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霸王岭热带雨林的种间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绘制了海南岛霸王岭热带雨林1个0.5 hm2永久样地所有DBH≥1 cm树木的分布图,进而借助最近邻体分析扩展模块判定每个个体的最近邻体植株,并得到每个基株最近邻体种对的距离。采用N×N最近邻体列联表的截表法,研究了这个多物种群落的种间分离。结果表明,随机毗邻种对占优势,正分离种对次之,负分离种对最少。多数灌木和一些小乔木(平均胸径<15 cm)彼此呈正分离,少数负分离;灌木和乔木间的分离关系复杂;大乔木种类(平均胸径≥65 cm)间不存在负分离。种间分离存在种间差异。种间分离与分布格局明显相关,聚集分布的物种与其它物种正分离比例远比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大;相反,聚集分布物种与其它物种负分离比例要比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小。聚集 聚集分布的种对最可能出现正分离;聚集 均匀分布的种对以及随机 随机分布的种对则最可能出现负分离。但是,无论物种的分布格局或种对相对分布格局如何,随机毗邻的种对都占优势。与种间联结不同,种间分离反映的是小尺度的物种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阐述了种间分离的可能原因及其生态学涵义。  相似文献   

2.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生态分布与濒危状况。初步结果如下:1.鹦哥岭现有蕨类植物50科119属282种,科、属、种的比例分别占海南蕨类科、属、种的89·3%、84·4%和62·7%,其中台湾马尾杉(Phlegmariurus taiwanensis)、粗齿桫椤(Al-sophila denticulata)、启无蹄盖蕨(Athyrium wangii)、紫柄蕨(Pseudophegopteris pyrrhorachis)、微红新月蕨(Pronephrium megacuspe)、羽裂圣蕨(Dictyocline wilfordii)、多羽复叶耳蕨(Arachniodes amoena)、华南鳞毛蕨(Dryopteris tenuicula)等8种为海南分布新记录种。2.鹦哥岭蕨类区系以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为优势科,以铁角蕨属(Aspleni-um)、凤尾蕨属(Pteris)、短肠蕨属(Allantodia)、卷柏属(Selaginella)、毛蕨属(Cyclosorus)等为优势属,是一个以热带成分为主的热带区系,兼有较高比例的地区特有成分和东亚成分,其中,热带分布的科、属、种的比例分别为97·3%、88·3%和63·4%。3.鹦哥岭蕨类的生活环境大致可以区分为4种类型:低海拔次生林或灌草丛干旱生境、中高海拔林下阴湿生境、中高海拔林下湿润溪流生境和高海拔湿润苔藓矮林生境,以中高海拔林下阴湿生境中的蕨类最为丰富。4.鹦哥岭保存有许多海南珍稀蕨类,有10种国家二级保护蕨类,有56种海南受威胁蕨类,其中海南蹄盖蕨(Athyrium hainanense)、和七指蕨(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为海南极危种(CR),另有17种海南濒危(EN)、37种海南易危(VU)蕨类。  相似文献   

3.
2005年7~9月(雨季)和2006年2~4月(旱季),对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900~1100 m地区的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调查样区内根据植被类型随机选取6个调查样区,424个布笼点,6360个笼捕日,调查面积6.36 km2,捕获黄额闭壳龟5只,其中,人工林中...  相似文献   

4.
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内共有蕨类植物165种,隶属于41科84属,优势科有7科,分别为水龙骨科、铁角蕨科、金星蕨科、蹄盖蕨科、叉蕨科、膜蕨科、鳞毛蕨科,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7属,分别为铁角蕨属Asplenium、卷柏属Selaginella、观音座莲属Angiopteris、鳞始蕨属Lindsaea、凤尾蕨属Pteris、短肠蕨属Allantodia、鳞毛蕨属Dryopteris;根据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本区蕨类植物科、属、种的热带成分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的96.6%、90.4%、72.2%,表明本区蕨类植物区系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本区蕨类植物的属内种类贫乏,含1种的属占63.1%,含2~3种的属占21.4%;生态类型多样,主要有土生蕨类、石生和附生蕨类;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水蕨Certopteris thalictroides、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黑桫椤Gymnasphaera podophylla、大叶黑桫椤Gymnasphaera gigantea是本区国家重点二级保护珍稀濒危蕨类植物,应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5.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考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采用晨昏沿样带观察及用鸟网捕捉的方法对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鸟类资源考察。本次考察共记录鸟类75种,分属于12目30科,加上以往文献记载,该地区总计有鸟类13目36科92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6.97%。其中东洋界鸟类71种,古北界鸟类4种,广布种17种;繁殖鸟类65种(包括留鸟和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23种,居留期不清或迷鸟4种。该区域有许多被保护的鸟类,其中Birds to Watch收录2种,CITES收录5种,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收录10种,中国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收录15种。  相似文献   

6.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及属种海南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8年,多次对海南省中部山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39种两栖动物(有尾类1种,无尾类38种),隶属于2目7科23属。其中,包括海南属种新纪录小姬蛙属的德力小姬蛙(Micryletta inornata)和新纪录种马来棱皮树蛙(Theloderma asperum)。另外,还采集到2个待定种,分别为小蟾属物种(Parapelophryne sp.)和一种大型的棱皮树蛙属物种(Theloderma sp.),但需要进一步研究鉴定。鹦哥岭调查中共记录到39种(88.6%)已知在海南有分布的两栖动物,包括11个海南特有种,占海南13种特有两栖动物的84.6%,这说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在海南岛两栖动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周威  龙成  杨小波  龙文兴  李东海  卜广发 《生态学报》2013,33(20):6569-6576
以海南省文昌市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0m?160m的山麓灌木林固定样地中胸径(DBH)31.5cm的所有木本植物为对象,并根据DBH划分为7个径级,研究其稀疏规律,结果表明:1)群落中Ⅰ级(DBH<4.5cm)个体数所占百分比最大,占64%,群落结构为“倒J型”,林分密度是幼树>小树>成年树,该群落正处于稳定状态,且个体间为争夺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发生强烈的自疏和它疏作用,存在明显的稀疏现象。2)各径级地上生物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幂函数增加,幂函数方程为:AGB=6?107N0.4626或lnAGB=0.4626lnN 17.855,在较小的密度范围内,随林分密度的增加,群落地上总生物量增加较快,但当密度趋于0.6株/m2时,地上生物量变化缓慢,趋于恒定值。3)林分密度与各径级平均胸径呈负相关关系(密度越大,平均胸径越小),其幂函数关系式为:N=70.1d-3.5506,R2=0.8808。4)选择Yoda提出的幂函数方程对天然灌木林自然稀疏规律进行模拟,林分密度与平均生物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其关系式为:W=2219.1N-0.5374或 lnW=7.7048-0.5374lnN;自疏指数α值为0.5374,这与Yoda所提出的3/2指数相差甚远,并不满足-3/2自疏定律。5)此次调查的物种有常见种(0.2hm2样地中个体数≥5的种为常见种)41种,非常见种53种。天然灌木林在物种层面的稀疏也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组成和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常弘  毕肖峰 《生态科学》1999,18(2):53-53
报道了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的调查,记录了该保护区鸟类118种,隶属13目35科,其中有59种属冬候鸟,57种属留鸟和2种属夏候鸟。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东寨港保护区有60种鸟类属古北界物种、43种是东洋界物种和15种是广布种。还分析了该保护区鸟类组成区系和鸟类生态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5年3~4月,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结合的方法,对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进行了专项调查。在海拔300~1 000 m设5个研究样区,采用系统抽样法在样区内选取443个研究样点,用笼捕法进行调查。野外调查共发现淡水龟类3种11只,包括8只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2只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和1只锯缘摄龟(Pyxidea mouhotii)。访问调查得知当地还有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三线闭壳龟(C.trifasciata)、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和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分布。研究表明,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至少有2科7种,约占海南淡水龟类总种数的60%,其中四眼斑水龟和锯缘摄龟为本次调查到的尖峰岭淡水龟的新记录,三线闭壳龟和山瑞鳖为访问新记录。保护区内淡水龟类种群密度非常低,人为捕猎对淡水龟类资源破坏严重,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木质藤本垂直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赵科  陶建平  郝建辉  乌玉娜 《生态学报》2010,30(12):3173-3181
木质藤本植物是热带森林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分,但对于其垂直分布的研究较少。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坡地8条样带内胸径≥0.5cm的攀援木质藤本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其多度、物种丰富度、径级结构、攀援方式组成、物种组成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多度和物种丰富度都呈现出一种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型曲线变化规律。(2)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个体趋于分布在更大径级。在森林底层(05m)和林冠层(≥15m)分别以0.51cm和≥2cm径级的木质藤本占优。(3)不同高度级间,不同攀援方式木质藤本个体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主茎缠绕类木质藤本在各高度级都占优势,卷须类木质藤本个体比例随高度增加显著降低,根攀类木质藤本呈现相反趋势。(4)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物种优势度明显发生变化。总体来看,木质藤本呈现出一种复杂、有序的垂直结构,这可能决定其对森林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工林对海南鹦哥岭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在天然林中所种植的人工林对鹦哥岭鸟类多样性的影响,于2005年10月~2006年4月,分别采用样带法和雾网法,对海南鹦哥岭的原生林、次生林、人工林及其林缘的鸟类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野外记录到鸟类102种,其中栗腹矶鸫Monticola rufiventris、橙胸姬鹟Ficedula strophiata和黄雀Carduelis spinus 3种为海南鸟类新纪录.与原生林和次生林相比,人工林及其林缘的鸟类多样性很低,其中人工林最低.人工林不仅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人工林的种植使天然林破碎化而产生的林缘与天然林林缘不同,鸟类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12.
广西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后于1989年10月和12月、1990年3~4月和7~8月、1991年4~5月、1994年4~5月、2003年1月和2008年5月对广西北部湾涠洲岛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在该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鸟类186种,隶属16目52科.其中,旅鸟117种,冬候鸟48种,留鸟14种,夏候鸟7种.13种鸟类被IUCN列为受威胁物种,包括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9种.中日候鸟保护鸟类93种,中澳候鸟保护鸟类30种.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是沿太平洋西海岸迁飞候鸟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季雨林树木的死亡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树木死亡是调节群落组成和结构的一种方式, 在森林生态系统动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在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季雨林群落大量调查和树种功能群划分研究的基础上, 探索了热带季雨林群落及其不同功能群树木的死亡率及其随径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季雨林群落内树木死亡率的变化范围为3.42%-18.71%, 平均值为7.60%。按照功能群比较, 乔木死亡率显著高于灌木, 落叶树种死亡率高于常绿树种, 但具刺树种死亡率显著低于无刺树种。按照树木径级划分, 5-30 cm径级范围的死亡率均超过10%, 最高值出现在5-10 cm径级范围, 在相同径级范围内比较时, 落叶树种在 胸径(DBH ) < 5 cm时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常绿树种, 而在其他径级范围内, 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具刺和无刺树种的死亡率在所有径级范围内均无显著差异。乔木死亡率与群落距河流距离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距离河流越远死亡率越高; 落叶树种和无刺树种则与坡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坡上部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坡中部。热带季雨林内树木的死亡率与其所处的群落生境有关, 较干旱的生境是导致树木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乌玉娜  陶建平  奚为民  赵科  郝建辉 《生态学报》2011,31(11):3054-3059
选择海南岛霸王岭天然恢复60 a的次生林样地中形成年限为17和13年的边缘,分别设置4条10 m100 m的样带,研究边缘效应下dbh ≥1 cm树木的攀藤率、被藤本攀附的频度和每木藤本数随距边缘距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8 hm2的样带中,树木的攀藤率分别为44.58%(17年边缘)和32.63%(13年边缘)。2种边缘中,dbh 1—5 cm、5—10 cm树木的攀藤率都随距离发生了变化,17年边缘中dbh >20 cm和13年边缘中dbh 10—20 cm树木的攀藤率都没有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树木被藤本攀附的频度随距边缘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攀附3株以上藤本的树木最少,在17年边缘中变化趋势较明显;攀附1株藤本的树木最多,在13年边缘中变化明显。17年边缘中每木藤本数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在边缘形成初期,边缘形成年限对每木藤本数产生了影响,其在17年边缘中下降程度较大,但总体高于13年边缘中。  相似文献   

15.
海南霸王岭热带雨林植被取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表格操作及邻体分析功能,以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的沟谷雨林为例,探讨热带雨林的取样技术。结果表明,用种.面积曲线所获得的热带雨林的最小面积往往过大,而采用重要值.面积曲线所确定的最小面积则为4000m^2;无样地取样采用最近个体法,由种.点数曲线可以确定最少点数为119,而采用重要值.点数曲线,可以确定该雨林取样的最小点数为280。种.个体曲线表明,如果要获取多一倍的物种数,则所需调查的个体数应是原来的4倍。  相似文献   

16.
The Hainan gibbon continues to survive in Bawanglin Nature Reserve in four social groups totalling 21 individuals. Twelve births have occurred since 1982, and 11 of these individuals survive in 1989. Only three of these 12 births have been females, however. The total female population consists of 6 adult females, two of which are at least 19 years old, and three juvenile females born since 1985. Two of the four social groups have only one adult female each and no juvenile females. All four groups are well protected, but their survival is precarious.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南湾珍贵动物保护区植被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岛南湾珍贵动物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猕猴保护区,总面积约15000亩,现保存有550—650只猕猴(Macaca mulatta)。此外,在保护区内尚有水鹿、豪猪、穿山甲等36种动物,其中25种鸟类。在植物区系上有维管束植物388种(包括亚、变种在内),棣属110个科309属。根据群落组成成分、外貌结构以及种群特征,可将该区植被划为三个类型:(一)砂生灌草丛;(二)砂生刺灌丛;(三)次生常绿季雨林或次生热带雨林。  相似文献   

18.
欧芷阳  杨小波 《广西植物》2008,28(3):344-351
铜鼓岭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共有维管植物166科626属984种及变种。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共有维管植物196科911属2146种及变种。前者共有单型科54科,单种属431属,分别占科和属总数的27.11%,68.74%;后者共有单型科35科,单种属496属,分别占科及属总数17.77%,54.5%。说明五指山物种组成比铜鼓岭的更丰富,但两个区系属内种系分化程度都较弱。区系分析表明:(1)铜鼓岭以泛热带分布占优势,热带亚洲分布次之,分别占该区非世界分布属总数的34.5%和17.8%;五指山以热带亚洲分布占优势,泛热带分布次之,分别占非世界分布属总数的37.5%和24.1%;两个区系热带性质强烈,但前者以泛热带分布为主,后者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2)铜鼓岭共有35种海南特有种,占海南536个海南特有种(变种)的6.53%;五指山共有284个海南特有种,五指山特有种16种,占海南特有种的52.99%,说明其在海南植物区系中比铜鼓岭更重要。  相似文献   

19.
Lowland tropical forests once covered a large fraction of tropical southern China, but currently have an extent of ca 633,800 ha, mostly in Xishuangbanna of southern Yunnan. The Xishuangbanna region has a typical monsoon climate with a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ranging between 15.1°C and 21.7°C, and precipitation between 1200 and 2500 mm. There is a pronounced dry season between November and April with frequent occurrence of heavy fog. Rainfall during the wet season between May and October accounts for over 80 percent of total annual precipitation. Water deposition from fog accounts for over one‐third of total water input during the dry season in the forests, suggesting an important role that fog may play in pushing up the northern limit of tropical rain forest in Sou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云雾林雨季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海南岛霸王岭热带云雾林中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群落为对象, 分析了热带云雾林雨季光照、空气湿度、空气温度、土壤和地形特征, 为分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应等生态学过程奠定基础。结果表明: 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在一天中的光合有效辐射呈单峰曲线变化, 热带山地常绿林各时段的光合有效辐射显著低于热带山顶矮林; 5-10月两群落类型日平均空气温度分别为(21.76 ± 2.44) ℃和(19.33 ± 1.03) ℃, 且随时间变化呈单峰曲线, 热带山地常绿林日平均空气温度显著高于热带山顶矮林; 5-10月两群落类型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88.44 ± 2.90)%和(97.71 ± 0.80)%, 且随时间变化呈倒“S”型曲线, 热带山地常绿林各月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显著小于热带山顶矮林; 与热带山顶矮林相比, 热带山地常绿林的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机质、pH和土壤厚度显著大, 而全钾和有效磷含量显著低; 热带山地常绿林的坡度、岩石裸露比例和海拔高度显著小于热带山顶矮林, 地形因子与其他生态因子显著相关; 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表明: 空气温度、有效磷、全钾、全氮及地形因子对热带云雾林植被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