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 关于褐稻虱Nilaparuata lugens Stal的寄主植物,目前国内外尚有不同看法。据国内有些资料报道,褐稻虱寄主单一,专食水稻。但在《国际褐飞虱会议论文集》中介绍的寄主植物已有25—60种,在试验条件下,一龄若虫饲养到成虫的亦有30多种。近几年来我们调查到的主要寄主植物亦有10多种,但其中对寄主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又名游草)在国内争论较大,大多数认为褐稻虱若虫单食游草,最多只能成活到三龄,不能羽化为成虫,但有的则认为褐稻虱在无水稻的情况下,也取食游草,并能完成世代。根据我们通过多年饲养试验的结果,已经证明取食游草,能完成世代。因为我们从游草中采集的飞虱越冬卵,其孵化的若虫仍以游草作饲料饲养,在羽化的成虫中,均养出了一定数量的褐稻虱成虫。为了进一步观察了解褐稻虱与害主游草的关系,澄清上述议论,我们在1980年12月—1981年2月进行了辅助试验,其结果又一次证实了褐稻虱若虫单取食游草不但能羽化成虫,而且部分个体的成虫寿命长达16—19天。  相似文献   

2.
<正> 游草Leersia hexandra(Linn.)是否为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寄主植物,长期以来国内外皆有争论。我国自1958年湖南雷惠质等同志发表了褐稻虱在游草上产卵越冬之后,许多单位曾开展了研究。浙江农科院(1975)、广西农科院(1975)根据饲养结果认为:褐稻虱取食游草不能完成若虫期发育,淤草不是褐稻虱的真正奇主。近年来(1978,1979,1980)湖南农科院又根据室内孵化饲养游草上的越冬卵,表明有少量个体可发育至成虫,并由此推论游草上的越冬卵是构成该地区翌年的主要虫源。我们为探求褐稻虱与游草之间的真实关系,于1980年至1981年间做了部分工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80年5月至6月和1980年12月至1981年3月分别在温室工作室和温室内进行。试验分玻管接虫饲养和盆栽接虫饲养两组。养虫用的玻管规格为2.5厘米×21厘米,栽种游草的盆钵面积为0.28平方尺。  相似文献   

3.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能否在游草上生长发育,繁殖种群是一个争论较大,有待研究的问题。为此,从1975年起对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初步整理如下。 一、游草越冬飞虱种类的观察 从1975年至1980年每年3月分别在我所及其附近5个大队,11个生产队的田边沟边采集游草上存活的越冬飞虱卵块,于室内孵化,用游草进行笼罩饲养,羽化后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列于表1。 表1结果看出,我所游草上越冬的飞虱种类主要是伪褐飞虱Nilaparvata muiri,拟褐飞虱Nilaparvatabakeri,黄褐飞虱Delphacodes kuwaharai,白条飞虱Terthron albovittata,额叉飞虱Dicrnopis sp.等5种,均未在越冬游草上饲养出褐稻虱成虫。  相似文献   

4.
稗草上褐飞虱卵孵化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国内外曾报道,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可以在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auv.上取食,并把稗草作为它的寄主植物之一(末永一,1958、雷惠质,1958)。但也有报道稗草并不是褐飞虱的正常寄主,在杂草上繁殖并能以卵在其上越冬的是褐飞虱的近似种伪褐飞虱和  相似文献   

5.
褐稻虱食料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一种嗜食水稻,食性单一的害虫。广西农科院用32种杂草和作物饲养结果,除水稻外,只在幼嫩的茭白和早熟禾上能完成世代,但在自然情况下其上未有褐稻虱为害。广东农科院用7种杂草饲养也没有成功,但发现普遍野生稻OryzaSativa f.spontanea是一种重要寄主。1974年我组曾用千金子,双穗雀稗、狗牙根、游草、香附子、水娱蚣、稗草等杂草饲养结果皆不适于褐稻虱生育,成虫虽能在草茎上产卵和孵化,但孵化出来的若虫不能成活。 褐稻虱只食水稻,而水稻的不同营养素质对褐稻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何影响?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1973—1979年的观察结果作一些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游草是褐飞虱越冬的转主寄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水稻褐飞虱Nlaparvata lugens Stal越冬寄主的研究,目前国内一致认为,水稻和普通野生稻OrgzaSativa f.Spontanea是褐飞虱安全越冬的主要寄主,并将它们作为褐飞虱安全越冬的生态指标。但对游草Learsta hexandra Sw.能否成为褐飞虱越冬寄主,自1958年湖南雷惠质等同志报道褐飞虱可以卵在当地游草上越冬到现在,仍然众说纷云,争论不休。对于游草是不是褐飞虱越冬寄主,本人认为:在翌年有水稻作为交替食料的地区,褐飞虱当年可以卵在当地游草上越冬,游草作为越冬的转主寄主,但不能成为褐飞虱连续完成一个世代的越冬寄主。  相似文献   

7.
稻飞虱为害损失率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褐稻虱、白背稻虱是我国广大稻区混合为害的主要害虫。对这两种飞虱混合为害的损失率测定,国内外未见报道。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两种飞虱混合为害的防治指标和发生程度计算问题,我们于1983至1984年对褐稻虱、白背稻虱混合为害损失率测定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试验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品种 郴晚三号(晚稻)、威优40(杂交早稻)、梅六早(早稻)。  相似文献   

8.
<正> 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与稻黑尾叶蝉Nephotettix(bipunctatus)cincticeps(Uhler)的重要天敌,普遍分布于我国南方稻区。近年来,国际水稻研究所(1971—1974,1978)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曾先后对黑肩绿盲蝽在田间控制褐稻虱和二点黑尾叶蝉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我国广东农林学院(1976)及江西省农业科学院(1977-1979)等也曾相继对黑肩绿盲蝽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及田间发生经过进行了观察。为了探索黑肩绿盲蝽对褐稻虱的实际控制作用,我们对这两种昆虫进行了两年的室内饲养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种群生命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种群发展趋势,通过室内实验,组建了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èn在武育粳3号、盐稻8号、徐稻3号、Ⅱ优084、Ⅱ优42、扬麦12、稗草和千金子这8种寄主植物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通过田间调查,比较了粳稻武运粳7号和籼稻Ⅱ优084上灰飞虱自然种群发生动态。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比较结果表明,灰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在稗草上最短,其次为扬麦12和粳稻上,而在杂交籼稻Ⅱ优084、Ⅱ优42和杂草千金子上的发育历期长达近30 d;灰飞虱在稗草上的种群趋势指数亦最高,为45.57,其次为粳稻品种盐稻8号(39.36)、徐稻3号(34.54)和武育粳3号(31.70)上,其中盐稻8号与稗草上无显著差异;杂交稻Ⅱ优084和Ⅱ优42上灰飞虱的种群趋势指数显著低于粳稻上的;而灰飞虱在千金子上的种群趋势指数最低,仅为11.04。大田调查则表明,一定时期粳稻武运粳7号上灰飞虱种群个体数量显著高于籼稻Ⅱ优084上。研究表明灰飞虱的适宜寄主植物依次为稗草、粳稻品种和小麦。  相似文献   

10.
褐稻虱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及抗虫品种资源推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谭玉娟  张扬 《昆虫学报》1997,40(1):32-39
本文报道近十多年来广东省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的研究结果,针对当前褐稻虱优势生物型及发展趋势,推荐优良的抗褐稻虱品种资源。监测结果表明;根据苗期抗性反应,分蘖期生存率测定,田间系统调查监测,广州褐稻虱田间种群对带有Bph1抗性基因的代表品种IR26的致害力不断增强,1992年以来抗性反应达生物型2的水平。1992~1994年在全省7个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取样测定及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型 2已上升为广东褐稻虱田间主害代的优势种群。多年的抗性鉴定结果证实,外引品种IR56、IR50404同其对应亲本PTB33、Babawee一样,对褐稻虱的抗性稳定,已推荐用作进一步抗 性育种的优良抗源。粳籼89等23个品种能抗褐稻虱生物型1和2,可及时替代带即BPh1抗性 基因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褐稻虱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常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为我国南方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为了更好地防治褐稻虱,为褐稻虱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褐稻虱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常数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在测报上的运用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初步意见。 本测定是根据1975、1976年我所室内自然  相似文献   

12.
<正> 为了查明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在我县的越冬虫源,我站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又于1979年1月7—22日和1981年6月,在四县八区境内采集了不同种类杂草20多斤,扩大调查和饲养观察,1979年2月23日将当年各地所采来的杂草分栽36缸,在温室内对褐稻虱卵进行饲养观察及分类鉴定,结果证明褐稻虱能以卵在背北风潮湿的沟边、圳边、塘边、田边李氏游草Leersia hexandra Sw.的茎秆髓部及裂缝处嫩芽鞘内过冬,是我省及长沙县早晚稻的有效虫源。 现将研究结果小结如下: 一、饲养调查情况 据我站多年的饲养和调查,褐稻虱成虫、若虫在我县及我省(除温泉外)任何寄主上都不能过冬。晚稻收割后至11月底初霜前后,除部分长翅型成虫从稻田迁往李氏游草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取食、产卵过冬外,多  相似文献   

13.
桂东北稻区第七代褐飞虱迁飞规律及虫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在桂东北稻区不能越冬。近年来,作为次害代的第7代褐飞虱在桂东北稻区频繁暴发,桂东北稻区作为褐飞虱南北往返迁飞的重要通道,研究阐明该稻区第7代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及虫源分布,对第7代褐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意义重大。利用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07—2010年桂东北稻区褐飞虱的迁飞动态,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对褐飞虱迁入、迁出峰次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桂东北稻区第7代褐飞虱每年都会出现2—3次迁飞高峰,虫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在9月底至10月上旬。(2)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江西中西部和湖南中东部稻区,从本地起飞的部分褐飞虱飞行24 h或36 h后能到达广西南部沿海、越南北部和海南等越冬区。(3)925 hPa的温度高则褐飞虱虫量高;盛行东北气流较多的年份,褐飞虱发生严重;微弱的下沉气流和无雨天气有利于褐飞虱的迁飞。  相似文献   

14.
几种植物次生物质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平生  梁广文  曾玲 《昆虫学报》2010,53(7):767-772
为探讨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种群生态控制的作用机理,应用状态空间方程和作用因子添加分析法,研究植物次生物质不同组合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本研究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乙醇提取物、 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乙醇提取物与现代苦楝Melia azedarach油的不同组合,作用于褐稻虱种群;根据不同虫期的调查数据,拟合出控制矩阵中各分块矩阵的元素值,并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单独施用薇甘菊乙醇提取物(1 g DW/100 mL)、飞机草乙醇提取物(1 g DW/100 mL)、 现代苦楝油(200倍)各1次, 能显著降低褐稻虱种群数量, 然而种群趋势指数I(population trend index)仍在1.00以上,即下代褐稻虱种群仍呈增长趋势,联合添加其中2种或3种能持续控制褐稻虱下代种群的增长。同时,植物次生物质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尤其是在本田种群建立的初期,由于其显著的忌避作用, 降低田间卵量,使其种群数量明显降低,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15.
褐稻虱在闽北越冬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区位于福建北部,武夷山东南坡,北纬26°14′—28°20′、东经117°02′—119°17′。近几年,我们在开展褐稻虱发生规律研究中,曾对当地越冬虫源作些调查,现将初步结果简述如下。 1975、76两年冬春,曾对建阳县城关(北纬27°20′)附近平原田中稻桩、紫云英、小麦及沟河边的游草等杂草作了大量调查,未查获褐稻虱越冬虫源。  相似文献   

16.
褐稻虱再猖獗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近十几年来,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ál),大量杀虫剂用于褐稻虱的防治,用药不当往往造成褐稻虱的再猖獗,严重影响产量。本文报道了:(1)浙江稻田天敌的控制作用:缨小蜂对褐稻虱卵的寄生率约22%;褐稻虱的成、若虫被螯蜂、线虫等的寄生率在1984年为29.4%,在1983年为15.2%。黑肩绿盲蝽的功能反应为: N_a=N/(8.294+0.058N) (2)杀虫剂对害虫——天敌(蜘蛛)的影响,介绍了简单的杀虫剂内禀选择性测定方法: a)在室内,内禀选择性指数 P=天敌的L_(D50)/害虫的L_(D50)-1 b)在田间,某些杀虫剂对褐稻虱一蜘蛛的杀伤试验。 (3)某些杀虫剂对褐稻虱生育力的影响。 本文认为引起褐稻虱再猖獗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从害虫一天敌系统在种群动态,生态学上可分二类:一类是杀虫剂促进菜种害虫的种群增加:如刺激生育力,另一类是破坏了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如使用大量杀伤天敌的药剂、不适当的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寄生变红卵和仔代成蜂数量作为繁殖力估计等方法,编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and wang)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殖力,分析了稻虱缨小蜂对稻飞虱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繁蜂条件下,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10.26,内禀增长率rm为0.2213,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4.52头;寄生白背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8.78,内禀增长率rm为0.1840,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2.20头.两组生命表参数比较分析显示褐飞虱卵具有较强的室内繁蜂潜能,可利用其进行室内繁蜂.应用稻虱缨小蜂、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的生命表参数讨论了稻虱缨小蜂在稻飞虱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能及其可能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目前,对褐稻虱若虫雌雄与翅型特征鉴别,尚未见报道。为了提前一个虫态(几天至十几天)进行预测,以便对下一代发生量和发生期作出较可靠的趋势预测,为及时开展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977—1978年我们对褐稻虱若虫雌雄与翅型特征鉴别进行了  相似文献   

19.
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the interference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IIPC)评价了3种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对褐稻虱种群控制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非嗜食植物薇甘菊、飞机草(浓度均为0.01 gDW/mL)和苦楝油(200倍)对褐稻虱种群的增长起着明显的干扰作用,其中对成虫产卵驱避的IIPC分别为0.4383、0.4308、0.4795,对褐稻虱种群的防治效果可达73.89%、76.07%和81.34%.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成虫的产卵驱避,对若虫的毒杀作用较弱,对褐稻虱种群的IIPC分别为0.2611、0.2393和0.1966;此外表明对褐稻虱种群的寄生性天敌安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上网捕褐稻虱的结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于1960年首次在黄海、渤海对粘虫迁飞进行了网捕观察,捕获昆虫7个目22科53种。日本于1967年7月和1969年6月至7月间在我国与日本之间的海际,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在1979年雨季(6—10月)开展了海捕褐稻虱研究。 广西农业科学院(1977)、福建农业科学院(1978)、上海市星火农场(1979)分别在南海、东海、黄海、渤海上,进行系统的海面网捕褐稻虱研究。为研究褐稻虱迁飞规律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