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肠毒素原性大肠杆菌(ETEG)引起的腹泻是一个重要的卫生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以及到这些地区的旅游者。医院和临床基础研究证明,发展中国家急性腹泻病例10~50%为ETEC所致,平均约20%为5岁以下儿童,较老的年龄组也稍高。而且,从工业化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旅游的人当中的急性腹泻病例已经证明至少有1/3-1/2病原是ETEC。 ETEC引起的病情程度由无脱水现象的轻皮腹泻至霍乱样疾病不等。在发展中国家,5岁以内的儿童之中每年都有许多断续遭受1-3次ETEC引起的腹泻。虽然大多数ETEC感染症状相当轻微,但在发展中国家儿童中ETEC腹泻每年在10亿人次  相似文献   

2.
应用斑点ELISA检测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定居因子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在发展中国家是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最主要病原菌。据WHO预测,全世界每年因ETEC引起腹泻而致死的5岁以下婴幼儿多达80万。该菌的致病机制是,它能粘附并定居到宿主小肠表皮细胞,繁殖产生耐热肠毒素或不耐热肠毒素,前者主要由定居因子抗原(CFA)负责,  相似文献   

3.
<正> 以往的研究将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分成三类。一类是主要引起婴幼儿流行性腹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BPEC);另一类是引起旅游者腹泻和发展中国家婴幼儿腹泻的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再一类是导致痢疾等疾病的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关于ETEC和EIEC的致病机理研究的比较清楚,ETEC中要产生LT和ST肠毒素,EIEC象志贺氏菌一样能侵入肠上皮细胞并繁殖。EPEC的致病性可能与某种粘附因子和细胞毒素产生有关。近来人们又提出两类新的腹泻性大肠杆菌,即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  相似文献   

4.
<正>前言 毒原性大肠杆菌(ETEC)为引起霍乱样水性腹泻的肠道病原菌,是发展中国家儿童腹泻的主要致病菌。去流行地区的旅行者也多为此而烦脑。在机场检疫所申报的腹泻症的20—30%为ETEC所致。由与海外航渡无关的集体食物中毒和散发性腹泻症中也能分离出本菌。其分离率由散发事例中水样腹泻的百分数推算。除人之外,也是牛、猪和羊等家畜的重要下痢病原菌。 然而,该ETEC用通常的生化学和生物学试验与常住大肠杆菌不能区别。只能通过毒素的产生性  相似文献   

5.
肠毒素大肠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肠毒素大肠杆菌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婴幼儿及到这些国家旅游者腹泻的主要致病菌。致病机制是由ETEC表面的菌毛定居因子和肠毒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在研制和评价预防ETEC腹泻的修选菌苗方面已了得重大进展。本文对已研制的和正在研制的ETEC疫苗进行了概述,其中包括早期的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减毒活菌苗、DNA疫苗和植物疫苗等。  相似文献   

6.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是引起人和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中黏附素和肠毒素是其感染引起腹泻的主要毒力因子。首先,黏附素介导ETEC与宿主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和定殖。随后,定殖的细菌产生肠毒素,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最终引起水样腹泻。传统的观点认为ETEC属于非侵袭性大肠杆菌,并不会引起肠上皮细胞凋亡和破坏肠道的屏障结构。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在体外和体内ETEC感染均可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破坏宿主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促进疾病发展。本文将就ETEC不同毒力因子诱导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细胞凋亡与疾病发展的相关性以及在临床如何利用抗凋亡治疗预防ETEC感染等方面进行综述,旨为进一步深入阐明ETEC的分子致病机制提供参考,为防治ETEC引起的腹泻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 轮状病毒性腹泻 轮状病毒是发达国家婴幼儿的严重脱水止腹泻的主要原因,它们常常导致40-60%的病例需要住院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常见,但是,由于细菌性腹泻和原虫性腹泻的发病率较高。致使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在总腹泻中的比例较小。然而轮状病毒性腹泻较细菌性腹泻具有更大的严重性;因此轮状病毒占有显著的地位,通常占发展中国家婴幼儿严重腹泻的20  相似文献   

8.
<正>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犊牛、羔羊和仔猪新生期腹泻的重要病因。从犊牛分离的ETEC大多数菌株表面具有K_(99)纤毛粘附素,它促进对小肠微绒毛的粘附与定居。腹泻犊牛中ETEC的分离率一般在4—30%范围内,看来有地区性差异。 用含有纤毛抗原的菌苗免疫母畜,通过其初乳的免疫力,可对ETEC引起的新生期腹泻提供保护。如今一些厂家已把有纤毛抗原的ETEC菌株纳入他  相似文献   

9.
腹泻是全球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幼童死亡的第二大病因,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腹泻的最常见病原菌,其产生的细菌定植因子(CFs)和肠毒素是关键的毒力因子。CFs介导细菌黏附宿主小肠上皮细胞并完成定植,产生热敏肠毒素(LT)和热稳定肠毒素(ST)破坏宿主上皮细胞内的体液平衡,使体液和电介质过量分泌从而导致腹泻。预防ETEC腹泻的首选方法是使用能激发宿主产生抗黏附素免疫力和抗肠毒素免疫力的疫苗,阻断ETEC黏附和定植并中和肠毒素。目前一种名为Dukoral~的霍乱疫苗因能刺激机体产生抗热敏毒素免疫,已经被一些国家批准用于短期保护和预防旅行者腹泻。新型试验性ETEC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旨在提供保护期长、反应谱广的抗ETEC感染免疫保护力。本文针对疫苗研发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疫苗的最新进展。ETEC的肠毒素基因和菌毛蛋白基因对于ETEC的致病性起主要作用,肠毒素基因工程疫苗为预防ETEC引起的腹泻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 地理分布 一般说来,ETEC是发展中国家腹泻的常见病因(如墨西哥、摩洛哥、孟加拉、秘鲁、肯尼亚、巴西、印度),而在发达国家 中,除去卫生状况不好的地区外,是比较少见的。 从有限的研究看来,似乎菌株产生的肠毒素型别有地理上的差别。例如,在墨西哥和摩洛哥LT/ST株多;在肯尼亚LT株最普遍;在孟加拉ST株较LT/ST稍多,而LT株较少。但是,在所有地理区这三种型都能发现。 发病率 从截至现在的少数研究来看,在发展中国家两岁以下的儿童ETEC腹泻的发病率最高,到四岁发病率迅速下降,此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直到终生,说明已得到了免疫。  相似文献   

12.
动物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黏附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虹  朱军  朱国强 《微生物学报》2012,52(6):679-686
动物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引起动物(尤其是幼龄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已知黏附素和肠毒素是ETEC中两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在致病性中两者缺一不可。其中黏附素结合到宿主易感肠上皮细胞是ETEC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关键步骤。动物源ETEC的菌毛黏附素主要包括K88、K99、987P、F18、F17和F41等。人们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ETEC菌毛黏附素的相关研究,包括菌毛的基因、结构组成、生物合成、菌毛表达的调控机制以及黏附素和宿主受体相互作用等,这些研究基础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ETEC病原菌的感染机理;并且在疾病诊断和新疫苗的开发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产肠毒素原性大肠杆菌(ETEC)是当前世界上的一个重要病原,虽然确切的调查资料尚难以得到,但据近来的研究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4亿腹泻病例,五岁以下儿童因之死亡的有70万。ETEC也是旅游者腹泻的一个重要病因。由于人们对这种病原的认识相当晚,因而近十年来才注意其菌苗的研制。 关于ETEC腹泻的致病机理常有评述,但简要说来,ETEC引起腹泻需要有两类毒力因子,即定居因子和肠毒素。病原体必须首先粘附到小肠的近测,这一过程是由称为定居因子抗原(CFA)的纤毛蛋白粘附素(adhesins)介导的。已经识别出许多这样的因子如CFA/I,CS1,CS2,CS3,CS4,CS5,CS6以及PCFO159:H4。早期的报  相似文献   

14.
毒素源性大肠杆菌(ETEC)是可以引起幼畜腹泻的致病菌,此类菌具有对宿主特异的起粘附定居作用的菌毛,还有直接引起腹泻的肠毒素,目前已发现对热敏感的肠毒素LT和对热稳定的肠毒素ST。在临床中经常分离到的带有K88菌毛抗原的致病菌主要是引起新生仔猪的急性腹泻,其发病、流行都比较快,是新生仔猪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给畜牧业造成极大的危害。本实验室经过几年的研究,已经构建了具有  相似文献   

15.
16.
人A组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是引起世界范围婴幼儿重症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也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婴幼儿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1-3],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大约引起611 000婴儿和儿童死亡,特别是发展中国家[4].HRV感染广泛,且改善营养状况和卫生条件对HRV发病危险影响不大,因此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HRV感染率接近.HRV引起的腹泻至今无特效药,发展疫苗对控制HRV感染的作用就显得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7.
正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资源受限地区的旅行者和儿童腹泻的主要致病菌。ETEC致病的关键一步是ETEC菌毛介导细菌黏附到宿主肠细胞。这些菌毛根据序列相似性进行分类,其中Ⅳ型菌毛家族成员最具有特征性。ETEC的Ⅳ型菌毛家族有八个相关成员,可分为三个亚类(5a,5b和5c),它们具有相似的结构排列,都有1个菌毛尖端黏附素。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可逆性肠结扎成兔腹泻(RITARD)动物模型检测了毒素源性大肠杆菌(ETEC)定居因子抗原Ⅰ(CFA/Ⅰ)和表面抗原3(CS_3)重组菌株的肠道粘附力、免疫原性和保护性。经肠道及口服接种时重组菌株对肠道均有较强的粘附力,与CFAs阴性宿主菌相比P<0.01。口服免疫家兔时,第四周血清抗体滴度达到高峰,分别为1∶9 000和1∶80 000;肠道免疫家兔后血清效价在第二周达到高峰,滴度分别为1∶8 000和1∶60 000。在抗体滴度高峰时进行ETEC野生株攻毒,结果显示口服组抗腹泻保护率为66.7%~75%,肠道组为50.1%~71.4%。攻毒后免疫家兔的排菌天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正>引言 引起腹泻、痢疾、伤寒的肠道细菌性感染是整个世界的主要的卫生问题,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的儿童来说,威协严重;这些感染对来自发达国家的参观不发达地区的旅游者也是潜在的危险。最主要的肠道致病菌有:(ⅰ)肠毒原性大肠艾希氏菌(ETEC),它引起旅游者和不发达国家中的婴儿腹泻;(ⅱ)O_1群霍乱弧菌,引起地方性或流行性霍乱;(ⅲ)肠弯曲菌,是幼儿腹泻及旅游者腹泻的一个主要原因;(ⅳ)痢疾杆菌,引起水泻及痢疾(具血性及粘液性便);(ⅴ)伤寒沙门氏菌,系伤寒的病原,为最常见的肠热病(一种网状内皮系统及肠淋巴组织的伴有持续性发热和菌血症的综合性感染);  相似文献   

20.
<正>腹泻是一种常见病,但其病因是很多的,有细菌、有病毒、有原虫等等。发病率以儿童最高。据统计其死亡率在工业化国家中,1900年为4000/10万,1970年为30~40/10万,而在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情况可能和1900年时工业国家相似,5岁以下儿童中30~50%的死亡病例与腹泻有关。各种病因引起的腹泻的百分数如下表(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