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密穗型和散穗型粳稻品种品质特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比较2个粳稻密穗型和散穗型品种(系)品质结果表明,穗型间和穗型内品质存在较大差异,2个密穗型品种(系)平均垩白特性不及2个散穗型品种.密穗型新品系EA6垩白粒率较相同穗型品种秀水63低约1/2,与散穗型品种秀水11相仿,较散穗型品种越光高约1倍;垩白度较秀水63和秀水11低约1/2,较越光高1倍多.调查穗部不同部位籽粒垩白表明,穗基部籽粒垩白对品种总垩白影响最大,而这种影响密穗型更大于散穗型.4个品种饭香味相仿,光泽、软度、粘度、食味和冷饭软度等指标EA6显著或极显著优于秀水11,秀水63不及秀水11;EA6多数指标接近越光.表明密穗型品种经改良其品质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散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2.
水稻垩白的研究现状与改良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立军  江玲  翟虎渠  万建民 《遗传》2009,31(6):563-572
文章综合分析了水稻垩白与其他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垩白形成机理、经典遗传以及分子遗传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表明垩白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与稻株“源-库”关系、籽粒灌浆动态以及胚乳内淀粉的合成与积累密切相关。垩白属于复杂的数量性状, 其遗传具有母体效应、胚乳效应以及细胞质效应, 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多条染色体上存在一些稳定表达的控制垩白性状的QTL, 其中3个与垩白形成相关的影响淀粉合成、淀粉代谢和果实发育的基因已被克隆。然而, 关于垩白的形成机制和调控网络目前仍不清楚。在育种实践中, 降低垩白仍是我国优质稻育种, 尤其是籼稻品质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文章对今后稻米垩白的遗传研究方向及其改良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水稻垩白性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Oryza sativa L.)垩白包括垩白率和垩白度,是重要的外观品质之一,对其他品质性状也有重要影响,阐明水稻垩白性状的遗传机制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垩白基因获得了克隆。本文综述了水稻垩白的评价指标、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遗传基础、垩白QTL定位和垩白基因克隆,并提出了借助显性核不育系进行轮回选择改良水稻垩白的分子育种策略,以期为水稻垩白性状的分子改良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粳稻谷粒性状与垩白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后代F3和F4家系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粳稻谷粒性状和垩白性状的表型变异及其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F3和F4家系谷粒的长、宽、厚、长宽比、千粒重及垩白性状均呈接近正态的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F4家系谷粒性状值均小于F3,随着世代的增加,谷粒性状值趋于减小。F4家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小于F3,而垩白大小基本相近。在F3和F4,谷粒千粒重与谷粒长、宽、厚、长宽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性状与谷粒长、宽、厚、长宽比、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不同大小的谷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范围内,谷粒性状值相对较大的群体垩白性状值明显大于谷粒性状值相对较小的群体;谷粒长和长宽比相对较小的群体内垩白性状与其谷粒性状的相关关系较谷粒长和长宽比相对较大的群体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不同穗型粳稻品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对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直立穗型品种产量增加幅度大于半直立和弯曲穗型品种,但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在各种穗型品种间变化基本一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3种穗型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增加,而垩白率的变化在不同穗型品种间不相一致.直立穗型品种较半直立和弯曲穗型品种,胶稠度相对较硬,蛋白质含量较高,并且对氮素的反应较敏感.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直立穗型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江苏省淮北稻区种植的主要粳稻品种品质状况和近十年来育成的直立穗型粳稻品种(系)主要品质和农艺性状的分析,发现前期育成直立穗型粳稻品种相时半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加工品质低,垩白率高和垩白度大,蛋白质含量高;而近期育成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在上述品质指标上有了较大改进,食味品质也有了显著提高.在主要农艺性状中,近期育成品种呈现每穗总粒数上升、穗长变长、着粒密度下降趋势,产量水平的提高与每穗粒数的增加有着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通过研究不同长相穗型小麦穗部特性,以达到提高产量和挖掘穗部潜力的目的。本文对长方型、棍棒型、椭圆型和纺锤型四种不同长相穗型小麦品种的穗部性状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小麦在小花数、穗粒数、粒重等方面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二次曲线趋势,但不同穗型小麦表现趋势不同,长方型和椭圆型小麦在穗粒数、穗重、各粒位粒重等方面均优于棍棒型和纺锤型小麦,棍棒型小麦由于其特殊的穗型结构,在小穗密度、粒重等方面表现独特,纺锤型小麦在各方面表现均较差。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用种和品种选育上,穗型的选择至关重要。长方型小麦有提高小麦产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水稻不同穗型品种穗部的某些生理特性观察(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开花期及乳熟期群体饲喂^14CO2的结果表明,直、弯穗品种稻穗的光合量仅占单株总光合量的5.3% ̄.2%;稻穗谷壳中含有的叶绿素量比剑叶低,叶绿素a/b值高;水稻抽穗以后,谷壳的重量有所增加,但穗下部谷壳的重量始终比穗上部的轻;收获时相关分析表明,谷壳重量与最终糙米重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分蘖发育的代谢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研究了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品种的分薛发育特征及其代谢基础。结果表明,与多穗型品种相比,单株分蘖较少的大穗型品种分蘖期具有较低的IAA氧化酶(IAAO)活性、较高的IAA含量和较强的碳代谢活性。在分蘖的两极分化期,大穗型品种在碳、氮代谢和同化物分配方面存在较强的主茎优势,因此,其分蘖较难继续发育成穗。  相似文献   

10.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作用日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6,他引:42  
在大田条件下,对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小麦品种周麦13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及基影响因素,包括叶温(T1)、光合有效辐射(PAR)、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细胞间隙CO2浓度(Ci)等日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开花期2品种都存在光合“午休”现象,豫麦49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周麦13Pn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峰值在10:00。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的温度和光照对豫麦49旗叶光合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此期的光温条件较有利于周麦13旗叶的光合作用。灌浆中期2品种均表现出一降不起型的严重“午休”现象,在强光、高温下,豫麦49旗叶Pn比周麦13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粳稻Azucena为父本与灿稻IR64杂交发展的一双单倍体(DH) 本,与灿稻IR1552杂交发展的一重组自交系(RI)群体为材料,应用分子标记图说对2个群体在大田答舅栽2个环境下的穗长进行QTLs及上位性效应分析,DH群体中共检测6个穗长QTLs,位于第1、4长染色体上的3个QTLs,,在2个环境中稳定表达,未检测一闰性效应,加性效应为穗长遗传主效应,RI群体中,共检测到3个穗长QTLs及6对  相似文献   

12.
半矮生基因sd-1有抗倒伏和改善株型的效果,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水稻丰产品种中,最近发现该基因具有减少穗长和千粒重的副作用。为澄清此副作用,能否通过遗传背景的改良得以克服,进而培育成粳稻型的半矮生大穗品咱,本研究用高秆品种农林29号及其半矮生纯合系SC-TN1和大穗品种Akenohoshi的杂种进行了分析。用F4代系统的实验结果表明,半矮生系统的穗长较高秆系统的为小。但是,由于半矮生系统的枝梗数。  相似文献   

13.
基于DUS测试的上海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水稻DUS测试指南(2012版)中的38个水稻标准品种和52个基本测试性状对上海地区的172个粳稻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与14个上海地区选育的申请品种保护的粳稻品种作比较。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表型性状共检测到17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测试性状检测到3.6667个,变幅介于1~8个。Shannon's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6834,变幅介于0~1.9327,77.08%的性状存在3个及以上的等位变异;地方品种的等位变异数、每个性状的等位变异数及其变异幅度、多样性指数平均值等均大于现代育成品种,在外观形态上,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现代育成品种更丰富。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系数为0.53时,可将186个粳稻品种分为3个类(亚)群,现代育成品种单独组成一个亚群;而主坐标分析将186个粳稻品种明显的分为地方品种和现代育成品种两大区。地方品种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与现代育成品种具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可为今后粳稻育成品种的改良提供更多的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中一个新的MYC基因的克隆及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水稻基因组序列中发现类似MYC序列的同源序列,并设计引物成功克隆了一个水稻OsMYC基因(GenBank登录号:AY398581),并对其进行了分子结构分析。OsMYC基因具有典型的DNA结合结构域:碱性区域/螺旋-环-螺旋(bHLH)基序,与其他MYC类似基因的蛋白序列比对结果表明,OsMYC基因与AtMYC2、MYC7E和PG1等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是78%、48%、46%,而在bHLH区的一致性分别为95%、84%、77%,N端保守区的一致性分别为81%、54%、52%;位于bHLH区域内的核定位信号区则完全一致;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AtMYC2、MYC7E和PG1等位于同一亚类。此外,该基因主要在营养器官中表达,茎秆中表达最强,根和叶片中较弱,并且能被外源ABA或Fe^3 所诱导,这与AtMYC2、MYC7E基因的表达模式基本相同。该基因是水稻MYC转录因子家族的一个新成员。  相似文献   

15.
水稻籼粳交DH群体收获指数及源库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 1个水稻籼粳交 (圭 6 30 0 2 4 2 8)来源的DH群体为材料 ,利用 1张含有 2 32个标记的RFLP连锁图谱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定位软件QTLMapper1 0对水稻收获指数及生物量、籽粒产量、库容量和株高 5个性状进行QTL分析 ,共检测到 2 1个主效应QTLs和 9对上位性互作位点。其中 ,控制籽粒产量的 3个QTLs合计贡献率为 4 2 % ,LOD值为 7 10 ;这 3个QTLs或者与收获指数的QTL同位 ,或者与生物量的QTL同位 ,且加性效应的方向一致 ,从而揭示了“籽粒产量 =生物量×收获指数”的遗传基础所在。控制收获指数的 4个QTLs合计贡献率为 4 6 % ,LOD值为 10 3;控制生物量的 4个QTLs合计贡献率为 6 4 % ,LOD值为 14 0 9;收获指数的 4个QTLs与生物量的 4个QTLs均不同位。因此 ,通过基因重组 ,可能实现控制收获指数和生物量的增效基因的聚合 ,由此获得收获指数和生物量“双高”的基因型。检测到 5个株高QTLs,其合计贡献率为 6 4 % ,LOD值为 11 6 2 ;其中 ,有 3个效应较小的QTLs与生物量、库容量和 或籽粒产量QTLs同位 ,且同位QTLs的加性效应方向一致 ;未发现株高QTLs与收获指数QTLs的同位性。由此表明 ,株高与“源 流 库”概念中的“源”和“库”在遗传上有一定程度的关联 ,而与“流”无关联。此外还发现 ,在上述同位性QTL  相似文献   

16.
T-DNA integration is a key step in the process of plant transformation, which is proven to be important for analyzing T-DNA integration mechanism. The structures of T-DNA right borders inserted into the rice (Oryza sativa L.) genome and their flanking sequences we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tegrated ends of the T-DNA right border occurred mainly on five nucleotides "TGACA" in inverse repeat (IR)sequence of 25 bp, especially on the third base "A". However, the integrated ends would sometimes lie inward of the IR sequence, which caused the IR sequence to be lost completely. Sometimes the right integrated ends appeared on the vector sequences rightward of the T-DNA right border, which made the TDNA, carrying vector sequences, integrated into the rice genome. These results seemingly suggest that the IR sequence of the right bord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DNA integration into the rice genome, but is not an essential element. The appearance of vector sequences neighboring the T-DNA right border suggested that before being transferred into the plant cell from Agrobacterium, the entire T-DNA possibly began from the left border in synthesis and then read through at the right border. Several nucleotides in the T-DNA right border homologous with plant DNA and filler DNAs were frequently discovered in the integrated position ofT-DNA. Some small regions in the right border could match with the plant sequence, or form better matches, accompanied by the occurrence of filler DNA, through mutual twisting, and then the TDNA was integrated into plant chromosome through a partiall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mechanism. The appearance of filler DNA would facilitate T-DNA integration. The fragments flanking the T-DNA right border in transformed rice plants could derive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inner T-DNA region; that is, disruption and recombination could occur at arbitrary positions in the entire T-DNA, in which the homologous area was comparatively easier to be disrupted. The structure of flanking sequences of T-DNA integrated in the rice chromosome presented various complexities. These complexities were probably a result of different patterns of recombination in the integrating process. Some types of possible integrating mechanism are detailed.  相似文献   

17.
水稻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QTL剖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应用292个Lemont/特青F13重组自交系(RILs)及其含272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部析单株有效穗数(PN)和每穗粒数(SNP)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所有性状呈现超亲分离,PN与SNP存在弱的负相关,检测到影响PN和SNP及其相关性状的QTL51个和互作位点45对,它们可以解释60%以上的性状总变异,SNP与其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在一起,比较与SNP-QTL同一或相邻区域的QTL数,穗部枝梗数是长度性状的两倍,故前者对SNP的作用更大,仅有2个PN-QTL与SNP相关性状的QTL相邻,因此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有可能实现PN与SNP的有利重组,其中影响PN的QPn4和影响穗枝梗数和长度的QPbn3a,QPbn3和QPb14等主效QTL,在标记辅助选择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合理配置穗部性状TQL产生新的高产穗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用RFLP标记剖析水稻穗颈维管束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籼、粳亚种间杂种F1(圭630×02428)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倒数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等4个维管束性状,以及一、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3个穗部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QTLs,其中有7个QTLs的加性效应较大,单个QTL的贡献率在20%以上。发现有4个QTLs成簇分布于第1染色体从RZ776到C11的大约35cM的区段上,来源于亲本"圭630"的这一染色体区段对穗颈大维管束、第2节间大维管束、第2节间小维管束和二次枝梗数4个性状的表达均具有增效作用。还讨论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增效QTLs、实现穗颈维管束性状遗传改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水稻原生质体细胞核及原生质体融合体的简易染色观察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出一种荧光染料罗丹明B(Rhodamine B),利用该荧光染料染色,原生质体细胞核在普通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呈红色或发出强烈的桔红色荧光,能清晰地进行分辨。利用罗丹明B或者使用荧光染料FDA,对两种不同来源的原生质体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两种不同来源的原生质体分别发出桔红色或绿色荧光,因此可以用于原生质体融合中不同的融合体类型的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