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韦毅  胡美浩 《遗传学报》2001,28(11):991-996
P68核蛋白是一个依赖于ATP的RNA解旋酶,同时具有依赖于RNA的ATPase活性,它与SV40大T抗原有交叉免疫反应。随细胞周期不同,其含量和分布均有较大差异。以前的工作表明P68核蛋白在同一细胞系不同生长阶段的表型不同。它在肿瘤细胞(HeLa和TC3H10)与非肿瘤细胞(NIH3T3和NC3H10)之间表型亦有明显差异。因此,在细胞中过量表达P68核蛋白,可能会影响到细胞的生长特性,报道了将重组人P68表达质粒DNA分别传染NIH3T3及NC3H10细胞,使P68核蛋白在细胞中过量表达,引起细胞恶性转化;(1)转染细胞的形态从纤维状趋于梭形;(2)在单层细胞中形成微球细胞转化灶;(3)转染的细胞在软琼脂上生长形成集落;(4)将转染细胞注射裸鼠,3-4个星期后形成肿瘤。  相似文献   

2.
SV40即猿猴病毒40 (simian virus 40),是DNA肿瘤病毒的原型代表,其基因结构为共价闭合环状双股DNA分子,标准参考株SV40-776含5243个核甘酸。不同分离株bp数略有差异。SV40病毒为强DNA肿瘤病毒,具有使啮齿类动物及人源多种组织培养细胞永生化和转化能力。SV40病毒早期基因编码两个早期非结构蛋白即小T抗原(ST-ag、)和大T抗原(LT-ag),与病毒诱导的肿瘤发生有关。近年来研究表明,从猴体组织新分离的SV40株与实验室参考株SV40-776及SV40-B株相比较,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并且SV40遗传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猴外周血单核细胞SV40DNA的PCR检测方法,对猕猴SV40T抗原基因进行检测。方法使用PCR方法对分别来自野外(云南宁蒗71只、景东60只)及笼养猕猴(64只)的SV40大T抗原基因进行检测,同时对扩增出的阳性结果进行测序。结果在195份样本中,有4只来自野生猴样本扩增出SV40大T抗原基因(3.1%,4/131),1只来自笼养猴样本扩增出SV40大T抗原基因(1.6%,1/64)。测序结果显示:猴血样本扩增片段序列与GenBank中的SV40大T抗原C-末端的基因序列片段有15个核苷酸不同(3.3%差异),与SV40.776标准株的序列基本一致,但SV40—776在nt3020处有一缺口。结论云南野生及笼养猕猴猴群均能检出SV40T抗原基因。因此建立SV40病毒的DNA检测技术,对用于科研及疫苗生产的实验猕猴的病毒学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SV40 T基因转化的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系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能用于乳腺特异表达基因构件质量检验的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系.方法根据已发表的SV40病毒T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整合有SV40 DNA早期基因区的COS-1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用高保真PCR扩增SV40 T基因.将获得的SV40 T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并用获得的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山羊原代乳腺上皮细胞.经有限稀释和反复传代后获得转化细胞克隆,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扩增出序列正确的SV40T基因,重组质粒转染获得的转化细胞的对数生长期为接种后第4天,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23.5*!h,克隆形成率为26.7%.DNA斑点杂交试验证明转化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有SV40 T基因,染色体核型分析试验表明转化细胞的核型无明显异常,裸鼠接种试验证明转化细胞不能形成肿瘤,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表明转化细胞在软琼脂中不能生长.部分细胞克隆已在体外传30代以上,保持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在胶原基质上能形成腺泡样结构.结论本研究获得的SV40 T基因转化的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具有转化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山西狭苞橐吾中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筛选。用不同浓度的4种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干预携带有P53和SV40肿瘤病毒大T抗原基因的AH109菌液,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的β-半乳糖苷酶活力测定方法,分析了4种倍半萜对P53蛋白与SV40大T抗原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发现8β-methoxyeremophil-7(11)-ene-12,8α(4β,6α)-diolide(1)和8β-hydroxyl-6β-angloxyeremophil-7(11)-ene-12,8α-olide-15-oic acid(2)对P53蛋白及SV40-大T抗原相互作用没有显著影响,但是中、高浓度的furanoeremophilan-4β,6α-olide(3)和低、中、高浓度的8β-hydroxyeremophil-7(11)-ene-12,8α(4β,6α)-diolide(4)对P53蛋白与SV40大T抗原之间相互作用有抑制效应。说明从山西狭苞橐吾中提取出的化合物3和4对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P53和SV40-大T抗原的相互作用有生物学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6.
多肽TAT与核定位信号介导的蛋白质入核递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与蛋白质转导结构域TAT、SV40大T抗原的核定位信号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纯化后转导A431细胞 ,大部分细胞核内都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 ,说明TAT NLS可以有效介导蛋白质的入核递送。这种蛋白质递送系统可望用于转录治疗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cDNA克隆片段。采用两种方式构建成真核表达质粒。第一:切除t-PA3'端非编码区序列后插入SR启动子和SV_(40)晚期Poly(A)终止信号之间,形成pMGZ6001质粒;第二:将3'端部分切除并带有Poly(A)加尾信号的t-PA片段插入由金属硫蛋白MT启动子调控的载体中,分别组建成含大T抗原与不含大T抗原的两个表达质粒pMGZ6002和pMGZ6003。这三种质粒用磷酸钙共沉淀法和电穿孔法转染CHO-dhfr细胞,阳性克隆细胞均能合成并分泌rt-PA。其分子量约68kD,并能与t-PA单克隆抗体特异结合,溶解纤维蛋白。阳性克隆经MTX选择培养扩增基因,培液中rt-PA表达水平可达3000IU/(10~6细胞·48h)。  相似文献   

8.
仙台病毒核衣壳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V)核衣壳蛋白。方法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V)核衣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核衣壳蛋白全长cDNA序列,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于37℃1mmol/LIPTG条件下诱导表达,大肠杆菌裂解物经SDS-PAGE分析,在相对分子质量约60×103处出现一新蛋白带,与预期目的蛋白分子量相符。结果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表达产物能与兔抗S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出现单一反应带,表明其具有免疫原性。结论为建立以重组NP蛋白为诊断抗原检测SV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麻疹病毒全长cDNA构建及其感染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发展新型疫苗和改造目前使用的麻疹病毒疫苗,以麻疹病毒疫苗株为模板,构建了具有感染性的麻疹病毒cDNA克隆.用RT-PCR分6段扩增出麻疹病毒全长基因,通过酶切、拼接构建麻疹病毒疫苗株CC-47的全长正链cDNA序列,并精确地置于T7启动子控制下与丁型肝炎病毒核酶序列之前.克隆麻疹病毒CC-47株蛋白N、P、L编码区质粒并置于T7启动子控制下,用4个质粒共转染哺乳动物细胞,在表达T7 RNA聚合酶的重组痘苗病毒VTF7-3的作用下进行病毒拯救.经免疫荧光、PCR等方法检测证实,获得了具有感染性的麻疹病毒.所拯救的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连续传3代后,仍能检出病毒抗原和核酸.  相似文献   

10.
pZ189质粒DNA体外复制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含SV40复制起点的质粒DNA在真核细胞抽提物中进行复制的DNA体外复制系统的建立. 在外源性蛋白质SV40大T抗原(SV40 Tag)的参与下,穿梭质粒pZ189能在猴肾vero细胞胞浆抽提物中,利用其中参与体内DNA复制所需的蛋白质成分,有效地进行体外DNA复制. 从而为研究真核细胞DNA复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模型.  相似文献   

11.
923076源点缺陷型SV40ONA增强人内皮细胞活力〔英〕/1 jima,5.…了Agrie.Biol.Chem一1091,55(12)。一25理了~2553[译自DBA,1992,11(凌),92一02189〕 分离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经3次传代后,采用DEAE一葡聚糖方法用克隆的源点缺陷型SV40病毒DNA转染。分离转染的克隆,其中SV一2和SV-3细胞系具正常表型,生活史延长且能存活近100代。死亡前,SV一3的表型改变。从这种SV一3培养物中分离出SV一3T细胞系。SV一3T生活周期相当长,生长迅速,能在软琼脂上生长。但它丧失了Facto卜Vlll相关抗原,不具备正常内皮细胞表型,染色体数异常。进一步…  相似文献   

12.
RT-PCR法扩增的人溶菌酶cDNA的克隆及其核苷酸顺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人胎盘全RNA为底物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制备出了人溶菌酶的cDNA片段。在限制性内切酶Sma Ⅰ存在的连接体系内,将此cDNA克隆入载体pUC12的Sma Ⅰ位点。用重组质粒双链DNA的末端终止法测定了其全部的核苷酸顺序,证明其全长为444bp,编码了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30个氨基酸的成熟蛋白组成的溶菌酶的前体蛋白,并证明已成功地在此cDNA的3′末端导入了两个终止密码子及一个限制性内切酶Sal Ⅰ的识别位点。由中国人溶菌酶cDNA推导出的氨基酸顺序与有关报道不同,有5个氨基酸的改变。表达蛋白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3.
以P53蛋白与SV40大T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药物分子靶标,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的α-半乳糖苷酶活力的测定方法,测定了两个系列的化合物对于P53蛋白与SV40大T抗原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一个系列包括ZnCl2,MgCl2,CaCl2,和Cu-Cl2、BaCl2等二价金属盐;另一个系列是几种新疆特色植物的天然提取物,包括蒜氨酸、大蒜素、罗丹明B类物质AJ-8、黄酮、苦参碱、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等。结果发现,ZnCl2能够特异使P53蛋白与SV40大T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15%左右,而大蒜素和黄酮能够降低这两个蛋白的相互作用,降低程度分别为40%和30%,其它药物基本不影响两个蛋白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为全面研究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以及开展不同动物成纤维细胞间比较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细胞实验材料。方法运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pSV3neo质粒导入第3代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抗性克隆并扩大培养,建立永生化细胞系;用PCR检测细胞株中SV40T基因的整合,RT-PCR鉴定SV40T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绘制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生长曲线。结果阳性细胞克隆已扩大培养并稳定传代50代,经鉴定SV40T抗原已整合到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且稳定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克隆人肥胖(obese,ob)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与EGFP重组构建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分析其亚细胞水平的定位.方法:提取人脂肪细胞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出人ob基因cDNA,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CI,重组质粒转染NIH-3T3细胞,荧光显微镜分析EGFP-ob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克隆的ob基因cDNA为501bp,共编码167个氨基酸,与GenBank公布的人ob基因序列一致,荧光显微镜分析表明,重组的EGFP-ob融合蛋白主要分布于NIT-3T3的细胞质中.结论:成功克隆了人OB基因的cDNA序列,构建人OB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I-ob,融合蛋白EGFP-ob定位于NIH-3T3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spJ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为深入探索该分泌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分泌蛋白BspJ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常规PCR方法扩增BspJ目的基因并克隆到p MD19-T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 DsRed2-C1-BspJ并转染HEK293T细胞,制作细胞爬片后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利用RT-PCR方法分析HEK293T转染细胞中BspJ转录情况。[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spJ基因ORF全长是531 bp,共编码177个氨基酸,BspJ蛋白无跨膜结构,有7个抗原决定簇,具有核定位信号(NLS)和核输出信号(NES),据此推测BspJ蛋白亚细胞定位可能具有核—胞浆穿梭过程; PCR方法扩增出BspJ基因;成功构建p DsRed2-C1-BspJ重组质粒;激光共聚焦分析显示BspJ蛋白定位于宿主细胞核及核周围; RT-PCR分析显示BspJ基因于宿主细胞中进行转录。[结论]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spJ分布于宿主细胞核及核周围,可能具有胞核—胞质穿梭过程。  相似文献   

17.
将含重组白细胞介素12(hIL-12)的杆状病毒(Ac-hIL12)经空斑纯化后,在草地贪夜蛾Sf9细胞中进行连续无稀释传代到P55代,收集被P15、P25、P35、P45、P55代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抽提胞内病毒(ICV)DNA.根据重组病毒构建的原理,在P35 cDNA和P40 cDNA的3′末段设计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出了包括P35 cDNA、Polyhedrin启动子、P10启动子和P40 cDNA序列在内的全长约2.0kb片段,克隆至T Vector进行序列测定后发现,在第P15、P25和P35代所扩增出的序列没有发生任何突变.但在P45代,P35cDNA中就有3个碱基发生了点突变(461T→C,517A→G以及630C→T),Polyhedrin启动子的+1位后插入了一个碱基T,P40 cDNA与P10启动子区(230bp)没有变化;而第P55代除了以上碱基突变以外,P10启动子区-168位的G替换突变为T, -136与-135位之间插入一个碱基T,以及-122位缺失一个碱基T.以上结果表明杆状病毒在体外细胞连续传代过程中可导致外源基因本身的突变.  相似文献   

18.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在细胞周期的G_1期和S期交界处开始合成,S期结束后消失。细胞内定位在核内,又称分裂细胞核抗原。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含量与细胞分裂状况直接有关。细胞周期调节蛋白为细胞DNA复制所必须,是DNA聚合酶δ的活化蛋白。因此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对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调控及细胞分裂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将含重组白细胞介素12(hIL—12)的杆状病毒(Ac—hIL12)经空斑纯化后,在草地贪夜蛾Sf9细胞中进行连续无稀释传代到P55代,收集被P15、P25、P35、P45、P55代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抽提胞内病毒(ICV)DNA。根据重组病毒构建的原理,在P35cDNA和P40 cDNA的3′末段设计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出了包括P35cDNA、Polyhedrin启动子、P10启动子和P40 cDNA序列在内的全长约2.0kb片段,克隆至T Vector进行序列测定后发现,在第PmP25和P35代所扩增出的序列没有发生任何突变。但在P45代,P35 cDNA中就有3个碱基发生了点突变(461T→C,517A→G以及630C→T),Polyhedrin启动子的 1位后插入了一个碱基T,P40 cDNA与P10启动子区(230bp)没有变化;而第P55代除了以上碱基突变以外,P10启动子区—168位的G替换突变为T,—136与—135位之间插入一个碱基T,以及—122位缺失一个碱基T。以上结果表明杆状病毒在体外细胞连续传代过程中可导致外源基因本身的突变。  相似文献   

20.
细胞周期蛋白B1、D1和E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构建带FLAG标签的细胞周期蛋白B1、D1、E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以乳腺cDNA文库为模板,分别扩增细胞周期蛋白B1、D1、E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克隆到pcDNA3-FLAG真核表达载体上;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瞬时转染法,将重组正确的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检测细胞中的FLAG融合蛋白的表达。结果: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显示构建了正确的FLAG-Cyclin真核表达载体,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克隆的载体都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分子大小相符的重组蛋白。结论:构建了FLAG-CyclinBl、FIAG-CyclinDl、FLAG-CyclinE真核表达载体,为细胞周期蛋白及其相关蛋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