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前文[1]对嗜麦芽假单胞菌生产左旋多巴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为了从发酵液中获得纯净产品,本文对左旋多巴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我们采取乙酸乙酯去杂质法、粉末状活性炭脱色法、颗粒状活性炭柱法、HD—I型树脂脱色法来提取左旋多巴,经过比较,认为活性炭脱色法效果较好,采用该法提取左旋多巴,回收率达64%,并获得针形及块状结晶。  相似文献   

2.
<正> 在氨基酸分析中常遇到一些样品颜色深,需要进行脱色处理。通常都用活性炭、草酸作脱色剂进行脱色。我们就活性炭、草酸脱色时对氨基酸定量分析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具体方法如下:材料:标准氨基酸混合液(日本日立公司);酱油(普通市售二级酱油);活性炭(普通脱色用活性炭,经盐酸处理,烘干备用);草酸(国产二级);日立835~10型带数据处理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  相似文献   

3.
塔拉多糖是一种半乳甘露聚糖胶,对于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实验主要对塔拉提取物中的塔拉多糖进行脱色工艺化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活性炭颗粒质量、脱色时间、脱色温度以及脱色次数这四种因素进行正交优化实验,其最佳脱色实验参数为:活性炭颗粒0.6 g,脱色45 min,脱色温度45℃脱色次数3次,脱色率可以达到50.21%,同时多糖类保留率为90.39%。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L-鸟氨酸发酵液的脱色效率,对其脱色工艺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树脂的选择性吸附确定L-鸟氨酸发酵液中色素的化学性质,随后结合颗粒活性炭的物理结构和零电荷点分析,优选出在接近中性条件下具有优良脱色性能的颗粒活性炭。在静态条件下考察pH、温度、时间和活性炭用量等因素对其脱色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活性炭层析柱对L-鸟氨酸发酵液的动态脱色工艺和基于两步解吸法的活性炭再生工艺,单柱可动态脱色处理45倍床层体积(BV)的发酵液,脱色率达97%以上,脱色液呈无色透明状,L-鸟氨酸损失率低于1%,活性炭再生效果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5.
用活性炭对菜籽降压肽双酶水解液进行脱色处理,采用单因素试验以及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的正交试验法。考察活性炭用量、pH、温度、时间对水解液脱色率、肽损失率、活性及ACE抑制率的影响。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菜籽降压肽双酶水解液脱色最佳工艺为活性炭的用量为1%、脱色pH值为3.0、脱色温度为80℃、脱色时间为50 min,在此条件下脱色率为85.52%、ACE抑制率为57.83%、活性损失率为5.69%。  相似文献   

6.
将TiO2光催化剂负载于活性炭,然后将活性炭装填于冷电弧-光催化-吸附集成反应器中,用该反应器对豆粕氨基酸进行脱色。以豆粕氨基酸的脱色率和氨基酸保留率为指标,探讨处理电压、处理时间、溶液pH和活性炭填充量4个因素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回归模型方程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和系数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在#=0.01水平上高度显著。各因素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溶液pH>活性炭填充量>处理时间>处理电压。最佳脱色条件为处理电压20kV、处理时间11min、溶液pH 3.6和活性炭填充量63g,此条件下氨基酸溶液脱色率为94.8%,保留率为83.1%。  相似文献   

7.
熟地多糖活性炭脱色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活性炭对熟地多糖提取液脱色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以多糖脱色率(%)和多糖剩余率(%)为指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确定了熟地多糖活性炭脱色的最优工艺的参数。结果发现:活性炭添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温度,再次为时间。最佳脱色条件为脱色温度60℃,活性碳添加量5%,吸附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脱色率为98.20%,多糖剩余率为84.89%。从而表明活性炭对熟地多糖脱色工艺可行,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8.
采用活性炭对板蓝根多糖进行了脱色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得到活性炭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70℃下调节p H为7.0,添加体积分数为1.0%的活性炭,搅拌80 min,脱色率为92.97%、多糖保留率为92.45%。采用DPPH孤电子配对法测定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检测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板蓝根多糖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但脱色后的多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9.
<正> 活性炭是行之有效的脱色物质,活性炭脱色法是广为人们使用的经典脱色方法。活性炭脱色本质就是活性炭这种特殊的物质在脱色过程中优先选择吸附有机大分子色素物质。蛋白质在水解转化成氨基酸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色素物质的形成,使转化生成的氨基酸混合溶液呈现出深褐色乃至黑褐色。由这种深颜色的氨基酸混合液生产制备  相似文献   

10.
板蓝根多糖活性炭脱色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性炭对板蓝根多糖进行了脱色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得到活性炭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70℃下调节p H为7.0,添加体积分数为1.0%的活性炭,搅拌80 min,脱色率为92.97%、多糖保留率为92.45%。采用DPPH孤电子配对法测定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检测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板蓝根多糖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但脱色后的多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1.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147,自引:10,他引:147  
土壤活性有机碳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在土壤中移动比较快、不稳定、易氧化、分解、易矿化,其形态,空间位置对植物、微生物来说活性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国外描述这一部分碳素的术语为有效碳、水溶性碳、易氧化碳、可矿...  相似文献   

12.
王思琪  张利敏  刘月  陈羽彤 《生态学报》2023,43(8):3236-3246
根系与凋落物有机碳输入变化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但冻融季不同有机碳输入方式将对土壤活性氮含量产生何种影响尚不明确。为此在春季具有明显冻融作用的温带森林设立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处理以代表仅根系有机碳输入方式、仅凋落物有机碳输入方式,并设置自然条件有机碳输入方式即保留根系及凋落物作为对照,多角度探究土壤微生物量氮、矿质氮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有机碳输入方式对土壤活性氮含量有重要影响:与自然条件下有机碳输入方式相比,仅根系输入处理使土壤微生物氮、总矿质氮含量升高10.5%、12.3%。(2)输入时长改变了有机碳输入方式对土壤活性氮含量的作用效果:长期单一有机碳输入使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下降,反应率值为0.451、0.422。(3)季节差异是影响有机碳输入方式对土壤活性氮含量作用效果的关键因素:仅根系有机碳输入在冻融季使总矿质氮含量上升,反应率值为0.404,生长季相反,呈下降趋势,其值为0.121。以上结果表明,有机碳输入方式对土壤活性氮含量有重要调控作用,且作用效果会受季节、输入时长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SOC)的活性部分,是衡量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环境的早期变化。但在SOC贫瘠的沙地,长期恢复演替如何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杨柴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未造林(CK)与造林年限9 a、18 a和30 a的杨柴人工灌木林,探究毛乌素沙地杨柴人工灌木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SOC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杨柴灌木林随恢复演替年限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增强,但在恢复演替18 a时出现转折点,恢复演替18—30 a时土壤固碳速率相对减缓;(2)表层0—10 cm土壤DOC、MBC和ROC对恢复演替响应较为敏感,恢复演替过程中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逐渐升高;(3)恢复演替年限并未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占SOC比例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也未显著改变碳库活度。综上所述,毛乌素沙地杨柴灌木林恢复演替有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和SOC积累,但长期恢复演替是否持续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固持产生积极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宇万太  马强  赵鑫  周桦  李建东 《生态学杂志》2007,26(12):2013-2016
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长期定位试验土壤0~40cm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0~20cm土层内荒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高于割草地和裸地,而割草地颗粒有机碳含量略高于荒地;在20~40cm土层,割草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较高,而荒地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荒地>割草地>裸地,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割草地>荒地>裸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下降,但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5.
模拟氮沉降对湿地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两种水分条件下(W1:非淹水,W2:淹水)分4个氮处理(分别相当于氮沉降率0、1、3、5 g N·m-2·a-1)模拟了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湿草甸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植株及土壤活性碳库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下小叶章的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根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其中根生物量的增长程度最大;根中碳含量及分配比例均显著提高,而地上部位的碳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氮沉降对土壤活性碳库具有显著影响,各活性碳库含量均以5 g N·m-2·a-1处理最高,氮沉降对各活性碳库的影响程度依次为CHC(碳水化合物碳)>LBC(易氧化有机碳)>DOC(水溶性有机碳)>MBC(微生物量碳),氮沉降与淹水条件的耦合作用有利于活性碳的释放;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活性碳库与小叶章相关参数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氮沉降显著提高了小叶章植株生物量及土壤的活性碳含量.  相似文献   

16.
土壤活性有机质(碳)的内涵和现代分析方法概述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1  
土壤有机物质的活性成分是对土壤养分、植物生长乃至环境、大气和人类有影响的有效物质。在现代土壤研究中,出现了与之相关的繁多术语和应用指标,但是它们的内涵尚为混乱,其分析方法也缺乏系统的归纳。本文对土壤溶性有机碳(D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土壤有效碳(AC)、土壤潜在可矿化碳(PMC)、土壤易氧化碳(ROC)、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土壤轻组有机碳(LF—C)几种较为普遍应用的土壤活性有机质(碳)从概念指标、分析意义到分析方法做了较系统的描述与理顺,以期对土壤有机质应用上的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及其在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Zhang G  Cao ZP  Hu C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921-1930
农田土壤有机碳成分复杂,活性有机碳对管理措施具有敏感性,而惰性有机碳具有固碳作用.碳分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学技术.物理分组的依据是密度、粒径大小和空间分布,可分离出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化学分组基于土壤有机碳在各种提取剂中的溶解性、水解性和化学反应性从而分离出各种组分:溶解性有机碳是生物可代谢有机碳,包括有机酸、酚类和糖类等;酸水解方法可将有机碳分成活性和惰性成分;利用KMnO4模拟酶氧化可分离出活性碳和非活性碳.利用生物技术可测定出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潜在可矿化碳.在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有机碳组分的化学组成和库容会发生不同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沉积速率产生不同影响.为了探明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碳沉积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今后应该加强对各种分组方法的标准化研究,探索不同分组方法的整合应用,针对不同农田管理措施,总结出适合的有机碳分组方法或联合分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设置了冬闲-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大蒜-双季稻,马铃薯、紫云英、油菜轮作接茬双季稻5个处理,通过3年(2013—2015)大田试验,系统研究了双季稻田冬季复种对产量和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种作物早稻产量均高于对照,晚稻产量除冬种油菜有所降低外,其他各冬作处理均高于对照。各冬种处理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碳库指数较冬闲处理均有显著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除了冬季作物轮种处理外,其他冬种处理较冬闲处理均有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之间呈极显著相关,与可溶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存在显著相关,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各冬种处理也有所提高,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变化对川西米亚罗林土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在四川省亚高山米亚罗林区,以原始冷杉林(M-Y)和由原始林转化成的45年龄云杉人工林(M-60)、25年龄云杉人工林(M-80)和菜地(M-C)等4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D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的含量和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其中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为M-Y>M-60>M-80>M-C,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趋势则为M-60>M-Y.土地利用变化没有改变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垂直分布,各组分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季节变化幅度较小,但枯落物层和表层土壤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深层土壤,而各组分的分配比例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用活性炭、硅藻土、氢氧化铝、明矾—活性炭四种不同的吸附剂处理静脉注射用人血免疫球蛋白制剂。结果表明,明矾—活性炭吸附法去除热原质最有效,同时进一步改善了制品外观,提高了制品纯度,蛋白回收率达到75%以上,而且毒性试验和安全试验也符合标准。铝离子残余量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