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6月10~24日,在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采用全日观察法,对在游览道路旁的人工巢箱内繁殖的1对白眉姬鹟的育雏行为及其栖息地环境条件进行了系统观察与数据采集.结果显示育雏前期和后期雌雄鸟日喂食次数及各时段雌雄鸟进出巢的平均次数均有一定差异,白眉姬鹟在育雏过程中雌鸟喂食次数随雏鸟生长而增加,雄鸟则无明显变化.游客及人为干扰对雌雄鸟出入巢穴均有一定影响,雌鸟较之雄鸟更为胆怯和谨慎.表明白眉姬鹟雌雄鸟在育雏中的行为存在分工和差异.  相似文献   

2.
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的繁殖习性和巢址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2月—2006年7月,通过悬挂人工巢箱,对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的繁殖习性和巢址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年间,共悬挂人工巢箱226个,其中25个巢箱被白眉姬鹟利用,以小型山雀式巢箱为主(96%),白眉姬鹟对巢大小有选择性;在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的窝卵数为(6.00±0.17)枚,卵长径为(17.45±0.07)mm,卵短径为(13.20±0.06)mm,卵重为(1.54±0.02)g,孵化期为12~14d,孵化率为88.76%,育雏期为12~14d,出飞率为96.22%。影响白眉姬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巢位因子(31.46%)、巢下隐蔽因子(24.67%)、光照因子(15.70%)和食物因子(11.32%)等,其中巢位因子是白眉姬鹟巢址选择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其次是隐蔽性,它可以减少白眉姬鹟被捕食的几率;光照可以提高巢内温度,对于白眉姬鹟的孵化也起到重要作用;食物则保证了繁殖期亲、幼鸟的食物要求。白眉姬鹟的巢材较为广泛,与当地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白眉姬鹟对生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地区白眉姬鹟的一些繁殖生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兴录  张良吉 《生态学报》1983,3(4):332-332
在长白山北坡安图二道白河地区,白眉姬鹏(Ficedula zanthopygia)一般4月下旬迁来,雄鸟要早于雌鸟10天左右;9月上旬南迁。居留期4个半月。分布在海拔1,300米以下,遇见率为0.7—0.8只/公里/小时。 在长白山居留期,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剖检8只成鸟,胃中检出有天牛科、拟天牛科的成虫及叩头虫、瓢虫、金花虫、尺蠖、波纹夜蛾等幼虫。所食昆虫绝大部分是农林害虫。 繁殖于较开阔的森林中,筑巢于天然树洞、啄木鸟弃洞或人工鸟箱内。巢洞离地面高度,测15巢为1—  相似文献   

4.
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的繁殖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2006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的次生林中,对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Ficedulazanthopygia)的繁殖参数开展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巢箱中自眉姬鹟的窝卵数为5~7枚,平均6.0枚;卵重平均为1.6 g.卵大小平均为17.0 mm×13.1 mm.孵化期平均为13.1 d,每巢平均出雏5.4只,育雏期平均为12.8 d,每巢平均出飞雏鸟5.3只.白眉姬鹟的营巢成功率为70.0%,繁殖成功率为81.3%.  相似文献   

5.
白眉[姬]鹅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 是国内习见的食虫鸟类。1963、1964年4—7月间,我们在辽宁省草河口林区,对此鸟的繁殖习性作了观察,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温带次生林破碎化对白眉姬鹟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长雷  高玮 《四川动物》2008,27(2):183-188
于2005~2006年鸟类繁殖季节,通过悬挂人工巢箱,探讨了次生林破碎化对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繁殖的影响.结果 表明:次生林破碎化对白眉姬鹟繁殖产生很大的影响,斑块面积、形状指数、隔离度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白眉姬鹟的繁殖参数,破碎化指数不同的斑块间白眉姬鹟的窝卵数、孵化率和出飞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卵重变异很大,差异显著(P<0.05);卵体积变动更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回归分析表明,斑块破碎化指数与白眉姬鹟繁殖参数间均存在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当窝卵数达到最大值时,卵质量降低,出雏率达到最低,雏鸟存活率反而增大,出飞率达到最大,从而提高繁殖功效;当窝卵数达到最小值时,卵质量最高,出雏率增大,出飞率也相应的增高,从而使繁殖功效增大.白眉姬鹟存在一个最优窝卵数,验证了Lack的窝卵数假说.另外,白眉姬鹟通过对自身繁殖参数的调节来适应生境破碎化,尽量提高自身的繁殖功效,从而弥补自身种群.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6月8日,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209国道天燕观景台(31°43′02″N,110°27′14″E,海拔1 790 m)观察到附近峡谷中有1只雄性白眉蓝姬鹟(Ficedula superciliaris)在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树枝上跳跃、停留,并拍摄到此鸟的清晰照片(图1)。白眉蓝姬鹟主要以昆虫为食,野外识别特征为雄鸟无白色眉纹或眉纹不明显,喉侧、颈侧为深蓝色,胸部两侧各有较大的深蓝色斑,于胸部几乎汇合形成一环带,上体深蓝色,下体白色;雌鸟眼圈白色,头顶和头侧呈沙褐色,上体橄榄灰色,下体灰白色。  相似文献   

8.
1986—1988年的5—8月,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的迁徙期在5月中旬和8月上旬。种群数量为1.40(只/公里)。其繁殖行为营巢期8—9天,孵卵期12—13天,孵化率93.75%,出巢率91.67%。剖检56个鸟胃,内含全为昆虫。我们于1986—1988年5—8月,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ia)的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本区位于山西省吕梁山脉中段(东经111°21′—111°33′,北纬37°45′—37°55′,总面积10443.5公顷)。  相似文献   

9.
10.
1992—1994年的5—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黄眉姬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的迁徙期为5月中旬和9月上旬;种群密度为6.6只/km2。窝卵数4—6枚,孵卵期12-13d,孵化率为89.5%,育雏期12d。  相似文献   

11.
正5月2日,天朗气清,和风舒畅,我环着杜鹃湖进行例行的巡山观鸟。在哀牢山地区,5月是鸟类的繁殖高峰,今天的巡护还是很可能发现鸟巢的。就在心想之际,一只鸟忽然从地面飞出,经过一番仔细寻找,我在一棵树的树根处发现了一个鸟巢,里面有着4枚淡粉色、两端带深褐色斑点的鸟卵。估计雌鸟正在孵卵,我的意外到来把它给惊飞了。意外邂逅了这个巢也算是缘分,我决  相似文献   

12.
潘阳 《四川动物》2000,19(2):88-89
本文报道了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在笼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经过笼养条件下3例白眉长臂猿繁殖结果的分析认为:舭舒环境、饲养、雌雄猿的配对以及雌猿自身哺育幼仔能力等,呈影响繁殖能否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1973年5月作者到北京市郊黄塔公社张家铺大队采集标本,在一只白眉鶲的右眼瞬膜内发现一条吸虫。经鉴定认为是属于嗜眼吸虫科(Family Philophthalmidae Travassos,1918)的嗜眼亚科(Subfamily Philophthalminae Looss,1899)。但本虫的形态与本亚科已知四属有许多不同之点,所以拟另立一新属。其学名拟命名为北京眉鹟吸虫(Ficedulariabeijingensis gen.et sp.nov.)新属及新种。  相似文献   

14.
蓝翡翠每年5月上、中旬迁来,5月下旬开始营巢,穴室呈球状,洞穴深:土坎型59.2±10.53cm;岩崖型52.7±8.59cm。产卵高峰期6月上、中旬,每窝产卵3─5枚,卵椭圆形,卵重12.41g,卵的量度31.32×27.22mm,抱孵性强,孵化期20天,出雏率50.0%。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19天。食物种类,有害昆虫占51.5%,河蟹、河虾、河鱼34.1%,青蛙12.1%,蜒3.0%。  相似文献   

15.
16.
1958年10月至1960年9月,作者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附近进行鱉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生态研究,并注重观察了繁殖习性。鱉雌雄两性的外形鉴别,在生殖季节怀卵期間尤显,雌鱉体型較厚,尾部較短。Stejneger(1907)和岡田健(1947)虽有簡单说  相似文献   

17.
18.
乌鸫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乌鸫(Turdus merula mandarinus)是我国南部常见的园田益鸟,有关它的繁殖资料,La Touche(1925—30)、郑作新(1947)、郑作新等(1963)曾作过一些零星的记述,笔者于1977至1982年间,在贵州的望谟、龙里、清镇等地对它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海南坡鹿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发现海南坡鹿在交配季节有明显的集群行为,雄鹿之间有明显等级序位大系,但序位高的雄鹿没有单独霸占鹿群的现象。本文对群集、争斗、吼叫、泥浴,嗅闻、追逐、爬跨、交配等繁殖行为及脱角、换毛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0.
极北鲵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1991年4-10月对极北鲵的调查,试验结果表明,每年4月中,下旬出蛰,繁殖后休眠在5月上旬结束,9月中旬开始入蛰。孵化期15-20天,孵化率95.20%,孵化起点温度为1.53℃,孵化有效积温为263.16日度。变态期80-90天,人工饲养下的变态率为8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