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诺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作用,确定了诺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通过测定和计算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并根据热力学方程求得了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讨论了两者问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是范德华力和氢键。同时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诺氟沙星对BSA构象的影响。并从荧光寿命进一步证明诺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水溶性壳聚糖(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CS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吸收光谱表现出明显的增色效应和较小的紫移;CS可以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理是CS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且测定了在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6.92×106(298 K),5.01×106(308 K),3.31×106(318 K),CS与BSA以摩尔比1∶1结合。同时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CS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羧甲基化壳聚糖季铵盐(CMCQ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CMCQA对BSA内源性荧光猝灭机制属于CMCQA和BSA形成复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在室温下,二者的结合常数为2.45×104 L/mol,结合位点数为1.04.二者主要靠静电引力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胶毒素与BS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荧光、圆二色和紫外—可见吸收等波谱法研究胶毒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胶毒素主要靠疏水作用与BSA结合, 而对其内源荧光产生猝灭作用,其淬灭方式为静态猝灭, 胶毒素与BSA的结合常数为7.2×103 L/mol。圆二色光谱检测发现, 随着胶毒素浓度的增加, BSA的a-螺旋数量也增加, 当胶毒素浓度为BSA浓度的100倍时, BSA的a-螺旋增加40.1%, 表明胶毒素与BSA的结合改变了BSA的空间构象。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模拟生理条件(p H=7.404)下,用光谱法研究了HSO_3~-荧光探针(BCZ-3)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探针BCZ-3与HSA之间的猝灭机理主要是静态猝灭。由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显示二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二者之间的结合距离经测算为3.35 nm。利用同步荧光光谱、CD光谱、紫外光谱以及三维荧光光谱研究表明,与探针BCZ-3的结合改变了HSA的构象。本研究为今后HSO_3~-荧光探针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其识别机制和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荧光猝灭、同步荧光、三维荧光和圆二色谱,研究高良姜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高良姜素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为静态猝灭,并计算出不同温度下二者的结合常数(Ka)与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9.33×10~6L/mol、1.17(290.15 K),2.34×10~6L/mol、1.09(296.15 K),4.57×10~5L/mol、1.01(303.15 K),1.02×10~5L/mol、0.99(310.15 K)。由热力学参数确定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利用竞争结合实验推断高良姜素的结合位点为BSA疏水空腔的SiteⅠ。同步荧光、三维荧光和圆二色谱显示高良姜素与BSA作用时更靠近色氨酸残基,使其周围的疏水性减弱,而对蛋白α-螺旋结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学方法分别研究了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Ⅰ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结合作用. 根据荧光强度数据,计算出了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和热力学参数(△G, △H 和△S). 实验结果表明,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Ⅰ都能显著猝灭BSA的内源荧光,猝灭机制均为形成基态复合物的单一静态猝灭过程. 不同温度下(17 ℃, 27 ℃, 37 ℃)得到的KA和n值,表明淫羊藿次苷Ⅰ与BSA的结合强于淫羊藿苷. 从得到的热力学参数判断,淫羊藿苷与BSA间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作用和范德华力,而疏水作用和静电引力在淫羊藿次苷Ⅰ与BSA形成复合物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同步荧光光谱显示,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Ⅰ与BSA的结合导致BSA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运用光谱法和分子对接理论研究了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MY有规律的使HSA内源荧光猝灭,其猝灭机制为两者形成复合物而引起的的静态猝灭;两者结合常数KA均大于105L/mol,结合位点数n接近于1。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两者结合反应能自发进行,主要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力。计算得到DMY与HSA的结合距离r为3.32 nm,表明两者结合过程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同步荧光和三维光谱分析结果显示,DMY使HSA的构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位点竞争实验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DMY在HSA上的更倾向结合位于亚结构域IIA(Site I)。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壳聚糖钴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随壳聚糖钴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现增色效应和较小的蓝移;壳聚糖钴可以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理属于静态猝灭。在室温下,壳聚糖钴与BSA的的结合常数KA为2.40×106。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在生理条件(pH=7.4)下荷叶中紫云英苷(AS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ST可与BSA结合并通过静态猝灭作用机制对BSA内源性荧光进行猝灭。在温度为298K及308K时,测得其猝灭速率常数(Kq)分别为4.31×1013L/mol/s和3.72×1013L/mol/s;结合常数(Kd)分别为2.009×105L/mol和0.927×105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43和0.893。依据298K时测定的反应自由能变(△G0=-30.25kJ/mol),反应焓变(△H0=-59.02kJ/mol)及反应熵变(△S0=-96.54J/mol/K),结果发现AST与BSA间的结合反应可自发进行且其作用力主要表现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此外,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AST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r)为4.13nm,表明非辐射能量可从BSA转移至AST。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对罗丹明类荧光探针ZM-6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采用了荧光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以及CD光谱法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对二者的相互作用以及HSA的构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探针与ZM-6之间的猝灭机理主要是静态猝灭方式。根据热力学数据确定了二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二者之间的结合距离为4.45 nm。同时得出,ZM-6对HSA的构象产生了影响。此研究对于探针分子的设计以及修饰提供有效的数据以及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槐定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猝灭、荧光偏振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槐定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作用。荧光猝灭数据显示,槐定碱与BSA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求出了不同温度(19、25、31、37℃)下槐定碱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219×106,1.164×106,1.110×106和1.057×106L/mol,由van’tHoff方程式计算槐定碱与BSA反应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值分别为-5.97kJ/mol和96.11J/(mol.K),表明槐定碱与BSA间的作用力以静电引力为主。以华法林和布洛芬(分别为siteI和siteII探针)为标记药物研究槐定碱在BSA上的结合位点,结果表明,槐定碱结合在BSA疏水空腔的siteI位点。  相似文献   

13.
地肤别名扫帚苗、扫帚菜、孔雀松等,属藜科地肤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地肤幼苗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并且富含钾元素和胡萝卜素的野生蔬菜,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作为在我国广泛分布的植物,一直以来地肤主要作为传统野菜被食用,对其药用价值却鲜有进一步研究与开发。该研究对地肤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提纯得到N-反式阿魏酰酪胺,利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它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机制,求出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N-反式阿魏酰酪胺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N-反式阿魏酰酪胺与BSA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可以被蛋白质所储存和运输。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地肤资源、提高地肤的药用价值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白藜芦醇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能使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内源荧光发生猝灭。研究在不同温度下白藜芦醇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荧光猝灭作用,证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荧光强度变化是由二者形成复合物所引起的,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相关荧光猝灭参数经Stern-Volmer方程分析,发现白藜芦醇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具有1个结合位点,并计算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白藜芦醇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结合常数(K_A):8.63×10~5(25℃)、7.75×10~5(35℃)和7.73×10~5(45℃)。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知白藜芦醇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由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引发的。并且,白藜芦醇-超氧化物歧化酶复合物的形成是伴随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反应。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秋水仙碱与牛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观测到秋水仙碱使胰蛋白酶的特征荧光峰猝灭。SternVolmer猝灭曲线显示,秋水仙碱对胰蛋白酶的荧光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猝灭常数Kq为6.60×1012(mol/L)1·s1;秋水仙碱与胰蛋白酶的结合常数为1.06×104L·mol1,结合位点数为1,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壳寡糖和稀土离子La3+的配合物,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差热-热重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采用抑菌圈法考察了壳寡糖、壳寡糖-La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此外,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循环伏安曲线法研究壳寡糖-L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壳寡糖、壳寡糖-La对两种细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壳寡糖-La的抑菌活性强于壳寡糖;壳寡糖-La使BSA的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并计算了室温下壳寡糖-La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6.35×104L/mol和1.29。  相似文献   

17.
在阳光照射和自然阴干两种干燥方式下,测定了香菇中麦角钙化甾醇的含量。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测定了麦角甾醇转化为麦角钙化甾醇的转化率。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通过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位点竞争实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分子对接方法对麦角钙化甾醇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机制和构象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揭示了麦角钙化甾醇在体内的传输机制。结果表明,阳光照射能够提高香菇中麦角钙化甾醇含量。麦角甾醇在溶液状态下经过紫外光照射4h,麦角甾醇转化为麦角钙化甾醇的转化率为21%。荧光光谱表明麦角钙化甾醇通过静态猝灭机制猝灭人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在288K时有利于麦角钙化甾醇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在较高温度下麦角钙化甾醇不能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热力学参数分析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疏水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是结合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力。位点竞争实验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位点I是麦角钙化甾醇和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主要结合位点。结合过程中能够发生能量转移,结合距离是3.46nm。结合过程轻微地改变人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和微环境。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发现粪臭素对胰蛋白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采用紫吸收法察到粪臭素使胰蛋白酶紫外吸收峰增强,采用荧光光谱法发现粪臭素对胰蛋白酶有很强的荧光淬灭作用。根据Stern-Volmer方程测得胰蛋白酶的表观猝灭常数Kq为2.72×1012L/mol.s。表明粪臭素对胰蛋白酶的荧光猝灭很可能是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9.
牛胰多肽与脂作用时插膜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单层膜和荧光技术,研究牛胰多肽(BPP)和磷脂单分子层及脂质体的相互作用。BPP与磷脂单分子层作用的动力学曲线以及临界插膜压表明它和磷脂,尤其是酸性磷脂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荧光研究表明,与脂作用后多肽内源性荧光光谱峰位蓝移,说明发荧光的酪氨酸残基存在由亲水环境向疏水环境的转变。荧光猝灭实验表明多肽与脂作用后,其内源性酪氨酸残基荧光更不容易被碘盐所猝灭,提示酪氨酸残基受到了脂双层的屏蔽作用;自旋标记磷脂的猝灭实验计算结果表明BPP插膜深度在磷脂头部与脂酰链交界处稍内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法建立一种测定槐花中芦丁含量的新方法。方法:牛血清白蛋白(BSA)具有很强的内源荧光性,而芦丁溶液本身不产生荧光。当芦丁与BSA结合后,会导致其荧光强度下降,表面活性剂吐温-80(T-80)对体系有促进荧光猝灭作用。BSA在λex=338nm处的荧光猝灭程度与芦丁的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测定槐花中芦丁含量的新方法。结果:该结合物的最大发射波长为λmax=338nm,与芦丁摩尔浓度在6×10-7~3.0×10-5mol.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F=136.36CRu(×10-5mol.L-1)-0.5454,相关系数r=0.9976,检出限为1.58×10-7mol.L-1,RSD为2.8%~4.3%,加标回收率为97.6%~101.2%。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用于实际样本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