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500MHz NMR—维和二维~1H谱研究了重水溶液中的中华眼镜蛇细胞膜毒素CT-III.通过相敏双量子滤波相关谱(DQF-COSY),核Overhauser二维谱(NOESY)和全相关谱(TO-CSY),对含甲基和芳香基团的氨基酸残基的质子自旋体系进行了解析.CT-III~1H谱特征表明有β折迭二级结构存在,NOE二维谱显示Txr22和Tyr51的芳环侧链以及IIe39的侧键在蛋白构象中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2.
以同核相关二维谱(COSY),双共振技术,去(B_(23)-B_(30))一胰岛素(DOI)测定为基础,分析确定去锌猪胰岛素的三个重要的苯丙氨酸残基B_1 ,B_(24),B_(25)的400 MHz ~1H NMR共振峰及其在不同pH值时的侧链构象.发现在高pH值时,处于单体一单体聚合界面的苯丙氨酸B_(24)侧链构象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3.
通光藤甙F,G,H和I结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通光藤(Marsdeniatenacissima)的茎中分离得到4个新的C21甾体甙———通光藤甙F(3),G(4),H(5)和I(6),以及2个已知化合物通光藤甙A(1)和B(2)。根据光谱数据和化学方法推定了其结构。同时,通过COLOC谱和二维核磁共振谱指定了这些化合物中甙元上11和12位的酯基确切连接位置。  相似文献   

4.
海南捕鸟蛛毒素-Ⅰ(HNTX-Ⅰ)是从海南捕鸟蛛(Ornithoctonus hainana)的粗毒中纯化的一种新型神经毒素.应用二维1H-NMR技术研究HNTX-Ⅰ的溶液结构特点,通过分析水和重水中的DQF-COSY、TOCSY和NOESY谱,识别出HNTX-Ⅰ全部33个氨基酸残基自旋体系;通过NOESY谱中的dαN、dβN、dNN和dαδ联系完成了序列专一的谱峰归属,从而确认了HNTX-Ⅰ所有的主链质子和大于96%的侧链质子的化学位移.并通过分析3JNH-CαH耦合常数、序列间的NOE联系以及慢氢交换质子等,确定HNTX-Ⅰ的二级结构主要是由三股反平行的β-折迭组成(Lys7-Cys9,Tyr20-Asn23和Trp28-Val31),这些结构特点与已经探明结构的其它蜘蛛毒素的基本相同.这些结果为完全解析HNTX-Ⅰ的溶液三维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部位和不同组织类型中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基因),探讨H.pylori、CagA基因与胃癌的关系,以及H.pylori、CagA基因导致胃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革兰染色及血清H.pylori CagA抗体检测胃癌患者H.pylori,应用PCR检测胃癌组织中H.pylori CagA基因。结果胃癌组织中随活检部位不同,H.pylori检出率也不同,以胃窦部检出率最高为76.9%,与胃体大弯侧、胃角和贲门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5),胃体大弯侧、胃角与贲门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5),胃底与贲门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窦部癌的CagA检出率(85.6%)最高,与其他部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5),胃角胃癌CagA检出率显著高于胃体大弯侧和贲门胃癌(P0.005)。高分化胃癌H.pylori检出率为73.1%,低分化胃癌H.pylori检出率为44.1%,二者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肠型胃癌H.pylori检出率为76.7%,弥漫型胃癌H.pylori检出率为33.3%,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化胃癌CagA检出率为26.3%,低分化胃癌CagA检出率为80.0%,二者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肠型胃癌CagA检出率为80.4%,弥漫型胃癌CagA检出率为57.1%,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部位和不同组织类型中胃癌组织中H.pylori和CagA基因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性,对探讨胃癌的发生及胃癌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核桃青皮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含有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具有镇痛、消炎、抑菌、抗肿瘤等功效。为了从核桃青皮中分离得到更多的酚类成分,以利于更好地阐明其作用机理,该研究采用大孔树脂Diaion HP-20SS、凝胶Sephadex LH-20,HPLC等方法对核桃青皮80%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共分离了10个单体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质谱(MS)、一维核磁共振谱(~1H NMR和~(13)C NMR)、二维核磁共振谱(HSQC,HMBC)数据的分析及文献数据的比较确定为没食子酸(1),没食子酸甲酯(2),对羟基苯甲酸(3),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4),6-O-咖啡酸-D-葡萄糖(5),6-O-没食子酸-葡萄糖苷(6),4,8-二羟基-1-四氢萘醌(7),5,8-二羟基-4-甲氧基-1-四氢萘酮(8),5,8-二羟基-1-四氢萘酮(9),4-羟基-1-四氢萘酮(10)。其中,化合物5,化合物6为属内首次分离到。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核桃青皮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Batal)的根中分离到了一个新的倍半萜过氧化物——甘松醛(Nardosaldehyde),并通过J-分解谱等二维核磁共振技术鉴定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300MHz核磁共振仪对反向DPPC脂囊泡中短杆菌肽S进行了研究.用二维相关谱(COSY)和二维NOE谱(NOESY)对反向脂囊泡中短杆菌肽S的共振峰进行了识别,短杆菌肽S所有的共振峰都被指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NOESY及一维自旋回波谱对短杆菌肽S在反向脂囊泡中的构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短杆菌肽S在反向脂囊泡中不再为平面环状结构,而是有某种程度的折叠.  相似文献   

9.
虎纹捕鸟蛛毒素-X(huwentoxin-X,HWTX-X)是从虎纹捕鸟蛛(Ornithoctonus huwena)的粗毒中纯化的一种新型N-型电压敏感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应用二维1H-NMR技术研究HWTX-X的溶液结构特点,通过分析水和重水中的DQF-COSY、TOCSY和NOESY谱,识别出全部28个氨基酸残基自旋体系;利用NOESY谱中的dαN、dβN、dNN和dαδ联系完成了序列专一的谱峰归属,从而确认了HWTX-X所有的主链质子和大于95%的侧链质子的化学位移,为完全解析HWTX-X的溶液三维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和色谱纯化的方法从造纸法再造烟叶生产排放废水中得到了4个化合物,并通过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手段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其中一个新的倍半萜Nicotianolide(1),一个已知的倍半萜2β-Hydroxysolanascone(2),以及两个已知的生物碱即5,6-二氢-2(1H)-吡啶酮(3)和可替宁(4)。  相似文献   

11.
淫羊藿中的新黄酮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淫羊藿甙(icariin,1)和1个新的黄酮甙类成分-新淫羊藿甙(neoicariin,2)已从中药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的地上部分分到,新淫羊藿甙(2)的化学结构经光谱分析并通过^1H-^1H COSY,^1H-^1H NOE,HMQC,HMBC等二维核磁共振谱和化学方法鉴定为3,5,7-三羟基-4’-甲氧基-8-(2”,3”-环氧)异戊基黄酮-3-O-α-L-鼠李吡喃糖甙。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多种化学方法与核磁共振(NMR)相结合确定甘露聚糖SP_1的结构。高碘酸盐氧化和甲基化衍生物的色-质联机分析(G.C.-M.S.)表明SP_1含有M-~1,-~2 M-~1,和-~6 M-~1*四种糖残基。部分酸水解和乙酰解证明SP_1的主链是1→6连接,侧链是1→2连接;其中长侧链有两个残基,短侧链只有一个残基。SP_1的~1H谱在H-1区出现四个较强和一个较弱的α型氢信号,~(13)C谱在C-1区出现三个较强的峰。它们的分布与化学方法所确定的结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海南捕鸟蛛毒素-I(HNTX-I)是从海南捕鸟蛛(Ornithoctonus hainana)的粗毒中纯化的一种新型神经毒素。应用二维1H-NMR.技术研究HNTX-I的溶液结构特点,通过分析水和重水中的DOF-COSY、TOCSY和NOESY谱,识别出HNTX-I全部33个氨基酸残基自旋体系;通过NOESY谱中的dαN、dβN、dNN和Dαδ联系完成了序列专一的谱峰归属,从而确认了HNTX-I所有的主链质子和大于96%的侧链质子的化学位移。并通过分析3JNH-CaH耦合常数、序列间的NOE联系以及慢氢交换质子等,确定HNTX-I的二级结构主要是由三股反平行的β-折迭组成(Lys7-Cys9,Tyr20-Asn23和Trp28-Val31),这些结构特点与已经探明结构的其它蜘蛛毒素的基本相同。这些结果为完全解析HNTX-I的溶液三维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个新奇的单萜甙——黑蒴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黑蒴(Melasma arvense(Benth.)H.-M.)根的水溶性部份经活性碳柱层析分离得到一个新的C_(13)单萜甙—黑蒴甙(melasmoside),其结构经过化学反应、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13)C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分析,最后经X-衍射分析决定如1式所示。  相似文献   

15.
二萜佛司可林E、F、G、H,已从毛喉鞘蕊花分离得到。本文根据一维和二维的核磁共振谱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光谱特征,改正了原先错误的指定。  相似文献   

16.
组胺1型受体(H1R]受体作为组胺最主要的受体亚型,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末梢,随着各类新型H1受体桔抗剂的发现和基因敲除动物的应用,H1R的功能研究及其活化调节机制研究也不断深入.组胺通过H1R参与调节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病理功能,如参与炎症反应、疼痛反应、血管调节、认知功能、睡眠清醒节律、饮食节律和肥胖等.H1R活化可激活磷脂酶C(PLC),PLC水解1,4,5-磷脂酰二磷酸盐产生甘油二酯(DAG)和肌醇三磷酸(IP3),后者激活细胞内Ca2+通道,活化氮氧化物合成酶,最终生成NO和鸟苷酸环化酶(cGMP),并引起钾通道开放,导致超极化;也可激活磷脂酶A2(PLA2)形成花生四烯酸(AA).H1R可通过活化其基因转录水平进行上调.本文就近十年来国外相关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在 5 0 ? TFE 5 0 %H2 O溶液中采集的WET TOCSY、WET NOESY等二维核磁共振波谱 ,确定了mHCN1通道孔隙多肽氨基酸残基的自旋系统 ;通过解析NOESY谱中的NOE相关点 ,完成了对其序列以及主链和侧链质子的全部归属。利用NOE信息进行了结构计算 ,得到其三维结构。三维结构显示mHCN1通道孔隙多肽中存在一段α螺旋。其核磁共振研究结果为更深入研究选择性离子通道的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二新种,副萼石豆兰(B.malipoense Z.J.Liu,L.J.ChenW.H.Rao)和小副萼石豆兰(B.minor Z.J.Liu,L.J.ChenW.H.Rao)作了描述和绘图。该二新种属于石豆兰属副萼组(Bulbophyllumsection BisetaJ.J.Verm.ex N.Pearce,P.J.CribbJ.Renz),与该组的刺萼石豆兰(B.bisetum Lindl.)相似,区别在于两新种的叶片先端二裂和唇瓣无毛。小副萼石豆兰与副萼石豆兰的区别在于假鳞茎椭圆球形;叶片卵状椭圆形,长1.2~2 cm;侧副萼片较短,长约1 mm;中副萼片几乎与两侧萼片边缘合生。  相似文献   

19.
南海海绵Dysidea sp.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南海陵水地区采集的一种未定种海绵Dysideasp中首次分离到7个化合物,经MS,NMR等光谱技术,确定了结构分别为胆固醇(1),过氧化麦角甾醇(2),cholesl-7-en-9a,11α-epoxy-3β,5α,6β,19-tetraol-6-monoacetate(3),甲基尿嘧啶(4),尿嘧啶(5),甲基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6),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7)。其中化合物3的^1H NMR和^13C NMR数据通过二维NMR实验首次得到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侧金盏花属蓝侧金盏花的一新变型(Adonis coerulea Maxim.f.albiflora S.H.Yang),该变型与原变型的区别在于花冠白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