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al neoformans menimgitis)是新型隐球菌引起的隐球菌病(cryptocaccol),约占新型隐球菌感染的77%~80%,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合理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是提高隐球菌脑膜炎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5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属,特别是新生隐球菌及格特隐球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在免疫抑制者及正常人群均可发病。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困难,即便接受治疗,患者死亡率仍然很高。在过去几年中,快速及时的检测及早期隐球菌抗原检查取得了重大进展。对晚期HIV感染者行血隐球菌荚膜抗原筛查并进行抢先治疗,有望阻止其进展为临床感染。目前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多烯类、唑类及氟胞嘧啶,未来药物研究的重点是疗效更好、毒性更小的新型口服抗真菌药。本文总结近几年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相关诊断及治疗进展,旨在对隐脑患者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是一种由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尽管近些年来,随着CM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的重大进展,患者整体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仍呈升高趋势,在我国尤为明显。虽然CM常发生在有免疫缺陷的人群如HIV患者,但HIV阴性的人群患病率却逐年升高,且二者的治疗方案不尽相同。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HIV阳性与HIV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疗的新进展,旨在对HIV阳性和HIV阴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初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 CD4+ T 细胞中 Th9和 Th17细胞的比值,探讨 Th9和 Th17细胞在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初发未经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及健康对照各12例,抽取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及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3组病例外周血 CD4+ T 细胞中 Th9和 Th17的比值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疗前Th17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好转患者中,治疗后 Th17表达显著上调,与治疗前及健康对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h9在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相比无差异,在治疗后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表达上调。结论 Th17免疫途径是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抵御隐球菌感染的重要免疫机制,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及治疗拮抗可能与 Th17缺乏有关。  相似文献   

5.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其病情重、病死率高。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推荐两性霉素B(AMB)、5-氟胞嘧啶(5FC)、氟康唑(FCZ)作为治疗隐脑的主要药物。但因这些药物引起不良反应较显著:有即刻反应、外周血象白血球减少、低钾血症,有肝损,其中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故了解AMB、5FC、FCZ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原则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艾滋病(AIDS)疫情的蔓延,患者人数日益增多,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在东南亚、南部和东部非洲。有研究显示,即使在发达国家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死率也约为10%~25%,在资源有限地区该比例可高达4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4~2006年收治住院的艾滋患者中,11.7%(10/85)患有隐球菌性脑膜炎;37.5%(3/8)死亡病例死于隐球菌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7.
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治疗后隐球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后菌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电镜检查在隐球菌活力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对8例经过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8周后,脑脊液中仍然可以查见隐球菌的患者,采用透射电镜对其脑脊液中的隐球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隐球菌菌体结构都显示了明显的变异:菌体大小差异显著,菌体形态变化明显;荚膜结构紊乱,菌体内可见空洞状或多个巨大脂滴,部分菌体胞膜破损,胞浆溢出。结论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后虽然脑脊液中还存在菌体,但是菌体的超微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提示菌体活力降低或死亡。电镜检查可以作为隐球菌活力判定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高隐球菌脑膜炎疗效判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酵母类真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HIV感染是导致隐球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近年来关于非HIV患者隐球菌感染的报道不断增加。体外药敏试验证实大部分新生隐球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具有内在抗性。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是用于隐球菌感染治疗的一线药物,而长期广泛用药引起新生隐球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逐年升高,患者临床治疗失败率居高不下。为进一步加深对新生隐球菌的认识,本文结合国内外流行病学报道及相关研究,从感染现状、生物学特征、诊治方法和耐药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隐球菌是一种机会感染性真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约占隐球菌感染的80%,死亡率高。研究隐球菌如何侵袭血管内皮细胞,穿过血脑屏障,是揭示隐球菌嗜中枢性的关键。许多因素影响了隐球菌穿越脑血管内皮细胞,如隐球菌毒性因子降解酶、尿素酶使脑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脑血管内皮细胞CD44分子、HIV-1gp41蛋白能提高隐球菌对大脑血脑屏障的侵入能力等。现就隐球菌通过血脑屏障的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隐球菌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中CD44表达,探讨CD44在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隐球菌性脑膜炎免疫抑制小鼠为实验组,未接种隐球菌的免疫抑制小鼠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组6h、12h、24h、48h、72h、4d、7d小鼠脑组织CD44表达与对照组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小鼠脑组织CD44均匀分布在脑细胞膜上。实验组隐球菌作用小鼠48h、72h后,CD44在小鼠脑组织脑膜侧分布增加,而在脑实质侧CD44的分布明显减少。病灶周围的脑组织CD44分布也一侧增加,另一侧分布减少。结论隐球菌侵入小鼠脑组织后,隐球菌诱导CD44向脑组织的一侧移行,向脑膜方向聚集。病灶周围脑组织CD44分布也不均匀。说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与CD44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新型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分别接受三联治疗(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伏立康唑,n=10)和传统的两联治疗(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n=10),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在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的幅度以及临床症状缓解、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三联治疗患者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下降率明显高于两联治疗患者(下降率分别为0.743和0.408,P=0.009),三联治疗患者头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时间短于两联治疗者(分别为12 d和20 d,P=0.009),两组在2周、4周、8周及12周时的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能有效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可作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诱导期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报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隐球菌脑膜炎1例。患者女性,49岁,间歇性头痛、低热,伴视力、听力进行性下降3个月余,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行抗结核治疗1个月余。3d前患者体温骤升至39.4℃,伴剧烈头痛,呕吐。脑脊液真菌培养为隐球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滴度1∶80。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经抗真菌治疗半年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脑脊液病原学结果阴性。  相似文献   

13.
张萍  李晨曦  郝晓冉  朱旭东 《菌物学报》2018,37(10):1357-1363
新型隐球酵母是一种担子菌病原真菌,主要感染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例如HIV-1感染病人,最终会引起致命隐球菌性脑膜炎。非编码小RNAs一般指长度为20-30nt的小RNAs,具有调节功能。新型隐球酵母能够产生大量的小RNAs,但是其生成(biogenesis)过程以及生物学功能尚未完全阐述。本文就新型隐球酵母中小RNAs的特征和产生、以及在新型隐球酵母中的生物学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非化脓性脑膜炎。该病在我国仍以散发为主,AIDS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发病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其治疗主要依靠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国内外文献报道其病死率仍高达25%~60%;颅内高压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报道我科1997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对其中14例患者早期进行了腰池脑脊液(CSF)持续引流,能迅速改善症状,使患者安全度过颅内高压危险期。与对照组10例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隐球菌是一种机会致病性真菌,因其有嗜中枢特性,常导致隐球菌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所以其穿过血脑屏障的机制长期受到关注。许多因素可以影响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如单核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隐球菌荚膜、尿素酶及 CPS1基因等,该文就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影响隐球菌通过血脑屏障的因素逐一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出现中枢感染前长期使用泼尼松治疗,曾误诊为狼疮脑病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治疗过程中出现狼疮活动,激素加量后症状缓解。结论 SLE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感染相关症状与SLE表现部分重叠,腰穿脑脊液墨汁染色找隐球菌和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是诊断的主要手段。及时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分析2例采用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经治疗后头痛等症状消失,颅内压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脑脊液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并稳定。结论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使用方便、副作用小,可作为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药物治疗近况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较高。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真菌药物。本文就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及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是新生隐球菌或其变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等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的症状,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其病情重,疗程长,预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住院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及控制该因素的途径,为合理控制费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某三甲医院2001~2010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各住院患者的费用构成和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0年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04%,药费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55%,检验费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1%。结论药费的快速增长是导致总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控制药费增长是控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住院费用增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