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HIFU术)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到2023年3月收治的10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HIFU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HIFU术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6个月的糖类抗原CA125及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并在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应用子宫体积、痛经评分、经量评分评价患者远期预后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腰膝酸软、经期腰骶痛、经期腹痛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腰膝酸软、经期腰骶痛、经期腹痛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两组患者糖类抗原CA125、Hb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糖类抗原CA125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Hb水平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的子宫体积、痛经评分、经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子宫体积、痛经评分、经量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子宫腺肌病患者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可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糖类抗原CA125表达水平,减轻贫血情况,且远期疗效较好,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子宫体积、疼痛程度和月经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AM)的免疫学状态改变及影像学评估。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6例AM患者,HIFU消融术治疗前后行血清补体C3、C4、辅助性T细胞17与调节性T细胞比值(Th17/Treg)检测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比较AM患者治疗前后超声特征以及MRI测量参数、血清补体C3、C4、Th17/Treg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治疗后血清补体C3、C4、Th17/Treg水平与消融率、无灌注区MRI参数的相关性。结果:AM患者HIFU治疗前超声显示子宫壁肌层回声不均匀,肌层血流信号丰富,病灶血运丰富;MRI表现为子宫不均一性体积增大,子宫壁明显增厚,与子宫结合带分界不清,信号不均匀,动态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均略低于附近的正常子宫内肌层。AM患者HIFU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超声显示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肌层血运明显减少,MRI显示子宫壁增厚程度减轻,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央无强化的灌注区,周边结节状或不规则形强化即为残余病灶,消融率为90%左右。HIFU治疗后血清补体C3、C4水平、残余病灶ADC值、MSI值显著升高(P<0.05),而HIFU治疗后Th17/Treg、无灌注区ADC值、MSI值显著下降(P<0.05)。HIFU治疗后血清补体C3、C4水平与消融率、无灌注区ADC值以及MSI值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而Th17/Treg与消融率、无灌注区ADC值以及MSI值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HIFU治疗AM患者后的免疫学状态改变以及MRI评估有助于预测AM患者的预后,并指导临床医师对AM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超声技术鉴别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肌瘤和腺肌病的准确鉴别在妇科临床诊治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种鉴别诊断技术中,超声技术因其无损性、简便性而成为常规的一种方法。超声成像技术是其中较为成熟的方法。在综述B型成像、彩色血流成像结合脉冲多普勒、彩色血流功率成像和三维彩色功率成像等四种超声成像技术鉴别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两种新的超声鉴别方法:超声弹性检测技术、基于其他声学特征参数检测的组织定征技术。  相似文献   

4.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巧燕  蔡石兰 《蛇志》2009,21(1):19-21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特点及经阴道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45例子宫肌瘤和30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资料及声像图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特征及声像图特点。结果两者在临床表现及超声图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易相互误诊,但是掌握了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各自的声像图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阴道超声是诊断与鉴别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有效手段,应全面、多方位仔细探查及结合临床特点综合分析,减少误诊漏诊,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可能与免疫、血管生成、激素、细胞凋亡、细胞侵袭黏附能力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300例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治疗前后瘤体大小、病灶内部回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流的变化及超声造影图像改变。结果:HIFU治疗后1、3、6及12个月,瘤体体积均较治疗前显著缩小(P〈0.05),显效率80.33%(241例),有效率19.33%(58例),无效率0.33%(1例),肌瘤所致的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瘤体内部回声增强,彩色血流均消失,超声造影瘤体内无灌注。治疗期间,患者出现治疗部位疼痛、骶尾部酸胀及肛门坠胀,治疗结束时症状消失;治疗过程中出现腿部疼痛、麻木症状,经过重新定位后症状消失,少数出现阴道少量流血,给予止血药;治疗后出现血尿,经大量喝水排尿后消失。结论:HIFU治疗子宫肌瘤是安全有效的,在妇科领域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提高对子宫腺肌病术前确诊率.方法:选择5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和63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临床症状、妇科检查、B超结果及血清CA125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症状相近,但子宫腺肌病的痛经症状明显(P<0.01);妇科检查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常均匀性增大,且一般增大<12孕周,而宫体压痛明显高于子宫肌瘤(P<0.01);两组B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9.6%和91.2%,有显著差异(P<0.05);子宫腺肌病组血清CA125阳性率79.8%,子宫肌瘤组血清CA125阳性率4.1%,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综合分析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B超所见和血清CA125水平有助于提高子宫腺肌病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放置LNG-IUS,同时服用米非司酮,每月1次,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仅放置LNG-IUS。观察两组疗程结束后、放置LNG-IUS后1、3、5年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5%,8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的月经期、月经量、月经间期出血时间、不规则阴道流血或点滴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1.3%和2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G-IUS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远期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不规则阴道出血。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及女性生育并伴有恶性侵袭性的妇科良性疾病。以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异位至深部子宫肌层,并伴随相邻肌细胞增生和肥大为特征,其临床特点特殊,近期统计研究发现其发病率正逐渐升高,而且趋向年轻化。现有研究报道子宫腺肌发病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期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存在的基底层干细胞可能与子宫内膜随月经周期发生脱落、增殖相关,其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异常性疾病包括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子宫内膜干细胞侵入子宫肌层,在局部环境的诱导下增殖、分化或可形成子宫内膜的异位病灶。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研究可能为子宫腺肌病发病和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和希望。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就近年来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及与干细胞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子宫腺肌症(ADM)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ADM患者共计13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例,对照组接受手术切除病灶治疗,观察组接受RF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子宫体积变化情况、临床症状、血红蛋白变化、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子宫体积逐渐缩小,术后各随访时期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6个月与12个月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月经过多、痛经等临床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下腹包块、泌尿系统症状等临床症状缓解率比较(P>0.05),两组均无临床症状加重情况发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血红蛋白情况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血红蛋白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少量阴道排液及出血、月经紊乱、下腹痛、白带异常等轻微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少量阴道排液、出血患者持续10~60天自愈;月经紊乱患者给予肾上腺色腙片或激素处理;下腹痛患者持续时间约为2周,予镇痛处理;白带异常患者嘱其注意清洁卫生,预防感染。结论:超声引导下水冷循环电极经皮RFA治疗ADM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优势,可明显减小子宫体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血红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以阴道超声检测子宫肌瘤74例,子宫腺肌病50例的诊断,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9%,83.3%。本文综合分析子宫肌瘤,腺肌病的鉴别诊断要求,并重视共它合并症同时并存的诊断要点分析,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口服他莫昔芬法建立ICR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使用口服他莫昔芬法建立ICR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并检测其病灶特征、动情周期、血管生成、子宫炎症等变化,以介绍和评价这一动物模型。方法新生ICR小鼠(15只)连续4 d滴喂他莫昔芬,并与同龄对照小鼠(15只)分别于42、85-95、135-145日龄处死,使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子宫病理改变;阴道脱落细胞法检测动情周期变化;免疫组化补体31(CD31)染色计算子宫微血管的密度、直径及所占面积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子宫缓激肽受体、神经激肽受体的基因表达。结果使用口服他莫昔芬法建立ICR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的造模率为100%,且疾病严重程度随病程进展。部分给药小鼠可出现动情周期紊乱。85-95及135-145日龄给药小鼠子宫肌层微血管密度和面积比均高于对照小鼠(P〈0.05)。135-145日龄给药小鼠子宫缓激肽受体、神经激肽受体的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口服他莫昔芬法可方便、高效的建立腺肌病小鼠模型,出现腺肌病相关的血管生成、炎症状态、疼痛相关受体表达增高等特征,是研究腺肌病发生、发展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舒必利诱导和垂体移植诱导两种造模方法的效果,评价适用于子宫腺肌病研究的小鼠模型。方法 45只7周龄未曾受孕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舒必利组和垂体移植组,每组15只。舒必利组每日皮下注射舒必利,每20 g体重注射800μg,垂体移植组则将同种同龄雄鼠的垂体放入雌鼠右侧子宫内,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5个月后以子宫湿重、终末体重、子宫湿重/终末体重的比值、卵巢湿重、子宫HE染色评分及模型成功率等指标评价造模效果。结果 5个月后舒必利组和垂体移植组小鼠的子宫湿重、子宫湿重/终末体重的比值、子宫HE染色评分及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两模型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小鼠终末体重和卵巢湿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照组无一例形成子宫腺肌病,舒必利诱导和垂体移植诱导两种造模方法均可引起小鼠子宫腺肌病,造模的各项评价指标均无显著差异,都可用于子宫腺肌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子宫腺肌病中异位和正位子宫内膜血管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中异位和正位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1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和38例子宫腺肌病(疾病组)异位内膜及正位内膜中VEGF的表达,利用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再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VEGF免疫染色密度值及计数切片中微血管(20×视野).结果疾病组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中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腺上皮及间质细胞(P<0.01).疾病组正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VEGF的表达亦高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异位内膜中的平均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位内膜及对照组(P<0.05).VEGF与MVD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子宫腺肌病异位和正位内膜中VEGF表达的明显增高及局部微血管密度的明显增加,可能导致局部新生毛细血管的增多,从而促进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内异位种植和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cocyte antigen-G,HLA-G)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患者在位、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其生物意义,为AM的病因研究和治疗展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36例AM患者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在位、异位内膜HLA-G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AM在位、异位内膜HLA-G蛋白及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AM在位与异住内膜HLA-G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AM在位、异位内膜腺体细胞HLA-G蛋白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948,P<0.05);AM在位、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HLA-G蛋白的表达量也呈正相关(r=0.863,P<0.05).结论:HLA-G在AM在位、异位内膜中呈高表达,参与了AM的发病机制,HLA-G阳性的子宫内膜更容易逃避免疫细胞的攻击而浸润肌层生长.  相似文献   

16.
基质金属蛋白酶-2,-9在子宫腺肌病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 , 9(MMP 2 , 9)在子宫腺肌病的表达及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 2 8例子宫腺肌病 (疾病组 )异位及原位内膜 ,35例子宫肌瘤 (对照组 )原位内膜中MMP 2 , 9的表达进行测定 ,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MMP 2 , 9平均光密度值。结果 MMP 2 , 9于两组原位内膜中表达均呈月经周期依赖性 ,分泌期的表达强度高于增生期 (P <0 0 5 ) ;于疾病组异位内膜中表达无周期性显著差异 (P >0 0 5 )。疾病组内增生期异位内膜MMP 2 , 9的表达强度高于原位内膜 (P <0 0 5 )。疾病组整个月经周期中 ,MMP 2 , 9于原位及异位内膜的表达皆持续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研究显示子宫腺肌病原位和异位内膜MMP 2 , 9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NGF及其受体TrkA在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组织的表达情况及与痛经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30例)、在位内膜(30例)、正常子宫内膜(19例)标本中NGF、TrkA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差异及与痛经的关系。结果:①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1),在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1),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与在位内膜组无显著差异。②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与痛经强度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37,P=0.000;r=0.662,P=0.000)。结论:NGF及其受体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高表达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而且可能与痛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NGF及其受体TrkA在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组织的表达情况及与痛经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30例)、在位内膜(30例)、正常子宫内膜(19例)标本中NGF、TrkA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差异及与痛经的关系。结果:①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1),在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1),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与在位内膜组无显著差异。②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NGF、TrkA表达与痛经强度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37,P=0.000;r=0.662,P=0.000)。结论:NGF及其受体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高表达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而且可能与痛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分泌期与增生期各4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在位内膜、异位内膜组织中NCAM表达情况,并以同期我院40例正常者子宫内膜标本作为对照。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程度给予NRS疼痛评估,比较其NCAM的表达。结果:80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均存在NCAM表达,40例正常内膜腺上皮有38例存在NCAM表达,2例正常内膜无表达。NCAM在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CAM在在位内膜组织分泌期表达与增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NCAM表达与患者NRS评分呈现明显正相关(r=0.824,P0.05)。结论:NCAM在异位子宫内膜高表达,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与患者痛经程度呈现出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84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接受改良腹腔镜子宫体楔形切除术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接受传统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性生活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痛经程度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压力性尿失禁、阴道顶端脱垂、直肠膨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效果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当,但患者性生活及生活质量较高,且对盆底支撑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