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概述华南地区始新世陆相地层发育,腹足类化石极其丰富,搞清其分布、性质、组合特点及古生态对了解整个华南地区中、新生代区域地质发展、构造运动、沉积环境的演替以及寻找沉积矿产等都有很大意义。笔者对江西清江盆地临江组进行了生物地层和岩石学的工作。初步描述了腹足类化石24属、29种,其中包括1新属、7新种。按照腹足类化石产出层位和分布规律,初步建立了1个腹足类组合和3个亚组合,根据腹足类动物群的性质和组合特点,进行了一些生物地层的对比工作。综合介形类、轮藻、孢粉、鱼、植物的研究,对临江组的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2.
腹足类化石在地层中丰富且常见,但在琥珀中保存较少。文中描述了产自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的陆生腹足类化石2属2种:Euthema naggsi Yu, Wang and Pan, 2018, Truncatellina dilatatus sp. nov.。这些陆生腹足类新材料的发现,提高了缅甸琥珀中陆生腹足类物种多样性,并进一步印证了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森林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环境。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江西清江盆地早第三纪地层发育良好,产有丰富的腹足类化石,已报道的有清江组和临江组的非海相腹足类化石(余汶,1977,1983).本文记述的是清江盆地西部边缘新余县马洪乡新余组中的陆生腹足类化石,共计6属、8种,隶属4科,其中包括1新属和5新种.同时,对这一腹足类化石组合的性质及其时代特征,新余组的沉积环境及时代归属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是在余汶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承  相似文献   

4.
余汶 《古生物学报》1979,(3):233-266
本文系统地描述了湖北西部早寒武世最早期的单板类、腹足类和节壳类计42种,分属于31属、14科、7超科、6目,其中包括2新目、3新超科、7新科、25新属和39新种。建立了下寒武统最底部的单板类、腹足类的三个化石组合;依据化石组合特征讨论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的划分与对比。节壳类的发现,对探讨软体动物门的起源、演化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5.
从微体化石群看我国沿海早第三纪含油盆地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沿海3个含油盆地-珠江口、北部湾和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湖相生油岩中的微体化石群进行比较分析。3个盆地中以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湖相化石群最为丰富,数量多,分异度高,而且化石群以地方性属种比例高、咸水类型多,存在“海源陆生生物化石”为特征;北部湾盆地,在涠洲组和流沙港组发现较多的介形类化石及个别腹足类和轮藻化石;而珠江口下经三系湖相地层中,微体化石罕见,只在个别层位发现贝壳碎片。据化石群特征,推测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是封闭型的咸水湖泊,而且部分沉积时期,可能是以Cl^-和Na^ 为主的咸水湖泊;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是湖水矿化度低、硬度、pH值也低的淡水湖泊;而北部湾盆地早第三纪可能仍属淡水湖泊,但有一定的矿化度。  相似文献   

6.
乌统昱 《古生物学报》1991,30(5):630-642
本文对陕西二马营组底部叶肢介化石组合特征作了详细研究和对比。本组合特征是:(1)二马营组底部叶肢介化石群是以Protomonocarina,Euestheria两属为主要代表,并含有稀少的、但又十分重要的Xiangxiella分子和许多Palaeolimnadia,Diaplexa分子,(2)与和尚沟组叶肢介化石群关系比较密切,而与铜川组叶肢介化石群差别甚大。在华北地区,该叶肢介化石群所在层位比较稳定。本文认为Protomonocarina-Euestheria时代为中三叠世早期,相当我国南方Xiangxiella叶肢介群。文内还对许多新种作了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介形类化石在油层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颇为发育,剖面完整,地层分布广泛,沉积厚度大,其中含有丰富的化石,如介形类、叶肢介、腹足类、瓣鳃类、植物、少量的爬行类、昆虫及鱼类等。尤其是介形类化石分布广泛,数量多,保存很好。通过多年的地质勘探工作,古生物工作者对白垩纪地层中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从纵向上建立了14个介形类化石组合(表Ⅰ),为区域地质勘探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起了一定的作用。在  相似文献   

8.
皖南侏罗-白垩纪介形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着重对皖南中生代岩塘组、蝌蚪山组、桂林组及宣南组的介形类化石组合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时代意见,为研究我国陆相侏罗-白垩纪介形类化石的分布规律、组合面貌及地层的划分对比方面,提供了较有意义的资料。其中蝌蚪山组的介形类化石系产出于中生代火山岩系的沉积夹层中,因此它对研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系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文中共描述陆相侏罗-白垩纪介形类化石14属48种,其中有21新种。  相似文献   

9.
山东孤北地区渐新世微古昆虫群及其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首次记述了山东孤北微小昆虫化石5新种和蜘蛛化石1新种。根据这一微小昆虫化石群的组成和各种生态习性,还参考了共生的其它门类化石种类的习性,推测孤北渐新世时可能属温带型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0.
新疆北部侏罗、白垩纪非海相腹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祥根 《古生物学报》1994,33(1):85-105
记述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侏罗、白垩纪非海相腹足类10属15种,其中6新种、1未定种。根据这些腹足类的地层分布特点将它们划分为3个组合,自下而上为1)Viviparussangongheensis组合,时代为早侏罗世;2)Viviparusqiketaiensis-Amplovalvatasuturalis组合,时代为中侏罗世;3)Cincinnaturgensi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对这些腹足类生活习性的分析,这两个盆地在早侏罗世气候温暖湿润,草木繁茂,大部分地区为平静、滞流的湖泊、沼泽;中侏罗世盆地相对下陷,水域扩大加深;中侏罗世末期至晚侏罗世早期,盆地抬升,水域范围明显缩小;至早白垩世,盆地又扩大加深。  相似文献   

11.
余汶  席与华 《古生物学报》1991,30(5):643-646
腹足类化石采自广西荔浦栗木早泥盆世四排组,共3属4种:Oriostoma?lipuense sp. nov., Naticopsis sp., Murchisonia angulata Philips, Murehisonia bachelieri Rouault其中Murchisonia属的两种是西欧早泥盆世常见的分子。Oriostoma?lipuense是1个归属有疑问的新种。与腹足类共生的有早泥盆世的腕足类、轮藻和介形类等化石。  相似文献   

12.
该文首次报道了江汉盆地可能属于古新世的非海相地层及其中的介形类化石,计有17属30种(其中新种3个),隶属于3个超科。该介形类动物群自下而上可分为:1.Porpocypris(?)-Paraily-ocypris-Cypridea组合;2.Sinocypris-Eucypris-Limnocythere组合。第2组合完全可与广东南雄盆地罗佛寨组的介形类化石群对比,时代可能为古新世晚期;第1组合的介形类是否可与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的化石对比的问题,还有待今后发现更为可靠的Porpocypris属的代表分子来解决,这里暂置于古新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13.
余汶  朱祥根 《古生物学报》1990,29(1):124-124
一、前言1982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新疆地层古生物研究队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吉木萨尔地区考察时,笔者之一(朱祥根)曾在大龙口剖面小龙口组采到一批腹足类化石。1983年和1985年又进行了化石的补充采集和详细的地层工作,采获丰富的腹足类化石,计得2属、3种(包括1新属、2新种),它们是Xinjiangospira rotundata gen. et sp. nov., Xinjiangospira cf. gondwanica (Cox), Bernicia? jimsar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1982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新疆地层古生物研究队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吉木萨尔地区考察时,笔者之一(朱祥根)曾在大龙口剖面小龙口组采到一批腹足类化石。1983年和1985年又进行了化石的补充采集和详细的地层工作,采获丰富的腹足类化石,计得2属、3种(包括1新属、2新种),它们是Xinjiangospira rotundata gen. et sp. nov., Xinjiangospira cf. gondwanica (Cox), Bernicia? jimsar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15.
简述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巴楚地区的早古生代红色岩系,描述晚奥陶世-早志留亚纪腹足类化石14属14种,其中2新种。  相似文献   

16.
余汶  宁荟 《古生物学报》1983,(2):199-203
1979年,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第二分队,在阿尔金山若羌巴什考供测制奥陶纪剖面时,采获了一些腹足类化石。这个腹足类群的属种数量虽然不十分丰富,但在若羌地区却是首次发现。这些化石的研究,对确定阿尔金山若羌地区奥陶系生物地层的层序、划分与对  相似文献   

17.
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广泛分布于藏南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两侧,形成于多种沉积-构造背景,为藏南特提斯演化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为确定硅质岩的时代,需要建立藏南白垩纪放射虫分带系统。作为第一步,本文重新研究了江孜地区宗卓组含白垩纪早期放射虫(吴浩若和李红生,1982)的滑塌岩块标本(80-R1),描述了放射虫化石29种,包括6个新种。有13种见于阿曼同期的放射虫动物群(Dumitrica et al.,1997),其中Loopus yangi和Stichocapsa labyrinthica限于白垩纪初贝里阿斯期。藏南和阿曼的动物群中都富含Godia Wu和Becus Wu两属,前者始现于贝里阿斯期(O'Dogherty et al.,2009)。此外,Obesacapsula polyedra是加利福尼亚贝里阿斯期放射虫动物群的重要分子。宗卓组化石组合与藏南下鲁硅岩的Pseudodictyomitra carpatica带(KR1)(Matsuoka et al.,2002)比较,仅有很少共同分子。下鲁硅岩中该带的时代被归于提塘期-瓦兰今期。然而,其所含Eucyrtidiellum pyramis以及与含Loopus primitivus的西太平洋P.carpatica带底部化石群的密切关系,指示其时代可能限于晚侏罗世提塘期。  相似文献   

18.
甘肃靖远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介形类记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描记甘肃靖远磁窑地区臭牛沟组的介形类化石,计21属32种(其中1新属、19新种、2未定种),并建立Microcheilinella-Prtjpbaordoa-Healdianella-Grobrpcpmcja介形类组合。根据组合特征及其与国内外对比,将臭牛沟组的时代定为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19.
四川海相三叠系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富含有孔虫化石的碳酸盐岩,是我国研究三叠纪有孔虫生物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早—中三叠世地层中产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共识别出12属34种(包括未定种)。根据有孔虫化石群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自下而上划分出4个组合带,即Rectocornuspira kalhori-Cornuspira mahajeri,Glomospirella vulgaris-Arenovidalina chialingchiangensis,Meandrospira pusilla-Glomospirella irregulariformis和Glomospira sinensis-Arenovidalina amylovoluta组合带。有孔虫化石带的建立为该地区海相三叠系地层的时代确定和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20.
顾知微 《古生物学报》1989,28(2):151-161
五十余年来,在亚洲中、东部非海相侏罗、白垩纪地层里,发现了颇多的有意义的类三角蚌超科(Trigonioidacea)化石群。自类三角蚌(Trigonioides Kobayashi etSuzuki,1936)、褶珠蚌(Plicatounio Kobaya-shi et suzuki,1936)和假嬉蚌(PseudohyriaMacNeil,1936)被发现以后,与它们有关的、即曾被归人类三角蚌超科的蚌类化石属和亚属,已超过40个,其中我国古生物工作者创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