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种稻虱缨小蜂空间寄生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进生 《昆虫知识》1992,29(2):107-109
观察结果:拟稻虱缨小蜂喜选择寄生稻株中上部叶位和分蘖枝组织内的褐飞虱卵;稻虱缨小蜂喜选择寄生稻株下部叶位组织内灰飞虱、白背飞虱卵及主茎枝组织内白背飞虱卵和分蘖枝组织内灰飞虱卵。二种稻虱缨小蜂均表现喜选择寄生叶片组织内寄主的习性。这一空间寄生习性的表现,本文从稻株空间温度对缨小蜂寄生活动的影响及寄主产卵部位、稻株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研究了水稻品种形态特征对褐飞虱卵在稻株上的分布以及由此而对稻虱缨小蜂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测试品种中,褐飞虱卵在稻株上的垂直分布型可归为3类,即上中部为主分布型、中下部为主分布型和均匀分布型.稻株上、中、下各部位的褐飞虱卵量多少与其相应部位叶鞘鞘脊的相对高度呈极显着正相关.稻虱缨小蜂对上中部为主分布型褐飞虱卵(在浙农大40上)的功能反应明显地强于对中下部为主分布型的褐飞虱卵(在浙852上).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形态特征对稻虱缨小蜂功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室内研究了水稻品种形态特征对褐飞虱卵在稻株上的分布以及由此而对稻虱缨小蜂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测试品种中,褐飞虱卵在稻株上的垂直分布型可归为3类,即上中部为主分布型、中下部为主分布型和均匀分布型.稻株上、中、下各部位的褐飞虱卵量多少与其相应部位叶鞘鞘脊的相对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稻虱缨小蜂对上中部为主分布型褐飞虱卵(在浙农大40上)的功能反应明显地强于对中下部为主分布型的褐飞虱卵(在浙852上).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氮肥对褐飞虱存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20 ℃、23 ℃、26 ℃、29 ℃和32 ℃)和氮肥水平(不施氮:0 kg·hm-2;高氮:250 kg·hm-2)对褐飞虱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20 ℃~29 ℃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褐飞虱的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提高,卵和若虫历期缩短,成虫寿命缩短,同时产卵量增加;32 ℃时, 褐飞虱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降低、卵和若虫历期延长、成虫生殖力降低;在不同温度下,高氮植株上的褐飞虱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成虫生殖力均明显高于低氮稻株上的褐飞虱,同时高氮植株上褐飞虱的卵和若虫历期明显短于低氮稻株上的褐飞虱,说明施用高水平氮肥提高了褐飞虱对逆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温度和氮肥对褐飞虱卵存活率、若虫历期和产卵量的交互作用显著,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和长期施用高水平氮肥很可能是近年来褐飞虱猖獗暴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稻虱缨小蜂对水稻品种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四臂嗅觉仪的行为试验表明、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eatae Pang et Wang)对不同水稻品种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存在显差异。在测试的6个未受害水稻品种中。浙852和TN1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显强于Nabeshi。受褐飞虱[Nitapareata lugens(Stal)]为害后.品种间引诱作用的差异更趋明显。在同一品种内,稻虱缨小蜂对受橱飞虱为害后的稻椿挥发物比未受害的稻株挥发物具更强的行为反应。然而.在稻椿、褐飞虱若虫复合体与稻株、褐飞虱卵,雌成虫复合体的挥发物间不存在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稻田氮肥施用量对黑肩绿盲蝽捕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lividipennis Reuter在不同含氮量稻株上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和低龄若虫的捕食能力、对褐飞虱卵的捕食功能反应以及褐飞虱蜜露和水稻伤流液对其捕食 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和若虫的捕食量均与寄主植物的含氮量呈显著 负相关。黑肩绿盲蝽在相同氮肥施用量的稻株上连续饲养2代后对褐飞虱卵的捕食能力没有改变 。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的功能反应呈Holling Ⅱ型方程,其参数瞬时发现率(a)和处置时间(Th)只与寄主含氮量有关,而与黑肩绿盲蝽种群和褐飞虱卵的来源无关。 在高氮量稻株上黑肩绿盲蝽种群对褐飞虱卵的瞬时发现率(a)下降导致了功能反应的减弱, 而在相同含氮量稻株上黑肩绿盲蝽种群之间的捕食功能没有明显差异。黑肩绿盲蝽成虫取食水 稻伤流液和褐飞虱蜜露时寿命明显延长,取食高氮稻株的褐飞虱分泌的蜜露对延长黑肩绿盲蝽 雌成虫寿命的作用最大。但是,在高氮稻株上褐飞虱蜜露显著降低黑肩绿盲蝽的捕食能力。这 些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自然控制作用的下降是稻田过量施用氮肥后褐飞虱种群增加的 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稻株含氮量和密度对褐飞虱存活、发育和生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褐飞虱种群在不同含氮量稻株和若虫密度条件下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若虫密度对褐飞虱存活的抑制作用随若虫密度提高而增强,但随寄主含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表现为低含量的寄主植物可以增强对种群调节的负反馈作用。在低氮稻株上的饲养代数也明显影响若虫存活率,而在高氮稻株上饲养的不同代别褐飞虱之间则无显著差异。若虫率与稻株含氮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即在高若虫密度下寄主含氮量的增加可显著缩短褐飞虱若虫的发育历期。与高含氮量稻株上的褐飞虱种群相比,饲养在低含氮量稻株上的褐飞虱种群的若虫发育时间在高若虫密度下显著延长。在每盆40头褐飞虱若虫的密度下,成虫性比与稻株含氮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在不同若虫密度下,随着若虫密度的增加雌性成虫比例显著下降。在每盆160头的若虫密度时低氮稻株上褐飞虱种群的性比低于0.3,显著低于在高氮稻株上的褐飞虱种群的性比0.85。在含氮量低的稻株上的雌成虫体重随若虫密度的增加极显著减少,连续取食第2代的雌成虫又比取食第1代时的轻。在所研究的所有若虫密度下,取食高含氮量稻株的褐飞虱种群的雌成虫寿命均为取食低含氮量稻株褐飞虱种群雌成虫寿命的3倍左右,差异极为显著。稻株含氮量和若虫密度对褐飞虱生殖力的作用最大,特别是在低氮稻株上若虫密度对褐飞虱生殖力的作用更为突出。在高含氮量稻株上的卵孵化率均随若虫密度的增加而有所下降,但在相同含氮量稻株上卵孵化率的差异均不显著。结果推测由于施用氮肥较多的水稻可以承受高密度的褐飞虱,提高了它们的迁出临界密度,减少了褐飞虱在克服逆境过程中的种群损失,从而造成更高的密度和更重的田间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8.
两种稻虱缨小蜂种群生态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程遐年  徐国民 《昆虫学报》1991,34(4):405-412
在南京市郊和我国南方稻区,寄生稻飞虱卵的缨小蜂主要是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和拟稻虱缨小蜂A.paranilaprvatae Pang et Wang两个种.这两个种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呈明显“此起彼落”的季节性交替.作者以比较生态学方法探讨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夏季30℃以上高温对稻虱缨小蜂未成熟期的存活和雌虫产卵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拟稻虱缨小蜂具有耐高温能力.稻虱缨小蜂和拟稻虱缨小蜂种群增长的理论最适温度分别为27.41℃和31.87℃,最适温度下的种群内禀增长力以稻虱缨小蜂为高.当供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卵时,拟稻虱缨小蜂只寄生褐飞虱卵,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也有明显的喜好.两种缨小蜂对褐飞虱卵密度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寄生变红卵和仔代成蜂数量作为繁殖力估计等方法,编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and wang)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殖力,分析了稻虱缨小蜂对稻飞虱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繁蜂条件下,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10.26,内禀增长率rm为0.2213,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4.52头;寄生白背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8.78,内禀增长率rm为0.1840,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2.20头.两组生命表参数比较分析显示褐飞虱卵具有较强的室内繁蜂潜能,可利用其进行室内繁蜂.应用稻虱缨小蜂、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的生命表参数讨论了稻虱缨小蜂在稻飞虱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能及其可能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褐稻虱翅型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张增全 《昆虫学报》1983,(3):260-267
本文探讨温度、湿度、光周期、虫口密度、虫龄、水稻生育期和植株营养等与褐稻虱(Nilaparvatalugens Stal)翅型分化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影响褐稻虱翅型分化的主要因素是稻株营养成分的变化,而1龄若虫期的营养好坏,是决定翅型比率的关键。其次为温度和光周期。相对湿度和若虫群集密度与褐稻虱翅型分化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稻虱缨小蜂的寄主选择性和适宜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祝增荣  程家安 《昆虫学报》1993,36(4):430-437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Wang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 rvath)卵龄无明显的寄生选择性,但在新鲜寄主中的发育历期较短,育出的蜂体较大,生殖力较高,而羽化 率和雌雄性比则不受寄主卵龄的影响。在白背飞虱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共存时,稻虱缨小蜂明显选择褐飞虱。稻虱缨小蜂在褐飞虱卵中的发育显著地比在白背飞虱卵中的慢;褐飞虱卵育出的 蜂的初羽化成虫怀卵量显著高于白背飞虱卯育出的,虫体大小也类似,且虫体越大,生殖力越高。从白背飞虱卵育出的蜂供给白背飞虱卵(W→W)时,产卵量低于其它育蜂寄主和供给产卵寄主组合(w→B、B→B、B→W)的,其内禀增长力rm较其余者小25%。本文还讨论了应用适宜性指数来综合衡量寄主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抗性水稻品种(IR64, ASD7和IR56)挥发物对感性品种TN1抗虫性的影响,为褐飞虱的绿色生态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以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为研究对象,利用未被为害和经褐飞虱雌成虫为害(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IR64, ASD7, IR56和TN1)挥发物处理TN1植株,测定TN1植株上褐飞虱单雌产卵量和单雌蜜露分泌量、若虫存活率和卵孵化率;分别利用H型嗅觉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褐飞虱雌成虫和稻虱缨小蜂对上述不同处理TN1植株的选择性。【结果】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抗性水稻挥发物处理TN1植株后均可降低褐飞虱单雌产卵量,而未被为害的抗性水稻挥发物处理后不影响褐飞虱单雌产卵量。健康TN1植株经褐飞虱为害诱导的IR64挥发物处理后可降低单雌蜜露分泌量,但对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无影响;同时还降低对褐飞虱的引诱作用,而增强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且健康TN1植株经褐飞虱为害IR64和TN1诱导的挥发物处理后,其挥发物组分中仅2-庚酮的相对含量发...  相似文献   

13.
褐稻虱饲料稻株中数种氨基酸的营养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初步证实饲料稻株中甘氨酸、赖氨酸和酪氨酸含量的高低,同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发育进度、存活率、短翅型出现率和单雌产卵量关系极为密切,它们是褐稻虱赖以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重要氨基酸。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种对稻虱缨小蜂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水稻品种既能直接地经物理结构,亦能间接地通过改变褐飞虱Niladarvatalugens(Stal)卵的适宜性,影响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的发育、存活和繁殖。稻虱缨小蜂的羽化率、怀卵量分别与其寄主褐飞虱卵所处水稻品种叶鞘鞘脊的硅细胞密度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同时,怀卵量和虫体大小还与受水稻品种影响的褐飞虱卵粒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稻虱缨小蜂种群增长能力指数的组分分析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影响稻虱缨小蜂种群增长能力的主要因子不同,显示了水稻品种对稻虱缨小蜂影响的多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十年来,褐稻虱在我国南方稻区的爆发频率很高,水稻穗期是其盛发为害的主要世代,也是预测调查的关键时期。在采用以卵发育进度为依据的发生期预测和以卵密度为依据的发生量预测时,过去由于不明水稻穗期褐稻虱产卵转位的规律,往往很难查到卵条,因而影响预测数据的可靠程度和预报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探明水稻穗期褐稻虱的产卵部位,我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初步明确了产卵部位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不同温度下浸水对褐飞虱生存、繁殖及其寄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温度下浸水对褐飞虱卵孵化、若虫存活率、成虫取食和繁殖及其寄主水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相对低温2 2℃和 2 1~ 2 6℃的自然变温条件下 ,产卵后立即浸水对浙江和广西 2个褐飞虱种群的卵孵化影响均不明显 ,而在产卵后4 d浸水对浙江种群的卵孵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 8℃浸水 5d和 35℃浸水 1 d后卵孵化率显著下降且孵化进程延长。卵浸水后的初孵若虫的存活率随卵浸水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稻株浸水对其体内所含的昆虫必需氨基酸影响较大 ,其总量减少 ,而稻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却显著增加 ,导致褐飞虱在浸水稻株上的若虫生存率、成虫取食量和繁殖力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捻翅目昆虫是胎生的,胚胎发育和孵化均在母体血腔内进行。稻虱跗Elenchinus japonicus属捻翅目,跗科,寄生于白背稻虱、褐稻虱和灰稻虱。本文报道稻虱跗 卵的形成各阶段:1)雌虫体内无典型的卵巢,所有卵在母体体腔内同步发育和成熟。最早发现的原卵是包囊干细胞,在雌幼虫血腔内。2)每个包囊细胞内含256个姐妹细胞,其中有一个细胞分化成卵母细胞,其余的成为营养细胞。3)成熟卵为椭圆形,大小为75-100×40-50μm。其胚胎发育过程按顺序包括:卵裂、胎盘形成、胚带分节、附肢形成和胚胎背合等阶段。稻虱跗 行单胚生殖。  相似文献   

18.
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的识别机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研究了室内条件下信息化合物及稻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2种卵寄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无显著差异,各自的引诱比例(头数)分别为57.50%(23头)和42.50%(17头)。稻虱缨小蜂对2种飞虱4组材料,完整卵、磨碎卵、带卵叶鞘和若虫为害叶鞘的行为反应,除了在褐飞虱完整卵上的搜索时间极显著地长于在白背飞虱完整卵上的以外,其余的均不存在差异。挥发物捕集结果表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组成相非常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水稻挥发物、稻飞虱利它素及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中的作用不明显。文中就稻虱缨小蜂识别2种寄主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 六十年代初,褐稻虱在我国仅是次要害虫,但以后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它是水稻穗期的暴发性害虫,一般群栖于稻株的下部,刺吸液汁,导致水稻枯萎,甚至死亡。特别是对连作晚稻为害尤为严重,常因其大发生而形成“虱烧”(hopperburn),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过去10年内,在我国台湾省的中部和南部稻区因褐稻虱造成的损失达40%。此外,褐稻虱还能传播草丛矮缩病(grassy stunt)和蓬乱矮缩病(ragged stunt disease)。随着药剂防治次数的增加,抗药性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加上褐稻虱又是一种迁飞性昆虫,其抗药性还与虫源地的防治有关。这  相似文献   

20.
<正> 游草Leersia hexandra(Linn.)是否为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寄主植物,长期以来国内外皆有争论。我国自1958年湖南雷惠质等同志发表了褐稻虱在游草上产卵越冬之后,许多单位曾开展了研究。浙江农科院(1975)、广西农科院(1975)根据饲养结果认为:褐稻虱取食游草不能完成若虫期发育,淤草不是褐稻虱的真正奇主。近年来(1978,1979,1980)湖南农科院又根据室内孵化饲养游草上的越冬卵,表明有少量个体可发育至成虫,并由此推论游草上的越冬卵是构成该地区翌年的主要虫源。我们为探求褐稻虱与游草之间的真实关系,于1980年至1981年间做了部分工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80年5月至6月和1980年12月至1981年3月分别在温室工作室和温室内进行。试验分玻管接虫饲养和盆栽接虫饲养两组。养虫用的玻管规格为2.5厘米×21厘米,栽种游草的盆钵面积为0.28平方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