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善平  赵童  余辉艳  周催 《微生物学报》2024,64(7):2224-2241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 FA)在儿童中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发现FA儿童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健康儿童有显著差异。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肥大细胞和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维持免疫平衡,也可通过多种方式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抑制FA的发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益生菌和益生元在治疗儿童FA方面也得到了一定应用,但目前的应用效果并不明确。本文以婴幼儿FA在全球范围内患者规模日益扩大为背景,综述了肠道菌群影响FA的部分机制,总结了近年部分益生菌和益生元在治疗和预防婴幼儿FA方面的应用,并为肠道菌群在FA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和益生菌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在儿童FA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提出了新思路,对促进婴幼儿FA治疗方法和策略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球虫病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迫切需求使球虫病的防控面临新的挑战.伴随世界"禁抗"进程的不断推进,家禽养殖业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球虫方法.益生菌可竞争性排斥病原菌定殖以防止球虫病继发感染,可刺激宿主抗菌肽、黏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分泌以抵御球虫入侵,还可激活免疫反应以增强机体抗球虫感染的能力.本...  相似文献   

3.
食物过敏婴儿和健康儿肠道菌群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检测食物过敏婴儿与健康婴儿的大便菌群,为食物过敏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在重庆儿童医院体检的52例食物过敏婴儿和年龄、性别匹配的100例健康婴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对象的新鲜粪便,采用直接快速涂片法分析肠道菌群。结果食物过敏婴儿革兰阳性杆菌比例降低,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比例增高[(71.43±8.70)%vs(78.91±9.25)%,(15.69±6.26)%vs(11.85±6.66)%,(11.67±4.02)%vs(7.60±4.27)%,P均<0.001]。不同喂养方式下,食物过敏婴儿的大便菌群比例显示不同的改变,但革兰阳性杆菌比例降低是其共同的特点(P均<0.05)。结论食物过敏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儿的肠道菌群差异存在显著性。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显示不同的大便菌群组成。肠道正常菌群的改变可能在食物过敏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与肠道疾病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益生菌是一类消化时能对宿主的健康和生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的非病原微生物.他们由酵母菌和细菌,特别是乳酸菌组成,其在肠道中的命运及作用因菌株而异.益生菌的作用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调节内源性菌群或免疫系统来实现.虽然益生菌的使用对其他疾病也有减轻作用,但通常被用来治疗与胃肠道相关的疾病.尽管如此,只有少数益生菌菌株在随机取样、安慰剂作对照的临床试验中被认为是有益生作用的.本文就目前益生菌在治疗人类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的发病率在近二十年来持续上升,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早期接触外源性抗原少而导致的免疫耐受限制是FA的主要原因.微生物-宿主的相互作用与FA密切相关,健康的微生物菌群促进宿主在生命早期建立成熟的免疫系统,减少FA的易感性,因此,改善肠道菌群和调节机体免疫在治疗FA中至关...  相似文献   

6.
益生菌在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30年来,人们对益生菌的特性、分类、分布与营养等方面的研究很多,特别是益生菌抑制肠道慢性炎症及维持肠道稳态方面的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益生菌抑制肠道慢性炎症及维持肠道稳态方面的作用机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目的在于对益生菌抑制肠道慢性炎症及维持肠道稳态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与人体肠道健康密切相关.益生菌在防治感染、调节机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儿童生长发育等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益生菌与肠道健康的主要作用机制及益生菌在消化道疾病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脏功能的影响,为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地衣芽孢杆菌胶囊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及肝脏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酵母样真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细胞、CD4+细胞及CD4+/CD8+水平均显著上升,同时高于对照组(均P结论 益生菌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目前的治疗方法价格昂贵、效果差且副作用大。帕金森病患者常见胃肠道功能障碍,帕金森病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已得到实验证实,患者有望通过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达到治疗的目的。工程益生菌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益生菌,提高其稳定性和靶向性,展现出其特有的应用潜力。本文将从益生菌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出发,阐述益生菌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机制,进一步分析工程益生菌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行性,为该疾病的安全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AR的发病机制可能和肠道菌群有关。因此,肠道菌群和AR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过敏性疾病的研究热点,而益生菌在AR中所发挥的治疗作用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Th17/Treg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参与AR的发病。本文综述益生菌对Th17/Treg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促进耐受性的DCs活性以及TLRs对DCs和Th17/Treg细胞的刺激作用的相关研究,探讨AR的调节机制,并阐明益生菌可能是治疗AR的潜在新方法,为AR的肠道微生态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急性胰腺炎时肠道厌氧菌比例失调,致病菌过度繁殖,肠屏障功能破坏,细菌或毒素易位,是导致继发感染影响其死亡率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有采用益生菌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和减少内源性感染的初步报道,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鉴于急性胰腺炎病程长,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应用益生菌作为急性胰腺炎的辅助治疗,已成为临床医师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2.
肠道益生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体内 ,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而胃肠道的微生物占了人体微生物总量的 78 6 2 % ,不仅数量大 ,而且种类繁多。这些微生物从胎儿出生后 ,就会进入肠道内 ,构成了人体的原籍菌群。在不同的部位 ,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并不相同。而且 ,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处于不同的外环境时 ,肠道内菌群的组成和数量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 ,肠菌群自身 ,以及肠菌群和机体之间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肠菌群的平衡和稳定存在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脱污染小鼠的免疫功能指标与普通小鼠相比 ,显著降低 ,就是一个例证。根据肠菌群在…  相似文献   

13.
水产动物益生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自从 2 0世纪 5 0年代 ,抗生素被广泛使用于养殖业以来 ,由它产生的病原菌的耐药性问题、动物体内菌群失调问题以及抗生素本身的残留性问题越来越严重 ,已使抗生素成为全球性的污染物 ,其巨大的负面效应也使抗生素成为限制世界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 ,益生素(probiotics)的研究和应用就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微生物学和微生态学的深入研究 ,利用益生菌来调节动物体内的微生态平衡 ,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治病害、增进健康 ,正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潮。由于益生菌制品没有残留 ,也不会产生抗药性 ,许多国家的饲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3月发表的所有关于脑卒中患者应用益生菌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4.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1 5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肠道中肠球菌的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MD=-0.74,95%CI(-1.64,0.17),P=0.110],而益生菌组患者肠道中大肠埃希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SMD=-1.27,95%CI(-1.81,-0.73),P0.001];益生菌组患者肠道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SMD=1.50,95%CI(0.96,2.03),P0.001;SMD=1.66,95%CI(1.16,2.15),P0.001]。益生菌组患者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SMD=-1.76,95%CI(-2.39,-1.13),P0.001;SMD=-2.21,95%CI(-2.92,-1.51),P0.001];益生菌组患者粪便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量高于对照组[SMD=1.76,95%CI(0.84,2.68),P0.001]。结论在肠内营养的基础上添加益生菌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营养治疗,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5.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的传染病,有研究显示肠道病毒进人消化道后在肠黏膜内复制繁殖并持续释放到血液而发病,肠道黏膜是病毒人侵和增殖的主要场所。肠道菌群能防御感染和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肠道屏障功能在防御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维持肠道免疫稳定和平衡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益生菌是指数量适当时对宿主健康有利的活微生物,有研究报道益生菌在辅助治疗手足口病上是有效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探索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和益生菌防治手足口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80%以上的新生儿出生后会出现黄疸。大部分黄疸是需要临床进一步干预和治疗的,否则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终身残疾。目前,随着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探讨逐渐深入,对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话题。肠道菌群通过免疫、神经和代谢等多种途径影响儿童的发育和健康。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环境,因此为预防及改善黄疸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肠道菌群在黄疸中的作用、肠道菌群与黄疸及相关疾病的关系和益生菌在黄疸中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益生菌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对人体的有益作用越来越被关注,其在治疗众多疾病上有显著效果,本文将分析和总结益生菌对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方面的重要影响。益生菌通过黏液层、上皮层、肠相关淋巴组织这三个层次对肠道进行作用,并且增加黏液和上皮细胞紧密连接以及上皮细胞的存活力来增强肠道屏障,而且又可以发挥营养作用。在其对CKD的影响中,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可以降低尿毒症毒素,也可以减少免疫炎症的反应,提高肾功能和生活质量。益生菌组合剂量、益生菌与益生元组合方式都会影响益生菌制剂的效果,并且个体肠道的差异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等也都对实验有影响。本综述包括了益生菌对CKD的潜在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的进展,对以后精准医疗模式下防治CKD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腹痛、腹泻、黏液便和血便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和致病机制仍不明确。UC尚无确切根治方案,目前临床上以维持缓解、预防复发为治疗手段。近年来研究表明,UC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功能缺陷具有密切联系,于是,关于益生菌制剂及思密达对UC治疗作用的研究备受重视。本文对近年来益生菌制剂及思密达辅助治疗U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肥胖症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其中导致肥胖的最主要因素是能量摄入和消耗失衡。肠道菌群是涉及肥胖和代谢紊乱的环境因素,肥胖动物和人类患者表现出了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的改变。这种菌群失衡能影响机体能量平衡、炎症和肠道屏障功能等,进而影响代谢。研究显示益生菌可有效改善高脂饮食造成的肥胖。改变肠道菌群可能会成为预防或控制肥胖的有效疗法,该领域尚处于早期阶段,相关数据仍有限。本综述旨在总结最新的具有减肥功效益生菌的实验研究,帮助了解减肥益生菌的最新进展,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复合益生菌活菌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三联活菌后肠道菌群、血氧及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进行培养和计数.42例肝硬化患者给予三联活菌治疗21 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血氨(干片法)、血浆内毒素(改良鲎试验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10.12±0.71比9.27±1.25,P<0.05).治疗后,双歧杆菌由9.27±1.25增至10.43±1.25,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血氨水平降低,并可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109.21±12.23)pg/ml比(71.46±9.12)pg/ml,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血氨及血浆内毒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