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草鱼体内肾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分化及交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确立了一个以草鱼体内肾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为指标的检测环境诱变或致癌物质的短期试验系统。采用硫堇-UV-Giemsa染色法,分析了草鱼体内肾细胞的SCD-2(注射BrdU后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分裂相的SCD)频率和SCE频率。用500微克/克体重BrdU体内标记5天,草鱼肾细胞SCD-2频率为8.58±0.22%;SCE频率为3.05±2.523 SCE_5/细胞。以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作为阳性对照,分析了化合物亚硝基胍(N-methyl-N~1-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和农药叶蝉散(Mipc)诱发SCE的能力。这项工作在评价水质污染方面将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非诱变剂对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检测了16种非诱变剂对大麦根端分生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影响及其中9种成份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的影响。在大麦细胞中,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氯化钠、维生素、氨基酸及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处理均能显著提高SCE频率。维生素、氨基酸和dNTP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SCE频率也有显著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只是诱变剂能提高SCE频率,非诱变剂在一定高剂量时也能提高SCE频率。非诱变剂影响SCE具有特殊的S CE增长曲线,SCE频率达一定值后不再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非诱变剂对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仪慧兰  张自立 《遗传》1995,17(3):27-30,38
检测了16种非诱变剂对大麦根端分生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影响及其中9种成份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的影响。在大麦细胞中,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氯化钠、维生素、氨基酸及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处理均能显著提高SCE频率。维生素、氨基酸和dNTP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SCE频率也有显著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只是诱变剂能提高SCE频率,非诱变剂在一定高剂量时也能提高SCE频率。非诱变剂影响S  相似文献   

4.
诱变剂诱发SCE的增加在大麦细胞中比在小鼠脾脏细胞中所需浓度较低,说明植物SCE比动物体内SCE敏感。所检测的诱变剂大多均能在小鼠脾脏细胞和大麦细胞中诱发SCE的增加,两者之间的SCE/细胞、SCE/pgDNA、SCE比率、SCE/pgDNA增加等项数值均显示极显著相关性,表明所检测的几种诱变剂在小鼠脾脏细胞和大麦细胞中最终诱发SCE的效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用BrdU-Giemsa法和改良的去壁低渗标本制备法,观察了小麦属5个种根尖细胞的SCE。各物种之间每条染色体的平均SCE是不同的。硬粒小麦为0.76±0.82(±S.E.),拟斯卑尔脱小麦为0.70±0.85,普通小麦为0.57±0.69,野生一粒小麦为0.48±0.60,节节麦为0.24±0.47。由于小麦属的某些种有不同的染色体组,它们的SGE的差别可能反映了不同染色体组的SCE不同,B组高于A组,A组高于D组。文章中讨论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 本文还研究了苯、乙醇、糖精对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畸变和SCE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上述化合物能显著增加小麦的SCE,但不影响小麦的后期染色体桥的频率。  相似文献   

6.
镉污染区人群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学明  陈小青 《遗传学报》1991,18(4):289-291
对生活于镉污染区域的38人(男20人;女18人)和对照组9人(男7人;女2人)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SCE)检测,并结合个体尿镉浓度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组人群的SCE频率无显著性差异,SCE频率与尿镉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已知6×10~5拉德~(60)Coγ-线照射天麻、当归和党参,能有效地杀虫防霉而药效不受影响。但大剂量照射中药有无可能产生副作用,特别是长期的遗传影响,仍有疑问。我们以常用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测定和离体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为指标,研究天麻、当归和党参经大剂量照射后,诱变活性有无变化,旨在评定中药辐射保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个旧云南锡业公司某矿坑下作业工人和某冶炼厂尿砷,尿铅超标工人为检查对象,初步探讨了污染与人类染色体损伤的关系,结果是使以上受检对象的外周淋巴细胞的染色单体断裂率、裂隙率、畸变细胞率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都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尿铅和尿砷超标工人外周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分别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砷、铅在体内蓄积量的增加而有上升的趋势,表明砷、铅污染是引起人类染色体损伤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180名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工人和180名对照组的SCE频率及其细胞Ⅰ、Ⅱ、Ⅲ周期的比率,结果表明,石化工人的SCE频率和细胞各周期比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即这两个地区由环境因子引起的这种细胞遗传效应差异不显著,表明它们有较相似的环境背景。但是,在石化企业中,两个污水处理车间工人的SCE频率明显地高于对照组和4个生产车间的工人,其细胞生长速率也明显地迟缓,揭示石化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细胞遗传效应,而且这种效应与人体所接触的石化物质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检测原理及其分子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chromatid exchange,SCE)是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SCE检测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环境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胁迫会造成细胞内DNA不同程度的损伤,并可能进一步导致染色体畸变,甚至引发癌变。SCE作为一种灵敏而有效的指标,能够反映DNA损伤程度和遗传不稳定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SCE的由来,色差显示原理、分子机理、SCE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以及SCE的诱导因子。文章最后还对今后有关SCE的研究及其应用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鼠心肌梗死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心脏内的分化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60只分为骨髓动员组和对照组,先后行脾切除、骨髓移植(骨髓供体为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动员及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后3周将小鼠心脏取出并切片行组织学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荧光检查。结果骨髓动员可以增加EGFP阳性细胞在心脏中梗死区和边缘区的定植,但绝大多数EGFP阳性细胞都同时表达CD45。仅发现有极少数骨髓来源的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且与骨髓动员无相关性。结论骨髓动员能够明显促进骨髓来源细胞定植入小鼠心脏的梗死区;极少数骨髓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其数量远不足以修复梗死心肌及改善心功能;骨髓造血干细胞不参与梗死区疤痕形成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频繁使用染发剂对小鼠染色体畸变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多次接触7 种染发剂对不同组小鼠骨髓和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结果发现, 7 种染发剂均导致出现较高的染色体畸变率,3 种能引起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显著上升, 其中以粉末状染发剂的影响最为严重。4 种染发剂对进行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的小鼠均产生显著影响, 尤以氧化型染发剂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双哌达莫(DPM)、腺苷(ADO)与ADO拮抗剂茶碱(TH)治疗博莱霉素(BLE)肺纤维化小鼠,观察肺、脾等病理变化,探讨肺纤维化发病机理,方法:实验第1天100只小鼠经气管注入BLE8.5mg.kg^-1,随机分BLE,DPM,ADO和TH四组,第2天起分别给予NS(100μl.d^-1)、DPM、ADO和TH,剂量为50mg.kg^-1.d^-1,共7天,第4-30天内处死动物,组织化学法观察肺内纤维变化与脾、胸腺、骨髓病理学改变。结果:BLE组和TH组第4-6生脾。胸腺须质与骨髓中许多基质细胞坏死导致组织严重疏松,BLE组第20天后脾与胸腺逐渐萎缩,肺与脾内网状纤维大量增加。DPM组与ADO组第4-6天脾、骨髓增死基质细胞较少。第30天肺未发生纤维化,淋巴器官未萎缩。结论:BLE能致脾、,骨髓等基质细胞大量坏死与严重组织疏松,内、外源性ADO能轻度减少基质细胞坏死,促进淋巴组织与造血组织增生,抑制BLE诱导的肺纤维化与淋巴器官萎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101/E1和C3H/E1的杂种第一代小鼠为材料,一次性腹腔注射秋水仙碱(COM)后,于不同时间取材,观察分析了小鼠骨髓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和C-有丝分裂的变化。结果表明:COM处理后2小时,MI和C-有丝分裂均已达到最高;并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至18小时,MI已降到(1mg/kg)或显著低于(3mg/kg)对照水平,而C-有丝分裂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对COM影响MI的可能机制以及C-有丝分裂效应与非整倍体诱导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生物材料交联明胶-聚羟基丁酸酯膜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探讨新型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体外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分别接种于G-PHB(交联明胶-聚羟基丁酸酯)、PHB(聚羟基丁酸酯)和G(交联明胶)材料膜片。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体视学方法检测细胞粘附能力,荧光双染法检测细胞完整性,扫描电镜观察细胞-材料界面。结果MTT检测发现G-PHB组增殖活性最强,而且表现为最佳的细胞粘附特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各组细胞完整性分析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扫描电镜观察显示,G-PHB组细胞粘附及铺展良好,优于其他各组。结论交联后的生物降解膜材料G-PHB与BMSCs细胞的体外相容性明显优于单纯膜材料PHB和明胶,在骨组织工程学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The ‘thymidine suicide’technique for indicating differences in the proliferation rate of early haem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 (spleen colony forming and agar colony forming cells) in C57BL mice has been evaluated. Special care was taken to use the same bone marrow cell suspension for the two progenitor cell assays. Both the in vivo and the in vitro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Following 3H-TdR in vivo, about 20% of both types of progenitor cell are killed in normal mice; however, after incubation in vitro with 3H-TdR, 35% of agar colony forming cells but only 4% of spleen colony forming cells are killed.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 vivo and the in vitro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 bone marrow from continuously irradiated animals, the thymidine suicide for both agar colony forming and spleen colony forming cells is in the range 42–50%, and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in vivo and in vitro suicide. The in vivo results support the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effect of proliferation dependent cytotoxic agents, that in C57BL mice agar colony forming and spleen colony forming cells are proliferating at the same rate in normal animals, and are speeded up to the same extent by continuous γ-irradia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in normal C57BL mice the in vitro method does not give a correct estimate of the proliferation rate of these progenitor cells. It would seem that the similarity in the proliferation rate of agar colony forming and spleen colony forming cells in C57BL mice is not true for other strains of mice: indeed using normal CBA and in vivo suicide, we have shown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ymidine suicide for agar colony forming cells compared to spleen colony forming cells.  相似文献   

17.
1997年Asahara等在人外周血中发现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EPC),随后有文献报道,从骨髓中分离出EPC.异体骨髓移植研究显示成体外周血EPC来源于骨髓。许多作者报告EPC参与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新生.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关于EPC的不少基本生物学问题尚不完全清楚,其生理和病理意义也有争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Salmonella typhimurium基因回复突变测试和小鼠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分析,研究了四种餐洗剂及其主要成分LABS、Dispersol D、Alkanolamide的潜在诱变活性。结果表明四种牌号餐洗剂在高浓度时能诱发SCE形成,除TL牌餐洗剂加入S9代谢激活系统后未见诱变作用外,其他三种餐洗剂和三种主要成分都表现出致HisG46和HisD3052基因回复突变的能力。在相当于人日常使用量时,没观察出它们使SCE频率升高的现象,也不表现出致STY基因回复突变的能力。实验还观察了餐洗剂对小鼠骨髓细胞增殖的毒性效应,及其主要成分使细菌菌落异常生长的现象,并讨论了不同诱变效应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标志基因在正常骨髓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的表达,本研究利用脂质体介导将NeoR基因和LacZ基因共转移正常人及白血病人骨髓细胞。然后,采用X-gal染色的方法,我们观察了LacZ基因在转导细胞的表达。结果显示:LacZ基因在正常人及白血病人骨髓细胞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3.33%±2.68%和15.39±3.69%。经G418筛选后,转导阳性细胞率达到46.06%±3.47%和48.22%±4.47%。提示:经脂质体介导LacZ基因在正常骨髓细胞及白血病细胞可获得高效的转移率。同时表明,利用组织化学方法可有效地检测标志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