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研究于2021年11—12月,设置12条考察路线,采用同步目视考察法,对包含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和赣江下游的江西水域长江江豚数量和分布开展了考察,结合历史资料,探讨了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规律及江湖迁徙关系。结果显示, 11月考察观测到长江江豚217群次、454头次, 12月考察观测到长江江豚236群次、569头次,受水位和天气等环境条件影响,两次考查观察到的长江江豚数量差异显著(t=–2.23, P<0.05)。11月和12月江豚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长江江西段,江豚主要分布在湖口石钟山-彭泽三号洲水域;鄱阳湖适宜水深范围水域都有长江江豚分布,其中吴城望湖亭-渚溪河口、都昌船厂-黄金咀-三山-瓢山水域是江豚高密度分布区;赣江下游,长江江豚分布在扬子洲渔业村附近水域。两次考察目击率分别为1.00和1.08次/km,均高于往年调查结果,由此推测,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可能有所增长。鄱阳湖通江水道蛤蟆石-石钟山水域,两次考察分别仅发现3头和2头长江江豚,推测调查期间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和鄱阳湖之间的迁移行为较少,未来需进一步管控江湖迁移水域的人类活动,促进江湖迁移。吴城望湖亭-渚溪... 相似文献
2.
截线抽样法用于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截线抽样法调查了在春季 4月间鄱阳湖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的种群密度和数量,得出该地区长江江豚种群密度估计值为 0.1940头/km2,估计数量为 388头。探讨了截线抽样法用于浅水型淡水湖泊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现状评价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45
作者根据近年在长江中下游对江豚进行考察的资料和收集到的标本,系统分析评价了长江中下游江豚的种群现状,主要结果如下:1.长江江豚上至宜昌(距河口1669公里),下至长江口,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均有分布。分布型式是沿长江纵向呈集群性分布,横向呈趋岸性分布;2.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数量估计为2700头。其数量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夏季的SPUE值仅为冬季的48.7%—58.6%;3.长江中下游江豚群体以1—5头最为常见,占88%;4.理论推算长江中下游每年新产生个体为539头,年出生率为20%;5.通过分析比较长江中下游和中国沿海以及日本Inland Sea江豚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推测长江中下游江豚很可能进行“江—海”、“海—江”长距离大规模的迁移,这种迁移与生殖有关。 相似文献
4.
5.
长江河口区江豚种群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弄清长江河口区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于2012年6月8~11日和2012年9月12~19日对这一水域作了2次较大覆盖面的目视考察和9次遗骸搜寻。6月的考察目击到江豚5群8头,9月的考察未目击江豚个体。依据样带法估算,长江河口水域6月份的江豚种群数量约为61头。全年共获得7头江豚遗骸,并搜集到其他5例死亡信息。对其中5头外表完整、特征保留良好的遗骸所作的鉴定结果显示,2头为长江亚种(N.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3头为东亚亚种(N.asiaeorientalis sunameri)。调查表明,崇明岛西端和青草沙附近水域是长江亚种活动的热点水域,可作为重点监护区域。 相似文献
6.
7.
长江江豚种群衰退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是生活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一种独特的淡水小型鲸类,1996年被收录为IUCN濒危物种。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其种群数量呈快速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种群下降速率约为每年6.3%。2006年考察发现长江干流中其种群数量少于1 200头,与15年前相比减少了50%以上。为了深入了解造成长江江豚种群快速衰退的机理,课题组从种群生态学、生物声学和种群遗传学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综述了该项目的研究进展,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计划进行了展望。相关研究不仅能促进长江江豚保护生物学理论的发展,也有助于深化对白鱀豚衰退和灭绝过程的反思,并为其他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长岛海域是黄渤海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的热点分布区域之一。为了掌握长岛海域东亚江豚的种群密度与分布特征,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用截线抽样法进行了5次东亚江豚目视考察。5次考察总航程2 421 km,共发现东亚江豚614次,1 156头次。相同月份调查种群遇见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不同月份种群遇见率差异极显著(P <0.01),提示东亚江豚种群在该水域可能存在季节性迁移。按照考察月份对数据进行合并处理,长岛海域5月和10月东亚江豚平均种群密度为(0.56±0.11)头/km2(0.46~0.68头/km2)和(3.63±0.25)头/km2(3.38~3.88头/km2),平均种群数量为(20 209±202)头和(2 971±681)头,这在目前已知所有东亚江豚分布区中是最高的。尽管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差异显著,但东亚江豚种群在长岛海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砣矶岛-大钦岛西北侧和东南侧均为高密度分布区,因此... 相似文献
9.
长江江豚种群生存力分析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长江江豚是一个独立的种群,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数量呈下降的趋势,运用漩涡模型(VORTEX7.3)分析了长江江豚的种群生存力,预测了未来100a长江江豚的种群动态,比较了在假设环境条件下以及采取和不采取保护措施长江江豚种群的濒危程度,并模拟了江豚饲养群体的动态,主要结果显示,长江江豚在未来100a内灭绝的概率为0.01平均灭绝时间为100a,如长江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长江江豚的灭绝概率针大幅度提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科学评估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遗传多样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研究基于124头活体长江江豚的血液样本及42头搁浅死亡长江江豚的组织样本,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并利用BottleSim软件对该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5.80、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653、期望杂合度(He)为0.664,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核DNA遗传多样性;在剔除死亡个体后,平均等位基因数下降至5.50,并且死亡个体在3个微卫星位点上具有3个稀有等位基因,表明非正常死亡将导致鄱阳湖种群遗传多样性下降。此外,模拟结果表明,如果保持当前有效种群(Ne=62)和雌雄性比(0.87:1),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将快速下降;而要实现100年内保存90%以上遗传多样性的目标,则其有效种群至少需要200头或者实际种群数量超过1000头。研... 相似文献
11.
长江天鹅洲故道江豚的集群规模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4月 ,选择使用岸上定点观察、流动观察和水上流动观察 3种观察方式 ,对长江天鹅洲故道内约 2 0头江豚的集群状况进行了一个周年的监测 ,共观察到江豚集群 5 88次。结果表明 :天鹅洲故道内江豚以集群的方式迁移和活动 ,集群规模从 2— 2 0头不等 ,一般分成 2个 9— 11头规模的亚群体 ,2个亚群体活动范围相对独立 ,其活动主要为D区和H区。每个亚群体又常分成规模较小的核心群体 ,其中 3头集群最多。一年中春、秋和冬季江豚集群状况基本相同 ,而夏季有所差别。天鹅洲故道江豚集群在白天期间有 3个高峰期 ,主要发生在9:0 0— 11:30 ;12 :30— 16 :15和 17:15— 18:0 0 ;正午时间 ,江豚的集群活动处于相对低谷。江豚集群相对集中在天鹅洲故道D、E、F、G和H区域 ,占 70 % ,江豚在上下区域集群相对较少。根据江豚集群规模在天鹅洲故道的时空分布规律 ,作者对长江天鹅洲保护区江豚群体的保护与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豚的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是鲸目(Cetacea)鼠海豚科(Phocaenidae)的一种小型齿鲸,在淡水和海洋中均有分布。关于江豚染色体的研究,国外文献中尚未见记载,国内亦无报道。Pilleri和Gihr(1972,1975)根据江豚的形态解剖学的研究,认为我国产的江豚和印度洋的及日本海的江豚不属同一个种,但国际上对此尚有不同意见。因此,搞清江豚染色体的核型,将可有助于澄清江豚属的的分类问题。本文就我国长江产江豚的染色体核型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长江江豚微卫星DNA分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发物种特异性微卫星标记,本文采用一种改良的快速微卫星分离法(FIASCO)从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的基因组中筛选得到72条微卫星DNA序列。根据重复单元的排列特点,完美型、非完美型及复合型序列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3%、22.2%和19.5%。选择其中30条序列设计PCR扩增引物,并用12个随机选择的长江江豚样品进行多态性筛选。初步结果表明其中14对引物的扩增产物稳定并且具有多态性;在每个座位上获得2-13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87个;14个微卫星座位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60和0.709。本研究获得了长江江豚的第一批物种特异性微卫星座位及其扩增引物,这些微卫星标记将在后续的保护遗传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江江豚的无线电跟踪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无线电跟踪技术对生活在长江故道中的江豚进行了跟踪,较好地解决了无背鳍豚类的无线电信标的无损伤固定和淡水环境中信标的自动脱落两个技术关键。跟踪结果理想。 相似文献
15.
江西鄱阳湖是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重要栖息地, 湖中栖息着约400 头江豚。多年的观察表明, 船舶交通是鄱阳湖中江豚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为了评估船舶通行对长江江豚发声行为的影响,尤其是了解船舶通行期间及其前后江豚的发声和行为特征, 作者于2007 年6 月27 日—7 月1 日在江西鄱阳湖湖口水域采用固定被动声学系统, 即安装在监测点(29°42′38″ N, 116°11′11″ E)的一套水下声学数据记录系统, 对周边通行船舶的水下噪声及江豚声纳信号脉冲事件进行了定点监测和记录, 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了定量和统计分析。在整个监测的109h 中, 声学记录仪共记录到船舶494 艘, 江豚声纳脉冲串信号13413个。船舶出现与江豚出现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r = -0.029, N = 6550, P Z = -0.370, P> 0.05); 当有船舶经过时, 江豚的发声频次显著降低(Z = -10.050, P Z = -0.275, P> 0.05; Z = -0.119, P> 0.05); 船舶通行之前和之后, 江豚的发声频次、脉冲串持续时间、脉冲间间隔的差异性均不显著(χ2= 5.255, P> 0.05; χ2= 3.511, P> 0.05; χ2= 5.155, P>0.05); 在船舶经过时, 江豚对游动方向没有明显的选择性(χ2= 0.861, P> 0.05)。基于分析结果推测, 在狭窄水域中江豚躲避船舶干扰通常采取“临时性”策略, 而非长距离逃避。由于鄱阳湖湖口水域水道相对狭窄, 尽管研究的结果表明江豚对船舶有一定的敏感反应, 但是在相对狭窄的水域中, 江豚躲避船舶的行为难以充分表现。另外, 江豚对该水域中高密度航行船舶的噪声可能存在一定的“适应性”, 导致当遭遇船舶时, 江豚的声行为反应不十分强烈。因此, 建议有必要在不同尺度的水体中采用声学数据记录仪继续开展类似的观察,以进一步了解江豚对船舶的行为响应, 尤其是观察江豚躲避船舶的行为及发声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关于江豚的古籍记载及现代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中国古文献中关于江豚的记载最早出现于约1800余年前。在历代文献记载中江豚的名称有13个。自1829年科学命名以来,已发表江豚的论文和涉及江豚的论著共130余篇。包括形态解剖、遗传、生化、寄生虫、生态、保护、饲养、声学、分类等各个领域。其中形态学论文36篇。对江豚的大多数器官系统已作了解剖学和组织学层次的研究,今后的形态学工作将更多联系重要的生理功能。遗传和生化方面的工作还是初步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如:分子杂交、DNA内切酶谱、指纹图和序列分析等将在90年代得到更多应用。对江豚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今后应着重有关种群数量、社群结构、运动和水污染、渔具及其他环境变化的影响等的研究。并应进一步开展对长江和沿岸海域江豚的生态学考察,对我国的江豚种群状况做出比较准确的估算。生态学野外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尽可能定量化和模型化。分类学工作应引入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数学方法。作者最近的研究认为全世界现存的江豚可分为形态差异比较明显的5—6个种群,隶属于3个不同的亚种。中国水域的3个种群分属3个亚种。 相似文献
17.
18.
江豚的年龄鉴定、生长和生殖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本文根据在长江中下游,长江口和中国东北沿海收到的68头江豚标本,对江豚年龄鉴定的方法作了摸索和研究。从年龄,生长和生殖的角度系统分析了江豚的一些种群生物学特征。江豚年龄与生长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遵循的幂函数型式。4-5龄以前,江豚的生长迅速,此后减慢。江豚首次性成熟年龄雌性4龄,雄性4.5龄。性成熟时体长雌性133cm,雄性140cm。根据16头胎儿资料,用对数分割法反推出江豚的交配期较长,并有两个可能的交配高峰,分娩的高峰为2-4月。断奶年龄约为0.5龄。粗略估算长江江豚的年生殖率为20%。长江的江豚和中国沿海的江豚在形态和种群结构上各具特点。从江豚的年龄组成看出,幼龄组(0-4龄)的比例较大,结构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域江豚种群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运用PCR产物的银染测序技术,测定了中国水域江豚长江豚长江种群、黄海种群和南海种群共12头个休的2个长度分别为317bp和245bp的mtDNA控制区序列,并以此分析了江豚种遗传变异。结果表明:中国水域江豚各种群的控制区序列所定义的单倍型互不相同,无共有的单保型。以2个mtDNA控制区片段的核苷酸序旬,以及把2个片段合并后产生的较大片段的序列,用MEGA软件中的UPGMA法构建的系统树把江豚聚类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