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两株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稳定的肿瘤多药耐药(MDR)细胞株是肿瘤MDR机制研究的基础,以MCF-7细胞林为亲本细胞株,采用低浓度加量持续诱导和高浓度短期作用分别建立MCF-7/Taxola和MCF-7/Taxolb细胞模型,并对其耐药谱、动力学周期变化、表形变化、细胞侧群分布、药物蓄积等生物学特性比较评价.结果表明,MCF-7/Taxola和MCF-7/Taxolb细胞的紫杉醇(paclitaxel/Taxol)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亲代MCF-7细胞的525倍和330倍,并且都对多种化疗药物交叉耐药;MCF-7/Taxola细胞S期细胞显著增加,G,期细胞减少;MCF-7/Taxolb细胞各个期变化不大;MCF-7/Taxola细胞P-糖蛋白(P-gP)、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和还原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水平较亲代有显著增加,而MCF-7/Taxolb细胞GSTπ的表达水平较亲代也有显著增加,另外,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两株耐药细胞中表达都明显下降,而两株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都表达丢失;光镜下耐药细胞MCF-7/Taxola明显变大并且形态不规则而MCF-7/Taxolb变化不大;电镜下MCF-7/Taxolb表面纤绒毛成小球状隆起和絮状,而MCF-7/Taxolb表面成絮状:MCF-7/Taxola撤药10天后细胞中有紫杉醇蓄积,而MCF-7/Taxolb中没有紫杉醇蓄积.两个模型都具有MDR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可用于肿瘤MDR机制的研究,通过两种耐药细胞的比较,推测MCF-7/Taxolb细胞是MCF-7/Taxola细胞的一个亚群.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低频脉冲电场对人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MCF-7/ADR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制,采用MTT比色法检测MCF-7/ADR的耐药指数和耐药性的逆转倍数,荧光显微镜观察脉冲电场对MCF-7/ADR细胞内DiOC2(3)(P-gp的特异性荧光底物)积累和外排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低频脉冲电场不影响MCF-7/ADR细胞生长的情况下,不同时间的电场作用均能逆转MCF-7/A的多药耐药,对高三尖杉酯碱(HHT)耐药性的逆转倍数在1.429~1.848之间,对长春新碱(VCR)耐药性的逆转倍数在1.473~2.090之间,45min电场作用的逆转效果最好,其次是30min电场作用。药物积累和外排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电场作用45min能使细胞内的DiOC2(3)积累明显增加,而30min电场作用能显著抑制DiOC2(3)的外排。促进药物积累和抑制其外排可能是脉冲电场逆转多药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β-榄香烯乳剂逆转多药耐药细胞株MCF-7/ADM对阿霉素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测定中药β-榄香烯乳剂对MCF-7/ADM细胞的无毒剂量,并检测此无毒剂量是否有逆转MCF-7/ADM细胞对化疗药物阿霉素(ADM)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性。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药物的细胞毒性及耐药细胞逆转倍数;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内药物浓度。结果:无毒剂量的β-榄香烯乳剂(6μg/ml)能显著降低化疗药物ADM对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M细胞的IC50,明显增加耐药细胞内药物浓度。结论:初步研究表明β-榄香烯乳剂具有逆转MCF-7/ADM细胞MDR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血病耐药细胞系U937/ADR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白血病耐药细胞系U937/ADR模型,并检测其多药耐药相关基因及其生物学性状的改变。方法:以大剂量阿霉素(IC50浓度),短时间(2h)暴露法诱导人白血病细胞系U937细胞的阿霉素耐药性。检测细胞的生长曲线,计算阿霉素耐药倍数,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罗丹明123检测药物外排功能;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MDR1、MRP1、NF-Κb、Bcl-2、Bax mRN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 检测Akt、p-Akt、P65、P-gp、MRP1和Bcl-2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成功构建耐阿霉素U937/ADR细胞系,对阿霉素耐药指数为亲代U937细胞的11倍,U937/ADR群体倍增时间为43.6h,高于亲代细胞8.9h;流式细胞分析显示与U937细胞相比,U937/ADR的G0/G1期细胞增多,而G2/M期细胞减少。并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罗丹明123外排试验显示,U937/ADR细胞外排明显增加。U937/ADR细胞MDR1、NF-Κb、B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gp及p-Akt、P65表达水平增加。结论:成功构建的U937/ADR细胞系其生物学特性明显不同与亲代U937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高表达多药耐药蛋白P-gp,同时激活p-Akt及NF-Kb。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逆转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对阿霉素(ADM)的耐药性.方法 MTT法测定细胞的药敏性,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阿霉素浓度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耐药细胞凋亡百分率的变化.结果 非细胞毒性剂量(320 mg/L)及低毒剂量(1250 mg/L)川芎嗪均能显著降低MCF-7/ADM的IC50(P<0.01),逆转倍数分别为2.13倍和2.82倍;均能显著增加耐药细胞内ADM的浓度(P<0.01).320 mg/L川芎嗪能显著增加耐药细胞的凋亡百分率(P<0.01).结论 川芎嗪具有部分逆转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其逆转机制与增加细胞内ADM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7.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阿霉素-姜黄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复方纳米粒(DOX-CUR-PBCA-NPs),该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33±5.34nm,Zeta电位为+32.23±4.56 mV,阿霉素(DOX)和姜黄素(CUR)的包封率分别为49.98±3.32%,94.52±3.14%.MTT实验结果和Western blott实验结果均表明,DOX-CUR-PBCA-NPs与CUR-PBCA-NPs+DOX-PBCA-NPs体外对MCF-7/ADR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相当,下调MCF-7/ADR细胞中P-糖蛋白(P-gp)的表达也相当,较没有用PBCA纳米粒包载的游离药物、单一药物的纳米制剂及其他形式的制剂联用的抗肿瘤活性及逆转多药耐药的性能都显著增强.说明利用PBCA纳米粒同时包裹抗癌药物阿霉素与中药逆转剂姜黄素协同用药可以增强克服多药耐药(MDR)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miR-200c对人乳腺癌MCF-7 (Michigan cancer foundation-7)细胞糖代谢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使用miR-200c mimics转染MCF-7细胞,通过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检测各组细胞miR-200c的表达水平;利用细胞计数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检测miR-200c mimics转染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葡萄糖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葡萄糖的消耗,乳酸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乳酸的释放量;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糖代谢相关酶己糖激酶(hexokinase 2, HK2)以及肌肉丙酮酸激酶同工酶2 (pyruvate kinase isozyme type M2, PKM2)蛋白表达水平。与miR-NC组相比,miR-200c mimics转染明显上调MCF-7细胞miR-200c m RNA水平;且miR-NC组和MCF-7组miR-200c mRNA水平没有明显差异;细胞计数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miR-NC组和MCF-7组相比,miR-200c mimics转染不仅明显降低乳腺癌MCF-7细胞的细胞活力,而且显著减少乳腺癌MCF-7细胞葡萄糖的消耗;此外,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iR-200c显著下调MCF-7细胞糖代谢相关酶HK2和PKM2的表达。综上结果表明,miR-200c会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糖代谢。本研究成果为乳腺癌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鲨鱼软骨提取物(SCE)对MCF-7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在此过程中BCL-2和Caspase-3的表达.方法将不同浓度的SCE作用于MCF-7细胞,观察其作用的时间效应及剂量效应;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DNA含量的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在此过程中BCL-2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SCE 能抑制MCF-7细胞生长,在一定剂量和时间范围内引起细胞凋亡,并显示剂量和时间效应, 在此过程中BCL-2蛋白表达减弱.结论 SCE 能明显抑制MCF-7细胞体外生长,并可诱导MCF-7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近年发现的乳腺癌耐药蛋白属于ATP结合框转运体家族中的G亚家族,是主要的介导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机制的跨膜转运蛋白之一,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乳腺癌耐药蛋白的结构特点、表达特征,及其介导的肿瘤细胞多重耐药机制与逆转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深入探讨乳腺癌治疗耐药的发生机制并寻找乳腺癌治疗耐药的潜在治疗手段,我们以乳腺癌MCF-7和耐阿霉素MCF-7/ADR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RNA甲基化酶WTAP对其迁移的影响。MTT试验发现阿霉素对MCF-7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大于对MCF-7/ADR细胞的抑制作用。qPCR和western-blot试验发现WTAP在耐阿霉素细胞MCF-7/ADR中高表达,同时transwell试验发现在MCF-7细胞中增加WTAP的表达对MCF-7细胞的迁移没有影响,而在MCF-7/ADR细胞中敲低WTAP的表达会抑制MCF-7/ADR细胞的迁移。western-blot试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一作用是通过抑制上皮间质转化(EMT)来发挥的。这一发现有助于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并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色胺酮对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色胺酮(Tryptanthrin,Try)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MTT方法检测Try(1.56-100μmol/L)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情况及线粒体跨膜电位等指标。结果:MTT结果显示,Try在12.5-100μmol/L浓度范围内能明显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并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透射电镜下可见Try作用48h后,MCF-7细胞有典型的凋亡样改变。Annexin V-FITC与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50、100μmol/LTry作用后,细胞的凋亡情况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且影响了MCF-7的细胞周期分布,将细胞阻滞于G1期,抑制其DNA的合成;并导致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结论:色胺酮能明显抑制MCF-7细胞增殖并具有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重组慢病毒介导的NUP88-shRNA载体,通过RNAi技术分别观察沉默NUP88后对MCF-7增殖,粘附,侵袭和转移情况的影响,为乳腺癌的临床基因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 构建NUP88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包装后检测滴度,以最佳复感染指数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MCF-7细胞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效率;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检测NUP88基因被干扰后对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细胞侵袭实验检测NUP88基因被干扰后对MCF-7侵袭力的影响。结果 四组病毒及一组阴性对照均构建成功,滴度均为4E+8TU/ml;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经NUP88-shRNA转染的MCF-7细胞组NUP88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与经阴性转染组和空白MCF-7细胞组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测定NUP88-shRNA1组沉默效率最高,沉默率可达到86%;MTT法结果表明:实验组经NUP88-shRNA1慢病毒转染后细胞增殖程度显著减少,与空白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组MCF-7细胞凋亡结果表明:实验组经慢病毒转染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侵袭实验表明:在肿瘤细胞常规培养24h后,实验组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穿膜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NUP88重组慢病毒可以通过RNAi成功抑制MCF-7中NUP88基因的表达,并能显著抑制其增殖及远处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体外活性,确定它的植物雌激素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MCF-7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采用DNA ladder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高浓度白藜芦醇对细胞的影响。免疫组化法观察低浓度白藜芦醇对核增殖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白藜芦醇高浓度抑制MCF-7细胞增殖,IC50为8.70×10-5mol/L;低浓度(10-7~10-6mol/L)则对细胞有促增殖作用,最高促增殖浓度为1.0×10-7mol/L。DNA ladder和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高浓度白藜芦醇作用后细胞典型的凋亡形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低浓度白藜芦醇作用后,细胞核内PCNA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高、低浓度的白藜芦醇对MCF-7细胞分别表现为诱导凋亡和促增殖作用,呈现出植物雌激素对MCF-7细胞典型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半乳凝集素-33(Gal3)的表达对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Gal3-siRNA的特异表达载体,转染乳腺癌细胞MCF-7,通过建立由siRNA介导的Gal3-knockdown稳定细胞株来研究半乳凝集素-3表达下调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利用设计的Gal3-siRNA能够使细胞中半乳凝集素-3的表达降低90%左右;当用凋亡诱导剂处理时,Gal3-knockdown稳定细胞株的凋亡率比野生型细胞株高出近20%。结论: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半乳凝集素-3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体外活性,确定它的植物雌激素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MCF-7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采用DNA ladder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高浓度白藜芦醇对细胞的影响。免疫组化法观察低浓度白藜芦醇对核增殖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白藜芦醇高浓度抑制MCF-7细胞增殖,IC50为8.70×10-5mol/L;低浓度(10-7~10-6mol/L)则对细胞有促增殖作用,最高促增殖浓度为1.0×10-7mol/L。DNA ladder和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高浓度白藜芦醇作用后细胞典型的凋亡形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低浓度白藜芦醇作用后,细胞核内PCNA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高、低浓度的白藜芦醇对MCF-7细胞分别表现为诱导凋亡和促增殖作用,呈现出植物雌激素对MCF-7细胞典型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腺病毒载体AdING4对人MCF-7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化疗增敏作用。方法:将搭载有ING-4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ING4感染人MCF-7乳腺癌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感染后的MCF-7细胞形态学变化;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ING-4基因在MCF-7细胞中的转录和表达;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在MCF-7细胞中的表达;CCK法测定Ad-ING4感染MCF-7乳腺癌细胞后所发挥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ING-4对MCF-7乳腺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CCK-8法分别测定病毒感染前后的MCF-7乳腺癌细胞的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观察Ad-ING4与化疗药物合用后对MCF-7细胞增殖抑制和化疗增敏现象。结果:MCF-7细胞在转染ING-4基因后,明显出现变圆、脱落、皱缩、聚集等现象;外源性ING-4基因在MCF-7细胞中获得成功表达;外源性ING-4基因作用下MCF-7细胞的增殖受到了明显抑制,凋亡率有所升高,凋亡相关基因Bax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Bcl-2、Survivin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ING-4基因感染MCF-7细胞后,使MCF-7细胞对相关化疗药物的敏感度更高;ING-4基因与化疗药物合用后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较之单用化疗药物更为明显。结论:MCF-7细胞在转染ING4基因后其增殖受到了明显抑制并更易凋亡,该现象可能是通过改变Bax,Bcl-2及Survivin表达水平来实现的,且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肿瘤干细胞既包含干细胞的特性也包含肿瘤细胞的特性。乳腺癌起源于乳腺癌干细胞的说法能够合理地解释乳腺癌的不均一性及其治疗后的复发,这些变异的干细胞可能作为肿瘤预防策略的靶标。而且,由于乳腺癌干细胞能够抵抗辐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所以要想更好地治疗乳腺癌就需要寻找针对这些干细胞的靶标。我们综述了乳腺癌干细胞的发现、富集和分离、相关的信号途径,以及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Breast cancer is known a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invasive cancer in women. It is well-known that phenolic compoun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This study hypothesized that isoeugenol based two polyphenolic compounds 1 and 2 exerts its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s through the induction of apoptosis and cell migration arrest o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Based on this hypothesis,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nti-proliferative, anti-migrative effects of these compounds and their possible basic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ction in MCF-7 cell lines. As a result, isoeugenol-based compounds 1 and 2 showed anti-proliferative, anti-apoptotic and anti-migrative effects in MCF-7 breast cancer cells. This result was supported by molecular analyzes and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re were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some gene regions involved in apoptosis and migration. Additionally, it was a remarkable result that cell viability inhibition did not occur in healthy breast tissue cells and no cytotoxic effect was observed. The existence of such a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cancer cells and healthy cells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potential of these compounds to be used as chemotherapeutic drug active ingredients without side effec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