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栖息地质量对两种网蛱蝶集合种群结构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河北省赤城县研究了栖息地质量对大网蛱蝶Melitaea phoebe和金堇蛱蝶Euphydryas aurinia两种网蛱蝶集合种群结构和分布的影响。这两种网蛱蝶在约10 km2的区域内共存,成虫期的蜜源植物几乎相同,大网蛱蝶的发生峰期比金堇蛱蝶晚约一个月,两者只有不到一周左右的时间重叠。大网蛱蝶和金堇蛱蝶幼虫的寄主植物分别是: 祁州漏芦(菊科)和华北蓝盆花(川续断科)。蜜源植物的丰度与两种网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呈正相关;祁州漏芦的密度对大网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影响很大,金堇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则与其寄主植物华北蓝盆花的高度正相关;斑块内平均植被高度与两种网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均呈正相关,植物多样性、植物均匀性和植被盖度均与金堇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负相关,与大网蛱蝶的关系不大。同时分析了其他因子如斑块的坡向、坡度等的影响。主要结论是:1)幼虫寄主植物的不同和成蝶飞行峰期的分离允许两种网蛱蝶在这样一个小的斑块区域内共存;2)蜜源是重要的限制因子,并且受气候随机性的影响很大,蜜源的波动可以很好地解释网蛱蝶集合种群在年度间的动态变化;3)大网蛱蝶和金堇蛱蝶的飞行、食物搜寻能力的不同以及各自寄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空间分布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具有不同的集合种群结构: 金堇蛱蝶是经典的集合种群,大网蛱蝶是源-汇集合种群;4)斑块质量和昆虫行为共同决定了两种网蛱蝶的集合种群结构和分布。  相似文献   

2.
在河北省赤城县大海坨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从2002年到2004年应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在同一网络斑块中共存的金堇蛱蝶Euphydryas aurinia和大网蛱蝶Melitaea phoebe两个世代的幼期各阶段的死亡情况,目的是了解影响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为它们的长期保育提供信息。结果表明,金堇蛱蝶幼期总累积死亡率都较小,两个世代分别为59%和72%; 而大网蛱蝶总累积死亡率较高,两个世代分别为89%和80%。影响大网蛱蝶死亡的最重要因子是放牧,两个世代与放牧相关的k值分别为0.559和0.167;尤其是在越冬后大网蛱蝶幼虫组聚集取食阶段,导致两个世代分别有50%和25%的幼虫组死亡。寄生蜂在大网蛱蝶小种群下也分别使两个世代4%和9%的5~6龄期幼虫以及13%和24%的蛹死亡。金堇蛱蝶死亡主要发生在越冬期,与越冬死亡相关的k值两个世代分别为0.073和0.199, 而寄主植物的质量影响越冬期幼虫组死亡; 寄生蜂则对金堇蛱蝶种群的调控作用极小,只有在2003~2004世代有4.0% 的越冬后幼虫被寄生和7%的蛹被寄生。影响两种蛱蝶种群动态的关键因子不同,采取的保护措施应有所不同。在春季减少源斑块内的放牧,对于以源-汇集合种群形式存在的大网蛱蝶种群恢复和增长十分必要; 而对以经典集合种群形式存在的金堇蛱蝶, 通过适当植被管理提高繁殖区域内寄主植物质量,可以提高越冬期幼虫组存活率,有利于其长期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3.
对同一网络斑块中金堇蛱蝶(Euphydryas aurinia)和大网蛱蝶(Meiltaea phoebe)雌性成虫的产卵地进行了调查,以确定影响它们斑块质量的因素.结果表明,2种网蛱蝶雌性成虫均选择体积大的寄主植物、周围植被高度低、开放的区域产卵,它们的卵块主要分布在温暖向阳的坡面.金堇蛱蝶的卵块距离农田边缘为3.55±0.33 m (n=246),且集中分布在<3 m区域内;大网蛱蝶卵块距离农田边缘为7.34±1.53 m (n=25),但在<3 m区域内的数量少.研究表明,由于这2种网蛱蝶雌性成虫对产卵地要求的特异性,评价它们斑块质量以及对其制定保护管理措施时均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利用线粒体C0II基因序列分析法,研究了我国尾蛱蝶属5种蝴蝶的系统分化.结果表明,在尾蛱蝶属5个种的12个样品中,405 bp长的COII片段有11.4%的位点为多态性位点,大部分的碱基改变是转换.各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明显小于不同物种间的差异,种内个体间的差异一般为0.5%~1.5%,各物种间的差异绝大多数在4%以上.利用最大似然性法构建的尾蛱蝶属聚类关系图显示,尾蛱蝶属蝴蝶分为两大分支,一支包括大二尾蛱蝶、二尾蛱蝶和忘忧尾蛱蝶,另外一个分支包括窄斑凤尾蛱蝶和黑凤尾蛱蝶聚在一起.在大二尾蛱蝶、二尾蛱蝶和忘忧尾蛱蝶这一分支中,大二尾蛱蝶和忘忧尾蛱蝶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二尾蛱蝶较远.这些分子系统学的结果均与形态学的结果相一致,是对形态分类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大紫蛱蝶三个地理种群的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大紫蛱蝶朝鲜亚种Sasakia charonda coreana 3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以同属的黑紫蛱蝶指名亚种Sasakia funebris funebris(Leech)及近缘属种黑脉蛱蝶指名亚种Hestina assimilis assimilis(Linnaeus)为外群,探讨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经筛选的10个随机引物对供试的58只蝶类标本共产生200条带,扩增谱带具有明显的属、种间多态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线粒体CO II基因序列对中国尾蛱蝶属系统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分析法,研究了我国尾蛱蝶属5种蝴蝶的系统分化。结果表明,在尾蛱蝶属5个种的12个样品中,405 bp长的COII片段有11.4%的位点为多态性位点,大部分的碱基改变是转换。各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明显小于不同物种间的差异,种内个体间的差异一般为0.5%~1.5%,各物种间的差异绝大多数在4%以上。利用最大似然性法构建的尾蛱蝶属聚类关系图显示,尾蛱蝶属蝴蝶分为两大分支,一支包括大二尾蛱蝶、二尾蛱蝶和忘忧尾蛱蝶,另外一个分支包括窄斑凤尾蛱蝶和黑凤尾蛱蝶聚在一起。在大二尾蛱蝶、二尾蛱蝶和忘忧尾蛱蝶这一分支中,大二尾蛱蝶和忘忧尾蛱蝶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二尾蛱蝶较远。这些分子系统学的结果均与形态学的结果相一致,是对形态分类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对中国尾蛱蝶属雄性外生殖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23个雄性外生殖器解剖特征,利用Paup4.0b10系统发育分析软件,分析探讨了中国尾蛱蝶属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尾蛱蝶属9个种分为2个支系,一支系由凤尾蛱蝶Polyura arja、窄斑凤尾蛱蝶P.athamas及黑凤尾蛱蝶P.schreiber3种组成,另一支系由二尾蛱蝶P.narcaea、沾襟尾蛱蝶P.posidonius、忘忧尾蛱蝶P.nepenthes、异纹尾蛱蝶P.mutata、大二尾蛱蝶P.eudamippus及针尾蛱蝶P.dolon6种组成。两大支系均以渐次方式演化;凤尾蛱蝶与窄斑凤尾蛱蝶、大二尾蛱蝶与针尾蛱蝶各自互为姊妹群关系。  相似文献   

8.
徐汝梅 《昆虫学报》2000,43(-1):8-12
空间生态学 (Spatial Ecology) 近来引起了生态学界的广泛注目。集合种群 (又译作异质种群)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它的重要组成内容。有关的文章在近二三年急剧增加。本文试图通过Hanski等人对网蛱蝶的研究,了解其所采用的研究途径,得到了什么样的数据,如何进行分析,最后得到了什么结果,并结合我们对网蛱蝶进行研究的一些体会,试图分析集合种群的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内涵、特色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迷蛱蝶属Mimathyma隶属于蛱蝶科Nymphalidae闪蛱蝶亚科Apaturinae,该属所包含的种类复杂,其分类学地位存在争议.本文对迷蛱蝶属、闪蛱蝶属Apatura和带蛱蝶属Athyma7个种共1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并以花斑螯蛱蝶Charaxes kahruba (Moore)作为外群用PAUP软件构建MP和NJ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迷蛱蝶Mimathyma chevana(Moore)、夜迷蛱蝶Mimathyma nycteis(Ménétriès)、白斑迷蛱蝶Mimathyma schrenckii (Ménétriès)和环带迷蛱蝶Mimathyma ambica Kollar形成1个聚类簇,支持Moore将这4个种由闪蛱蝶属移出并建立迷蛱蝶属的观点.同时,尽管迷蛱蝶在形态上与该属其余3种相似,但研究发现聚类簇Ⅰ中夜迷蛱蝶、白斑迷蛱蝶和环带迷蛱蝶首先相聚,然后再与迷蛱蝶聚在一起,表明迷蛱蝶与这3种亲缘关系较远.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还显示迷蛱蝶属与闪蛱蝶属关系密切,而与带蛱蝶属的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0.
王戎疆 《昆虫知识》2011,(4):1010-1010
<正>庆网蛱蝶Melitaea cinxia L.,英文俗名:the Glanville Fritillary butterfly,为古北界广布种,从西欧到南西伯利亚草原均有分布,在北非摩洛哥也有分布。庆网蛱蝶在中国仅分布在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的少数几个地区。在天山,庆网蛱蝶成虫的飞行期是从每年5月底到7月初,雌蝶通常交配一次,雄蝶可多次交配。交配后,雌蝶在宿主植物穗花婆婆纳(Veronica spicata)的叶片背面产下卵块,卵块大小从几十粒到两  相似文献   

11.
在2017年6-7月对藏东南地区蝶类资源进行调查时,于墨脱县采集到了2枚芒蛱蝶Euripusnyctelius(鳞翅目:蛱蝶科)标本,经鉴定为西藏新纪种,同时也是首次在西藏发现芒蛱蝶属;于察隅县采集到1枚黄缘蛱蝶Nymphalisantiopa(鳞翅目:蛱蝶科),兹此列举诸多川藏地区黄缘蛱蝶的历史采集记录;并结合西藏处于古北区和东洋区生物交界带的地理位置,对在西藏发现两种蝴蝶的特殊意义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2.
白鹇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分布与栖息地斑块特征之间的关系,于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在浙江省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地区对白鹇种群进行调查.通过羽迹法调查并估计斑块内局部种群数量的相对大小,分析斑块内植被及景观特征对斑块占有及种群相对密度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斑块面积、总盖度、乔木层盖度和灌木层高度等对斑块内有无白鹇出现影响显著,斑块面积大、总盖度及乔木层盖度高、灌木层高度高的斑块内白鹇出现率高,斑块面积大则局部种群的相对密度也大,两者间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集合种群的研究中,经常要根据空间占据性数据应用斑块模型来推断种群的动态过程,在保护生物学应用中,斑块占据性模型的参数估测对于阐释集合种群动态和预测种群对生境破坏的反应极为重要。我们探讨了一种广泛应用的空间直观模型——率函数模型(Incidence function model)中参数估测的不确定性问题,通过构建由50个斑块组成的网络和两个假想的已知参数的集合种群,应用模拟模型产生集合种群随时间变化的斑块占据性数据系列:即快照(snapshot)。然后,根据这些快照,应用率函数模型和最大似然法估测种群动态参数。此外,我们还给出了传统的率函数模型的一个变形,这个变形包含了目标区效应(Target area effect):即一个斑块的占据概率不但取决于空间隔离度,也取决于斑块本身面积的大小。结果表明:根据同一个集合种群不同的快照所估测的参数可以有很大差异,一个快照得出的参数提示的是占据性强但存活率低的集合种群,而另一个快照可能反映的是一个占据性弱但存活率高的集合种群。应用传统的率函数模型于一个包含了目标区效应的集合种群,导致斑块大小相关的灭绝率参数估测的正偏差。因此,仅根据一个快照的空间占据性数据来推测集合种群的过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动物学报49(6):787~794,2003]。  相似文献   

14.
基于线粒体CO Ⅰ基因的闪蛱蝶亚科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重要林业害虫闪蛱蝶亚科Apaturinae 11属17种蝶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的部分序列,并结合由GenBank下载的该亚科4种蝶类的相应序列进行分析,探讨了闪蛱蝶亚科各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以玉杵带蛱蝶Athymajina,白斑眼蝶Penthema adelma,忘忧尾蛱蝶Polyura nepenthes和白带螯蛱蝶Charaxes bernardus作为外群,采用PAUP4.0b4a软件构建了闪蛱蝶亚科的MP和NJ分子系统树。虽然COI基因数据中第3位点的转换替换已达饱和,但由于这些位点含有大量系统发育信息,因而在数据统计分析时并没有将这些位点删除。同时通过对各分枝稳定性的比较,研究在简约分析中不同转换/颠换加权方式对假定所有特征具有相同权重的影响。分子系统树显示:NJ和不同转换/颠换加权方式下构建的MP系统树中闪蛱蝶亚科均有4个主要的聚类簇,该亚科系统树中存在许多置信度高且稳定的分枝,同时也存在一些因分枝置信度低且不稳定而使其分类地位不能确定的类群。在所构建的系统树中,由分子数据得到的蛱蝶亚科系统发育关系与传统分类学的基本一致,其中迷蛱蝶属Mimathyma为单系群;累积蛱蝶Lelecella limenitoides为明窗蛱蝶Dilipa fenestra的姐妹群且支持二者关系的置信度很高;支持将白斑迷蛱蝶Mimathyma schrenckii,迷蛱蝶M.chevana,夜迷蛱蝶M.nycteis,栗铠蛱蝶Chitoria subcaerulea,黄带铠蛱蝶C.fasciola,铂铠蛱蝶C.pallas,and银白蛱蝶Helcyra subalba等物种由闪蛱蝶属中移出的修订。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蛱蝶科7亚科27种蛱蝶和斑蝶科2种蝴蝶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6种蛱蝶的同源序列。以斑蝶科的幻紫斑蝶和绢斑蝶作外群,通过遗传分析软件对这些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用邻接法和贝叶斯法重建了蛱蝶科的系统发育树,探讨了蛱蝶科主要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经比对处理后获得494bp长度序列,其中有可变位点206个,简约信息位点145个;A T平均含量78.4%,C G平均含量为21.6%,具A、T偏倚性。分子系统树显示:蛱蝶亚科并非单系群;蛱蝶族中眼蛱蝶属应移入斑蛱蝶族;闪蛱蝶和蛱蝶亚科与蛱蝶亚科具有较近的系统关系;结果支持豹蛱蝶和釉蛱蝶合为一亚科即釉蛱蝶亚科;支持将秀蛱蝶和蛱蝶亚科从线蛱蝶亚科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6.
Chen M  Tian LL  Shi QH  Cao TW  Hao JS 《动物学研究》2012,33(2):191-201
该文对柳紫闪蛱蝶Apaturailia(鳞翅目:蛱蝶科)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同时结合其它已知蛱蝶类的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柳紫闪蛱蝶的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accessionno.:JF437925)是一个15242bp的环状DNA分子,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和22个tRNA基因。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除了COI基因的起始密码子是CGA外,其余12个蛋白编码基因都具有标准的ATN起始密码子;柳紫闪蛱蝶与其它已测的10种蛱蝶在基因定位和排列顺序方面几乎相同,只是在非编码序列上存在细微的差异,其核苷酸的构成及密码子使用频率都处于鳞翅目昆虫的范围之内。22个的tRNA基因中,除了tRNASer(AGN)缺少DHU臂,其余的tRNA基因都显示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基因组共存在9处基因间重叠区(总长度为33bp)以及12个基因间隔区(总长为155bp,最长间隔是49bp,最短的是1bp)。在ND6和Cytb间的间隔区中还发现有(TA)23似微卫星结构。与其他蛱蝶类相似,403bp的AT富集区包含有ATAGA,ATTTA二个保守模块(一个21bp的poly-T,一个10bp的poly-A),以及二个似微卫星的重复结构((TA)10和(TA)7)。  相似文献   

17.
冷蒿(Atemisia frigida)种群在放牧干扰下构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杨持  王铁娟 《生态学报》2006,26(3):960-965
对放牧干扰下冷蒿种群构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放牧干扰下,冷蒿种群营养枝和生殖枝高度在轻度放牧时缓慢下降,在中度、重度放牧后,枝条高度迅速下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种群的营养枝密度和不定根密度增加,分枝密度和个体大小之间存在一定补偿特性,营养枝密度的回归曲线表明重牧下冷蒿的营养枝密度已接近补偿阈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种群匍匐茎长度显著地增加;生殖枝密度在轻度放牧增加,到中度放牧后生殖枝数急剧减少,重度放牧下生殖枝基本消失.枝条的性别分化发生变化,生殖枝的分化率(生殖枝密度/总枝条密度)降低.与此同时,营养枝的分化率却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伴随之,冷蒿种群繁殖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放牧、刈割及摘顶对亚热带人工草地牧草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比较放牧、刈割及摘顶3种干扰发现,适度放牧、刈割提高了亚热带高山人工草地鸭茅、黑麦草种群的适应性,部分原因在于2种干扰均对牧草进行了摘顶.摘顶解除了牧草的顶端优势及生殖生长。放牧、刈割对牧草产生的生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通过摘顶而实现。从而提高种群密度、热值及能量积累.单因子的人工摘顶试验表明,牧草顶端优势的维持降低了牧草种群密度,抑制了能量积累。从抑制了种间竞争.持续摘顶解除了牧草的顶端优势。促进了牧草密度及能量的增长,从而提高了牧草种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PCR步移法对猫蛱蝶Timelaea maculata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猫蛱蝶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178 bp,包括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段长度为382 bp的A+T富含区,基因排列顺序与其它已知鳞翅目昆虫相同.猫蛱蝶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很高的A+T含量(81.1%).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除CO Ⅰ以CGA作为起始密码外,其余蛋白质基因均以ATN作为起始密码子.COⅡ和ND4基因使用了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其余基因均以典型的TAA、TAG为终止密码子.在所测得的22个tRNA基因中,除tRNAser(AGN)缺少DHU臂外,其余tRNA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与其它多数鳞翅目昆虫一样,猫蛱蝶的A+T富含区中有一段由“ATAGAA”引导的保守的多聚T结构,长度为19 bp,并散在着一些长短不一的串联重复单元.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华北棉花-玉米农田景观格局中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种群动态,发现农田景观格局中作物类型(棉花与玉米)对两种瓢虫种群密度动态有显著的影响,两种天敌瓢虫都趋向在玉米斑块上栖息。两种瓢虫在棉花斑块上呈现出时间分化,其中龟纹瓢虫在棉花种植的前中期种群密度较大,后期较少;而异色瓢虫在棉花前中期种群密度较少,后期较多,表明农田景观中种植玉米有利于增强瓢虫对棉花害虫的控制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农田景观系统中玉米斑块所占的面积比对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种群密度均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在农田景观系统中开展区域性生态调控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各类斑块组合的面积比例,从而有利于增强多种天敌昆虫的协调控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