生木质部弦向发育成二唇形外韧维管束雏型,在中柱中央出现薄壁组织,进一步发育则形成髓;再往上,即子叶节区上部,便一分为多个内始式的外韧维管束雏型,直接形成上胚轴(茎)的真中柱。此研究为再一次验证子叶节区理论的正确性与进一步揭示被子植物初生维管系统的演化规律积累一份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茄子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恕茗  谷安根 《植物研究》1997,17(2):163-167
对茄子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以子叶节区理论为指导,进行解剖学研究。经研究表明,其初生维管组织的器官间过渡形式,属顶枝伸长型的子叶节区。子叶节区下部较短,中部较长,故只有一个极短的子叶节区-根过渡区和上胚轴苗区,与子叶节区之间的维管组织连接区,其维管组织的转化,主要存在于子叶节区中部与子叶之间。  相似文献   

4.
根据子叶节区理论对梓树幼苗初生维管系统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梓树幼苗的子叶节区较长,自上到下都有髓的存在,为向基移位型。子叶节区下部具有中始式四原型管状中柱,在子叶节区中部的原生木质部处一分为二,逐渐形成具有8枚外韧维管束的中柱结构;在子叶节区上部,组成短轴的2枚维管束各自一分为三,逐渐形成真中柱的雏形,与上胚轴顶端分生性组织分化形成的内始式真中柱相连,至此,子叶节区发育完成。子叶为单隙三迹。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苗龄(1-12d)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幼苗进行观察,比较了其初生维管组织的发育变化。结果表明:根中的初生维管组织借助下胚轴过渡到子叶中,而茎中的初生维管组织与下胚轴中的维管组织仅是简单的连接。这与Esau等认为幼苗的外部形态可以分为根-下胚轴-子叶和上胚轴苗两个系统的观点是一致的。本研究亦证实了可以将刺槐幼苗的外部形态描述为这两个系统,二者的维管组织只是简单的连接,不存在过渡。  相似文献   

6.
尖萼耧斗菜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王立军  张友民 《植物研究》1993,13(2):132-135
尖萼耧斗莱(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et Mey.)属毛莨科(Ranunculaceae)耧斗菜属(Aquilegia)植物。其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与毛莨科的其它属同样,存在一个以子叶节区为中心的两个过渡区。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可分为上胚轴苗区、子叶节区和下胚轴根区等三个区。解剖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谷安根等(1990)提出的关于子叶节区理论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为揭示毛莨科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积累一份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王立军  汪矛  谷安根 《植物研究》1990,10(4):101-106
肾叶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 L.)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个体发育研究证明,正如谷安根等在"Studies on Cotyledon Node Zone"的研究中所发现的那样,它也存在一个子叶节区和以该区为中心的两个过渡区,即子叶节区向下的子叶节-根过渡区(下胚轴)与子叶节-茎过渡区(即子叶节区的中部和上部)。在它的子叶节区下部存在中始式二原型具双钩状后生木质部的单中柱。  相似文献   

8.
初敬华  何显 《植物研究》1999,19(4):397-400
作者在对单瘤酸模(Rumex crispus var.unicallosus)幼苗维管组织做连续切片的解剖观察时看到,该植物维管组织从根到茎的变化过程中出现4个不同的中柱类型即(1)根-下胚轴的三元型星状中柱;(2)子叶节区下部的单体型原生中柱;(3)子叶节区上部的管状中柱和(4)上胚轴-苗端的真中柱。作者对此进行了讨论,认为子叶节区既然具有原始的单一管状类型的中柱,说明这一部位应为与古老 性顺官  相似文献   

9.
金盏菊幼苗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盏菊种子萌发过程中凡下胚轴生长较快、伸长较长的个体均形成壮苗。下胚轴大部分区段同时具有根、茎初生结构的特征。过渡区位于下胚轴上部。子叶迹与上胚轴维管组织雏形在子叶节区发生分离。  相似文献   

10.
大花翠雀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花翠雀(Delphiniumgrandiflorum)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子叶节区是客观存在的,并以子叶节区为中心存在两个过渡区,即向上的子叶节─茎过渡区和向下的子叶节一根过渡区。在子叶节区下部存在原始的外始式二原型十字形单中柱。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毛茛科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积累一份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3属3种毛茛科植物幼苗形态结构及其系统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彦  汪矛  郭洁  周树敏  王丽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7):1357-1363
以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金莲花属植物短瓣金莲花(Trollius ledebouri)和飞燕草属植物飞燕草(Consolida ajacis)为材料,应用整体透明和石蜡连续切片方法,对3种植物幼苗形态特征及初生维管系统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升麻子叶脉序为较简单的离基不完全顶聚脉,短瓣金莲花为环结曲行羽状脉,飞燕草为较复杂的基出完全顶聚脉。升麻属幼苗子叶节区下部的维管柱为中始式二原型长方形单中柱,金莲花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半弧形单中柱,飞燕草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双扇形单中柱。分析上述子叶脉序特征和维管柱类型,认为3属中升麻属最原始,金莲花属次之,飞燕草属进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2.
梁彦  汪矛  孙小五  王丽  郭洁 《植物研究》2008,28(2):168-174
罂粟科属间演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罂粟科罂粟属的虞美人(Papaver rhoeas)和东方罂粟(Papaver orientale)、白屈菜属的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以及紫堇属的地丁草(Corydalis bungeana)为材料,应用整体透明和石蜡连续切片的方法,在明场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下对其幼苗期的结构及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属植物幼苗子叶节区下部存在的单中柱类型各异:罂粟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圆形单中柱,白屈菜属为外始式二原型近圆形单中柱,紫堇属为外始式二原型“S”形单中柱。3属植物的子叶脉序也存在区别:虞美人和东方罂粟具单一叶脉,无叶隙;白屈菜为环结曲行羽状脉;地丁草为基出完全顶聚脉。根据上述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结构,认为3属中罂粟属较为原始,白屈菜属较为进化,紫堇属更为进化。  相似文献   

13.
莲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幼苗属无根型。子叶片下部愈合呈筒状,并和子叶节区及其下部愈合为一体。子叶节区下部维管柱为χ形单中柱;子叶节区中部为周韧单中柱,子叶迹呈6束辐射均匀地进入子叶;子叶节区上部为散生中柱,其央的4-6个大维管束由子叶节区中部的单中柱分裂形成;周围的小维管束一部分由子叶迹分裂形成,一部分由周围薄壁细胞脱分化形成。  相似文献   

14.
蔷薇亚科4属4种植物幼苗形态结构及其系统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洁  汪矛  王丽  梁彦  周树敏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8):1562-1568
通过对蔷薇亚科蛇莓属的蛇莓[Duchesnea indica(Andrews)Focke]、委陵菜属的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Bunge)、水杨梅属的水杨梅(Geum aleppicumJacq.)和地榆属的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L.)4种植物幼苗形态特征以及初生维管系统的结构研究表明:蛇莓、翻白草子叶脉序中主脉与两侧二级脉呈原始的二叉分支状,蛇莓脉序中无二级间脉,翻白草中为简单型的二级间脉;水杨梅、地榆的主脉与两侧二级脉呈进化的对生分支状,二者的二级间脉为复合型.蛇莓属幼苗子叶节区下部的中柱为原始的中始式二原型圆形单中柱,委陵菜属为较进化的外始式二原型圆形单中柱,水杨梅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双钩型的单中柱,而地榆属的外始式二原型双扇型的单中柱则最为进化,并且地榆的后生木质部发达,也是进化的表现.综合叶脉数量和级数以及子叶节区下部的中柱类型分析,认为4属的演化趋势为:蛇莓属最原始,其次为委陵菜属和水杨梅属,地榆属最为进化.  相似文献   

15.
Cotyledon venation patterns are described for 131 species representing the four main tribes of the Mimosoideae. The range of variation in venation pattern falls within that described previously for the Caesalpinioideae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oposal that all patterns in the Leguminosae have been derived from a prototype with four vascular strands and a protoxylem trace in the petiole and seven primary veins in the lamina. Each tribe is characterized by a particular set of patterns, pattern frequencies and evolutionary trends. In the Mimoseae, correlations between venation pattern and cotyledon size and anatomy match those found in the Caesalpinioideae, but different correlations unique to these tribes occur in the Acacieae and Inge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