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放归加入新的大熊猫个体是有效保护孤立大熊猫小种群并保证其长期续存的最有效手段。2005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2005年8月,在岷山B大熊猫种群栖息的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放归了救护大熊猫"盛林1号";2009年4月至今,在小相岭A大熊猫种群分布的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陆续放归了救护于邛崃山系的野生大熊猫"泸欣"以及人工繁育大熊猫"淘淘""张想"和"雪雪"。监测结果表明,野外救护大熊猫"盛林1号"和"泸欣"易地放归后适应较好,已建立起巢域;母兽为野外救护个体的"淘淘"和"张想"放归自然后已存活,但尚未形成固定巢域;人工繁殖的子一代大熊猫"雪雪"在放归自然42天后死亡。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自然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正>大熊猫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在各方的努力下,目前我国大熊猫保护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与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相比,增长了16.8%[1].但是,野外还存在一些大熊猫小种群.目前已进行了10多个圈养大熊猫的放归,部分个体已经成功在野外生境中存活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动物行为随机观察法和斑块资源调查样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3年7月~2004年9月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祥祥"在野化培训圈中对生境斑块的利用频率及其与斑块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野化培训大熊猫"祥祥"共利用斑块230个,占总斑块数的80.99%;其中属于主食竹种分布的斑块190个,约占竹类分布斑块的87.16%,利用斑块的82.61%.从不同月份大熊猫利用斑块的总面积来看,野化培训大熊猫经过了3个生态适应过程:恐惧期、探寻期和稳定期.具体表现为刚放入培训圈活动范围小,其后随机性较高,活动范围增大,随着对环境的适应,逐渐趋于稳定.由于野化圈的面积较小,生境结构单一,培训大熊猫的斑块利用频次除与个别斑块组成因子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之外,而与其它斑块资源均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周小平  谭迎春  宋仕贤  王鹏彦  张和民 《四川动物》2005,24(2):143-146,F002
2003年7月8日~2004年7月7日,用聚焦动物法和点取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首次进行放归前期野化培训的两岁龄大熊猫双胞胎之一“祥祥”,及其对照个体大熊猫双胞胎之二“福福”(生活在传统兽舍之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对观察数据进行定性分析。X^2适合度检验表明:1.在不同的环境下,大熊猫的行为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取食、机械行为、人为干扰和寻食行为所占时间不同;人为活动对大熊猫行为的影响不同。2.行为多样性指数不同。3.在不同环境下,大熊猫的生态习性也是有差异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竹子的利用;二是对不同区域的利用。培训结果表明,影响将来放归的重要因素是圈养条件下形成的机械行为和对人及人工食物的依赖性。因此,在将圈养出生的大熊猫真正放归野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提高人工繁殖大熊猫的存活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生  张和民  陈猛  张贵权  王鹏彦  熊焰 《兽类学报》1999,19(4):317-319,217
1963年~ 1 997年 4月 ,圈养条件下国内外共繁殖了大熊猫 1 1 9胎 1 79仔 ;其中成活至半岁以上的占初生仔数的 44 1 0 % ,成活至 2 5岁的占 30 43 % ,而成活至 3岁以上的仅占 2 1 1 1 % [1 ] ;人工繁殖大熊猫的成活率低 ,充分表明了大熊猫配种难、妊娠难、存活更难的情况。人工授精取得成功为缓解大熊猫的配种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如何提高人工繁殖大熊猫的存活率 ,特别是进一步提高断奶后幼仔及亚成体的存活率 ,让人工繁殖的大熊猫更多地参加到繁殖种群中 ,是我国有关科研工作者目前的重要研究课题。1 991年~ 1 996年 ,成功繁殖了大熊…  相似文献   

6.
野化培训大熊猫的食性及其对拐棍竹的选择利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采用动物行为随机观察法、粪便分类收集法、样方法以及SPSS统计软件等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祥祥”在野化培训圈中的食性及对拐棍竹的选择利用。结果表明:野化培训大熊猫“祥祥”主要取食培训圈中的拐棍竹竹笋及其成竹、幼竹、半枯竹的竹秆和枝叶,少量采食短锥玉山竹,并偶尔寻食培训圈中的青草和鞘柄菝葜等植物。食性季节变化具有与野生大熊猫相似的动态规律,9~12月主要以拐棍竹枝叶为食,1~4月取食成竹竹秆,5月大量啃食当年新笋,6~8月则喜食幼竹竹秆。同时,“祥祥”对拐棍竹粗细的利用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选择性,一般取食基径大于12mm以上的竹子,对基径很小的竹子不喜欢或拒绝利用,而不同龄级竹子的选择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通报》2004,39(7):48-48
国家林业局日前公布了第3次野外大熊猫普查的结果;目前全国共有野外生存的大熊猫1590多只。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获悉,经过普查证实:目前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大熊猫约143只,约占全国的1/10。这个数字比1974年第1次大熊猫普查时的数量少,比1986年第2次普查时的数量多。野生大熊猫在卧龙保护区内得到了最充分的保护。摘自《科学时报》2004年6月14日四川卧龙野生大熊猫占全国总数量的10%  相似文献   

8.
卧龙大熊猫的保护与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长达16年的监测,发现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基本趋于稳定,但较之70年代种群有所下降。1983年的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没有造成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急剧下降,到2003年,冷箭竹更新竹林才能全面恢复到1983年前的水平。1991-1996年,卧龙共繁殖大熊猫11胎16仔,成活11只,成活率近70%,为人工繁殖大熊猫放归野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了解动物栖息地和空间利用模式是开展野生动物放归自然的重要前提。为明确野化培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野外环境中生境利用特征和空间格局,本文以2只野化培训大熊猫为研究对象,基于其野外GPS项圈数据,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动物移动模块等工具分析其在野外环境中栖息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随着在野外环境时间的增加,2只大熊猫由低海拔西南坡的阔叶林逐渐向高海拔南坡针阔混交林区域移动,且坡度利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均偏向在17°~20°的平缓区域活动。在野外环境的最初一个月,2只大熊猫平均日移动距离较大,之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2只野化培训大熊猫在野外环境初期,活动区域大小随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无规律的变化趋势,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3~4个栖息地斑块,且斑块间面积和距离各异。因此,认为野化培训大熊猫在野外栖息地环境初期属于不稳定的随机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0.
卧龙大熊猫保护及研究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与监测进行评估,阐述了卧龙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技术的进展,包括饲养管理、种公兽的培养、人工授精、哺育期母兽管理、人工育幼、亚成体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等,提出了野生大熊猫的保护、监测以及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的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环境因子对野化培训大熊猫在生境斑块中行为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物行为观察中的聚焦动物法和生境斑块调查的样方法, 调查和分析了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祥祥"在野化培训圈中的行为表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野化培训大熊猫在生境斑块中的行为表现主要以取食为主,占63.14%,其次是移动行为和休息行为,分别为15.85%和8.91%,爬树行为最少,仅0.23%;且不同月份各种行为类型的分配格局具有相似模式,无显著性差异(P=1.0).分析食物分布对大熊猫行为表现的影响,其取食、吃馍和称重、休息以及饮水等行为在有无竹子分布的斑块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其它行为不甚明显(P>0.05).从生境结构的环境组成因子来看,野化培训大熊猫的行为表现除与斑块个别组成因子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之外(P<0.05),与其它环境因子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据此对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圈养大熊猫的野化培训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是正濒于绝灭边缘的珍稀动物。近几年来许多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在人工繁殖大熊猫方面作了不少工作。我国自1963年起先后在北京、成都、上海、杭州、昆明等动物园繁殖大熊猫成功。1979年和1980年北京及成都动物园分别用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繁殖大熊猫获得成功。1983年福州动物园以成都动物园熊猫精液的冷冻颗粒,带回福州进行两次人工授精,两月后妊娠检查呈阳性反应,解决了人工繁殖大熊猫的精液来源问题。根据成都动物园的大熊猫——“美美”和“果果”在先后繁殖5胎中所得到的经验介绍于下:般雌兽5.5岁开始发情。“果果”的发情与…  相似文献   

13.
以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群为对象,研究大熊猫的人工繁殖技术和相关的生物学规律,解决了难题,提高了繁殖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期的生境选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为了将人工繁育的部分大熊猫个体重引入其历史分布区或复壮野生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始进行圈养大熊猫的野外放归工作,通过野化培训以提高圈养大熊猫适应和选择野外环境的能力。对野化培训大熊猫"淘淘"的生境选择研究表明:该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经常活动于新笋密度较大的区域[生境与对照:(2.68±1.14)对(1.58±0.66)],却避开成竹密度过大[(9.91±2.51)对(12.18±4.68)]、竹子较高[(4.57±1.09) m对(4.98±0.66) m]以及枯死竹过多[(2.52±0.86)对(3.39±1.33)]的区域;喜欢活动于离水源[(1.59±0.67)对(2.19±0.87)]和隐蔽场所较近[(5.37±2.14) m对(8.35±7.76)m],以及距离乔木较远[(3.09±0.69) m对(2.70±0.42) m]和郁闭度较低[(1.85±0.57)对(2.10±0.47)]的区域(P < 0.05),新笋密度大小是该栖息地在整个野化培训期间是否被利用的最重要因素。该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保持着与带仔母兽相近的生境选择特征,对竹子环境的选择也与卧龙野生大熊猫相似,野化培训对该大熊猫幼仔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形成的家域和核域面积分别为9.21 hm2 和1.93 hm2,占野化培训圈面积的51.95%和10.89%,其中家域面积仅有卧龙野生大熊猫的1.4%-2.4%,所以在以后的野化培训过程中需要采取增加野化培训圈中环境丰富度等方式,促进野化培训大熊猫形成较大的家域面积。  相似文献   

15.
本书是作者多年对大熊猫生殖生理的研究,总结了大量资料编写而成。全书共分六章,主要介绍大熊猫雌、雄生殖生理;生化特性、性行为变化;人工繁殖及其技术;人工哺幼,幼兽的生长发育;并提出拯救大熊猫和遗传繁育的初步见解。关于大熊猫繁殖能力低的原因,作者提出了组织学上的新依据。本书图文并茂,内容新颖,是目前国内外第一本有关大熊猫生殖生理研究及人工繁殖的专著。适于生物学及有关科研、教学人员及大熊猫爱好者参考。四川大学出版社发行科出售。本书为16开本,10印张,120千字,复膜装,86图,估价:3.50元,估计1988年3月出版。大熊猫的生殖生…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也是世界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的象征。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圈养大熊猫繁殖方面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随着人工繁殖的幼兽逐年增多,各种各样的疾患也成倍地增长,给兽医临床疾病的诊疗带来了新的挑战。2003年12月,1只4月龄幼仔在育幼室玩耍时,被同龄伙伴抓伤1只眼球意外脱出,经紧急手术救治得以痊愈。现将救治过程加以报道,供国内外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四川动物》2013,(1):162
<正>大熊猫是珍稀濒危动物的代表,中国的国宝级动物。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一个专门从事大熊猫及濒危野生动物研究、繁育、保护教育和生态旅游的全民事业单位,自1987年建立至今的20多年里,在大熊猫双胞胎育幼、大熊猫科学喂养、大熊猫驯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全球瞩目。在这里,有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您可以与大熊猫近距离接触;在这里,您可以获得保护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和生态保护的最新知识和理念:在这里,您可以献出您的爱心,认养大熊猫;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大型兽类,食性单纯,食物特化,主食箭竹类植物。1979年下半年,我们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活的核心地带,了解到大熊猫食取冬小麦的事实,故从1980年麦季起,对野生大熊猫索食冬小麦的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5个麦季的野外观察记录,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9.
从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提供的野外放归大熊猫“祥祥”的粪样中,分离到一株产纤维素酶的兼性厌氧菌株。该菌株经初步生理生化鉴定为肠杆菌科沙雷氏菌(Serratia),命名为Serratia JF-1116。用PCR技术扩增了该菌的16S rDNA全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对该序列在GenBank中的BLAST结果表明,所有与该序列高度同源的序列均为肠杆菌科的16SrDNA基因序列,选取同源性高的菌株的16SrD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菌株与3株Serratia聚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DNA指纹在野生种群数量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方盛国  冯文和 《兽类学报》1996,16(4):246-249
本文用荧光素标记LZF-1基因指纹探针,以四川省冕宁县冶勒野外大熊猫的脱落被毛及尽量新鲜的粪便作样品,进行了DNA指纹检测。1.在相同或不同时间、巢域采集的粪便与被毛样品,显现出相同或不同的DNA指纹图谱,达到个体认定的目的.表明了大熊猫野外脱落被毛和粪便,能作为DNA指纹分析材料,进行野生种群数量调查.2.根据检测6个被毛和9个粪便样品的结果,认定该生境中有7只大熊猫个体,纠正了有8只和8±2只的记载.3.应用DNA指纹技术及微机个体识别进行大熊猫野外数量调查,准确可靠,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能获得大熊猫在野外的真实个体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